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462.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古代文学1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文学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研读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先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素,比较全面地认识先秦文学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为独立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先秦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的1.知识积累:掌握有关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脉络、概况及重要作家、作品;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或片段。2.技能训练:通过对先秦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文学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能力。3.人文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作品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伦理智慧、审美情趣、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等有一定的感悟和领会,对学生道德人格、理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学时数(45)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1先秦文学概述22古代歌谣和神话932《诗经》491《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92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961屈原与楚辞396合计(四)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讨论、熟读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未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2.考题设计重点考查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文学史知识,试题形式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其中客观题占20%,主观题占80%二、本文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述教学要点: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 代 文 学1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文学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先秦文 学的基础知识,研读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先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全面地 认识先秦文学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为独立分析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先秦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积累:掌握有关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脉络、概况及重要作家、作 品;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或片段。 2.技能训练:通过对先秦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文学 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能力。 3.人文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作品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哲 学思想、伦理智慧、审美情趣、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等有一定的感悟和领会,对学生道德人格、理 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45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先秦文学概述 1 2 古代歌谣和神话 2 3 《诗经》 9 2 4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9 1 5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9 2 6 屈原与楚辞 9 1 合计 39 6 (四)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讨论、熟读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 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 2.考题设计 重点考查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文学史知识,试题形式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其中客观题占20%,主观题占80%。 二、本文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 述 教学要点: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先秦文学形态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掌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掌握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考核要求:1.领会:先秦文学形态特征。2.领会: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3.分析: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第一章古代歌谣和神话教学要点: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2.记录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二、中国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三、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已观物、以已感物。2.具体、形象的思维3.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2.神话发展为仙话3.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先秦文学形态。 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掌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掌握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考核要求: 1.领会:先秦文学形态特征。 2.领会: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3.分析: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古代歌谣和神话 教学要点: 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 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2.记录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二、中国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 2.始祖神话。 3.洪水神话。 4.战争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三、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反抗精神。 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形象的思维。 3.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 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1.神话历史化。 2.神话发展为仙话。 3.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4.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掌握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了解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古代神话2.领会:神话产生、消亡的原因。3.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第二章《诗经》教学要点:《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2学时)一、《诗经》的编定二、风、雅、颂三、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作品分析)(5学时)结合《诗经》作品,分析《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二、农事诗三、 怨刺诗四、战争谣役诗五、婚姻爱情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学时)一、《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手法。2.句式和章法。二、《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诗传统。2.风雅与文学革新。3.比兴的垂范。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掌握《诗经》的内容。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篇章。《诗经》的主要内容。2.领会:《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4.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掌握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了解上古神话的 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古代神话。 2.领会:神话产生、消亡的原因。 3.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二章 《诗经》 教学要点: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2学时) 一、《诗经》的编定 二、风、雅、颂 三、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作品分析)(5学时) 结合《诗经》作品,分析《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农事诗 三、怨刺诗 四、战争徭役诗 五、婚姻爱情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学时) 一、《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手法。 2.句式和章法。 二、《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诗传统。 2.风雅与文学革新。 3.比兴的垂范。 教学要求: 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掌握《诗经》的内容。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了解《诗经》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篇章。《诗经》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 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教学要点: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左传》的叙事和记言艺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2学时)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甲骨文的结构。2.商周铜器铭文。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的体例、文体及其特点。2.《春秋》的名称、作者和内容。3.《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笔法"。第二节《左传》与《国语》(5学时)一、《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2.《左传》的叙事特征。3.《左传》的记言文。二、《国语》的文学成就1.成书及体制。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三节《战国策》(2学时)《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教学要求:了解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左传》叙事、写人、记言的特点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春秋笔法"。"春秋三传"。2.领会: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3.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兴盛的原因。《左传》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奉说理散文教学要点: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生平和思想。《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成就。教学时数:9学时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要点: 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左传》的叙事和记言艺 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2学时)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文的结构。 2.商周铜器铭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 1.《尚书》的体例、文体及其特点。 2.《春秋》的名称、作者和内容。 3.《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笔法"。 第二节 《左传》与《国语》(5学时) 一、《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1.《左传》的成书。 2.《左传》的叙事特征。 3.《左传》的记言文。 二、《国语》的文学成就 1.成书及体制。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第三节 《战国策》(2学时) 一、《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教学要求: 了解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左传》叙 事、写人、记言的特点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2.领会: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 3.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兴盛的原因。《左传》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战国策》的艺 术成就。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要点: 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生平和思想。《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 成就。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说理散文概说(1学时)说理散文产生的背景店二、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2.对话体和寓言体,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3学时)一、孟子和《孟子》一书二、《孟子》的文学特征1.密纯熟的论辩技巧。2.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3学时)一、庄子和《庄子》一书《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3.形象恢诡的论辩。4.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与《韩非子》(2学时)、荀子和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荀子》和《韩非子》的写作特点1.严谨详密的论证。2.犀利峭刻的议论。3.植根现实的寓言。教学要求:了解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掌握诸子的生平和思想。掌握《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成就。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2.领会:说理散文的特点及发展三阶段。理解诸子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论语》的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艺术成就。《荀子》《韩非子》的写作特点。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教学要点: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结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楚辞和屈原(1学时)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1.多种文化的交融2.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说理散文概说(1学时) 一、说理散文产生的背景 二、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2.对话体和寓言体。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二节 《孟子》(3学时)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二、《孟子》的文学特征 1.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2.气势浩然的文风。 第三节 《庄子》(3学时) 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形象恢诡的论辩。 4.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四节 《荀子》与《韩非子》(2学时) 一、荀子和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 二、《荀子》和《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1.严谨详密的论证。 2.犀利峭刻的议论。 3.植根现实的寓言。 教学要求: 了解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掌握诸子的生平和思想。掌握《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的文学特色与成就。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 2.领会:说理散文的特点及发展三阶段。理解诸子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论语》的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艺术成就。《荀子》《韩非 子》的写作特点。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教学要点: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结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就。《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和屈原(1学时)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多种文化的交融。 2.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1.屈原的生平和思想2."楚辞"的含义3.楚辞的文体特征。第二节《离》(节选)(4学时)一、《离骚》(节选)讲读二、内容分析1.忠君与爱国。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3.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三、艺术特色分析1."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境。2.形式和语言。第三节《九歌》和屈原的其他作品(4学时)一、《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二、《九章》《天问》《招魂》简介。三、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掌握《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了解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背诵规定篇目。2.领会:楚辞体的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分析:《离骚》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九歌》的艺术特色。三、参考教材1.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2.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年。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1版。四、使用说明1.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透疑点。3.围绕大纲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4.以讲授法、导学法和研习法等进行组合和交替使用教学方法。五、课外学习(一)课外阅读1.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先秦文学史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及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的认识。培养阅读、分析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1.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2."楚辞"的含义。 3.楚辞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离骚》(节选)(4学时) 一、《离骚》(节选)讲读 二、内容分析 1.忠君与爱国。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3.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三、艺术特色分析 1."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境。 2.形式和语言。 第三节 《九歌》和屈原的其他作品(4学时) 一、《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二、《九章》《天问》《招魂》简介。 三、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 和艺术成就。掌握《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了解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背诵规定篇目。 2.领会:楚辞体的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分析:《离骚》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九歌》的艺术特色。 三、参考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年。 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年。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1版。 四、使用说明 1.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透疑点。 3.围绕大纲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4.以讲授法、导学法和研习法等进行组合和交替使用教学方法。 五、课外学习 (一)课外阅读 1.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先秦文学史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及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的认 识。培养阅读、分析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推荐阅读书目(1)袁珂:《中国神话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3)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4)赵逵夫注评:《诗经》,凤凰出版社,2011年。(5)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6)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5年。(7)姚小鸥:《诗经译注》(上下),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8)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李山:《诗经析读》,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0)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11)杨伯峻:《春秋左传选注》(全四册),中华书局,1981年。(12)朱东润:《左传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3)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14)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15)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任重、霍旭东:《战国策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1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17)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书店,2003年。(18)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一《老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9)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1)张松辉:《老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2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年。(23)杨伯峻:《孟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4)刘聿鑫、刘晓东:《孟子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2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26)陆永品:《庄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7)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马美信:《庄子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28)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29)赵夫:《屈骚探幽(修订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30)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1)李山:《楚辞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32)周秉高:《楚辞解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33)徐建华:《楚辞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34)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6)(台湾)杨胤宗:《屈赋新笔一九章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37)董楚平:《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8)北大中文系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90年。(39)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40)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有关部分),北京出版社,1980年

2.推荐阅读书目 (1)袁珂:《中国神话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3)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 (4)赵逵夫注评:《诗经》,凤凰出版社,2011年。 (5)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 (6)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5年。 (7)姚小鸥:《诗经译注》(上下),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8)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9)李山:《诗经析读》,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10)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 (11)杨伯峻:《春秋左传选注》(全四册),中华书局,1981年。 (12)朱东润:《左传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3)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 (14)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 (15)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任重、霍旭东:《战国策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 2011年。 (1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 (17)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书店,2003年。 (18)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1)张松辉:《老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2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年。 (23)杨伯峻:《孟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4)刘聿鑫、刘晓东:《孟子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 (2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 (26)陆永品:《庄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7)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马美信:《庄子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 (28)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 (29)赵逵夫:《屈骚探幽(修订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30)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31)李山:《楚辞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 (32)周秉高:《楚辞解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徐建华:《楚辞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 2011年。 (34)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6)(台湾)杨胤宗:《屈赋新笺——九章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 (37)董楚平:《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8)北大中文系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90年。 (39)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40)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有关部分),北京出版社,1980年

3.学习要求随教学进度,学生可根据推荐书目自行选择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作为课外讨论和毕业论文的资料。4.时间安排晚自习或课余时间。5.评价方式通过课堂问答、查看读书标注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检查。(二)课外讨论1.目标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和综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特别是对新观点、新方法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2.讨论内容讨论内容见课外作业题。3.讨论要求讨论要论题集中,能比较系统、深入地思考有关问题4.时间安排晚自习或课余时间。5.评价方式将全班学生按宿舍或兴趣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召集人。每个组员都必须积极搜集、整合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综言材料。然后推荐出小组主发言人在全班进行交流。主发言人发言结束后,组员进行补充,然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质疑、提问,互相交流,最后给出成绩。(三)熟读与背诵1.目标通过熟读、背诵文学作品的名篇(或片段),积累作品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2.内容(1)神话背诵6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2)《诗经》熟读4篇:《大雅·生民》《郑风·漆》《风·七月》《风·东山》。背诵12篇:《周南·关睢》《周南·桃天》《周南·茉苣》《卫风·静女》《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秦风·兼》《秦风·无衣》《小雅·采薇》。(3)叙事散文

3.学习要求 随教学进度,学生可根据推荐书目自行选择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作为课外讨论和毕 业论文的资料。 4.时间安排 晚自习或课余时间。 5.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问答、查看读书标注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检查。 (二)课外讨论 1.目标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和综述;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特别是对新观点、新方法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见课外作业题。 3.讨论要求 讨论要论题集中,能比较系统、深入地思考有关问题。 4.时间安排 晚自习或课余时间。 5.评价方式 将全班学生按宿舍或兴趣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召集人。每个组员都必须积极搜 集、整合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综言材料。然后推荐出小组主发言人在 全班进行交流。主发言人发言结束后,组员进行补充,然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质疑、提问,互相交 流,最后给出成绩。 (三)熟读与背诵 1.目标 通过熟读、背诵文学作品的名篇(或片段),积累作品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 2.内容 (1)神话 背诵6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 不周山》。 (2)《诗经》 熟读4篇:《大雅•生民》《郑风·溱洧》《豳风•七月》《豳风•东山》。 背诵12篇:《周南•关雎》《周南•桃夭》《周南•芣苢》《卫风•静女》《卫风•氓》《卫风•伯 兮》《王风•君子于役》《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秦风•蒹葭》《秦风•无衣》《小雅•采 薇》。 (3)叙事散文

熟读5篇:《秦晋毅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背诵2篇:《曹岁论战》、《烛之武退秦师》。(4)说理散文熟读5篇:《《齐桓晋文之事章》《齐人有一妻一妾》《丁解牛》《扁鹊见蔡桓公》《棘刺之端为母猴》。背诵12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学而时习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哉回也》《侍坐章》《鱼我所欲也章》《舜发于亩之中》《庄周梦蝶》《逍遥游》((第一段)、《劝学》(节选)。(5)楚辞熟读4篇:《离骚》第一大段、《哀郢》《湘君》《九辩》(第一段)。背诵4篇:《《国砀》《湘夫人》《山鬼》。3.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读规定篇目。能够背诵80%以上的规定篇目。4.时间安排按照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背诵。5.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测,任课教师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1)课后集中默写;(2)课后当面逐个背诵)(3)出题进行卷面测试。(四)课外作业1.目标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督促学生自学。2.作业内容神话部分:(1)什么叫神话?古代神话的产生原因?(2)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3)简述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诗经》部分:(1)《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怎样?(2)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3)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4)试论《诗经》的艺术特色。(5)分析《东山》《君子于役》《采薇》等作品征人思妇的情感表现特点。(6)试述《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叙事散文部分:(1)名词解释:春秋笔法。春秋三传。(2)简述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3)简述《尚书》文章的特点。(4)论述《左传》叙事、写人、记言的特点

熟读5篇:《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 威王纳谏》。 背诵2篇:《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4)说理散文 熟读5篇:《齐桓晋文之事章》《齐人有一妻一妾》《庖丁解牛》《扁鹊见蔡桓公》《棘刺之端 为母猴》。 背诵12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学而时习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哉回 也》《侍坐章》《鱼我所欲也章》《舜发于畎亩之中》《庄周梦蝶》《逍遥游》(第一段)、《劝 学》(节选)。 (5)楚辞 熟读4篇:《离骚》第一大段、《哀郢》《湘君》《九辩》(第一段)。 背诵4篇:《国殇》《湘夫人》《山鬼》。 3.要 求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读规定篇目。能够背诵80%以上的规定篇目。 4.时间安排 按照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背诵。 5.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测,任课教师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 (1)课后集中默写; (2)课后当面逐个背诵; (3)出题进行卷面测试。 (四)课外作业 1.目标 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督促学生自学。 2.作业内容 神话部分: (1)什么叫神话?古代神话的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 (3)简述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诗经》部分: (1)《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怎样? (2)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3)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 (4)试论《诗经》的艺术特色。 (5)分析《东山》《君子于役》《采薇》等作品征人思妇的情感表现特点。 (6)试述《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叙事散文部分: (1)名词解释: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2)简述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 (3)简述《尚书》文章的特点。 (4)论述《左传》叙事、写人、记言的特点

(5)简述《国语》的艺术特点(6)试论《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说理散文部分:(1)简述说理散文发展的三阶段(2)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3)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4)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5)简述《荀子》《韩非子》的写作特点楚辞部分:(1)试述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2)简述楚辞体的主要特点。(3)试论《离骚》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4)以《湘夫人》和《山鬼》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5)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作业要求(1)能够有层次地回答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有感而发。(2)课外讨论和课堂提问主要围绕上列相关问题展开。4.时间安排提前布置作业,各章学习结束时完成。5.评价方式作业布置3次,批阅2次,并评分。(五)课前预习以作品选为重点。课前10分钟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作品,教师巡视并指导答疑。(六)中期考核可通过抽查背诵、检查读书笔记或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确定

(5)简述《国语》的艺术特点。 (6)试论《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说理散文部分: (1)简述说理散文发展的三阶段。 (2)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3)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4)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5)简述《荀子》《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楚辞部分: (1)试述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2)简述楚辞体的主要特点。 (3)试论《离骚》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 (4)以《湘夫人》和《山鬼》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 (5)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作业要求 (1)能够有层次地回答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有感而发。 (2)课外讨论和课堂提问主要围绕上列相关问题展开。 4.时间安排 提前布置作业,各章学习结束时完成。 5.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3次,批阅2次,并评分。 (五)课前预习 以作品选为重点。课前10分钟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作品,教师巡视并指导答疑。 (六)中期考核 可通过抽查背诵、检查读书笔记或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确 定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