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234.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课程教学大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一)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one)课程编码:Z115463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二、课程内容及要求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2学时本部分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学术新论出发,分析晚清文学的素荣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巨大影响。系统梳理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之间的重要关系,分析讨论晚清文学运动如何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影响。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4学时本章节将分析晚清小说的繁荣对五四新小说的发展的具体影响,并阐述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五四新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历史意义课外要求学生重点分析:晚清文学运动是如何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的。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鲁迅4学时本章节系统阐述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并对《呐喊》、《仿》小说集中所包含的篇目以及人物形象分类,深度阐释《阿Q正传》关于国民性思考的深刻性。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呐喊》、《仿》小说集的重要意义以及阿Q形象的不朽意义。课外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度分析鲁迅前期与后期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以及《呐喊》、《仿律》的思想意义。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2学时本章节将对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地点、发起人、文学主张、代表作品等进行梳理,系统阐释文学研究会诸作家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并对创作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进行阐述。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掌握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的主要理论主张及代表作家的创作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one) 课程编码:Z115463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 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 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 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 2学时 本部分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学术新论出发,分析晚清文学的繁荣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 巨大影响。系统梳理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之 间的重要关系,分析讨论晚清文学运动如何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影响。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4学时 本章节将分析晚清小说的繁荣对五四新小说的发展的具体影响,并阐述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五四新文 学兴起的推动作用。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 有着重要关系,同时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历史意义 课外要求学生重点分析:晚清文学运动是如何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的。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鲁迅 4学时 本章节系统阐述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并对《呐喊》、《彷徨》小说集中所包含的篇目以及人物 形象分类,深度阐释《阿Q正传》关于国民性思考的深刻性。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呐喊》、《彷徨》小说集的重要意义以 及阿Q形象的不朽意义。 课外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度分析鲁迅前期与后期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以及《呐喊》、 《彷徨》的思想意义。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2学时 本章节将对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地点、发起人、文学主张、代表作品等进行梳理,系统阐释文学 研究会诸作家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并对创作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进行阐述。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掌握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的主要理论主张及代 表作家的创作情况

课外要求学生认真梳理”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创作和郁达夫小说在文体上的独创之处。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2学时本章节将介绍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概况,系统阐述《女神》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并对后期创造社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三个诗人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作介绍。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进一步分析郭沫若创作诗剧合一的重要特色。课外要求学生掌握郭沫若创作特色及其突出贡献,并思考郭沫若《女神》的独特意义。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2学时本章节着重对”新月诗派"的构成及其创作概况作系统阐述,并分析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主张,重点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新月派”诗歌流派的创作情况,并就李金发早期的诗歌艺术特色及得失进行学理性的阐释。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掌握徐志摩及“新月”诗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并思考:早期象征诗派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意义。第六章20年代戏剧2学时本章节了解萌芽期的话剧、”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重点分析田汉、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和南国戏剧运动,并系统阐述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2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概况,对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与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进行梳理,并分析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人的早期独幕剧和郭沫若等人的早期历史剧。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分析田汉对早期话剧的重要贡献及其话剧创作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第七章20年代散文4学时本章节了解20年代散文创作概况,并理解”语丝体”、“美文”等新的散文创作概念,;着重掌握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叙事抒情的”美文”、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等散文创作及其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能够运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分析冰心、朱自清的代表性散文。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节在于理性了解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以及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阐述”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实践及左翼文学思潮的功与过。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对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以及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左翼文学思潮的功过评述。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并对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4学时本章节在于了解30年代小说流派和创作概况,着重对丁玲与张天翼小说创作概况进行梳理,同时对艾芜的《南行记》等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吴组湘的《一千八百担》等皖南农村小说及李劫人的”大波”系列小说进行分析阐述,并梳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

课外要求学生认真梳理"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创作和郁达夫小说在文体上的独创之处。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2学时 本章节将介绍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概况,系统阐述《女神》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并对后期创造 社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三个诗人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作介绍。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 局,进一步分析郭沫若创作诗剧合一的重要特色。 课外要求学生掌握郭沫若创作特色及其突出贡献,并思考郭沫若《女神》的独特意义。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 2学时 本章节着重对"新月诗派"的构成及其创作概况作系统阐述,并分析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主张, 重点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新月派"诗歌流派的创作情况,并就 李金发早期的诗歌艺术特色及得失进行学理性的阐释。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掌握徐志摩及"新月"诗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并思考:早期象征诗派 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意义。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2学时 本章节了解萌芽期的话剧、"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重点分析田汉、丁西林等 的早期独幕剧和南国戏剧运动,并系统阐述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2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概况,对萌芽 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与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进行梳理,并分析欧 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人的早期独幕剧和郭沫若等人的早期历史剧。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分析田汉对早期话剧的重要贡献及其话剧创作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4学时 本章节了解20年代散文创作概况,并理解"语丝体"、"美文"等新的散文创作概念,;着重掌握周作 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 作、叙事抒情的"美文"、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等散文创作及其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能够运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分析冰心、朱自清的代表性散文。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节在于理性了解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 以及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阐述"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实践及左翼文学思潮的功与过。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对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进行系 统阐述,并对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以及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特征进行分析,从而 完成对左翼文学思潮的功过评述。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并对人文主义文学 思潮进行客观的评价。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4学时 本章节在于了解30年代小说流派和创作概况,着重对丁玲与张天翼小说创作概况进行梳理,同时对 艾芜的《南行记》等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皖南农村小说及李劼人的"大 波"系列小说进行分析阐述,并梳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早期”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以及社会分析小说、讽刺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熟练掌握”东北作家群”及萧红的小说成就。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第十章30年代小说(二)4学时本章节掌握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以及叶圣陶的小说集《隔膜》、《潘先生在难中》等作家作品,系统阐述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并掌握冰心与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中的独特之处。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茅盾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叶圣陶教育小说与教育题材小说的异同。三、参考教材(一)使用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二)参考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32、《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4、《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著,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3四、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价值。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试方式: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7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2、平时作业50%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Two)ChineseModernLiterature课程编码:Z115463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早期"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以及社会分 析小说、讽刺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熟练掌握"东北作家群"及萧红的小说成就。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张天翼 讽刺小说艺术特色。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二) 4学时 本章节掌握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以及叶圣陶的小说集《隔 膜》、《潘先生在难中》等作家作品,系统阐述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所 作的重要贡献。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 的成熟,并掌握冰心与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中的独特之处。 课外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思考:茅盾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叶圣陶教育小说与教育题材小 说的异同。 三、参考教材 (一)使用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01 (二)参考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3 2、《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 4、《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著,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3 四、学习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 史上地位、价值。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 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 2、平时作业50%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wo) 课程编码:Z115463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三)2学时本章节系统阐述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同时就其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进行分析,重点讨论《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对《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虎妞性格的复杂性,从整体上把握老舍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同时展示老舍作品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京味特征。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掌握老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并思考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反应北京底层社会的小说,如何体现老舍对底层市民命运的思考。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四)2学时本章节系统阐述巴金生平及创作概况、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思想和早期创作的影响,分析《家》中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揭露和控诉以及《老张的哲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家》分析巴金小说的创作特色和审美追求,从整体上掌握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理解《家》在巴金创作及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认真思考从《家》到《寒夜》,巴金创作的风格显示了怎样的变化。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2学时本章节系统阐述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边城”世界的理想色彩及《边城》的艺术特色,从而分析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追求。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边城》掌握沈从文创作的美学意境,并理解”湘西世界”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之间的关系。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理解沈从文”乡下人”的创作心态。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3学时本章节将阐述30年代中国诗歌的发展,重点分析戴望舒诗作《雨巷》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并对卡之琳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阐释。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戴望舒及其诗作对现代新诗的主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原因进行分析。课外要求学生思考: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3学时本章节将阐述曹禹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同时阐述左翼戏剧的创作概况及在思想艺术上体现出的总体倾向,重点分析《雷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曹禹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并讨论《日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分析曹禹剧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 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 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 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 2学时 本章节系统阐述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同时就其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进行分析,重点讨 论《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对《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虎妞性格 的复杂性,从整体上把握老舍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同时展示老舍作品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京味特征。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掌握老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并思考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反应 北京底层社会的小说,如何体现老舍对底层市民命运的思考。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 2学时 本章节系统阐述巴金生平及创作概况、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思想和早期创作的影响,分析《家》中 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揭露和控诉以及《老张的哲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家》分析巴金小说的创作特色和审美追 求,从整体上掌握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理解《家》在巴金创作及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认真思考从《家》 到《寒夜》,巴金创作的风格显示了怎样的变化。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2学时 本章节系统阐述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边城"世界的理想色彩及《边城》的艺术特色,从而 分析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追求。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边城》掌握沈从文创作的美学意境,并理 解"湘西世界"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之间的关系。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理解沈从文"乡下人"的创作心态。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3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30年代中国诗歌的发展,重点分析戴望舒诗作《雨巷》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征, 并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阐释。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戴望舒及其诗 作对现代新诗的主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原因进行分 析。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3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曹禺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同时阐述左翼戏剧的创作概况及在思想艺术上体现出的 总体倾向,重点分析《雷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曹禺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并讨论《日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分析曹禺剧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掌握现代话剧发展成熟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及其创作实践,并思考:《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3学时本章节将阐述30年代中国现代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发展概况,同时对周作人创作倾向的转变和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进行理论阐述。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杂文在20世纪30年代再度兴盛的主要原因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30年代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影响。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总结鲁迅杂文及其艺术特色,同时深度思考: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节将阐述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把握抗战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掌握延安文艺座谈会即《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的新面貌。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和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并掌握抗战文艺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比国统区与解放区两大不同区域的文学中存在的共同的审美追求。课外要求学生思考: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及特色。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一)4学时本章节将介绍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创作风貌,重点阐述张爱玲、钱钟书、路翎等在40年代的创作。结合作品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以及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意义,深度理解路《财主底女儿们》的思想主题。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总结“孤岛文学”的突出成就,解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财主底女儿们》的讽刺喜剧特色。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将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环境与作家创作情况联系起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二)2学时本章节将阐述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概况。重点分析陈白尘、张恨水等在40年代的创作道路及其成果,结合作品分析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和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主题。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归纳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成就,分析陈白尘《升官图》的讽刺喜剧特色以及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特色和价值。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的艺术蕴涵。第十九章40年代小说(三)2学时本章节将阐述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重点对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作家进行阐释,结合作品分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作品论述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风格,并分析孙犁小说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讨论掌握解放区重要作家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掌握现代话剧发展成熟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及其创作实践,并 思考:《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 3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30年代中国现代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发展概况,同时对周作人创作倾向的转 变和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进行理论阐述。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杂文在20世纪30年代再度兴盛的主要原因,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30年代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影响。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总结鲁迅杂文及其艺术特色,同时深度思考:何其芳《画梦录》的艺 术价值。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把握抗战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 化,掌握延安文艺座谈会即《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 现的新面貌。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和解放区文 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并掌握抗战文艺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比国统 区与解放区两大不同区域的文学中存在的共同的审美追求。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及特色。 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一) 4学时 本章节将介绍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创作风貌,重点阐述张爱玲、钱钟书、路翎等在40年代的创作。 结合作品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以及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意义, 深度理解路翎《财主底女儿们》的思想主题。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总结"孤岛文学"的突出成就,解析《金锁记》的思 想内容和《财主底女儿们》的讽刺喜剧特色。 课外要求学生从所查资料中将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环境与作家创作情况联系起来,理解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二) 2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概况。重点分析陈白尘、张恨水等在40年代的创作道路及其成 果,结合作品分析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和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主题。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归纳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成就,分析陈白尘《升 官图》的讽刺喜剧特色以及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特色和价值。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的艺术蕴涵。 第十九章 40年代小说(三) 2学时 本章节将阐述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重点对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作家进行阐 释,结合作品分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周 立波的《暴风骤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作品论述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风格,并分析孙 犁小说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讨论掌握解放区重要作家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的思 想、艺术价值

课外要求学生比较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第二十章40年代新诗4学时本章节将了解4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并阐述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的创作情况,重点分析艾青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的思想蕴涵和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的思想内容。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艾青诗歌何以成为五四以来现代新诗的又一座高峰和田间及街头诗歌运动的历史意义、臧克家诗作在表现农民方面的特色。课外要求学生思考:胡风及”七月派”对中国新诗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中国新诗派”在新诗发展中的地位。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3学时本章节将了解40年代戏剧、散文创作的基本概况,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以及”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阐述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解析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三、参考教材(一)使用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二)参考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32、《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4、《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著,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3四、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价值。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试方式: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7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2、平时作业50%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Chinese课程编码:Z115467ContemporaryyLiterature

课外要求学生比较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 《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 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 4学时 本章节将了解4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并阐述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的创 作情况,重点分析艾青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蕴涵和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 手》的思想内容。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分析艾青诗歌何以成为五四以来现代新诗的又一 座高峰和田间及街头诗歌运动的历史意义、臧克家诗作在表现农民方面的特色。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胡风及"七月派"对中国新诗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中国新诗派"在新诗发展中 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3学时 本章节将了解40 年代戏剧、散文创作的基本概况,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艺 术特色以及"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阐述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解析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课外要求学生思考: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 三、参考教材 (一)使用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01 (二)参考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3 2、《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 4、《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著,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3 四、学习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 史上地位、价值。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 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    2、平时作业50%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课程编码:Z115467

总学时/总学分:64/4理论学时/理论学分:64/4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日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设定的必修基础课程。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第一章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将了解五六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以及文艺政策的调整。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意义,”双百方针”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课外要求学生阅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梳理十七年文艺思潮。第二章五六十年代新诗4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发展及其诗歌特征,对本时期具体作家作品有所认识。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熟悉闻捷、李璜、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诗歌创作,以及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外要求学生阅读闻捷、李瑛、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5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情况,了解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革命历史小说的发展、特点,重点学习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与曲波的《林海雪原》,掌握各自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小说作品原著。第四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二)4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另类小说、人性人情小说、干预现实小说与历史小说创作情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茹志娟、王蒙、李准、邓友梅等人的作品。对《在悬崖上》《红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作品作具体分析。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小说作品原著。第五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三)4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创作情况

总学时/总学分:64/ 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64/ 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日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设定的必修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 了解当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水平,培养学 生研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专业 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将了解五六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以及文艺政策的调整。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意义,"双百方针"的内 容及其意义。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 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 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梳理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新诗 4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发展及其诗歌特征,对本时期具体作家作品有所认 识。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熟悉闻捷、李瑛、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诗歌创作, 以及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闻捷、李瑛、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一) 5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情况,了解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革命历史小说的发展、特点,重点学习梁斌的 《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与曲波的《林海雪 原》,掌握各自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小说作品原著。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二) 4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另类小说、人性人情小说、干预现实小说与历史小说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茹志娟、王蒙、李准、邓友梅等人的作品。对 《在悬崖上》《红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作品作具体分析。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小说作品原著。 第五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三) 4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重点学习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掌握两部作品的内涵和各自的艺术特点。课外作业:阅读小说作品原著。第六章五六十年代戏剧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熟悉一些重要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综览概述五六十年代戏剧,掌握老舍《茶馆》、田汉《关汉卿》等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剧作。第七章五六十年代散文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的发展,熟悉代表作家作品的创作情况及其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对五六十年代散文进行概述,对当代散文三大家的作品有正确认识。课外要求阅读杨朔、刘白羽、秦牧及同时期作家的散文作品。第八章“文革”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文革”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了解”文革”十年的文学创作概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学习《纪要》的发生,了解“阴谋文艺”的出台,掌握”三突出”原则与”高、大、全”的审美模式的确立。课外要求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文革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危害。第九章”文革”文学4学时本章将了解文化专制下的文学创作情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认识样板戏相关内容,了解浩然的小说和红卫兵文学掌握地下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天安门诗歌运动的相关情况。课外要求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分析社会状况对文学的影响。第十章1977-1989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文艺思潮多元性,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等。第四次文代会的影响和几次关于文艺问题的争论。课外要求结合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等学术作品深入分析新时期复杂的文学现象。第十一章80年代小说(一)5学时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小说创作的概况;熟悉重点作家的代表作品的创作情况和艺术特色。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了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掌握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张贤亮、蒋子龙、王蒙、张洁等小说创作的成就。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第十二章80年代小说(二)6学时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风俗小说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情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贾平凹、张承志等人的寻根小说创作,以及林斤澜、汪曾祺、冯骥才等人的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重点学习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掌握两部作品的内涵和各自的艺术特点。 课外作业:阅读小说作品原著。 第六章 五六十年代戏剧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熟悉一些重要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综览概述五六十年代戏剧,掌握老舍《茶馆》、田汉 《关汉卿》等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 。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剧作。                第七章 五六十年代散文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的发展,熟悉代表作家作品的创作情况及其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对五六十年代散文进行概述,对当代散文三大家的作 品有正确认识。  课外要求阅读杨朔、刘白羽、秦牧及同时期作家的散文作品。 第八章 "文革"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文革"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了解"文革"十年的文学创作概 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学习《纪要》的发生,了解"阴谋文艺"的出台,掌握"三突出"原则 与"高、大、全"的审美模式的确立。 课外要求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文革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危害。 第九章  "文革"文学 4学时 本章将了解文化专制下的文学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认识样板戏相关内容,了解浩然的小说和红卫兵文学, 掌握地下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天安门诗歌运动的相关情况。 课外要求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分析社会状况对文学的影响。 第十章 1977-1989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文艺思潮多元性,文艺创作 的发展与繁荣等。第四次文代会的影响和几次关于文艺问题的争论。 课外要求结合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等学术作品深入分析新时期复杂的文学现 象。      第十一章 80年代小说(一) 5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小说创作的概况;熟悉重点作家的代表作品的创作情况和艺术特色。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了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的发生 与发展。掌握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张贤亮、蒋子龙、王蒙、张洁等小说创作的成就。 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 第十二章 80年代小说(二) 6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风俗小说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贾平凹、张承志等人的 寻根小说创作,以及林斤澜、汪曾祺、冯骥才等人的创作情况

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第十三章80年代小说(三)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先锋小说,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具体创作情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掌握余华、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创作情况,并对具体作品做分析。课外要求:①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②借助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思考先锋文学与西方当代文学的关系。第十四章80年代新诗(一)4学时本章主要了解新时期诗歌的发展,熟悉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及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朦胧诗的诗歌特征、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特征。艾青、舒婷、北岛、顾城等代表作的创作及诗歌的艺术特征。课外要求学生阅读并赏析相关作家的诗歌。第十五章80年代戏剧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绝对信号》等作品的创作及戏剧的艺术特色。课外要求:①阅读相关作品原著;②以自愿形式参加学生课外活动话剧《陈毅市长》的排演。第十六章80年代散文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熟悉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特征。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新时期散文特点。重点掌握巴金《随想录》等人的散文成就以及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成就。课外要求:①阅读《随想录》并做读书笔记:②进行对《随想录》的讨论。第十七章9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九十年代文学所面对的多元复杂的环境,以及给文学创作带来的直接影响。课内主要通过讲授方式,借助多媒体,介绍此时期的文艺争鸣、文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课外要求学生阅读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相关学术文章以帮助进一步明悉复杂的文学状况。第十八章90年代小说4学时本章要求了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对重要作家作品做重点考察。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掌握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长篇小说的成就。了解具体的作家作品创作情况。课外要求阅读《白鹿原》、《九月寓言》、《心灵史》、《长恨歌》等长篇小说。第十九章90年代新诗、散文2学时本章将了解九十年代新诗散文创作的概况。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诗人队伍广泛分流;”散文热的兴起及其主要原因,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并做读书笔记

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 第十三章 80年代小说(三)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80年代先锋小说,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具体创作情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掌握余华、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创作情况,并对具体 作品做分析。 课外要求:①阅读相关作品原著,并做读书笔记。②借助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思考先锋文 学与西方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十四章 80年代新诗(一) 4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新时期诗歌的发展,熟悉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及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朦胧诗的诗歌特征、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特征。艾 青、舒婷、北岛、顾城等代表作的创作及诗歌的艺术特征。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并赏析相关作家的诗歌。            第十五章 80年代戏剧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了解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绝对信号》等 作品的创作及戏剧的艺术特色。 课外要求:①阅读相关作品原著;②以自愿形式参加学生课外活动话剧《陈毅市长》的排 演。                   第十六章 80年代散文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熟悉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特征。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新时期散文特点。重点掌握巴金《随想录》等人 的散文成就以及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成就。 课外要求:①阅读《随想录》并做读书笔记; ②进行对《随想录》的讨 论。                       第十七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九十年代文学所面对的多元复杂的环境,以及给文学创作带来的直接影响。 课内主要通过讲授方式,借助多媒体,介绍此时期的文艺争鸣、文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相关学术文章以帮助进一步明悉复杂的文学状况。 第十八章 90年代小说 4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对重要作家作品做重点考察。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通过多媒体掌握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长篇小说的成就。了解具 体的作家作品创作情况。 课外要求阅读《白鹿原》、《九月寓言》、《心灵史》、《长恨歌》等长篇小 说。                    第十九章 90年代新诗、散文 2学时 本章将了解九十年代新诗散文创作的概况。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掌握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 能;诗人队伍广泛分流;"散文热"的兴起及其主要原因,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课外要求阅读相关作品并做读书笔记

第二十章台港文学2学时本章要求了解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香港文学的总体状况与特征。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掌握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以及港台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成就。重点了解白先勇、古龙、金庸等作家创作。课外要求阅读白先勇的小说,以及金庸《天龙八部》。三、参考教材使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一2000)(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参考教材: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2.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4.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5.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主编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四、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价值,能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评析。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7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2、平时作业及读书笔记50%由授课教师负责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考勤”考核采取点名、课堂随机测试(含课堂提问、答疑等)等方式进行考核。平时作业和读书笔记由授课教师适量布置,自主阅读,根据阅读情况来完成。授课教师对重点章节布置作业,并按照学生实际提交作业的次数、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评定成绩

第二十章 台港文学 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香港文学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课内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掌握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以及港台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 成就。重点了解白先勇、古龙、金庸等作家创作。 课外要求阅读白先勇的小说,以及金庸《天龙八部》。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月  参考教材: 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严家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2.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3.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4. 中国当代文学 王庆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5.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勇主编 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四、学习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学 史上地位、价值,能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评析。自学过程中应阅读指定作品和推荐参考书目,同时可 查阅《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物,浏览"中国知网"等网站,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50%  2、平时作业及读书笔记50%  由授课教师负责学生平时 成绩的考核。"考勤"考核采取点名、课堂随机测试(含课堂提问、答疑等)等方式进行考核。平时作 业和读书笔记由授课教师适量布置,自主阅读,根据阅读情况来完成。授课教师对重点章节布置作 业,并按照学生实际提交作业的次数、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评定成绩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