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讲义(45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诗经》、《左传》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文学成就。难点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庄子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楚辞巫祭文化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章节目录与课时分配:学时数(45 )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1先秦文学概述22古代歌谣和神话93《诗经》2491《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92《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691屈原与楚辞合计396参考教材:1.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2.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年。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1版。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起源;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重点和难点: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教学方法: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1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讲义(45 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 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诗经》、《左传》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成就;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文学成就。难点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庄 子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楚辞巫祭文化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 章节目录与课时分配: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45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先秦文学概述 1 2 古代歌谣和神话 2 3 《诗经》 9 2 4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9 1 5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9 2 6 屈原与楚辞 9 1 合计 39 6 参考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3 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 年。 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新 1 版。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的起源;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 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 教学方法: 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鉴于般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至夷主、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房,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二、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中国文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尚难确定,据今所见数量较大,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甲骨文是占卜所用,文辞虽少,但可见卜者的愿望和捉摸不定的心理。上古巫史不分,甲骨文卜箍结果的记录,以及铜器铭文的事件记录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意识。甲骨文与金文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三、先秦文学形态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2
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 221 年)之前的漫长 的历史时期。 据 1996-2000 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 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 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 1600 年,商、周分界 为公元前 1046 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 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 20 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 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 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 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 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 1046 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 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 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 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 771 年被犬戎杀 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 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 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二、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 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 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 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 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 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远古时期 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 保存下来。 中国文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尚难确定,据今所见数量较大,最古的文字是甲骨 文和铜器铭文。甲骨文是占卜所用,文辞虽少,但可见卜者的愿望和捉摸不定的 心理。上古巫史不分,甲骨文卜筮结果的记录,以及铜器铭文的事件记录体现统 治者的意志和历史意识。甲骨文与金文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 学的产生。 三、先秦文学形态 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 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

地德”,八日“总万物之极”。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第二、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第一、由巫到史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嬉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现(xi)“在男日现,在女日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下辞、《易》卦交辞,就是因占下行为而作。巫现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第二、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召公云:“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畿,嗖赋,曦诵。”(《国语·周语》)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贵族。他们所献、所、所赋、所诵之诗,即《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周朝同时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学价值很高。第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3
3 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 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 第二、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 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 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 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 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 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xí)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 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 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 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 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 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 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 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 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第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召公云:“为民者宣之使言,故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 赋,矇诵。”(《国 语·周语》)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贵族。他们所献、所箴、所赋、所诵之诗, 即《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 用以美、刺王政。贵 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周朝同时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 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 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 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学 价值很高。 第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 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 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第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交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亦是后人追记。第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第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第四、楚地文化与楚辞楚国的屈原身遭贬滴,满腔愤,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思考与练习】1、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分期?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何特别的意义?【阅读书目】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文学史疑案录》,朱恒夫、王基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原始歌谣与神话教学目标:1、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2、神话的分类3、上古神话的散失教学重点和难点:1、神话分类及其内容2、上古神话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3、神话的历史化4
4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 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 异彩纷呈的特性。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 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 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 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 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 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 誓》亦是后人追记。 第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 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 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 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 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 婉而多讽的特征。 第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 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反映到为文学 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第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 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 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思考与练习】 1、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分期? 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何特别的意义? 【阅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中国文学史疑案录》,朱恒夫、王基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版 第二章 原始歌谣与神话 教学目标: 1、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 2、神话的分类 3、上古神话的散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神话分类及其内容 2、上古神话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3、神话的历史化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我们主要讲授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分类及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发展成为能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思想的人以后,自身的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对于威力强大的自然力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发明创造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生了神话。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忽凿浑沌等。《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5
5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讲授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分类及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 神。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发展成为能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思想的人以后,自 身的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对于威力强大的自然力和纷繁复杂的 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发明创造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 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 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生了神话。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 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 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 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 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 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 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 经》 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 后稷 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 作 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 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 《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 一 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 《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分 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 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

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娣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现、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古代神话的分类(一)创世神话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了战国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帛书所载伏羲生四子,即春、夏、秋、冬四时之神,四神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使日月分明和四时运行,而日神与火神祝融奉天之意及炎帝之命统率四神,进一步完成创世工程,使天象由混乱到有序,这是南方楚文化所传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伏羲是开天辟地的始祖。除此之外《淮南子》中所载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之说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淮南子精神训》)《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所谓浑沌为太始,“太始生虚霏,虚霏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之说。《淮南子》所说带有道家所主张宇宙方物由气生说的哲学思考,有别于外国神话所描述的卵生型和户体化生型创世形态。可以说,战国楚帛书和《淮南子》所载是中国本土的创世神话。至于为人常论及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其本源是伴随佛教而传来的印度神话,它的创世形态分为卵生型和尸体化生型,但传入中国后被改造与气生型神话相融合: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方八干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6
6 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 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 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 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 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 山 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 和 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 拜 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 的, 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 不 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 舞 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 少 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 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 《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 1942 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了战国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 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帛书所载伏 羲生四子,即春、夏、秋、冬四时之神,四神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使日月分 明和四时运行,而日神与火神祝融奉天之意及炎帝之命统率四神,进一步完成创 世工程,使天象由混乱到有序,这是南方楚文化所传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伏羲 是开天辟地的始祖。 除此之外《淮南子》中所载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之说: 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 相成,万物乃形。(《淮南子·精神训》) 《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所谓浑沌为太始,“太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 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之说。《淮 南子》所说带有道家所主张宇宙万物由气生说的哲学思考,有别于外国神话所描 述的卵生型和尸体化生型创世形态。可以说,战国楚帛书和《淮南子》所载是中 国本土的创世神话。至于为人常论及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其本源是伴随佛教而 传来的印度神话,它的创世形态分为卵生型和尸体化生型,但传入中国后被改造 与气生型神话相融合: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 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

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三国时吴人徐整记录的流行于南方的神话。徐整在另一篇《五运历年纪》中还记录了盘古死后化身的神话: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绎史》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纪》)从这些创世神话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经在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二)始祖神话人类不仅对万物起源感兴趣,而且对于自身是如何产生的也努力探究。原始社会探索人类起源与祈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观念相一致。新疆呼图壁岩画中心就是一高于真人的双头同体人像,其左右上下皆为裸体男子像及男女交嫌图,表现出人们持有一种始祖观念和生殖票拜思想。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着伏羲与其妹女娲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大量少数民族传说以及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砖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砖上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或异体交尾,或同体异首,是人类的始祖。此外还有女娲转黄土造人之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转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遗留下的观念,是对女性生育作用的肯定,至于说贫富贵贱的产生是女娲造人时精心制作与粗制滥造的结果,则是后代阶级社会中命中注定天生贵贱观念的附会之说。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源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7
7 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三国时吴人徐整记录的流行于南方的神话。徐整在另一篇《五运历年纪》 中还记录了盘古死后化身的神话: 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 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 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纪》) 从这些创世神话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经在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 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索。 (二)始祖神话 人类不仅对万物起源感兴趣,而且对于自身是如何产生的也努力探究。原始 社会探索人类起源与祈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观念相一致。新疆呼图壁岩画中心 就是一高于真人的双头同体人像,其左右上下皆为裸体男子像及男女交媾图,表 现出人们持有一种始祖观念和生殖崇拜思想。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着 伏羲与其妹女娲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大量少数民族传说以及考古发 现的汉画像砖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砖上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或异体交尾, 或同体异首,是人类的始祖。此外还有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 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 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遗留下的观念,是对女性生育作用 的肯定,至于说贫富贵贱的产生是女娲造人时精心制作与粗制滥造的结果,则是 后代阶级社会中命中注定天生贵贱观念的附会之说。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 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 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 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 《 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 嫄 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 鸟 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 的 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 反 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

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溜天。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蟀直以亡身兮,终然乎羽之野。由于志向未竟,死不膜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禹继承了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埋”(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正泌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其家”(《户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腔无毛,手足肼抵,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户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文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四)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黑、貔、、疆、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8
8 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 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 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 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 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 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 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 (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 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 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 的 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 据 《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 国, 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 子·滕 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 “股无胈, 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 传》),可谓历尽千 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 诛杀相柳(《山海经·大 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 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 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 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 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 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 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 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 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 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 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 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艺五种,抚万 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 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 但 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 战

场是“流血漂”。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黑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盅尤之间:蛋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雨止,遂杀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蛋尤战于涿鹿之野。蛋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蛋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蛋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兑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蛋尤治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治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五)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额、后稷等等。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要数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兒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9
9 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 添 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 随 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 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 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 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 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 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 风、 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 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 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 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 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 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 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 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 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 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 等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 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 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要数 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 帝俊之 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楚 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 羿弯弓搭 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人间 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兒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 要 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 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三、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螨珊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日:“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10
10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 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 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 的悲剧色彩。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 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 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三、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 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 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从《山海经》 中那些能带来 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 对生存环境 的警惧之情。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 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 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 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 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 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 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 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 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 反映 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 话 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 女 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 海经·南 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 生命的珍 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 燧生火, 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 训》记他采 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 怀备至,甚 至不惜以身试毒。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 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 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 民 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 一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负责人:安少龙).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修辞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法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词汇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文字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音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绪论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义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法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词汇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字(汉字)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音讲稿.ppt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修辞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法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词汇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音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
-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繁体中文).pdf
-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pdf
-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
- 《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藏语).pdf
- 《应用语言学》课程授课教案(藏语).pdf
- 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四章 语法 第四节 短语(授课教师:谢茹).pdf
- 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anguage(一).docx
- 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绪论、语音、文字、词汇(主讲教师:谢茹).docx
- 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绪论、语音、文字、词汇.ppt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Introg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二).doc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二,共四章,主讲教师:沈童).doc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北宋 ·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建安七子诗歌.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北宋-王禹偁《村行》.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阳修《戏答元珍》.pptx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苏轼《游金山寺》.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1.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