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

第四章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早期白话诗派一、早期白话诗派(一)定义:指新诗发展初期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等。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诗歌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上
第四章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早期白话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派 (一)定义:指新诗发展 初期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人, 如胡适、周作人、俞平伯、康 白情、刘半农等。他们都是新 文化运动的骨干,诗歌主要发 表在《新青年》、《新潮》、 《少年中国》等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主要阵地上

(二)早期白话新诗的分类1、用白描手法如实墓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胡适的《人力车夫》等。2、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慨思索,如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河》等。3、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等
(二)早期白话新诗的分类 ◼ 1、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 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 苦》、胡适的《人力车夫》等。 ◼ 2、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 会人生的感慨思索,如胡适的《老鸦》、 周作人的《小河》等。 ◼ 3、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 迅的《梦》等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 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 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 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 放大的小脚”

(四)早期白话新诗的贡献1、以白话写诗,将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2、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
(四)早期白话新诗的贡献 ◼ 1、以白话写诗,将诗歌从文言语体 中解放出来。 ◼ 2、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 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中解放出 来

胡活的历中功绩(一)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二、胡适的历史功绩 ◼ (一)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 1、胡适《谈新诗》 ◼ “以文入诗” , “作诗如作文” 2、胡适的新诗实践 ◼ 《尝试集》 ◼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 新诗集 ◼ 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 书馆出版

(二)《尝试集》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如《死者》、《威权》等。2积极进取,向往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念。如《鸽子》、《一颗星儿》等。3、宣扬人道主义和劳工神圣思想。如《平民学校歌》、《人力车夫》等。4、歌唱爱情,反映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时代要求。如《应该》、《小诗》等
(二)《尝试集》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如 《死者》、《威权》等。 2、积极进取,向往光明,对未来充满 信念。如《鸽子》、《一颗星儿》等。 3、宣扬人道主义和劳工神圣思想。如 《平民学校歌》、《人力车夫》等。 4、歌唱爱情,反映个性解放、婚姻 自由的时代要求。如《应该》、《小诗》 等

(三)《尝试集》的文学史意义1、以白话如诗,形成了诗的语言的解放,2、突破旧诗五言七言的句式,进行长短句式错综排列的新形式的试验。3、打破了古诗、律诗在音节用韵方面的限制采用了白话的自然音节和现代韵,用韵自由。4、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之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三)《尝试集》的文学史意义 1、以白话如诗,形成了诗的语言的解放。 2、突破旧诗五言七言的句式,进行长短句 式错综排列的新形式的试验。 3、打破了古诗、律诗在音节用韵方面的限制, 采用了白话的自然音节和现代韵,用韵自由。 ◼ 4、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 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三、刘半农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
三、刘半农 1、刘半农,江苏江 阴人。 ◼ 《相隔一层纸》 ◼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 现象 ◼ 《学徒苦》 ◼ 反映学徒难言的辛 酸

四、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四、刘大白(1880-1932) ◼ 浙江绍兴人,前清 举人。 ◼ 诗集《旧梦》 ◼ 最好的诗作是歌谣 体的白话诗 ◼ 《卖布谣》:歌谣 形式,浅显通俗

五、前平伯(1900一1990)《冬夜》杂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五、俞平伯(1900— 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 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 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 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散文.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现代文学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诗歌与欣赏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新时期文学.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钱钟书与《围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一).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8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边城魂魄——沈从文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矛盾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老舍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张爱玲及其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巴金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鲁迅的小说创作.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曹禺的话剧.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授课教案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pdf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中学语文教师.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演变发展.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语文教学设计.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阅读教学.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语文教材研究.ppt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0 绪论.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