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授课教案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案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教学重点:理解语文教学论和课程论教学时数:2课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二)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1、课程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2、教学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三)课程自标:1、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素养2、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四)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具备了做教师的专业基础,但是缺之从事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架通学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实现中文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角色转换的中介。2、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中文师范生的立身之本师范生将面临着就业的难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3、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师实践的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也是语文教育。师范生经过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可以从中获得前人大量的实践经验,少走弯路;经过较严格的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训练,能获得必要的语文学术研究素养。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育的工具。二、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一1918)(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一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一1939)(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一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一19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一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思考与练习:1、谈谈你如何认识和看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案 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教学重点:理解语文教学论和课程论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二)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1、课程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 "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 2、教学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 (三)课程目标: 1、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素养 2、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四)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具备了做教师的专业基础,但是缺乏从事语 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架通学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 的桥梁,是实现中文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角色转换的中介。 2、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中文师范生的立身之本 师范生将面临着就业的难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 论。 3、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师实践的是语文教 育,研究的也是语文教育。师范生经过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可以从中获得前人 大量的实践经验,少走弯路;经过较严格的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训练,能获得必要的语文 学术研究素养。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育 的工具。 二、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 (1902一1918)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一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1924一1939)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1939一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1978一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 (1989一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1997年至今)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如何认识和看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3、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标:1、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3、了解语文学科目标的特征及确立依据4、熟悉课程标准对义务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语文课程及名称的演变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2、辛亥革命前后3、国文、国语时期4、建国后二、关于“语文含义的认识“语文"含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对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进程。1、语言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字2、文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学3、文章学家的理解:语言文章4、文化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化三、建国后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界定1、1963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2、1986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4、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四、对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的认识和理解:1、工具性2、交际性3、文化性4、人文性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3、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教学目标: 1、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3、了解语文学科目标的特征及确立依据. 4、熟悉课程标准对义务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界定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及名称的演变 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 2、辛亥革命前后 3、国文、国语时期 4、建国后 二、关于"语文"含义的认识 "语文"含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对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进程。 1、语言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字 2、文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学 3、文章学家的理解:语言文章 4、文化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化 三、建国后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界定 1、1963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明确指出:"语 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 具。" 2、1986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4、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7、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对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的认识和理解: 1、工具性 2、交际性 3、文化性 4、人文性

5、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及作用1、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明确性和模糊性2、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二)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要求2、学生发展的需求3、语文学科的特点(三)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1、1963年大纲:“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地能力。"2、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地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青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3、1986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4、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地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6、2000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思考与练习:1、谈谈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过程2、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并你谈谈对新的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5、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六、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及作用 1、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明确性和模糊性 2、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二)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学生发展的需求 3、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 1、1963年大纲:"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地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地能力。" 2、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 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 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地过程中,要注意提高 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青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3、1986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 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 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 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4、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 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 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 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大纲:"在小学语 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 际能力,发展学生地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 养学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 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 形成健全人格。" 6、2000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在初中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思考与练习: 1、谈谈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过程。 2、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并你谈谈对新的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学科性 质的看法。 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4、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2、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3、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学重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教学时数:2课时一、职业道德(一)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二)发展教育的观念(三)动态执教的观念(四)广阔的教育视野(五)良好的教育道德(七优良的教育心理二、专业知识三、教学能力(一)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二)教学设计能力(三)教学实施能力(四)教学评价能力(五)班级或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四、教学研究能力思考和练习:你认为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语文教师做角色定位?请说说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和没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认识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的: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及基本理念2、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3、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国文课程标准(二)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
4、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 2、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3、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职业道德 (一)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发展教育的观念 (三)动态执教的观念 (四)广阔的教育视野 (五)良好的教育道德 (七)优良的教育心理 二、专业知识 三、教学能力 (一)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二)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学实施能力 (四)教学评价能力 (五)班级或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教学研究能力 思考和练习: . 你认为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你打算 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 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语文教师做角色定位? . 请说说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和没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有什么不同? . 你是怎样认识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及基本理念 2、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3、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国文课程标准 (二)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

(三)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标准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二)“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框架对比(三)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二)对初中、高中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3、改革语文学习方式4、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思考与练习:1、简述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2、“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在哪里?3、如何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章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语文教材(古代,近代,现代)2、了解语文教材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3、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结构体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一、中国的语文教材(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材1、孔子与六艺:亲自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2、秦汉时期:《急就篇》《史播》3、魏晋南北朝:《昭明文选》和《干字文》4、宋元时期:“三""百"干"与朱熹的《四书集注》5.明清时期:《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中国近代的语文教材.1、《中学国文读本》2、《国文教科书》
(三)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标准 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理解 (二)"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框架对比 (三)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对初中、高中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3、改革语文学习方式 4、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 思考与练习: 1、简述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 2、"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在哪里? 3、如何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语文教材(古代,近代,现代). 2、了解语文教材的概念 ,结构特征和功能. 3、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结构体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语文教材 (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1、孔子与六艺:亲自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 2、秦汉时期:《急就篇》《史籀》 3、魏晋南北朝:《昭明文选》和《千字文》 4、宋元时期:"三""百""千"与朱熹的《四书集注》 5.明清时期:《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中国近代的语文教材. 1、《中学国文读本》 2、《国文教科书》

3、《国文教本评注》《国文》4、《5、《开明国文百八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中国现代语文教材1、1950年,在编辑新中国第一部教材时,叶圣陶明确提出采用“语文“这个名词.这套教材选文注重了思想性,选文思想健康,文质优美编者注重了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但是由于编辑仓促,语文知识不成系统,文言文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影响了语文教材的质量.1953年,编辑对这套教材进行过修订2、1956年编辑了《汉语》课本与《文学》课本,中国的语文教材全盘苏化.《汉语》课本系统地讲解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语法体系追求的是大而全,把大学学者语法体系搬到了中学语文课堂《文学》课本选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章很长,外国文学作品也多,文字也艰深,这些都给阅读带来了困难.这套教材的优点就是采用分编型,教学重点突出,容易建立语文教学体系.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语言教学追求大而全,集中教授语言枯燥之味,学生不感兴趣.这套教材从1956年开始使用,到1958年就停止使用了3、1958年秋季《汉语课本》,《文学课本》被停止使用.此时的中国正在开展反右,大跃进的政治运动,教育上的突飞冒进现象也十分严重.分编的教材不用了,就仓促地编写教材,又改为合编型.编者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量选编了社论,民谣,领袖的文章.教材突出了政治性忽视了语文性4、1978年语文教育工作者带着伤痛开始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政治的恐惧症还在震撼看人们,人们心有余悸,选编的教材仍然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1978年的语文教材一共编了10册,教材的封面上不得不打上试用本“字样5、1982年,随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语文界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民教育出版社看手组织人员修订1978年的语文课本.这次修订基本上排除了左的思想的于扰,初中《语文》六册,高中《语文》四册.教材采用分单元编排的体例,把文选阅读与语文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写者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一定程度加大了教材的难度.如当时的初中教材对复句的要求是能够划分到第三层,高中的教材对逻辑知识也有繁杂的要求.这套教材选文量大,每册都选了三十五六篇课文,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6、1990年的《语文》课本.1990年这套教材开始试用,1993年这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这套教材按文体分记叙,议论,说明三类编排,每单元又由选文,练习,语文知识组成一个系统.这套教材是几代人语文实践的结晶,也是中外语文教育理论结合的结晶.这套教材初中六册,高中六册.每册都编选了古今中外的佳作,而选文的标准就是一个---文质兼美.编者把阅读与写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凸现了能力训练这个主题.语文知识自成体系,但又不追求繁杂7、语文教育界经历了20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经验,也有过一些教训,大家都在进行理性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编写了一套初中教材和两套高中教材二、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一)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概念2、特指概念3、专指概念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二)语文教材的功能1、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3、语言积累4、知识扩展
3、《国文教本评注》 4、《国文》 5、《开明国文百八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1、1950年,在编辑新中国第一部教材时,叶圣陶明确提出采用"语文"这个名词.这套教材选 文注重了思想性,选文思想健康,文质优美.编者注重了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但是由于编辑 仓促,语文知识不成系统,文言文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影响了语文教材的质量.1953年,编 辑对这套教材进行过修订. 2、1956年编辑了《汉语》课本与《文学》课本,中国的语文教材全盘苏化.《汉语》课本 系统地讲解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语法体系追求的是大而全,把大学学者语法体 系搬到了中学语文课堂.《文学》课本选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章很长,外国文学作品 也多,文字也艰深,这些都给阅读带来了困难.这套教材的优点就是采用分编型,教学重点突 出,容易建立语文教学体系.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语言教学追求大而全,集中教授语言枯燥乏 味,学生不感兴趣.这套教材从1956年开始使用,到1958年就停止使用了. 3、1958年秋季《汉语课本》,《文学课本》被停止使用.此时的中国正在开展反右,大跃进 的政治运动,教育上的突飞冒进现象也十分严重.分编的教材不用了,就仓促地编写教材,又 改为合编型.编者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大量选编了社论,民谣,领袖的文章.教材突出了政治性, 忽视了语文性. 4、1978年语文教育工作者带着伤痛开始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政治的恐惧症还在震 撼着人们,人们心有余悸,选编的教材仍然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1978年的语文教材一共编 了10册,教材的封面上不得不打上"试用本"字样. 5、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语文界迎来了改 革开放的春天.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组织人员修订1978年的语文课本.这次修订基本上排除 了左的思想的干扰,初中《语文》六册,高中《语文》四册.教材采用分单元编排的体例,把 文选阅读与语文能力训练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写者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一定程度加大了教 材的难度.如当时的初中教材对复句的要求是能够划分到第三层,高中的教材对逻辑知识也 有繁杂的要求.这套教材选文量大,每册都选了三十五六篇课文,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6、1990年的《语文》课本.1990年这套教材开始试用,1993年这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使用.这套教材按文体分记叙,议论,说明三类编排,每单元又由选文,练习,语文知识组成一个 系统. 这套教材是几代人语文实践的结晶,也是中外语文教育理论结合的结晶.这套教材初 中六册,高中六册.每册都编选了古今中外的佳作,而选文的标准就是一个-文质兼美.编者 把阅读与写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凸现了能力训练这个主题.语文知识自成体系,但又不追求繁 杂. 7、语文教育界经历了20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经验,也有过一些教训,大家都在进行理 性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编写了一套初中教材和 两套高中教材. 二、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1、泛指概念2、特指概念3、专指概念 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1、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3、语言积累4、知识扩展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一)范文系统(二)知识系统(三)实践活动系统(四)助读系统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一)分编型(二)合编型[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研读(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读(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研读(三)新课标教材的特点1、转变理念,构建创新语文教材体系2、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3、"构建重点: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4、“构建"必须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之本思考与练习:1、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有何特点?2、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结构体例分为哪几种?3、语文教材的功能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4、新课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2、初步形成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过程: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1、教学设计是什么2、教学设计为什么3、语文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构建语文教学过程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5、创设语文教学情境6、编制语文教学方案三、教学过程设计1、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涵2、一篇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阅读准备——整体感知一具体理解一总体把握一一欣赏评价一反馈调控3、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一个课时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一)范文系统 (二)知识系统 (三)实践活动系统 (四)助读系统 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 (二)合编型[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五、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研读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读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研读 (三)新课标教材的特点 1、转变理念,构建创新语文教材体系 2、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3、"构建"重点: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4、"构建"必须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之本. 思考与练习: 1、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有何特点? 2、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结构体例分为哪几种? 3、语文教材的功能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 4、新课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 2、初步形成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是什么 2、教学设计为什么 3、语文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2、安排教学内容 3、构建语文教学过程 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5、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6、编制语文教学方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涵 2、一篇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 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阅读准备——整体感知——具体理解——总体把握——欣赏评价——反馈调控 3、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个课时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新 定向 朗 文 音 问 分 纳 练

导入新课—目标定向—一朗读课文一正音释词—提问讨论—分析归纳——练一总结收束习活动一四、案例分析:《荷花淀》教学设计思考和练习:1、语文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2、语文教学设计要解决好哪些主要矛盾?3、语文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4、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5、自选一篇高中课文,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第六章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阅读的性质,了解阅读教学的目标,了解阅读教学的能力构成2、阅读教学过程3、阅读教学技能4、阅读教学方法5、阅读教学的备课6、阅读教学的说课教学重点:阅读教学过程教学难点:阅读教学的备课,阅读教学的说课教学时数:16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的性质及阅读能力的构成(一)阅读的性质:1、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2、《课标》:"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二)阅读能力的构成1、认读能力2、理解能力3、鉴赏能力4、评价能力(三)阅读教学的作用二、阅读教学目标创设(一)阅读教学目标的作用导教,导学,导测的作用(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陈述三、阅读教学的常规教学过程(一)引导过程1、导入2、预习3、解题4、资料介绍(二)研读过程1、词的教学:2、句、段的教学3、篇章的教学4、择好教学的切入点:
导入新课——目标定向——朗读课文——正音释词——提问讨论——分析归纳——练 习活动——总结收束。 四、案例分析:《荷花淀》教学设计 思考和练习: 1、语文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 2、语文教学设计要解决好哪些主要矛盾? 3、语文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4、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5、自选一篇高中课文,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六章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的性质,了解阅读教学的目标,了解阅读教学的能力构成 2、阅读教学过程 3、阅读教学技能 4、阅读教学方法 5、阅读教学的备课 6、阅读教学的说课 教学重点:阅读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阅读教学的备课,阅读教学的说课 教学时数:16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的性质及阅读能力的构成 (一)阅读的性质: 1、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 2、《课标》:"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能力的构成 1、认读能力2、理解能力3、鉴赏能力4、评价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目标创设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作用 导教,导学,导测的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阅读教学的常规教学过程 (一)引导过程 1、导入2、预习3、解题4、资料介绍 (二)研读过程 1、词的教学: 2、句、段的教学 3、篇章的教学 4、择好教学的切入点:

(三)复习过程四、阅读教学技能(一)导入的技能(二)提问的技能(三)结束的技能(四)板书的技能五、阅读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和原则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2、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类型(1)读的方法(2)讲的方法:(3)议的方法(4)练的方法思考与练习:1、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应遵循哪些原则2、读、讲、议、练法在当今的课改中还提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3、确立阅读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4、阅读教学目标创设应包括哪些因素5、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主要内容有哪些?6、阅读教学的技能包括哪几种7、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作文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的性质2、了解写作的基本特征3、了解写作教学的过程教学重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过程写作的性质、意义及基本要求写作的性质12写作的意父3>写作的基本要求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取向“拓展三写混能芳鼓构舞泰发培养恭斐送能务蘭携算三夜A齐体亮作的训练1、记支体的作①写清楚?写真体③写好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文体的写作2.①要抓往事物的特征②安排好说明的条理③表达得准确、科学(四)作文教学过程1、作文计划的制定2、作文指导
(三)复习过程 四、阅读教学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二)提问的技能 (三)结束的技能 (四)板书的技能 五、阅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2、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 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读的方法(2)讲的方法:(3)议的方法(4)练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1、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应遵循哪些原则 2、读、讲、议、练法在当今的课改中还提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3、确立阅读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4、阅读教学目标创设应包括哪些因素 5、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主要内容有哪些? 6、阅读教学的技能包括哪几种 7、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第七章 作文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的性质 2、了解写作的基本特征 3、了解写作教学的过程 教学重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的性质、意义及基本要求 1、写作的性质 2、写作的意义 3、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取向"拓展 三、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 (一)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 (二)作文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文体写作的训练 1、记叙文体的写作 ①写清楚②写具体③写好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2、说明文体的写作 ①要抓住事物的特征②安排好说明的条理③表达得准确、科学 (四)作文教学过程 1、作文计划的制定 2、作文指导 作文批改

3、作文批改4作文讲评(五)作文训练的方式(六)学生作文批改练习思考与练习活代科举考试前,举子们都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集中写作训练,这种做法有无科学淡你的看法写作受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识?23认为,上你认弱愿茵复常造假在么筛祚,往给擎望的劵数65-85之间,人们戏称"咸鸭蛋理论",对此你如荷评您谁文批改似平是教师的专利,俱是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并还满意,对此你有何感想?56-新课程粽准强调养息發作支的习,对此徐肴何懿?7、作变评讲应该注意些仟公简题?第八章口语交际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2.了解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口语交际的一般特点(一)互动性(二)即时性(三)口语交际过程中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同步二、口语交际的要求三、口语交际的语言类型四、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①"耐心专注地倾听”②“自信,负责地表达2、口语交际的能力①倾听能力②表达能力③应对能力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一)听讲(二)诵读(三)复述(四)答问(五)讨论(六)辩论(七)演讲(八)即席发言(九)讲故事,见闻思考与练习:1、口语交际与听,说有何区别?2、如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请谈谈你的看法。3、口语交际的语言可以分为几种?
3、作文批改 4、作文讲评 (五)作文训练的方式 (六)学生作文批改练习 思考与练习: 1、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前,举子们都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集中写作训练,这种做法有无科学 性,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识? 3、学生作文经常造假,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4、教师批改作文,往往给学生打的分数在65-85之间,人们戏称"咸鸭蛋理论",对此你如 何评价 5、作文批改似乎是教师的专利,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并不满意,对此你有何感想? 6、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对此你有何感想? 7、作文评讲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第八章 口语交际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 2.了解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的一般特点 (一)互动性 (二)即时性(三)口语交际过程中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同步 二、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口语交际的语言类型 四、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1、口语交际的态度 ①"耐心专注地倾听" ②"自信,负责地表达" 2、口语交际的能力 ①倾听能力 ②表达能力 ③应对能力 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讨论 (六)辩论 (七)演讲 (八)即席发言 (九)讲故事,见闻 思考与练习: 1、口语交际与听,说有何区别? 2、如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请谈谈你的看法。 3、口语交际的语言可以分为几种?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曹禺的话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鲁迅的小说创作.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巴金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张爱玲及其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老舍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矛盾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边城魂魄——沈从文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8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一).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钱钟书与《围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中学语文教师.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演变发展.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语文教学设计.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阅读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语文教材研究.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0 绪论.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语文综合性学习.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作文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口语交际教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