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Introg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41.3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Introg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二)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2》课程教学大纲(Introguctiontoancient Chineseliterature2)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305130培养方案版本2019版Introd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2课程英文名称literature 2开课学期第5学期学分2学分36学时(理论课总学时:30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实践课总学时:6学时)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教育选修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教材先行课程无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沈童沈童罗莹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负责人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1》的后续课程,为学生进入古代文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奠定基础。课程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模式,透析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与时代及文人际遇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实践能力,既为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文学史》做必要的补充,也培养了学生未来教师职业中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2.课程目标(1)全面掌握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系统了解这一时期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文学现象之间的联系(2)能够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分析和评价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具备较强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熟读背诵一定的经典篇目,增强对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及其它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课程目标1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2》课程教学大纲 (Introg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05305130 培养方案版本 2019 版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2 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学分 2 学分 学时 36 学时(理论课总学时:30 学时/实践课总学时:6 学时)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教育选修课 教材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先行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后续课程 无 课程 负责人 沈童 大纲执笔人 沈童 大纲审定人 罗莹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1》的后 续课程,为学生进入古代文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奠定基础。课程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要教学 模式,透析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与时代及文人际遇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 解,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实践能力,既为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文学 史》做必要的补充,也培养了学生未来教师职业中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2.课程目标 (1)全面掌握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系统了解这一时期古代文 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文学现象之间的联系。 (2)能够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分析和评价各历史时期的重 要作家作品,具备较强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熟读背诵一定的经典篇目,增强对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及其它人文素 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目标

3(1)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课程目标1、23(2)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审美品位。3(3)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3.学科素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司时对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有一定了解,具有初步的学术意课程目标3识和学术探究能力。3(4)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1)教学设计、实施能力。主要指科学构建教学目标、4.教学能力深入研究教材、有效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文本细读能力,课程目标1、2针对学生特点使用最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将之融入育人过程,培养6.综合育人课程目标1、2、3学生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审美观等。(2)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如下表所示:教学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3毕业要求指标4毕业要求指标60. 40. 30.2课程目标10. 30. 50. 3课程目标20.30. 30. 5课程目标3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第一章18153宋金文学作品选读431第二章元代文学作品选读88第三章明代文学作品选读642第四章清代文学作品选读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与特点,以及各个2

2 3.学科素养 3(1)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萃取、传承 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课程目标 1、2 3(2)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 高的审美品位。 3(3)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 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有一定了解,具有初步的学术意 识和学术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 3 3(4)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 针、政策和法规。 4.教学能力 4(1)教学设计、实施能力。主要指科学构建教学目标、 深入研究教材、有效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文本细读能力, 针对学生特点使用最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 课程目标 1、2 6.综合育人 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体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将之融入育人过程,培养 学生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审美观等。 课程目标 1、2、3 (2)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如下表所示: 教学目标/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 3 毕业要求指标 4 毕业要求指标 6 课程目标 1 0.4 0.3 0.2 课程目标 2 0.3 0.5 0.3 课程目标 3 0.3 0.3 0.5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 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第一章 宋金文学作品选读 18 15 3 第二章 元代文学作品选读 4 3 1 第三章 明代文学作品选读 8 8 第四章 清代文学作品选读 6 4 2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与特点,以及各个

历史时期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和文学史地位,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人的生存状况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准备。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程之一,是专业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要的知识补充,新版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与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篇目,这就培养了学生比较坚实的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能力,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使用教材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4册),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2)参考书目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③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3,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本门课程为考查课。考查课的成绩构成为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查成绩两部分比例为4:6。10.成绩评定方法(1)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本课程共有三种考核方式,分别是: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如下: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群体、文学运动课程目标12.宋元文学作品创作与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期末考试课程目标21.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平时作业3

3 历史时期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和文学史地位,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人 的生存状况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做 好准备。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程之一,是专业主干课程《中 国古代文学史》必要的知识补充,新版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与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篇目, 这就培养了学生比较坚实的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能力,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4册),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考书目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3,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 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 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考查课的成绩构成为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查成绩, 两部分比例为 4:6。 10.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共有三种考核方式,分别是: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 考核方式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1.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群体、文学运动 2.宋元文学作品创作与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1.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2.宋元明清时期重要作家及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1.指定作品选篇目的背诵课堂表现课程目标32.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2)成绩评定标准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课程成绩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成绩构成所占比例评分依据X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及参与课堂20%课堂表现时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课程成教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并评分。总评20%平时作业绩成绩按照期末考查给出的评分标准评分。卷面成绩60%期末考查100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1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70-7990-10080-8960-690-59良优中及格不及格全面掌握宋元掌握宋元明清基本掌握宋元大致掌握宋元没有掌握宋元1.全面掌握宋明清时期的重时期重要作家明清时期重要明清时期重要明清时期重要元明清各个时要作家及其作及其作品,通作家及其作作家及其作作家及其作期的重要作家品,通过文学过作品了解宋品,一般了解品,勉强了解品,不了解宋及其作品,通作品系统了解元明清时期文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文过文学作品系中国古代文学学发展演变的文学发展演变文学发展演变学发展演变的统了解这一时发展演变的过过程和规律,的过程和规的过程和规过程和规律,期古代文学发程和规律,了了解宋元明清律,一般了解律,勉强了解不了解宋元明展演变的过程解宋元明清时时期文学发生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清时期文学发和规律,了解期文学发生的的历史文化背文学发生的历文学发生的历生的历史文化宋元明清时期背景。历史文化背景景以及与文学史文化背景以史文化背景。文学发生的历以及与文学现现象之间的联及与文学现象史文化背景以象之间的联系。之间的联系。及与文学现象系。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马克基本能够运用大致能够运用勉强能够运用2.能够运用马完全不能够运4

4 2.宋元明清时期重要作家及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1.指定作品选篇目的背诵 2.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堂表现 (2)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 40%,期 末考试成绩占 60%。课程成绩满分 100 分,及格分数线为 60 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 成绩构成 所占比例 评分依据 课程 总评 成绩 平 时 成 绩 课堂表现 20%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及参与课堂 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 平时作业 20% 教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并评分。 期末考查 60% 按照期末考查给出的评分标准评分。卷面成绩 100 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 11.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全面掌握宋 元明清各个时 期的重要作家 及其作品,通 过文学作品系 统了解这一时 期古代文学发 展演变的过程 和规律,了解 宋元明清时期 文学发生的历 史文化背景以 及与文学现象 之间的联系。 全面掌握宋元 明清时期的重 要作家及其作 品,通过文学 作品系统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演变的过 程和规律,了 解宋元明清时 期文学发生的 历史文化背景 以及与文学现 象之间的联 系。 掌握宋元明清 时期重要作家 及其作品,通 过作品了解宋 元明清时期文 学发展演变的 过程和规律, 了解宋元明清 时期文学发生 的历史文化背 景以及与文学 现象之间的联 系。 基本掌握宋元 明清时期重要 作家及其 作 品,一般了解 宋元明清时期 文学发展演变 的过程和规 律,一般了解 宋元明清时期 文学发生的历 史文化背景以 及与文学现象 之间的联系。 大致掌握宋元 明清时期重要 作家及其作 品,勉强了解 宋元明清时期 文学发展演变 的过程和规 律,勉强了解 宋元明清时期 文学发生的历 史文化背景。 没有掌握宋元 明清时期重要 作家及其作 品,不了解宋 元明清时期文 学发展演变的 过程和规律, 不了解宋元明 清时期文学发 生的历史文化 背景。 2.能够运用马 能够运用马克 基本能够运用 大致能够运用 勉强能够运用 完全不能够运

克思主义历史思主义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历马克思主义历马克思主义历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观美学的观点、史的美学的观史的美学的观史的美学的观历史的美学的点、方法,理方法,理解、点、方法,理点、方法,理点、方法,理观点、方法,解、分析和评分析和评价宋解、分析和评解、分析和评解、分析和评理解、分析和价宋元明清时元明清时期的价宋元明清时价宋元明清时价宋元明清时评价宋元明清重要作家作期的重要作家期的重要作家期的重要作家期的重要作家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具备较品,具备较强作品,具备一作品,具备初作品,阅读理强的阅读理解的阅读理解能般的阅读理解步的阅读理解解能力较弱。能力和一定的力和一定的文能力和一定的能力。文学鉴赏能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力。3.熟读背诵一熟读背诵指定熟读背诵指定熟读背诵指定能够背诵指定不能背诵指定定的经典篇的全部经典篇的全部经典篇的全部经典篇的少量经典篇的经典篇目,目,对古代文目,对古代文目,对古代文目,对古代文目,对古代文不具备审美能学有强烈的感学有较强的感学有一定的感学有初步的感学有一些的感力。性认识,具备性认识,具备性认识,具备性认识,具备性认识。很高的审美品较高的审美品一定的审美品基本的审美品位及其它人文位及其它人文位及其它人文位及其它人文素质,对传统素质,对传统素质,对传统素质,对传统文化有着的认文化有强烈的文化有较强的文化有一定的同感。认同感。认同感。认同感。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第一节北宋诗歌:组织讨论宋初文学的风格特点,并与晚唐五代时期作品加以对照考察“唐宋转型”的动态轨迹。第一章第一节北宋诗歌:组织讨论“苏黄”的艺术特色,通过解读二人的作品、对比二人的生平遭际和思想构成,区分二人之间的异同。第二章第二节王实甫《西厢记》选读:指导学生讨论“西厢”题材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演变和艺术特色,从中了解戏曲这一体裁的独特魅力。第三章第二节清词选读: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纳兰词,并讨论纳兰词的创作手法和特征。第四章第四节清代小说:组织学生针对《红楼梦》中的日常器物“谈开去”,讨论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宋金文学选读(1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了解宋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将两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如诗、5

5 克思主义历史 的美学的观 点、方法,理 解、分析和评 价宋元明清时 期的重要作家 作品,具备较 强的阅读理解 能力和一定的 文学鉴赏能 力。 思主义历史的 美学的观点、 方法,理解、 分析和评价宋 元明清时期的 重要作家作 品,具备较强 的阅读理解能 力和一定的文 学鉴赏能力。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方法,理 解、分析和评 价宋元明清时 期的重要作家 作品,具备一 般的阅读理解 能力和一定的 文学鉴赏能 力。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方法,理 解、分析和评 价宋元明清时 期的重要作家 作品,具备初 步的阅读理解 能力。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方法,理 解、分析和评 价宋元明清时 期的重要作家 作品,阅读理 解能力较弱。 用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美学的 观点、方法, 理解、分析和 评价宋元明清 时期的重要作 家作品。 3.熟读背诵一 定的经典篇 目,对古代文 学有强烈的感 性认识,具备 很高的审美品 位及其它人文 素质,对传统 文化有着的认 同感。 熟读背诵指定 的全部经典篇 目,对古代文 学有较强的感 性认识,具备 较高的审美品 位及其它人文 素质,对传统 文化有强烈的 认同感。 熟读背诵指定 的全部经典篇 目,对古代文 学有一定的感 性认识,具备 一定的审美品 位及其它人文 素质,对传统 文化有较强的 认同感。 熟读背诵指定 的全部经典篇 目,对古代文 学有初步的感 性认识,具备 基本的审美品 位及其它人文 素质,对传统 文化有一定的 认同感。 能够背诵指定 的少量经典篇 目,对古代文 学有一些的感 性认识。 不能背诵指定 的经典篇目, 不具备审美能 力。 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第一节 北宋诗歌:组织讨论宋初文学的风格特点,并与晚唐五代时期作品加以对照, 考察“唐宋转型”的动态轨迹。 第一章 第一节 北宋诗歌:组织讨论“苏黄”的艺术特色,通过解读二人的作品、对比二人的 生平遭际和思想构成,区分二人之间的异同。 第二章 第二节 王实甫《西厢记》选读:指导学生讨论“西厢”题材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演变 和艺术特色,从中了解戏曲这一体裁的独特魅力。 第三章 第二节 清词选读: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纳兰词,并讨论纳兰词的创作手法和特征。 第四章 第四节 清代小说:组织学生针对《红楼梦》中的日常器物“谈开去”,讨论中国古代 的“物质文化”。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宋金文学选读(1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宋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将两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如诗

词、散文等置于时代之中加以细读,通过对不同体裁在同一时空之下进行对照,以及同一体裁在不同时间维度之中的不同形态加以把握,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2.主要内容3学时第一节北宋诗歌选读一王禹偶《村行》《寒食》二林和靖《山园小梅》《小隐自题》三苏舜钦《淮中晚泊续头》、梅尧臣《鲁山山行》、欧阳修《戏答元珍》四苏轼《和子由池怀旧》、王安石《北陂杏花》、《明妃曲》二首五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陈师道《春怀示邻里》六曾几《三衢道中》、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实践:1.组织讨论宋初文学的风格特点,并与晚唐五代时期作品加以对照,考察“唐宋转型”的2学时动态轨迹2.组织讨论“苏黄”的艺术特色,通过解读二人的作品,对比二人的生平遭际和思想构成,区分二人之间的异同。1学时2 学时第二节南宋、金诗歌选读一陆游《关山月》《剑门道中遇雨》《沈园》二首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引》(选三首)、《七月二日上沙夜泛)三杨万里《初入淮河》其四、《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四元好问《岐阳》其二、《王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第三节北宋词选读3学时一柳永《八声甘州》《望海潮》二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三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范范)、《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四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五周邦彦《兰陵王》(柳)、《满庭芳》(风老莺雏)六贺铸《鹧鸪天》(重过间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七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永遇乐》(落日熔金)6

6 词、散文等置于时代之中加以细读,通过对不同体裁在同一时空之下进行对照,以及同一体裁在不 同时间维度之中的不同形态加以把握,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 察。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北宋诗歌选读 3 学时 一 王禹偁《村行》 《寒食》 二 林和靖《山园小梅》 《小隐自题》 三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梅尧臣《鲁山山行》、欧阳修《戏答元珍》 四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王安石《北陂杏花》、《明妃曲》二首 五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六 曾几《三衢道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实践:1.组织讨论宋初文学的风格特点,并与晚唐五代时期作品加以对照,考察“唐宋转型”的 动态轨迹 2 学时 2.组织讨论“苏黄”的艺术特色,通过解读二人的作品,对比二人的生平遭际和思想构成, 区分二人之间的异同。 1 学时 第二节南宋、金诗歌选读 2 学时 一 陆游《关山月》《剑门道中遇雨》《沈园》二首 二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引》(选三首)、《七月二日上沙夜泛》 三 杨万里《初入淮河》其四、《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四 元好问《岐阳》其二、《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 第三节北宋词选读 3 学时 一 柳永《八声甘州》《望海潮》 二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三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江城子》(十 年生死两茫茫)、《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四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 勤捧玉钟) 五 周邦彦《兰陵王》(柳)、《满庭芳》(风老莺雏) 六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七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永遇乐》(落日熔金)

八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3 学时第四节南宋词选读一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二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三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四姜夔《暗香》《疏影》、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吴文英《八声甘州》、《风入松》五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张炎《解连环》(孤雁)3学时第五节北宋散文选读一王禹偶《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二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秋声赋》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曾巩《墨池记》四苏轼《后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1 学时第六节南宋散文选读一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二章元代文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了解元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着重体会戏曲、散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2.主要内容1 学时第一节关汉卿杂剧选读一《窦娥冤》(第三折)1学时第二节王实甫《西厢记》选读《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实践:指导学生讨论“西厢”题材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演变和艺术特色,从中了解戏曲这一体裁的独特魅力。1学时1学时第三节元代散曲7

7 八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第四节南宋词选读 3 学时 一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二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 三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陈亮《水调歌头》(不 见南师久) 四 姜夔《暗香》《疏影》 、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 吴文英《八声甘州》、《风 入松》 五 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 张炎《解连环》(孤雁) 第五节北宋散文选读 3 学时 一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二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秋声赋》 三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墨池记》 四 苏轼《后赤壁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第六节南宋散文选读 1 学时 一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第二章 元代文学(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元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 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 着重体会戏曲、散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选读 1 学时 一 《窦娥冤》(第三折) 第二节王实甫《西厢记》选读 1 学时 一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实践:指导学生讨论“西厢”题材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演变和艺术特色,从中了解戏曲这一体 裁的独特魅力。1 学时 第三节元代散曲 1 学时

一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二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第三章明代文学(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了解明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在明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着重体会明代小说、戏曲的独特魅力。2.主要内容2学时第一节明代诗歌一高启《青丘子歌》、《登金陵雨花台照大江》二李梦阳《秋望》、何景明《鱼》三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王世贞《登太白楼》谢榛《渡黄河》、《远别曲》2 学时第二节明代散文一宋濂《环翠亭记》、刘基《卖柑者言》二唐顺之《永嘉袁君芳洲记》、归有光《先事略》三袁宏道《虎丘记》、张岱《西湖七月半》3学时第三节明代小说一《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二《水浒传》(火并汪伦)三《西游记》(真假美猴王)1 学时第四节明代戏曲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寻梦)第四章清代文学选读(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了解清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将清代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如诗、词、小说等置于时代之中加以细读,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2.主要内容1学时第一节清代诗歌一钱谦益《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8

8 一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二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三章 明代文学(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明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 在明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 着重体会明代小说、戏曲的独特魅力。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明代诗歌 2 学时 一 高启《青丘子歌》、《登金陵雨花台照大江》 二 李梦阳《秋望》 、何景明《鲥鱼》 三 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王世贞《登太白楼》 谢榛《渡黄河》、《远别曲》 第二节明代散文 2 学时 一 宋濂《环翠亭记》、刘基《卖柑者言》 二 唐顺之《永嘉袁君芳洲记》、归有光《先妣事略》 三 袁宏道《虎丘记》、 张岱《西湖七月半》 第三节明代小说 3 学时 一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水浒传》(火并汪伦) 三《西游记》(真假美猴王) 第四节明代戏曲 1 学时 一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寻梦) 第四章 清代文学选读(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清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将清代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如诗、词、小说等 置于时代之中加以细读,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 学时 一 钱谦益《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

二吴伟业《圆圆曲》第二节清词1 学时一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二纳兰性德词实践: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纳兰词,并讨论纳兰词的创作手法和特征。1学时2 学时第四节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婴宁)二《红楼梦》(宝玉打)实践:组织学生针对《红楼梦》中的日常器物进行“谈开去”,讨论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1 学时撰写人(签字):沈童审定人(签字):罗莹单位负责人(签字):胡玉伟单位(盖章):文学院时间:2019年7月23日9

9 二 吴伟业《圆圆曲》 第二节清词 1 学时 一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二 纳兰性德词 实践: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纳兰词,并讨论纳兰词的创作手法和特征。1 学时 第四节清代小说 2 学时 一 《聊斋志异》(婴宁) 二《红楼梦》(宝玉挨打) 实践:组织学生针对《红楼梦》中的日常器物进行“谈开去”,讨论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 1 学时 撰写人(签字):沈童 审定人(签字):罗莹 单位负责人(签字):胡玉伟 单位(盖章):文学院 时间:2019 年 7 月 23 日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