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金融数学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2006zb)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是我校金融数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继续学习随机过程,以及与统计相关课程的基础,广泛地应用于金融、保险,证券,工程技术和自然学科中,是各学科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与不同的问题结合形成许多分支。(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思想,了解大量实际问题的类型及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联系,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思想方法,并获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课75学时,实践15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如下:学时数(75)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221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2211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38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82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582第五章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6102第六章参数估计7103第七章假设检验808第八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选讲)7515合计(四)教学方式以讲练结合为主,并结合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课外讨论、课外阅读。(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考试采用笔试,按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分。本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未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按照数学系关于平时成绩的评定细则执行。2.考题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命题各学期各章内容及不同层次所占的比例参考下表。掌握内容了解理解灵活运用合计446418随机事件和概率446418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4614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461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44412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41244参数估计4812假设检验其中了解层次可以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考察,理解层次可以用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考察,掌握可以用填空题、计算、证明题考察,灵活运用可以用比较开放的应用性题目考察。客观题不能超过45分 (选择、判断、填空)二、 本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说明 (一) 课程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2006zb )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是我校金融数 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继续学习随机过程,以及与统计相关课程的基础,广泛地应用于金 融、保险,证券,工程技术和自然学科中,是各学科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与不同的问题结合 形成许多分支。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思想,了解大量实际问题的类型及和概率 论与数理统计的联系,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思想方法,并获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后 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课75学时,实践15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75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第一章 随机事件和概率 12 2 2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1 2 3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 2 4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8 2 5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8 2 6 第六章 参数估计 10 2 7 第七章 假设检验 10 3 8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选讲) 8 0 合计 75 15 (四)教学方式 以讲练结合为主,并结合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课外讨论、课外阅读。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采用笔试,按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分。本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 成绩×50%,平时成绩按照数学系关于平时成绩的评定细则执行。 2.考题设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命题各学期各章内容及不同层次所占的比例参考下表。 内容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运用 合计 随机事件和概率 4 4 6 4 18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 4 6 4 18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 4 6 1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 4 6 14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4 4 4 12 参数估计 4 4 4 12 假设检验 4 8 12 其中了解层次可以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考察,理解层次可以用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考察,掌 握可以用填空题、计算、证明题考察,灵活运用可以用比较开放的应用性题目考察。客观题不能超过45 分(选择、判断、填空)。 二、本文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教学要点: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古典型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事件及其概率(4学时)1.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样本空间2.事件间的运算关系3.频率4.概率的统计学定义第二节古典概型(2学时)1.古典概型的概念2.古典概率的计算第三节概率的性质(2学时)1.概率的公理化定义2.有限可加性、减法公式、加法公式第四节条件公式与全概率公式(2学时)1.条件公式2.乘法公式3.全概率公式第五节事件的独立性与贝努利试验(2学时)1.事件的独立性2.贝努利试验3.二项概率教学要求:1.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背景的讲解。2.教师讲授本章时应致力于讲清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和方法,一些复杂而亢长的证明可以适当省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概率统计的理论框架和体系。考核要求:1.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要点: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教学时数:11学时
第一章 随机事件和概率 教学要点: 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古典型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 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4学时) 1. 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样本空间 2. 事件间的运算关系 3. 频率 4. 概率的统计学定义 第二节 古典概型(2学时) 1. 古典概型的概念 2. 古典概率的计算 第三节 概率的性质(2学时) 1.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2. 有限可加性、减法公式、加法公式 第四节 条件公式与全概率公式(2学时) 1. 条件公式 2. 乘法公式 3. 全概率公式 第五节 事件的独立性与贝努利试验(2学时) 1. 事件的独立性 2. 贝努利试验 3. 二项概率 教学要求: 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背景的讲解。 2. 教师讲授本章时应致力于讲清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和方法,一些复杂而冗长的证明可以适当省 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概率统计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考核要求: 1. 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2. 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 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 3. 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 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要点: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教学时数: 1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变量及分布函数(3学时)1.随机变量的概念2.分布函数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学时)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其性质2.常用的几种离散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第三节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学时)1.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及其性质2.常用的几种连续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第四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学时)1.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教学要求: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多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一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要点: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与边缘分布列、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密度与边缘分布密度、边缘分布函数、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3学时)1.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2.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3.联合分布列及其性质4.联合分布密度及其性质第二节边缘分布(2学时)1.边缘分布函数2.边缘分布列2.边缘分布密度第三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3学时)1.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2.二维随机变量独立性的判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随机变量及分布函数(3学时) 1. 随机变量的概念 2. 分布函数 第二节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学时) 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其性质 2. 常用的几种离散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 第三节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学时) 1.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及其性质 2. 常用的几种连续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 第四节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学时) 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教学要求: 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多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 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 考核要求: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 泊松分布及其应用。 3. 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4.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5. 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要点: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与边缘分布列、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 合分布密度与边缘分布密度、边缘分布函数、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3学时) 1.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 2.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 3.联合分布列及其性质 4.联合分布密度及其性质 第二节 边缘分布(2学时) 1.边缘分布函数 2.边缘分布列 2.边缘分布密度 第三节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3学时) 1.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 2.二维随机变量独立性的判定

教学要求: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多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要求: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列,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教学要点: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学期望(4学时)1.期望的概念2.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3.期望的性质第二节方差(2学时)1.方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2.方差的性质第三节协方差与相关系数(2学时)1.协方差及其性质2.相关系数及其性质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阐述各数字特征的直观意义,阐明各种数字特征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注意利用数字特征解决随机问题,明确各种数字特征的具体作用。考核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第五章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要点: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三大抽样分布、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总体与样本(2学时)1.总体2.样本
教学要求: 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多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 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 考核要求: 1. 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列,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 件的概率。 2. 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 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教学要点: 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学期望(4学时) 1.期望的概念 2.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3.期望的性质 第二节 方差(2学时) 1.方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 2.方差的性质 第三节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2学时) 1.协方差及其性质 2.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教学要求: 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阐述各数字特征的直观意义,阐明各种数字特征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 注意利用数字特征解决随机问题,明确各种数字特征的具体作用。 考核要求: 1. 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 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2. 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点: 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三大抽样分布、正态总体的 常用抽样分布。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2学时) 1.总体 2.样本

第二节统计量(2学时)1.统计量的概念2.样本数字特征3.重要结论第三节抽样分布(4学时)1.卡方分布2.F分布3.份布4.抽样分布(单正态总体的情形)教学要求: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强调各统计量的原理和使用,明确各种统计量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考核要求: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2.了解卡方分布分布、F分布、份分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上侧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3.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分布。第六章参数估计教学要点: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矩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参数的点估计(5学时)1.矩法估计2.极大似然估计法3.估计量的评选标准第二节正态总体的参数区间估计(5学时)1.区间估计的概念2.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教学要求:在讲授本章内容时,教师应阐述清楚点估计的方法,明确单正态总体情形下的区间估计适用的范围。考核要求: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法估计(一阶矩、二阶矩)和极大似然估计法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4.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计算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第七章假设检验教学要点: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思想与两类错误、单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想(2学时)
第二节 统计量(2学时) 1.统计量的概念 2.样本数字特征 3.重要结论 第三节 抽样分布(4学时) 1.卡方分布 2.F分布 3.t分布 4.抽样分布(单正态总体的情形) 教学要求: 在讲授本章时,教师应强调各统计量的原理和使用,明确各种统计量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考核要求: 1. 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 2. 了解卡方分布分布、F分布、t分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上侧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3. 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分布。 第六章 参数估计 教学要点: 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矩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单正态总 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参数的点估计(5学时) 1.矩法估计 2.极大似然估计法 3.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第二节 正态总体的参数区间估计(5学时) 1.区间估计的概念 2.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教学要求: 在讲授本章内容时,教师应阐述清楚点估计的方法,明确单正态总体情形下的区间估计适用的范 围。 考核要求: 1. 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 掌握矩法估计(一阶矩、二阶矩)和极大似然估计法。 3. 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4.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计算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 第七章 假设检验 教学要点: 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思想与两类错误、单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想(2学时)

第二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4学时)第三节双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4学时)教学要求:教师应阐述清楚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想,强调假设检验的原理。考核要求: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2.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第八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选讲)教学要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单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1.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的提出;2.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3.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4学时)1.一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提法;2.最小二乘法;3.预测与控制;4.线性相关性的检验。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本章重点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思想与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最小二乘法。适度淡化一些理论的论证推导,可作直观解释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了解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2.了解离差平方和的分解;3.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4.理解最小二乘法原理;5.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6.了解预测与控制方法及线性相关性的检验方法考核要求了解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了解离差平方和的分解;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理解最小二乘法原理;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了解预测与控制方法;了解线性相关性的检验方法。三、参考书目1.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2:谢国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3.复旦大学,《概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4:王铭文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版5,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76版,6.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7.缪铨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版四、使用说明
第二节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三节 双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师应阐述清楚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想,强调假设检验的原理。 考核要求: 1. 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 2. 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选讲) 教学要 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 (4学时) 1.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的提出; 2.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3.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 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4学时) 1.一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提法; 2.最小二乘法; 3.预测与控制; 4.线性相关性的检验。 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本章重点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思想与 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最小二乘法。适度淡化一些理论的论证推导,可作直观解释和说明。通过本章 教学使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了解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2.了解离差平方和的分解; 3.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 4.理解最小二乘法原理; 5.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 6.了解预测与控制方法及线性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了解离差平方和的分解;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法;理解最小二乘法 原理;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了解预测与控制方法;了解线性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三、参考书目 1.茆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谢国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3.复旦大学,《概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4.王铭文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版; 5.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76版; 6.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7. 缪铨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版 四、使用说明

1.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2.以案例为载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能力。3.板书和多媒体穿插使用,板书以反映推演过程,而多媒体反映结论和形成过程4.以案例为原始资料,使用数学应用软件,通过计算机计算求解,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5.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章节内容顺序作适当的调整6.教师在进行考题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五、课外学寸(一)课外阅读1.目标深化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阅读书目[1]苑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21谢国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3]复旦大学,《概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4]王铭文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版。[5]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76版。[6]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7]张生智,《数理统计基础讲义》,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8]缪铨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版。3.学习要求(1)阅读与课堂上所讲内容相关的内容,学有余力者还可阅读其它内容,并根据书中习题进行课外练习。(2)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4.时间安排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每次课后至少阅读4学时。5.评价方式利用课余或课堂教学时间提问,抽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二)课外讨论1.目标通过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合作交流能力。2.讨论内容课内布置的思考题和学生通过阅读书目所提出的问题。3.讨论要求在课外自愿结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与其他同学随机讨论,经讨论研究而未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任课教师。4.时间安排利用课余时间。5.评价方式形成书面报告或小论文,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抽查,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三)课外作业
1. 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2. 以案例为载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 决实际能力。 3. 板书和多媒体穿插使用,板书以反映推演过程,而多媒体反映结论和形成过程。 4. 以案例为原始资料,使用数学应用软件,通过计算机计算求解,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水平与实际 操作能力。 5.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章节内容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6. 教师在进行考题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五、课外学习 (一)课外阅读 1.目标 深化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书目 [1] 茆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 谢国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3] 复旦大学,《概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4] 王铭文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版。 [5] 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76版。 [6] 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7] 张生智,《数理统计基础讲义》,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8] 缪铨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版。 3.学习要求 (1) 阅读与课堂上所讲内容相关的内容,学有余力者还可阅读其它内容,并根据书中习题进行课外练 习。 (2) 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4.时间安排 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每次课后至少阅读4学时。 5.评价方式 利用课余或课堂教学时间提问,抽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二)课外讨论 1.目标 通过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合作交流能力。 2.讨论内容 课内布置的思考题和学生通过阅读书目所提出的问题。 3.讨论要求 在课外自愿结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与其他同学随机讨论,经讨论研究而未解决的 问题,可以请教任课教师。 4.时间安排 利用课余时间。 5.评价方式 形成书面报告或小论文,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抽查,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三)课外作业

1.目标掌握基本概念,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作业内容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习题,结合课外学习布置少量的思考题。3.作业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要求解题规范、书写简明、工整,按时完成。4.时间安排利用自习及课外时间。5.评价方式教师按章批阅,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四)课前预习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提前预习下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五)中期考核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检查作业、小论文、提问、读书笔记、随堂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至少进行1次中期考核
1.目标 掌握基本概念,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内容 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习题,结合课外学习布置少量的思考题。 3.作业要求 根据学科特点要求解题规范、书写简明、工整,按时完成。 4.时间安排 利用自习及课外时间。 5.评价方式 教师按章批阅,以百分制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四)课前预习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提前预习下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五)中期考核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检查作业、小论文、提问、读书笔记、随堂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至少 进行1次中期考核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9章 无穷级数.pdf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无穷级数 第四节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无穷级数 第五节 函数幂级数展开式的应用.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无穷级数 第二节 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无穷级数 第三节 幂级数.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无穷级数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四节 重积分的应用.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五节 含参变量的积分.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二节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三节 三重积分.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重积分 第3节 三重积分1.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四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六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五节 隐函数的求导方法.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二节 偏导数.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三节 全微分.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多元微积分学 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四节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ppt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六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ppt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绪言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一节 随机事件与概率.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二节 古典概型(等可能概型).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三节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及其性质.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四节 几何概型.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五节 条件概率.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六节 事件的独立性.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七节 伯努利概型.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一节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二节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三节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一节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二节 边缘(边际)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三节 条件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五节 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一节 数学期望.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二节 方差.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三节 协方差及相关系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