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阳修《戏答元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X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320.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阳修《戏答元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普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2、“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背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为支持范仲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此诗作答,诗题一作《花时久雨之什》,所以诗以“花”起结,但主要是写诗人被后的寂寞抑郁和自我排遣情怀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 官。 2、“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 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背景: 宋仁宗景佑三年 (1036)五月,欧阳修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 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 市)县令。 次年,朋友丁宝臣(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 欧阳修便写了此诗作答,诗题一作《花时久雨之什》,所以诗以“花”起结,但 主要是抒写诗人被贬后的寂寞抑郁和自我排遣情怀

题解:欧阳修的好友名叫丁宝臣,字戏答元珍→元珍。戏:“随便”的意思。古人常常故意把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作品称为“戏作”。“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欧阳修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戏答元珍 ↓ 戏:“随便”的意思。古人常 常故意把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 作品称为“戏作” 。 “戏”字, 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 实正是欧阳修受贬后政治上失意 的掩饰之辞。 → 欧阳修的好友, 名叫丁宝臣,字 元珍。 题解:

层次部析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山城偏远而寒冷,春天来得比较迟。看似写初春二月夷陵山城景况,实则寓情于景,表现出被贬夷陵后的凄凉心境。“春风”亦隐喻皇上。领联山城早春景象。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橘笋)铺开描写,承首联“早春”之意。明写实景,实际上亦托情于景。“残雪压枝”寓意了作者被压抑的失意,“橘”在唐宋诗中通常被视为“自有岁寒心”的清雅君子。“冻雷惊笋欲抽芽”则寄托了作者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

层次剖析 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山城偏远而寒冷,春天来得比较 迟。看似写初春二月夷陵山城景况,实则寓情于景,表现出被贬夷 陵后的凄凉心境。“春风”亦隐喻皇上。 颔联山城早春景象。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 (橘、 笋)铺开描写,承首联“早春”之意。明写实景,实际上亦托情于 景。“残雪压枝”寓意了作者被压抑的失意,“橘”在唐宋诗中通 常被视为“自有岁寒心”的清雅君子。“冻雷惊笋欲抽芽”则寄托 了作者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

层次部析颈联由写景转人感概。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恋和戚戚的病中索居的感概,令人心旌摇电。由山城荒凉写出了游子之悲。未联写自我宽解,不须嵯叹。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意反衬现在,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的信心。由景物的生机活力引发乐观向上的情怀

层次剖析 颈联由写景转人感慨。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萌生出浓浓的 思乡之恋和戚戚的病中索居的感慨,令人心旌摇曳。由山城荒凉写 出了游子之悲。 末联写自我宽解,不须嗟叹。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 意反衬现在,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的信心。由景物 的生机活力引发乐观向上的情怀

特色品味以小孕大,怨而不怒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构思精巧,章法独特。诗人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领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写景抒情,颇有特色。写景,紧扣“春寒”,描绘出料峭春寒中的益然生机:抒情,在写出诗人贬官后沉重郁闷的心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酒脱的性格

特色品味 以小孕大,怨而不怒。 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以“戏赠”“戏答”的 方式表达他的怨刺,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构思精巧,章法独特。 诗人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 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颔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 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 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 写景抒情,颇有特色。 写景,紧扣“春寒”,描绘出料峭春寒中的盎然生机;抒情,在写出诗人贬官后 沉重郁闷的心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洒脱的性格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春水绿于染西湖春色归,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花发江边二月晴。雪消门外干山绿,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注释: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归:回去,指春光将逝。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落如糁(sa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参军:指谢伯初。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注释: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 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 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 军即称法曹。 归:回去,指春光将逝。 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 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 落如糁(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 参军:指谢伯初。 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 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赏析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旅景致醉人。“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

赏析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 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 景致醉人。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 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 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

赏析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煌,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两处景象瞬间切换,感叹时序变换

赏析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 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 头震颤。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 年华。 两处景象瞬间切换,感叹时序变换

赏析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迥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诗篇气氛交错,一折一扬,色彩多变而迷人,内涵更加丰富,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以文为诗”的初步尝试

赏析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 勒和对原诗的化用,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 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 迹,使诗篇情韵幽折。 诗篇气氛交错,一折一扬,色彩多变而迷人,内涵更加丰 富,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 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 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以文为诗”的初步尝试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