《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位移法 7.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及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

教学要求(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2)正确的判断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个数(3)熟悉等截面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7.1.1位移法解题思路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结点位移(线位移和位移)位移法解题思路:拆了再合。即将结构拆成杆件,对每个杆件进行求解;再将每个杆件合成为结构,利用平衡条件求出位移。7.1.2基本未知量的选取基本假设:结构满足变形连续条件;对弯曲直杆,只考虑弯曲变形,忽略轴向和剪切变形。基本未知量:独立的结点角位移和结点线位移。结点角位移:刚节点(包括半铰联接的刚节点),一个刚结点有一个角位移。结点线位移:支承点以外的结点所发生的线位移。受弯直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在变形后不改变,即每一受弯直杆相当于一个约束。图7.1给出了某些结构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结点角位移用附加刚臂表示,结点线位移用附加链杆表示)。MPIoOY81次b)b)PhR2次2-3次图7.17.1.3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
教学要求 (1) 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2) 正确的判断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个数; (3) 熟悉等截面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 7.1.1 位移法解题思路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结点位移(线位移和位移)。 位移法解题思路:拆了再合。即将结构拆成杆件,对每个杆件进行求解;再将每个杆件合成为 结构,利用平衡条件求出位移。 7.1.2 基本未知量的选取 基本假设:结构满足变形连续条件;对弯曲直杆,只考虑弯曲变形,忽略轴向和剪切变形。 基本未知量:独立的结点角位移和结点线位移。 结点角位移:刚节点(包括半铰联接的刚节点),一个刚结点有一个角位移。 结点线位移:支承点以外的结点所发生的线位移。受弯直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在变形后不改变, 即每一受弯直杆相当于一个约束。 图7.1给出了某些结构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结点角位移用附加刚臂表示,结点线位移用附加链 杆表示)。 图7.1 7.1.3 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

(1)正负号的规定结点转角、杆转角、杆端弯矩和剪力一律以顺时针为正。(2)杆端弯矩和剪力的一般表达式(图7.2)Fo:图7.2C214i6eaMAB.MEA2i4iIA[FOAB]12i6i6i721其中:形常数(刚度系数)6i2i4-~6-2i4i76元12i6i727(3)杆端套矩和剪力的特碟情况(图72)B端为固定支座(OB=O):46iMAn = 4i0A -676:4M = 2i0A - 6PB端为铰支座(MBA=0):Mus=30-341B端为滑动支座(OB=0、FQ4B=0FOBA=0):MAs=igAMEA= -i8A(4)等截面直杆的固端弯矩和剪力(a)两端固定
(1)正负号的规定 结点转角、杆转角、杆端弯矩和剪力一律以顺时针为正。 (2)杆端弯矩和剪力的一般表达式(图7.2) 图7.2 (4)等截面直杆的固端弯矩和剪力 (a)两端固定

等截面直杆的固端弯矩和剪力编号简图固端弯矩(顺时针为正)固端剪力Ma = --glqRIYIITITITETTTIEF.12ABMa-%9Foa=翼MAB= -302M=%Fan's-7al2020两FFpab?F4(1+)MAR=-FoAs=BVT3端Min=Ppa'64(+)Fnm固FplFpMA=Fas =BVAT定8_FPFpl-—-MEFan"821ElaAt.1MARFoAs =0hSAt-ti-t2Foax =0ElatMBA = -t(b)其他情况
(b)其他情况

编号简图固端弯矩(以顺时针转向为正)固端剪力5hmFoAn=aMia=-gitl83Fon=小?g*Foue =-AMa = -51Fon = -10aFru-8Mte--7120Fran-- le潮蹈定另一灌饮支FalFpb(31° -B)FaAn27Fpb(2 -8)28MpEN2F2Fpa (3 -a)Foa21F1f.Fona=Mus=_3Fpl1016HiFFasa = -ASB.FOs-FoRAMa=3ElaAi112_3ElaAt2h2hlAr=t,-t9dMn=-$B-3AAFos= 112Foea =0Ma--P.--(-a)AT一端固定另一增滑动支Ma= -BaFoan=Fp13DaFpa?Foes =0Me=-521FIFuAs=FPBpFp!MAR = Mu = --Fba=Fp14P家2

AFos =0AMte - ElarBFaue=0h15Fuax =0ElaAtMa =-hAr= t, - t2(5)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4+MEMAB=4i8A+2i0g67-AE2A+MEMEA=2i8+4i8=-6i7
(5)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位移法.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6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5 支座移动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4 对称结构的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3 力法解超静定结构.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2 力法的基本概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力法 6.1 超静定结构的组成和超静定次数.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力法.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9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8 互等定理.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7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6 温度改变时的位移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5 图乘法.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3-4 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和举例.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2 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1 应用虚力原理求刚体体系的位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5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4 影响线的应用.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3 机动法作结构的影响线.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位移法 7.2 位移法解超静定梁和无侧移刚架.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位移法 7.3 位移法解有侧移刚架.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位移法 7.4 对称结构的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位移法 7.5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渐近法.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渐近法 8.1 分配法的基本概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渐近法 8.2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渐近法 8.3 对称结构的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渐近法 8.4 无剪力分配法.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渐近法 8.5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9 桁架和组合结构的整体分析.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8 忽略轴向变形时矩形刚架的整体分析.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7 计算步骤和算例.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6 等效结点荷载.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5 刚架的整体刚度矩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4 连续梁的整体刚度矩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2 单元刚度矩阵(局部坐标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3 单元刚度矩阵(整体坐标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1 概述.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矩阵位移法 9.1 矩阵位移法的基本思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