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部分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现代汉语教案(绪论部分)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 语 言 文 学 教 育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绪 论 部 分)

现代汉语教案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2
2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 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 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 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 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 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 知识。 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 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 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 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 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

要的知识准备。教学原则: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已的语言实践。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90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4%,语音22%,文字9%,词汇16%,语法38%,修辞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1。第一章绪论3
3 要的知识准备。 教学原则: 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 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 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 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 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 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 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 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 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 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 90 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 4%,语音 22%, 文字 9%, 词汇 16%,语法 38%,修辞 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 例为 2: 1。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概括性地介绍语言及汉语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内涵、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特点;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现代汉语的形成、地位,掌握现代汉语的特点和方言概况,明确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及其具体内容,了解新时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了解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了解学好现代汉语的一些方法,在学习中能加以运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方言”等基本概念以及现代汉语方言分类、现代汉语的特点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演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语言概说一、语言(一)语言的属性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已的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括性地介绍语言及汉语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语言的 内涵、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特点;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现代汉语的形成、 地位,掌握现代汉语的特点和方言概况,明确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及其 具体内容,了解新时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了解现代 汉语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了解学好现代汉语的一些方法,在学习中能加以运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 话”、“汉语方言”等基本概念以及现代汉语方言分类、现代汉语的特点和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言概说 一、语言 (一)语言的属性 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 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

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如要没有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因此,语言对全社会的每个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语言归全社会所共有。语言没有阶级性,这是因为语言是由全民创造的,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整个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息息相关,而并不受阶级的制约。人类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同时产生了,那时社会不分阶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阶级消亡后的社会里,语言继续存在并为全社会服务。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由一个阶级单独创造出来并为单独一个阶级服务的,不论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怎样尖锐,它们之间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他们彼此还得用共同的语言来交际。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可以产生社会方言,如阶级习惯语,行话等等,但这些变异不足以影响语言全民的交际工具的本质,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影响全民共同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人们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但语言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它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交际工具而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它的服务领域极其广阔,这就确定了它的最重要的地位。除语言之外,人们在交际中还使用身势,面部表情等伴随动作,旗语、信号弹、红绿灯、电报代码、化学公式之类符号和文字做交际工具,但它们决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伴随动作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伴随语言交际一起发生;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5
5 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如要没有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 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因此,语言对全社会的每个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 语言归全社会所共有。语言没有阶级性,这是因为语言是由全民创造的, 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整个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息息相关,而并不 受阶级的制约。人类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同时产生了,那时社会不分阶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阶级消亡后的社会里,语言继续存在并为全社会服务。 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由一个阶级单独创造出来并为 单独一个阶级服务的,不论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怎样尖锐,它们之间总存 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他们彼此还得用共同的语言来交际。 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可以产生社会方言,如阶级习 惯语,行话等等,但这些变异不足以影响语言全民的交际工具的本质,因 为这些东西并不影响全民共同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这 是语言的功能特征。 人们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但语言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 用的。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紧 密相连,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它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交际 工具而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它的服务领域极其广阔,这就确定了它的最 重要的地位。 除语言之外,人们在交际中还使用身势,面部表情等伴随动作,旗语、 信号弹、红绿灯、电报代码、化学公式之类符号和文字做交际工具,但它 们决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伴随动作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 且伴随语言交际一起发生;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

交际工具,它们的服务领域相当狭窄;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只有语言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没有语言无法进行思维,没有思维也不会有语言;语言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人们不但在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时候要运用语言,就是在进行思维,形成思想的时候,也要运用语言,所以,语言不但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了。思维是跟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语言无法进行思维,没有思维人们也不会有语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意义止是思维成果或思维材料在语言中的表现,意义来自思维。因此,世界上既没有无所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也没有可以脱离思维而能独立存在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语言又是交际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依靠语言的帮助,人类才能一代代地积累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人们从幼儿咿学话时就开始了认识世界的活动,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掌握和运用人类已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人和别的动物不同,人以外的动物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只限于直接作用于它们的一些现象,只限于它们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尝到的东西。人则不同,人不必也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他们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口头的6
6 交际工具,它们的服务领域相当狭窄;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 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只有语言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 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没有语言无法进行思维,没有思维也不会有语言; 语言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 程。人们不但在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时候要运用语言,就是在进行思维, 形成思想的时候,也要运用语言,所以,语言不但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 维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 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 生和存在。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及 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 可能的了。思维是跟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语言无法进行思 维,没有思维人们也不会有语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意义正是 思维成果或思维材料在语言中的表现,意义来自思维。因此,世界上既没 有无所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也没有可以脱离思维而能独立存在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 语言又是交际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依靠 语言的帮助,人类才能一代代地积累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人们从幼儿 咿呀学话时就开始了认识世界的活动,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 掌握和运用人类已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 人和别的动物不同,人以外的动物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只限于直接作用于它 们的一些现象,只限于它们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尝到的东西。人 则不同,人不必也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他们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口头的

或书面的)而获得知识,由于语言的帮助,了解到的现实世界的范围比起自身的实际经验要广阔得多,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得力于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也有人认为是四要素:语音、语义、语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符号的声音要素,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符号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符号形态的变化规则和组合规则,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也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语言诸要素中,最主要的是语法和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决定一种语言的基本面貌。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语言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结合而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代表。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然而它们的结合不是必然的,而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联系什么样的语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这是为什么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不同语言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音义结合是必然的,那就不会有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民族语言的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创造符号时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决不可理解为任何个人对语言符号的随意性,语言符号一经创造出,并被社会接受,即被约定俗成,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不是经过社会的重新约定,它是不可以擅自改动的。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一个地发出,像一条线似的随着谈话时间的持续而延伸7
7 或书面的)而获得知识,由于语言的帮助,了解到的现实世界的范围比起 自身的实际经验要广阔得多,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 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得力于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也有人认为是四要素:语音、语义、 语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符号的声音要素,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 言符号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符号形态的变化规则和组 合规则,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也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语言诸要素中, 最主要的是语法和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决定一种语言的基本面貌。 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结合而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意义 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 现象的代表。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然而它们的结合不是必然 的,而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语音和语义之间没 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联系什么样的语义完全是由社会 约定俗成的。这是为什么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不同语言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音义结合是必然的,那就不会有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民族语言的不同了。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创造符号时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决不可理解为 任何个人对语言符号的随意性,语言符号一经创造出,并被社会接受,即 被约定俗成,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不是经过社会的重新约定, 它是不可以擅自改动的。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一个地发出,像一条线似的随着谈话时间的持续而延伸

没有人能在同一时间位置上说出两个声音。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的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二)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形式有两种:口语、书面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一发即逝,不能流传久远。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经过琢磨、加工,更周密、严谨。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例如:买东西的对话等。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例如:报纸社论等。二、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1、人类语言的单位具有明晰性特点。动物语言是图一团,不能分析的。2、人类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3、人类语言具有结构的二层性,可以以有限的单位组成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二层性。4、人类语言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音位数量有限,可是经组合与替换,可以构成无限的句子;开放性还体现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断产生新词,吸收外民族的词语,一些社会现象的消失,语言中相应的词也隐匿或消失,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变化。5、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它是可以传授的,掌握什么样的语言是后天学会的,动物的语言则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8o
8 没有人能在同一时间位置上说出两个声音。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的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 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的形式: 语言的形式有两种:口语、书面语。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一发即逝,不能流传 久远。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经过琢磨、加 工,更周密、严谨。 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例如:买东西的对话 等。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例如:报纸社论等。 二、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 1、人类语言的单位具有明晰性特点。动物语言是囫囵一团,不能分析 的。 2、人类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 3、人类语言具有结构的二层性,可以以有限的单位组成无限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二层性。 4、人类语言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音位数量有限,可 是经组合与替换,可以构成无限的句子;开放性还体现在语言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断产生新词,吸收外民族的词语,一些社会现象的消 失,语言中相应的词也隐匿或消失,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变化。 5、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它是可以传授的,掌握什么样的语言是后天 学会的,动物的语言则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

6、人类语言不受时、地的限制,它可以表达过去的事情,也可以阐述未来的事情。动物只能表达与其本能相联系的或出现于眼前的事物和情景。而不能象人类那样表达抽象的、复杂的、非眼前的情景: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种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是坦诚相见地直抒已见,也可以委婉其辞,甚至装腔作势等等。大猩猩不具备人类这些语言能力中的任何一项。7、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尽管蜜蜂可以用极其复杂的舞蹈,知告同伴花蜜的方位和距离;所有的动物都能以自已特殊的姿态或声音向同伴报告危险的来临或满足及痛苦的感受;有的灵长动物,如黑猩猩还能学会一些人类的手势语和特殊的符号语言。经过严格训练的猩猩在特定的场合里能够使用其所学的“语言”,比如,见到主人做敬礼的动作。但这些条件反应式的语言使用距离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还相去较远。没有一种动物,即便是脑结构和人类有极大的可比性的猩猩,也不能够像人类那样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因此,它们的语言是不具创造性的。上述七个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称得上人类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第二节汉语和汉语方言一、汉语的历史发展: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9
9 6、人类语言不受时、地的限制,它可以表达过去的事情,也可以阐述 未来的事情。动物只能表达与其本能相联系的或出现于眼前的事物和情景。 而不能象人类那样表达抽象的、复杂的、非眼前的情景:能够在不同的条 件下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种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是 坦诚相见地直抒已见,也可以委婉其辞,甚至装腔作势等等。大猩猩不具 备人类这些语言能力中的任何一项。 7、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尽管蜜蜂可以用极其复杂的舞蹈,知告同伴 花蜜的方位和距离;所有的动物都能以自己特殊的姿态或声音向同伴报告 危险的来临或满足及痛苦的感受;有的灵长动物,如黑猩猩还能学会一些 人类的手势语和特殊的符号语言。经过严格训练的猩猩在特定的场合里能 够使用其所学的“语言”,比如,见到主人做敬礼的动作。但这些条件反 应式的语言使用距离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还相去较远。没有一种动物,即便 是脑结构和人类有极大的可比性的猩猩,也不能够像人类那样创造性地使 用语言。因此,它们的语言是不具创造性的。 上述七个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只有 具备这些特征,才称得上人类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汉语和汉语方言 一、汉语的历史发展: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 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

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也可以语音的演变作为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王力《汉语史稿》):(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秦汉以前)为上古时期。(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时期。(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四)二十世纪(五四至今)为现代。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古代汉语指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二、汉语的世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很高成就的民族,对人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形式,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10
10 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也可以语音的演变作为标准。根据 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王力《汉语史稿》):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秦汉以前)为上古时期。(公 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时期。(公元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 完整“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 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 1840 年鸦 片战争至 1919 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 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 北方话里的消失。 (四)二十世纪(五四至今)为现代。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古代汉 语指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 二、汉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很高成 就的民族,对人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形式,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Lecture and Eloquence.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口语交际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作文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语文综合性学习.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0 绪论.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语文教材研究.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阅读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语文教学设计.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演变发展.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中学语文教师.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授课教案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曹禺的话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鲁迅的小说创作.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巴金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张爱玲及其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老舍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矛盾的小说.ppt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音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词汇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语法部分.doc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修辞部分.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音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字(汉字)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词汇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法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语义讲稿.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绪论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音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文字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词汇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语法习题(无答案).doc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修辞习题(无答案).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负责人:安少龙).doc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编 先秦文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