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总说明大纲编写依据: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文教育类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总学时:88学时。上编50一70年代文学绪论(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二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三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唐、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理由是:许1
1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 总说明 大纲编写依据: 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 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文教育类课 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讲述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 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 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 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使用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总学时: 88 学时。 上编 50-70 年代文学 绪论(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 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 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二 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三 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唐弢、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理由是:许

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二)当代文学定义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3:20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从1949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20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1:三分法:a:1949一—1978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一—1989: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年代一一至今: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一一至今:新时期文学。3:四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一一1989:80年代文学。D:90年代一一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四)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2
2 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 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 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 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 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当代文学定义 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 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 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 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 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 3:20 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 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 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 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 1949 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 20 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 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 (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 1:三分法:a:1949——1978 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1989: 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 年代——至今: 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 ——至今:新时期文学。 3:四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 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 ——1989:80 年代文学。D:90 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 (四)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

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因此,由这一传统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无论对国家权力阶层还是对中国大众,都具有双刃剑的主导功能。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了质疑,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战争文化传统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和欧化的文学表现形式逐一进行批判,否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西方文化模式,树立了另一个标准一中国大众的需要:即知识分子应该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爱好作为自已的工作目标;知识分子还要无条件地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服务,也就是一切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五)工农兵文学思潮:1: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成了建国后30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时间大约有50年。工农兵文学思潮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既是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域的融合。2: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始衰退。40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歧出现了三个派别:(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3
3 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 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 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 神批判的态度。因此,由这一传统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 运动。无论对国家权力阶层还是对中国大众,都具有双刃剑的主导功能。例如鲁迅、老 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放运 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 的统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 了质疑,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 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 战争文化传统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和欧化的文学表现形式逐一进行批判,否 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树立了另一个标准-中国大众的需要: 即知识分子应该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 爱好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知识分子还要无条件地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服务,也就是 一切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 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 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五)工农兵文学思潮: 1: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成 了建国后 30 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左翼文 学。其时间大约有 50 年。工农兵文学思潮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既是 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 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域的融合。 2: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 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 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始衰退。40 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歧, 出现了三个派别: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

倡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一一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已。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了出来,最终在1955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40年代的王实味。在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8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生成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由现代文学演变而来。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76)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相貌。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并对其有恰当的理性分析。二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新规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百花时代对文艺新规范的突破。三教学难点:从文学新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当代文学由17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的必然性。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文学的转折(1948一1949)(2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1948年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文艺界的批判运动和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以及它们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作家本人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从而了解解放区文艺规范是如何在政权交替的背景下确立其文学上的统治地位的。二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是如何在1948和1949两年间实现其转变过程的。四教学方法:讲授4
4 倡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 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 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 (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 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 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精神奴役 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 了出来,最终在 1955 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 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 和 40 年代的王实味。在 40 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 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8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生成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由现代文学演变而来。了解 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76)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相貌。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并对其有恰当的理性分析。 二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新规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百花时代对文艺新规范的 突破。 三 教学难点:从文学新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当代文学由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 的必然性。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1948-1949)(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掌握 1948 年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文艺界的批判 运动和 1949 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以及它们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作家本人带来的 巨大影响与冲击。从而了解解放区文艺规范是如何在政权交替的背景下确立其文学上的 统治地位的。 二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是如何在 1948 和 1949 两年间实现其转变过程的。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中国文学由现代文学转入当代文学的关键时间是1948年和1949年。在这两年中,伴随着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文艺也通过一系列的批判占据了文学的中心位置。(二)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1:1948年3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A: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使文学评论失去了固有色彩,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解放后,这种模式愈演愈烈。B: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质。C:对作品的分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审美批判相对少了。D:开了二个新的美学原则一一阶级论的美学原则: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E: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作家队伍。F: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一一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动等概念。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1948年的文坛已经开始了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一些与工农兵文学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遭到批判,并且往往上升到对作家本人的政治批判上。如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批判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邵荃麟、胡绳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清算。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1948年丁玲《太阳照在桑于河上》在毛泽东本人的许可下得以发表,开创了党干预作家创作的先例。解放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是权力因素决定的而非市场因素。到了文革中,文艺界领导对创作的干预、审查更加严重。总之,1948年的批判和再评价运动,正是在为文学史的评价作准备,所要争论的也正是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问题。可以说这场批判的结果和目的就是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三)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A:周总理《政治报告》:以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强调了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B: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解放区文艺实现了文艺与人民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艺应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引,反映党的政策,写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艺术上强调大众化的追求。同时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C:茅盾《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检讨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种种错误倾5
5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中国文学由现代文学转入当代文学的关键时间是 1948 年和 1949 年。在这两年中,伴随着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文艺也通过一系列的批判 占据了文学的中心位置。 (二)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 1:1948 年 3 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 试验。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A: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 使文学评论失去了固有色彩,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解放后,这种模式愈 演愈烈。B: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质。C:对作品的分 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审美批判相对少了。D:开了一个新的美学原则——阶级论的美 学原则: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E: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 作家队伍。F: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 动等概念。 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1948 年的文坛已经开始了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一些与工 农兵文学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遭到批判,并且往往上升到对作家本人的政治批判上。如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批判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邵荃麟、胡 绳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清算。 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1948 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毛泽东本人的许可下得 以发表,开创了党干预作家创作的先例。解放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是权力因素决定的, 而非市场因素。到了文革中,文艺界领导对创作的干预、审查更加严重。 总之,1948 年的批判和再评价运动,正是在为文学史的评价作准备,所要争论的也 正是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问题。可以说这场批判的结果和目的就是有明显 政治倾向的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三)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A: 周总理《政治报告》:以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强调 了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B: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解放区文艺实现了 文艺与人民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艺应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引,反映党的政策,写重 大题材和英雄人物,艺术上强调大众化的追求。同时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C:茅盾 《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检讨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种种错误倾

向,尤其是批评了胡风及其周围的一些进步作家。同时提出用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D: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回顾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一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号召文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展望新中国的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开展广泛的群众文艺运动,吸收苏联的文学创作经验,排除资产阶级的非革命因素,作家深入生活改造旧的文学传统。2:文代会的观点。A:文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党性色彩。B: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C: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提倡哲学直接进入文学,49年后发展为政治直接进入文学。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30年的不自主。3:作家们的反映。A:解放区作家:他们都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知道新政权对知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革命的权利以外,还要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因此自觉地迎合了新的文学规范。如柳青响应号召小乡劳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赵树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B: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自知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如巴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C: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的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隔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格格不入。但他们没有离开国家,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政权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紧张的。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对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更具体的文化困境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给予作家的表达形式一一从思想、感情到审美语言,在一个新的时代环境和革命功利主义的要求下完全失去了呼应时代的能力。解放后除极个别的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过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下降了。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6
6 向,尤其是批评了胡风及其周围的一些进步作家。同时提出用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 治性和艺术性。D: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回顾现代文学 30 年的历 史,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号召 文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展望新中国的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开展广泛的 群众文艺运动,吸收苏联的文学创作经验,排除资产阶级的非革命因素,作家深入生活, 改造旧的文学传统。 2:文代会的观点。A:文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 强烈的党性色彩。B: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 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C: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提倡哲学直接进入文学, 49 年后发展为政治直接进入文学。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 30 年的不自主。 3:作家们的反映。A:解放区作家:他们都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知道新政权对知 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革命的权利以外,还要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因此自觉地迎合了 新的文学规范。如柳青响应号召下乡劳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赵树理在 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B: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他们在 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 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 自知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如巴 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C: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曾经 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的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没有 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格格不入。但他们没有离开国家, 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政权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 紧张的。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 对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更具体的文化困境 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给予作家的表达形式——从思想、感情到审美语言,在一个新的时代 环境和革命功利主义的要求下完全失去了呼应时代的能力。解放后除极个别的作家在特 定历史时期有过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下降了。 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 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 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

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地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作家们只有在《人民日报》的社论中,红头文件中,毛泽东语录中去把握生活与创作的本质和主流。这被称作是“主流和本质上的真实”。第二节“方向”在争论中延伸(2课时)一教学目的:认识新的文学规范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认识5年代的几次文学批判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二教学重点:掌握是文艺界的儿次争论的性质和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新规范是如何在这些争论之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看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运动的,认识这些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17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二)文学理论领域的争论1:关于小资产阶级可否成为主角的讨论。1949年8月27日《文汇报》发表了洗群《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文章,引发了这场讨论。讨论的实质是对“工农兵方向”的反映。何其芳作《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一文,代表官方对这次讨论做了总结,认为:只要工农兵方向不变,小资产阶级也可成为主角。不同问题提出来,最后都由绝对的官方意志决定其对错,并且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遵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这种现象在之后的30年中越来越严重。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1950年《文艺学习》第一期发表了阿珑《论倾向性》一文,认为应加强艺术审美力量,从而使政治自然显现,同时强调“艺术即真”,艺术必须真实。陈涌作《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批驳阿珑的文章,认为阿珑的文章是以反对公式主义为借口,反对进步的革命文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歪曲。茅盾发表《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指出政治即政策,没有政策,文学就没有现实性。陈涌的文章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偷换概念,用政治定性取代文艺评论的文章,后来这类文章很多。茅盾的观点影响很大,后来很多人都认为作品艺术上差些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牺牲作品的政治性,7
7 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 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 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地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作家们只有在 《人民日报》的社论中,红头文件中,毛泽东语录中去把握生活与创作的本质和主流。 这被称作是“主流和本质上的真实”。 第二节 “方向”在争论中延伸(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认识新的文学规范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认识 50 年代的几次文学批判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二 教学重点:掌握是文艺界的几次争论的性质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新规范是如何在这些争论之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 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运动的,认识这些文学 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 17 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 (二)文学理论领域的争论 1:关于小资产阶级可否成为主角的讨论。1949 年 8 月 27 日《文汇报》发表了洗群 《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文章,引发了这场讨论。讨论的实质是对“工 农兵方向”的反映。何其芳作《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一文,代表官方对这次讨论 做了总结,认为:只要工农兵方向不变,小资产阶级也可成为主角。 不同问题提出来,最后都由绝对的官方意志决定其对错,并且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 遵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这种现象在之后的 30 年中越来越严重。 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1950 年《文艺学习》第一期发表了阿垅《论倾向性》一 文,认为应加强艺术审美力量,从而使政治自然显现,同时强调“艺术即真”,艺术必须 真实。陈涌作《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批驳阿垅的文章,认为阿垅的文章是以反对 公式主义为借口,反对进步的革命文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歪曲。茅盾发表《目前 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指出政治即政策,没有政策,文学就没有现实性。 陈涌的文章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偷换概念,用政治定性取代文艺评论的文章,后来这 类文章很多。茅盾的观点影响很大,后来很多人都认为作品艺术上差些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应牺牲作品的政治性

(三)文学创作领域的争论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小说写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以工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为镜子,接受教育改造自已的过程。在艺术上小说并不成功,但仍然遭到了文艺届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批判文章是丁玲《致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文章认为该小说文艺倾向不对,想写李克改造,效果却是张同志应该接受改造,表现了作者本人留恋小资产阶级情调,厌恶工农的不良倾向。争论的结果是作者萧也牧公开检讨《我们夫妇之间》的错误倾向,表示要清算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以此来参加保卫人民文艺的战斗。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重评,认为它在“建国初期,是一篇敏锐干预生活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2:批判方季的小说《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吧》。评论者认为小说写得党性力量没有美女力量大,应该接受审查,同时认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弗落伊德的手法,是不健康的。3: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洼地上的“战役”》描写了王应洪在爱情和纪律之间的,这与国际主义精神是相背离的。并且王应洪胸口的信物有贬低志愿军形象的嫌疑。魏巍认为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字眼下控诉了纪律的无情,排谤了正义的战争,朝鲜姑娘金圣姬对王应洪的主动的爱情,是对她的极大悔辱。巴金更认为这篇小说是路翎在敌视人民,敌视军队,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反革命的目的。针对这些批评,路翎提出了反驳,但在1955年,该小说仍旧被看成是作家路翎在以反革命的情绪诬蔑志愿军、瓦解革命斗志,并且小说在感情上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四)对这几场讨论的认识:1:这些讨论批评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认同其规范的行动,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2:争论的性质是激进派内部的一种争论。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看法一致的情况下,争论的焦点是文艺应该更艺术些还是更政治些的问题。3:争论本身还存在,双方意见都可以得到发表。文革时则只能看到批判一方的观点了。4:异端派由于得不到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正统派丁玲、巴金、魏巍等人由于背后有权力的支持而盛气凌人,不战自胜。此外大的争论还有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8
8 (三)文学创作领域的争论 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小说写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以工农出身的妻 子张同志为镜子,接受教育改造自己的过程。在艺术上小说并不成功,但仍然遭到了文 艺届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批判文章是丁玲《致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文章认为该小说 文艺倾向不对,想写李克改造,效果却是张同志应该接受改造,表现了作者本人留恋小 资产阶级情调,厌恶工农的不良倾向。争论的结果是作者萧也牧公开检讨《我们夫妇之 间》的错误倾向,表示要清算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以此来参加保卫人民文艺的战斗。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重评,认为它在“建国初期,是 一篇敏锐干预生活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 2:批判方季的小说《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吧》。评论者认为小说写得党性力量没有美 女力量大,应该接受审查,同时认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手法,是不 健康的。 3: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洼地上的“战役”》描写 了王应洪在爱情和纪律之间的徘徊,这与国际主义精神是相背离的。并且王应洪胸口的 信物有贬低志愿军形象的嫌疑。魏巍认为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字眼下控诉了纪律的无 情,诽谤了正义的战争,朝鲜姑娘金圣姬对王应洪的主动的爱情,是对她的极大侮辱。 巴金更认为这篇小说是路翎在敌视人民,敌视军队,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 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反革命的目的。针对这些批评,路翎提出了反驳,但在 1955 年, 该小说仍旧被看成是作家路翎在以反革命的情绪诬蔑志愿军、瓦解革命斗志,并且小说 在感情上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 (四)对这几场讨论的认识: 1:这些讨论批评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认同其规范的行 动,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争论的性质是激进派内部的一种争论。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看法一致的情况下, 争论的焦点是文艺应该更艺术些还是更政治些的问题。 3:争论本身还存在,双方意见都可以得到发表。文革时则只能看到批判一方的观点 了。 4:异端派由于得不到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正统派丁玲、巴金、魏 巍等人由于背后有权力的支持而盛气凌人,不战自胜。 此外大的争论还有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

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的批判运动(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些批判与上述批判结合起来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17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节百花文学和文艺界反右扩大化(3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双百方针及其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了解百花时代的文学面貌,以及百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文艺界反右扩大化的情况。二教学重点:掌握双百方针和百花时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反右运动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解放区文艺规范在不断的争论与批判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由于这一规范的政治性、功利性等特征也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之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在这种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疑是官方对文艺政策的一次有意识的自觉调整,其目的正是想解决建国以来文艺领域内的种种弊端。(二)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A: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反思,经过3年的调整,“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深入人心,这些事情传入国内,引起了中共和中国文坛对自己的文艺规范的反思。B:全国上下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象给了毛泽东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认为可以让思想文化界说话了,因此百花方针是毛泽东心理上的一个要求。C: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同时没有忘记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于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首先由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陈伯达提了出来。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内容: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被确定下来。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召开了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代表大会,做了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布了双百方针。在会上,陆定一强调了“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却没有提出什么才是不左不右。”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发表的自由,这就使知识分子误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而忽视了这种自由只是在毛泽东的“二为方针”限制下的自由。会上还提出文学创作不限定题材,文学理论9
9 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从 1963 年开始,在哲学、 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的批判运动(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些批判与上述批判结合起来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 30 年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节 百花文学和文艺界反右扩大化(3 课时) 一 教学目的:掌握双百方针及其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了解百花时代的文学面貌,以 及百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文艺界反右扩大化的情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双百方针和百花时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反右运动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解放区文艺规范在不断的争论与批判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由于 这一规范的政治性、功利性等特征也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之 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在这种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疑是官方对文艺政策的一次有意 识的自觉调整,其目的正是想解决建国以来文艺领域内的种种弊端。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A:1953 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 文艺政策进行反思,经过 3 年的调整,“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深入人心,这些事情传 入国内,引起了中共和中国文坛对自己的文艺规范的反思。B:全国上下学习毛泽东思想 的现象给了毛泽东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认为可以让思想文化界说话了,因此百花 方针是毛泽东心理上的一个要求。C: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 同时没有忘记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于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就首先由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陈伯达提了出来。 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内容:双百方针在 1956 年 5 月 2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被确 定下来。1956 年 5 月 26 日,陆定一召开了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代表大会,做了关 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布了双百方针。在会上,陆定一强调了“什么是 左倾,什么是右倾,却没有提出什么才是不左不右。”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有独立思考、创 作、批评、发表的自由,这就使知识分子误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而忽视了这种自由只 是在毛泽东的“二为方针”限制下的自由。会上还提出文学创作不限定题材,文学理论

工作者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知识分子应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并强调这种自由只是人民内部的自由。3:总结:双百方针提出的愿望是好的,也是国内外各种现实的必然结果。没有收到客观效果在于官方要解放文艺,却做不到彻底解放,文艺仍旧受到观念形态、理论形态的制约,没有彻底解放。(三)文艺界的反映:双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学的理论。1:“极左”方的反映。《人民日报》(57年1月17号)发表《我们对文艺的几点意见》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评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大批被理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1957年5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儿年文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散开了自己的心灵。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藏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带来真正的文艺素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藏克家点名批判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2):异端派:姚雪琅《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10
10 工作者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知识分子应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并 强调这种自由只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3:总结:双百方针提出的愿望是好的,也是国内外各种现实的必然结果。没有收到 客观效果在于官方要解放文艺,却做不到彻底解放,文艺仍旧受到观念形态、理论形态 的制约,没有彻底解放。 (三)文艺界的反映:双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 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 艺为人学的理论。 1:“极左”方的反映。《人民日报》(57 年 1 月 17 号)发表《我们对文艺的几点意见》 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 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 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 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评 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 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大批被埋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 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 1957 年 5 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几年文 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 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 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 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敞开了自己的心灵。 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臧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 带来真正的文艺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臧克家点名批判艾 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 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 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 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庸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 (2):异端派:姚雪垠《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 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 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诗歌与欣赏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新时期文学.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诗歌欣赏与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pdf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古诗十九首》.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孟子》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唐代散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上.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下.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李白诗中的月亮.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元代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古代文学(四).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白居易.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正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杜甫.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魏晋南北朝概说.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现代文学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散文.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钱钟书与《围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一).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8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