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法部分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现代汉语教案(语法部分)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 语 言 文 学 教 育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语 法 部 分)

现代汉语教案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2
2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 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 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 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 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 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 知识。 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 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 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 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

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教学原则: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90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4%,语音22%,文字9%,词汇16%,语法38%,修辞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1。en
3 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 要的知识准备。 教学原则: 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 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 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 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 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 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 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 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 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 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 90 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 4%,语音 22%, 文字 9%, 词汇 16%,语法 38%,修辞 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 例为 2: 1

第五章语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律和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使学生掌握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析句子正误的能力,正确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掌握语法分析的方法及分析句子语法错误的规律。【教学重点】语法的性质,词类划分的标准,实词与虚词的语法特征,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功能类型,复杂短语和歧义短语的分析,句子成分的分析,句类、句型的分析,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多重复句的分析。[教学难点】动词、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形容词与区别词的区别,结构助词“的”与语气词“的”区别,动态助词“了”与语气词“了”的区别,词的兼类与活用的区别,短语的语法形式与短语的语法意义,补语和宾语的辨别,直接成分分析法,主谓谓语句,兼语句与连谓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区别,省略句同非主谓句的区别,单句同复句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演示[教学时数]34学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体系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素怎样组合成各种结构的词,词怎样组合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怎样形成各种句子,小单位用什么手段、方式组成种种大单位,其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我们理解一个句子,不但要懂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示的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还4
4 第五章 语 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律和有关的基础 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使学生掌握 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析句子正误的能力,正确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掌握语 法分析的方法及分析句子语法错误的规律。 [教学重点] 语法的性质,词类划分的标准,实词与虚词的语法特征, 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功能类型,复杂短语和歧义短语的分析,句子成分的分 析,句类、句型的分析,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多重复句的分析。 [教学难点] 动词、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形容词与区别词的区别,结构 助词“的”与语气词“的”区别,动态助词“了”与语气词“了”的区别, 词的兼类与活用的区别,短语的语法形式与短语的语法意义,补语和宾语 的辨别,直接成分分析法,主谓谓语句,兼语句与连谓句、主谓短语作宾 语的句子的区别,省略句同非主谓句的区别,单句同复句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34 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 法 概 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素怎样组合成各种 结构的词,词怎样组合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怎样形成各种句子,小单位 用什么手段、方式组成种种大单位,其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我们理解 一个句子,不但要懂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示的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还

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也就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一定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作为概括的对象,而语法意义所反映的是语言单位一一词、短语、句子的功能和性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语法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语法意义同词汇意义具有本质的区别,词汇意义具体实在,要想扩大词汇量,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去学、去记,所以叫做积累词汇。而语法意义抽象概括,一条规律往往可以概括一大批同类语言现象。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人们说话,是一句一句地说的。每句话都有一定的结构,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织而成的。具体点说,每句话单,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举个例子:詹明(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就词语的搭配说,在这个句子里,“房间”和“把”搭配起来修饰“收拾”,“整齐”则以“AABB”式重叠补充“收拾”。能够同“把”搭配的,必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能够以“AABB”式重叠的,一般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我们可以说“把房间”怎么样,却不能说“把收拾”怎么样,我们可以说“收拾得整整齐齐”,却不能说“收拾得整齐整齐”。可见词语能否搭配,词语怎样排列,是有规则的。就搭配排列的结果说,这个句子符合“甲把乙(动)得怎么样”的句子格式,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以按照这格式造出许许多多同类句子。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非常于净”、“莹莹把患病的妈妈照顾得非常好”、“老师把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等等。可见,按照某一特定的句式,是可以造出某种类型的句子的。语法的第一个含义指的就是上面说的语法事实:客观存在于语言结构里的规律本身。这种规律是存在于语言深层的客观规律和变化规则。这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语法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语法学和语法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是人们对客观的语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和说明。语法书是语法研究成果的记录,因而也属于语5
5 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 也就是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一定的客观事 物和现象作为概括的对象,而语法意义所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词、短语、 句子的功能和性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语法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 象。语法意义同词汇意义具有本质的区别,词汇意义具体实在,要想扩大 词汇量,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去学、去记,所以叫做积累词汇。而语法意义 抽象概括,一条规律往往可以概括一大批同类语言现象。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词、短语、 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人们说话,是一句一句地说的。每句话都有 一定的结构,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织而成的。具体点说,每句话里, 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是遵循一定 的规则的。举个例子: 詹明〔把房间〕收拾 得〈整整齐齐〉。 就词语的搭配说,在这个句子里,“房间”和“把”搭配起来修饰“收 拾”,“整齐”则以“AABB”式重叠补充“收拾”。能够同“把”搭配的,必 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能够以“AABB”式重叠的,一般是表示性质状 态的词语。我们可以说“把房间”怎么样,却不能说“把收拾”怎么样, 我们可以说“收拾得整整齐齐”,却不能说“收拾得整齐整齐”。可见词语 能否搭配,词语怎样排列,是有规则的。就搭配排列的结果说,这个句子 符合“甲把乙(动)得怎么样”的句子格式,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以按 照这格式造出许许多多同类句子。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非常干净”、“莹 莹把患病的妈妈照顾得非常好”、“老师把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等等。可 见,按照某一特定的句式,是可以造出某种类型的句子的。语法的第一个 含义指的就是上面说的语法事实;客观存在于语言结构里的规律本身。这 种规律是存在于语言深层的客观规律和变化规则。这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法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语法学和语法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 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是人们对客观的语 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和说明。语法书是语法研究成果的记录,因而也属于语

法学的范围。比较而言,上述前一种含义具有客观性,后一种含义具有主观性。两者的关系是,客观的现象、规律是基础,主观认识必须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主观的认识是一门科学,客观事实必须通过主观认识而得到提炼、归纳和整理。国外有人将语法用在更大的范围上,认为语法不但包括词语的结构关系和变化规律,而且还包括语音、语义的规律,这就是广义的语法。在广义语法中,一般所说的语法,即狭义的语法被叫做句法。总之,“语法”这一术语既有客观和主观这两个方面,又有和狭义广义两个层次。而本书所说的语法是狭义的语法,既有汉语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又融入了编写者的主观认识。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的语法分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的构成问题同时也属词汇学范围、本书把它放在词汇一章理论述)、词形变化(形态)。比如说一部分比较常用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那么,除了可以说“高高兴兴”以外,自然也可以说“漂漂亮亮”“大大方方”、“密密麻麻”、“干干净净”等等。当然,AABB式是部分褒义和中性义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果是贬义的,一般要用A单AB式,比如“啰里啰唆”、“糊里糊涂”、“流里流气”等。同样,部分动态形容词可以以ABAB方式重叠,所以除了可以说“高兴高兴”以外,也可以说“凉快凉快”、“舒服舒服”、“轻松轻松”。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及其表达功用等。比如:空气新鲜(主谓)一新鲜空气(偏正)市场繁荣(主谓)一繁荣市场(述宾)撰写文章(述宾)一撰写的文章(偏正)我们老师(同位/偏正)一我们的老师(偏正)学习文件(述宾/偏正)一一学习的文件(偏正)语序的变化和虚词的增加导致了结构或语义的改变。这些属于短语的语法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的组合关系是线形序列中依次出现的语法成分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0
6 法学的范围。 比较而言,上述前一种含义具有客观性,后一种含义具有主观性。两 者的关系是,客观的现象、规律是基础,主观认识必须以客观事实作为依 据;主观的认识是一门科学,客观事实必须通过主观认识而得到提炼、归 纳和整理。国外有人将语法用在更大的范围上,认为语法不但包括词语的 结构关系和变化规律,而且还包括语音、语义的规律,这就是广义的语法。 在广义语法中,一般所说的语法,即狭义的语法被叫做句法。总之,“语法” 这一术语既有客观和主观这两个方面,又有和狭义广义两个层次。而本书 所说的语法是狭义的语法,既有汉语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又融入了编写者 的主观认识。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的语法分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的构成问题同 时也属词汇学范围、本书把它放在词汇一章理论述)、词形变化(形态)。 比如说一部分比较常用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 AABB 式,表示程 度加深,那么,除了可以说“高高兴兴”以外,自然也可以说“漂漂亮亮”、 “大大方方”、“密密麻麻”、“干干净净”等等。当然,AABB 式是部分褒义 和中性义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果是贬义的,一般要用 A 里 AB 式,比 如“啰里啰唆”、“糊里糊涂”、“流里流气”等。同样,部分动态形容词可 以以 ABAB 方式重叠,所以除了可以说“高兴高兴”以外,也可以说“凉快 凉快”、“舒服舒服”、“轻松轻松”。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及其表达功用等。比 如: 空气新鲜(主谓)—新鲜空气(偏正) 市场繁荣(主谓)—繁荣市 场(述宾) 撰写文章(述宾)—撰写的文章(偏正) 我们老师(同位/偏正)— 我们的老师(偏正) 学习文件(述宾/偏正)——学习的文件(偏正) 语序的变化和虚词的增加导致了结构或语义的改变。这些属于短语的 语法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的组合关系是线形序列中依次出现的语法成 分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如:合成词是语素的组合,短语是词的组合,句子是词、短语的组合。汉语的组合手段有两类,一是靠语序,如合成词的组合:“奶生/牛奶”、“雪白/白雪”、“火炉/炉火”、“橘黄/黄橘”;短语的组合:“神经中板/中枢神经”、“梨子黄/黄梨子”。二是靠虚词,如“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养蜂员老梁/养蜂员和老梁”、“天气凉了,多穿些衣服(顺承)/因为天气凉了,所以要多穿些衣服(因果)”。聚合关系是各级语法成分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同类相聚的类别关系。在语素层级上,词根是一个聚合,词缀文是一个聚合:在词的层次上,各级别的词类,实词、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就是大大小小的聚合。再比如上面讲的“甲把乙(动)得怎么样”的句子格式就属于句法范畴的“把”字句。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下级单位组成上级单位的各种格式,形成各种规则,这些语法单位及其结构规则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组织严密的网络。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平常我们有时听人说“汉语语法有分歧”,主要指的是后一含义,即语法学体系有分歧。例如分析“我们厂试制成功了新产品”这句话,中心词分析法认为“厂”是主语,层次分析法认为“我们厂”才是主语,这句话的语法事实本身没分歧,只不过是不同语法(学)体系所用的分析方法和术语所指不尽相同署了。又如对词类的划分,有的书(张斌)把词类分为实词(实词又分体词[名、数、量]、谓词[动、形]、加词[区别、副])、虚词(关系词连、介、辅助词助、语气1)、拟音词(拟声、叹)三大类有的书(黄、廖)把词类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两大类。语法事实有没有分歧,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角度不同。再比如说“我差点儿摔跟头”和“我差点儿没摔跟头”,这两右话的语法事实的分歧在于一句用了否定词“没”,一句不用,而意思却完全7
7 如:合成词是语素的组合,短语是词的组合,句子是词、短语的组合。 汉语的组合手段有两类,一是靠语序,如合成词的组合:“奶牛/牛奶”、“雪 白/白雪”、“火炉/炉火”、“橘黄/黄橘”;短语的组合:“神经中枢/中枢神 经”、“梨子黄/黄梨子”。二是靠虚词,如“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养蜂 员老梁/养蜂员和老梁”、“天气凉了,多穿些衣服(顺承)/因为天气凉了, 所以要多穿些衣服(因果)”。 聚合关系是各级语法成分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同类相聚的类别关系。 在语素层级上,词根是一个聚合,词缀又是一个聚合;在词的层次上,各 级别的词类,实词、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就是大大小小的聚 合。 再比如上面讲的“甲把乙(动)得怎么样”的句子格式就属于句法范 畴的“把”字句。 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 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 的。下级单位组成上级单位的各种格式,形成各种规则,这些语法单位及 其结构规则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一种组织严密的网络。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平常我们有时听人说“汉语语法有分歧”,主要指的是后一含义,即语 法学体系有分歧。例如分析“我们厂试制成功了新产品”这句话,中心词 分析法认为“厂”是主语,层次分析法认为“我们厂”才是主语,这句话 的语法事实本身没分歧,只不过是不同语法(学)体系所用的分析方法和 术语所指不尽相同罢了。又如对词类的划分,有的书(张斌)把词类分为 实词(实词又分体词[名、数、量]、谓词[动、形]、加词[区别、副])、虚 词(关系词[连、介]、辅助词[助、语气])、拟音词(拟声、叹)三大类, 有的书(黄、廖)把词类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 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两大类。语法事实有没有分歧,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 角度不同。再比如说“我差点儿摔跟头”和“我差点儿没摔跟头”,这两句 话的语法事实的分歧在于一句用了否定词“没”,一句不用,而意思却完全

一样,语言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分析判断。有人说后一句加“没”是重复啰唆,有人则说后一句有“我差点儿摔跟头,幸而没摔跟头”之意,含义比前句更丰富。这种语法事实的分歧极少。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由于语法学者观点不同,掌握的材料不一样,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一致造成的,可见语法学体系带有主观成分。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存在的同一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要通过对语法事实本身的深入研讨,才能逐渐缩小或部分消除。不过总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决定的。二、语法的性质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一)抽象性(概括性)语法规则是抽象的,它具有高度的统领性。一种语言中具体的词汇成员数量巨大,具体的句子数量更是无穷无尽,而语法类别和语法格式的数量却相当有限。人们掌握了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语法格式,就可以统领和控制数量巨大的词汇成员,造出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句子,表示无限多样、丰富多彩的意思,从而使得复杂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为了概括说明句子的构成、变化、分类,就要说明词和短语的构成、变化、分类;为了说明短语,也要对各种词的性质做出概括。语法规则不仅适用于具体的词语,而且还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短语和句法格式。那么,语法是怎样从语言事实中抽象、概括规则的呢?具体的方法就是组合和聚合。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聚合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17贞,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例如汉语里有“老A”这一“前缀+词根”的组词方式,用这种方式可造出系列词语,例如“老四(数)、老大(形)、老爷(名)、老张(动)………….”不管后边的词根是不是名词性的,只要加上前缀“老”,所构成的词,都是名词,因此“老A”这一“前缀+词根”的组词方式可以看成构成名词的方式。同样“A子”、“A化”分别是构成名词、动词的方式。8
8 一样,语言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分析判断。有人说后一句加 “没”是重复啰唆,有人则说后一句有“我差点儿摔跟头,幸而没摔跟头” 之意,含义比前句更丰富。这种语法事实的分歧极少。语法学体系的分歧 是由于语法学者观点不同,掌握的材料不一样,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 题的方法不一致造成的,可见语法学体系带有主观成分。在科学研究中, 对客观存在的同一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 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要通过对语法事实本身的深入研讨,才能逐渐缩小 或部分消除。不过总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 决定的。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概括性) 语法规则是抽象的,它具有高度的统领性。一种语言中具体的词汇成 员数量巨大,具体的句子数量更是无穷无尽,而语法类别和语法格式的数 量却相当有限。人们掌握了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语法格式,就可以统领和控 制数量巨大的词汇成员,造出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句子,表示无限多样、丰 富多彩的意思,从而使得复杂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为了概括说明句子的 构成、变化、分类,就要说明词和短语的构成、变化、分类;为了说明短 语,也要对各种词的性质做出概括。语法规则不仅适用于具体的词语,而 且还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短语和句法格式。那么,语法是怎样从语言事实中 抽象、概括规则的呢?具体的方法就是组合和聚合。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 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聚合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 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 (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 17 页,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 例如汉语里有“老 A”这一“前缀+词根”的组词方式,用这种方式可 造出系列词语,例如“老四(数)、老大(形)、老爷(名)、老张(动).”。 不管后边的词根是不是名词性的,只要加上前缀“老”,所构成的词,都是 名词,因此“老 A”这一“前缀+词根”的组词方式可以看成构成名词的方 式。同样“A 子”、“A 化”分别是构成名词、动词的方式

又如汉语里有“我来了。”、“他走了。”、“你去吧。”这些句子,它们意思各异,但是结构相同,都是代词在前,动词在后,加上语气助词,直接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加上句调构成了主谓句。由此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格式,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二)稳固性任何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说过“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语法也不例外。但是,从语言现象的历史演变看虽然语法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现代汉语语法同古代汉语语法相比较,就有好些不同之处。可总的说来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基至比基本词汇的变化)来要缓慢得多。就语音而言,上古音系很多已模糊不清了,即使切韵广泛使用的时期的中古音,也和今音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了。至于词汇,变化更大,旧词的淘汰,新词的不断出现不用说,现有词语的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单音复音化的情形也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目/眼晴、妻子/妻和儿、江河/长江和黄河、代词“是”/判断动词“是”)。相比之下,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许许多多基本的语法构造从古到今是有继承性的。比如,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其语序跟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今]如:《论语》:「古】(主一一谓)子日先生说既焚马房烧了《尚书》:“断竹(砍伐竹子),续竹(制作猎具),出土(用猎具投掷土块),逐鹿(追捕野兽)。”(动一一宾)《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的精深靠的是勒奋,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人生。)《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永州的山野间出产一种奇异的蛇。)(主一一谓一一宾)以上例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所用的词语跟现在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但是,二者的语法构造却是完全相同的。9
9 又如汉语里有“我来了。”、“他走了。”、“你去吧。”这些句子,它们意 思各异,但是结构相同,都是代词在前,动词在后,加上语气助词,直接 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加上句调构成了主谓句。由此可见,语 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语法学的任务是 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格式,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任何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说过“运动是绝 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语法也不例外。但是,从语言现象的历史演变看, 虽然语法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现代汉语语法同古 代汉语语法相比较,就有好些不同之处。可总的说来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 词汇(甚至比基本词汇的变化)来要缓慢得多。 就语音而言,上古音系很多已模糊不清了,即使切韵广泛使用的时期 的中古音,也和今音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了。至于词汇,变化更大,旧词 的淘汰,新词的不断出现不用说,现有词语的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单 音复音化的情形也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目/眼睛、妻子/妻和儿、江河/长 江和黄河、代词“是”/判断动词“是”)。 相比之下,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许许多多基本的语法构造从古到 今是有继承性的。比如,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其语序跟现代汉 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论语》:[古] [今] (主——谓) 子曰 先生说 厩焚 马房烧了 《尚书》:“断竹(砍伐竹子),续竹(制作猎具),出土(用猎具投掷 土块),逐鹿(追捕野兽)。”(动——宾)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的精深靠的是勤奋,学业的荒 废在于嬉戏人生。)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永州的山野间出产一种奇异的蛇。) (主——谓——宾) 以上例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所用的词语跟现在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但是,二者的语法构造却是完全相同的

为什么语法具有相对很大的稳固性呢?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如果废弃旧的规则而马上换一套新的,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很多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经历于百年而不变,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做重要的语法手段古今如此。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也是古今如此。虽然也有变化,但很缓慢。一些旧规则的衰亡也是逐渐实现的,例如古汉语里,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可以直接做谓语(如“今秦,万乘之国。”),后来逐渐变为加“是”字的句型(“如今的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军力强大的国家。”)。但是直到现代,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保留这种格式(如:“毛泽东,湖南韶山人。”、“今年猴年”)。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例如:复句关联词语的使用上,古汉语较为单调现代汉语则十分丰富多彩,往往是成对出现。语法文具有时代特征,研究语法要分清古今语法,不能混同。(三)民族性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之所在。每种语言都有自已的语法系统,彼此有同有异,有的差别很大。跟别的民族的语言相比较看,汉语语法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比如:俄语用词形变化(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随意;而汉语里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词在句子单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同是重语序的语言,其表达形式也可能不同:[汉语]][日语]我读书。我书读。汉语里作为宾语的“书”用在“读”后面,而日语里词的次序有所不同。词的组合手段,各种语言也有差异。现代汉语的名词和数词组合,其间要用相应的量词。而英语没有加量词这条规则。汉语单作定语的成分用在中心词前边,英语单作定语的成分用在中心词后边。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10
10 为什么语法具有相对很大的稳固性呢?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 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如果废弃旧的规则而马上换一套新的, 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很多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经历千 百年而不变,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做重要的语法手段, 古今如此。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也是古今如此。虽然 也有变化,但很缓慢。一些旧规则的衰亡也是逐渐实现的,例如古汉语里, 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可以直接做谓语(如“今秦,万乘之国。”),后来逐渐变 为加“是”字的句型(“如今的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军力强大的国家。”)。 但是直到现代,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保留这种格式(如:“毛泽东,湖 南韶山人。”、“今年猴年”)。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 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例如:复句关联词语的使用上,古汉语较为单调, 现代汉语则十分丰富多彩,往往是成对出现。语法又具有时代特征,研究 语法要分清古今语法,不能混同。 (三)民族性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 现在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 之所在。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彼此有同有异,有的差别很大。 跟别的民族的语言相比较看,汉语语法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比如:俄语用 词形变化(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随意;而汉语里 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来 表示。 同是重语序的语言,其表达形式也可能不同: [汉语] [日语] 我读书。 我书读。 汉语里作为宾语的“书”用在“读”后面,而日语里词的次序有所不 同。词的组合手段,各种语言也有差异。现代汉语的名词和数词组合,其 间要用相应的量词。而英语没有加量词这条规则。汉语里作定语的成分用 在中心词前边,英语里作定语的成分用在中心词后边。研究语法要注意不 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 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词汇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音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Lecture and Eloquence.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口语交际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作文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语文综合性学习.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0 绪论.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语文教材研究.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阅读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语文教学设计.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演变发展.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中学语文教师.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授课教案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曹禺的话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鲁迅的小说创作.ppt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修辞部分.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音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字(汉字)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词汇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法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义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绪论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音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文字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词汇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法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修辞习题(无答案).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负责人:安少龙).doc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编 先秦文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