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共二十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本部分内容作为现代文学的前言部分,主要讲述以下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1917——1949(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议》——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1917年开始。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17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台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但是,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1917年这个上限之外,在学界的传统观点里还有一个下限,那就是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也便在此处嘎然而止,中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作为内涵上基本相同的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文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同使用。虽然“...直到1980年唐、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什么是“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三、什么是“文学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1、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1
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讲 稿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本部分内容作为现代文学的前言部分,主要讲述以下问题: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 1917——1949(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 年 7 月第一次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 1917 年开始。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 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册 17 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 2 卷第 5 号发表胡适《文 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 1949 年 7 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 开。”但是,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 1917 年这 个上限之外,在学界的传统观点里还有一个下限,那就是 1949 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中国现代文学也便在此处嘎然而止,中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 文学自 1917 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 用至今。此外,作为内涵上基本相同的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文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同使用。虽然“.直到 1980 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 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强调新 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 20 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 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 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 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 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 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 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 世纪中国文学” 的总体特征。“20 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 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 响。 二、 什么是“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什么是“文学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 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 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 “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 的主要历史内容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从1917一一1949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1917一一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一一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一一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第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发生过先导作用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遣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第二、外国文学发生过推动作用。我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欧美文学作品译介进来。戊戌变法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译介进入中国。在近代文学时期,译得最多的是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如陈鸿璧译的《苏格兰独立记》,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吴越人译的《电术奇谈》。林纤、严复、梁启超、苏曼殊、徐念慈、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都是翻译界的先行者。在翻译史上地位较高的是林纤(字琴南,1852-1924)。他翻译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一部。约千二百万字。“林译小说”风靡一时,其功不可没:但他仍用传统文学的框架去包容外国文学,喜欢改译,不忘媚悦旧式读者。他用文言形式讲述异域的衰艳故事,投合一般小市民读者的兴趣。近代作家后期热衷于翻译外国侦探小说,一些旧文人即利用其中某些题材和表现技巧,大写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文学翻译的初兴,改良派效法欧美而掀起的文学运动,都扩大了读者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总的说来是有利于思想启蒙的。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孕育着伟大的辛亥革命,维新与爱国运动高涨,翻译作品空前繁荣,拜伦、雪莱、雨果、歌德、尼采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曾发表《摩罗诗力说》极表赞赏。1903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同时译述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随笔《哀尘》。前者带有:“科学救国”的思想色彩,后者则具有唤起抗清救亡的民族意识。1909年,他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冀图以“异域文术新宗”,来打破国2
2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 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 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 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 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 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 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从 1917——1949 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1917——1927 年以“五四”为代表的 20 年代文学。 二、1928——1937 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 30 年代文学。 三、1937——1949 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 众化的 40 年代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 第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发生过先导作用 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 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 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 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 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 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第二、外国文学发生过推动作用。 我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欧美文学作品译介进来。戊戌变法后,大量外国文学 作品译介进入中国。在近代文学时期,译得最多的是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如陈 鸿璧译的《苏格兰独立记》,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吴越人译的《电术奇谈》。林纾、 严复、梁启超、苏曼殊、徐念慈、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都是翻译界的先行者。在翻译 史上地位较高的是林纾(字琴南,1852-1924)。他翻译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一部。约一 千二百万字。“林译小说”风靡一时,其功不可没;但他仍用传统文学的框架去包容外国文 学,喜欢改译,不忘媚悦旧式读者。他用文言形式讲述异域的哀艳故事,投合一般小市民读 者的兴趣。近代作家后期热衷于翻译外国侦探小说,一些旧文人即利用其中某些题材和表现 技巧,大写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文学翻译的初兴,改良派效法欧美而掀起的文 学运动,都扩大了读者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总的说来是有利于思想启蒙的。 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孕育着伟大的辛亥革命,维新与爱国运动高涨,翻译作品空前繁荣, 拜伦、雪莱、雨果、歌德、尼采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曾发表《摩罗诗力说》极表赞 赏。1903 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同时译述历史小说《斯巴 达之魂》、随笔《哀尘》。前者带有:“科学救国”的思想色彩,后者则具有唤起抗清救亡的 民族意识。1909 年,他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冀图以“异域文术新宗”,来打破国

人的“常俗”。此时,他已确立“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文学观念了。《域外小说集》为我国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具有开拓意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更以空前的规模比较系统地翻译欧洲各国以及美、俄、英、日、印等国的重要文学作品。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为阵地,在理论上提倡阐发西欧近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的长处。最早较为系统介绍欧洲文艺思潮历史的是陈独秀(字仲甫,1879-1942)。1915年他在《青年杂志》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用进化学说来解释文学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演进的过程。接着,许多以进化论解释欧洲文艺思潮流变的外国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如法国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学运动》、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新文学先驱者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建,离不开对西洋文学的学习借鉴,要以它为“楷模”、“范本”,以至“进化之语,几成常言”。进化论原与文学思潮没有必然联系,但自晚清严复译介赫智黎《天演论》,它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宣扬振兴中华的重要思想武器:文学进化观念对新文学现实主义倡导者的影响也特别重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耿济之、翟秋白、沈雁冰、郑振铎、傅东华、郭沫若、田汉、张闻天等都是活跃的翻译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俄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研究极一时之盛,这是因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惊天动地的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俄国的思想影响,正在探讨“中国走什么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然将眼光从欧美转向俄国。新文学先驱者则奋跃而起,竭力实践自已提出的理论主张。“五四”时期中国发生的东西文化撞击之激烈,为世界文学史上所罕见:而译著数量之巨大,也是此前所无以匹比的。据事后统计,仅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六十种,其中译著即占三十一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文库》十七种,则全是译介外国文学的专著。“五四”时期中国之所以能造成与世界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学潮流,外国文学这个大参照系确实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第三、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激发作用。“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几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相对来说,当时文化思想界还比较活跃比较自由。加之西方各种主义各种新思潮的涌进,中西文化发生了空前的碰撞交融,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思想解放运动。造成这种大好局势的国内外主要政治因素有三方面:其一,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此前废除科举的变革、政体的变革,民主政治替代了君主帝制,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二,1917年,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革命,次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思潮的传播与前时涌入的欧风美雨相激荡,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国民的社会心理,初兴的文化改革因此浸染了浓重的思想启蒙色彩:其三,1915年5月4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生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他们迫切地要求有新的文化、新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特写的政治背景下掀起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这个伟大运动重要一翼的“五四”文学革命,自然也适应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要求,顺应中国文学演变的方向而兴盛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和2月,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议》和《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议》一文,认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接着陈独秀也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这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的雕琢,而且着重反对了旧文学腐朽反动的思想内容,从而极大地鼓舞3
3 人的“常俗”。此时,他已确立“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文学观念了。《域外小 说集》为我国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具有开拓意义。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更以空前的规模比较系统地翻译欧洲各国以及美、俄、英、日、印 等国的重要文学作品。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为阵地,在理论上提倡阐发西欧近 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的长处。最早较为系统介绍欧洲文艺思潮历史的是 陈独秀(字仲甫,1879-1942)。1915 年他在《青年杂志》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用进 化学说来解释文学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演进的过程。接着,许多以 进化论解释欧洲文艺思潮流变的外国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如法国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 学运动》、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新文学先驱者 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建,离不开对西洋文学的学习借鉴,要以它为“楷模”、“范本”, 以至“进化之语,几成常言”。进化论原与文学思潮没有必然联系,但自晚清严复译介赫胥 黎《天演论》,它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宣扬振兴中华的重要思想武器;文学进化观念对新文学 现实主义倡导者的影响也特别重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耿济之、 瞿秋白、沈雁冰、郑振铎、傅东华、郭沫若、田汉、张闻天等都是活跃的翻译家。十月革命 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俄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研究极一时之盛,这是因为俄 国布尔什维克惊天动地的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俄国的思想影响,正在探讨“中国走 什么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然将眼光从欧美转向俄国。新文学先驱者则奋跃而起, 竭力实践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五四”时期中国发生的东西文化撞击之激烈,为世界文学 史上所罕见;而译著数量之巨大,也是此前所无以匹比的。据事后统计,仅商务印书馆 1925 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六十种,其中译著即占三十一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 文库》十七种,则全是译介外国文学的专著。“五四”时期中国之所以能造成与世界文学发 展相适应的新文学潮流,外国文学这个大参照系确实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 第三、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激发作用。 “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几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 激烈动荡的时期。相对来说,当时文化思想界还比较活跃比较自由。加之西方各种主义各种 新思潮的涌进,中西文化发生了空前的碰撞交融,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思想解 放运动。造成这种大好局势的国内外主要政治因素有三方面:其一,1911 年辛亥革命满清 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此前废除科举的变革、政体的变革,民主政治替代了君 主帝制,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二,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 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革命,次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思潮的传播与前时涌入的 欧风美雨相激荡,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国民的社会心理,初兴的文化改革因此 浸染了浓重的思想启蒙色彩;其三,1915 年 5 月 4 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 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生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中国政 治舞台。他们迫切地要求有新的文化、新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特写的 政治背景下掀起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这个伟大运动重要一翼的“五 四”文学革命,自然也适应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要求,顺应中国文学演变的 方向而兴盛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 年 1 月和 2 月,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 《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认为改良 文学应从“八事”入手,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接着陈独秀也在 《新青年》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这不仅 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的雕琢,而且着重反对了旧文学腐朽反动的思想内容,从而极大地鼓舞

了有志于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随后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新青年》发动文学革命不只是表达了少数人的愿望,而且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时代及广大人民的要求,因此相断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展开。胡适(1891一一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洪驿(xing),字适之。他曾留学美国学习农业,后改向杜威学哲学。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他曾认为应向古老中国的驱体里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少年血性汤”。他认为与其以睡狮中国,不如以睡美人喻之。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他取欧洲童话故事,写了《睡美人歌》“以视吾国之前途”,希望西方的“武士”以一吻而唤醒沉睡百代的中国美人,并结为夫妇。简要评述《文学改良议》的主要内容。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台议》一文,最早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八事”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文言文。(2)以白话文为正宗。胡适看到欧洲一些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有一个统一民族语言的运动。因此胡适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8年4月。他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时,更明确宣称:“我们建设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文学。”(3)文学观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条是就旧文学内容而言。他认为“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学者。胡适以上的主张重点在号召“文学语言”的改革,而很少深入接触到文学内部的变革。从上述《文学改良议》看,他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以白话为正宗。紧接《新青年》2卷6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才真正打击了“文学革命的宣战书:“日推倒雕琢的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迁嗨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雕琢”、“铺张”、“艰涩”的文风,而且拌击旧文学“不越帝主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的封建思想内容。他要求把文学当作“开发文明之利器”,用来改造“国民性”,进而“改新政治”,主张建立一种“能赤裸裸的抒情写世”,表现宇宙、人生、社会,并于大多数群众有所裨益的新文学。他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因而从其斗争自标的明确和坚决彻底的性质来看,这篇文章应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和动员令。三、“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总的说来,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擎”,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四、“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白话文学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指僵化的猜文和桐城派古文为“选学妖壁”,“桐城诊种”,(1)南北朝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第一部文章总集,它注重文字典雅和形式的华美,长期以来成为儒生写文章的范本,故成为一种学问,叫“选学”。4
4 了有志于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随后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新青年》发 动文学革命不只是表达了少数人的愿望,而且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时代及广大人民的要求,因 此相断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展开。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洪骍(xīng),字适之。他曾留学美国学 习农业,后改向杜威学哲学。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他曾认为应向古老中国的躯体 里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少年血性汤”。他认为与其以睡狮喻中国,不如以睡美人喻之。一 九一四年十二月,他取欧洲童话故事,写了《睡美人歌》“以视吾国之前途”,希望西方的 “武士”以一吻而唤醒沉睡百代的中国美人,并结为夫妇。 简要评述《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 胡适于 1917 年 1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最早系统地提出文 学改革主张。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八事”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文言文。 (2)以白话文为正宗。胡适看到欧洲一些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有一个统一民族 语言的运动。因此胡适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8 年 4 月。他发表《建设的文 学革命论》时,更明确宣称:“我们建设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 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文学。” (3)文学观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条是就旧文学内容而言。他认为“唯实 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学者。 胡适以上的主张重点在号召“文学语言”的改革,而很少深入接触到文学内部的变革。从上 述《文学改良刍议》看,他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以白话为正宗。 紧接《新青年》2 卷 6 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才真正打击了“文学革命 的宣战书:“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 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雕琢”、“铺张”、“艰涩”的文风,而且抨击旧文 学“不越帝 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的封建思想内容。他要求把文学当作 “开发文明之利器”,用来改造“国民性”,进而“改新政治”,主张建立一种“能赤裸裸 的抒情写世”,表现宇宙、人生、社会,并于大多数群众有所裨益的新文学。他所提倡的实 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因而从其斗争目标的明确和坚决彻底的性质来看,这篇文章应视 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和动员令。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总的说来,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的“文以 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 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 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 四、“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 白话文学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指斥僵化的骈文和桐城派古文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 (1)南北朝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第一部文章总集,它注重文字典雅和形式的华美,长 期以来成为儒生写文章的范本,故成为一种学问,叫“选学

(2)桐城派一一清朝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魁、姚鼎为安徽桐城派人而得名。他们以古文为正宗,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但依伤道统,以宣扬宋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其文学理论为,以“义法”为核心,强调义理、考据、文章并重,讲究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平辨析文章风格。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认定“废文言而用白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从音韵学角度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等主张。由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时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钱、刘二人便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辜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反响。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而对文学革命发表了较重要见解的还有周作人(1885一一1967),字启明,北大教授。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这就是说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美”与“善”,而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又在《平民文学》更进一步提出“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迹,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反封建斗争中发现了“人”的真理,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压抑了人的生活本能,违反人性和自然进化的“习惯制度”,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个性解放的精神出发,彻底抛弃封建迷信的“非人的文学”,表里新的“理想生活”和“真”的文学。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感情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人们的那种“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这种反对特权贵族,张扬自由平等的文学观显示出“为人生”的文学思潮的萌芽,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指出那种“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算不得“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这在当时新文学运动中是切中时弊的。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这些文学革命的讨论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还有李大钊1919年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认为“作者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这种观点比起文学革命发难者最初提出的理论主张,又有长足的进步。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5
5 (2)桐城派——清朝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魁、姚鼐为安徽桐城 派人而得名。他们以古文为正宗,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 古文,但依傍道统,以宣扬宋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其文学理论为,以“义法”为核 心,强调义理、考据、文章并重,讲究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平辨析文章风格。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认定“废文言而用白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从音韵学角 度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等主张。由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时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钱、刘二人便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摹仿旧 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 一辩驳,因而引起反响。 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 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而对文学革命发表了较重要见解的还有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北大教授。 1918 年 12 月发表《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 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 这就是说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美”与“善”,而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 活”,又在《平民文学》更进一步提出“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 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迹,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 女的悲欢成败。”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 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 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 (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反封建斗争中发 现了“人”的真理,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压抑了人的生活本能,违反人性和自然进化 的“习惯制度”,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个性解放的精神出发,彻底抛弃封建 迷信的“非人的文学”,表里新的“理想生活”和“真”的文学。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 感情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人们的那种“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 (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这种反对特权贵族,张扬自由平等的文学观显示出 “为人生”的文学思潮的萌芽,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 (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指出那 种“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算不得“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这在当 时新文学运动中是切中时弊的。 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 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 这些文学革命的讨论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还有李大钊 1919 年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 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认为“作者 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 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这种观点比起文学革 命发难者最初提出的理论主张,又有长足的进步。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 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 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

创作准则。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1.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2、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的大量介绍,是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段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锋、翟秋白、耿济之、由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三、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对新文学初期的具体影响1、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2、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域的文学艺术营养。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都聚集各自的文学社团,并竞相创办各种文艺刊物,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社团40多个,刊物50余种,而到1925年,社团和刊物都剧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社团中,文研社,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一)文学研究会(1921.1一一1932.2)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6
6 创作准则。 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 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 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 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 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 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 1919 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 400 种之多。到 1920 年,在白话取代 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 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 1.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 2、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思潮的大量介绍,是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一八年《新青 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段落,其规模和影 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 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俄国以及其 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 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 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对新文学初期的具体影响 1、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注重文 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2、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域的文 学艺术营养。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921 年后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 都聚集各自的文学社团,并竞相创办各种文艺刊物,据统计,1921 年到 1923 年,全国出现 社团 40 多个,刊物 50 余种,而到 1925 年,社团和刊物都剧增到 100 多个。 在众多社团中,文研社,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一)文学研究会(1921.1——1932.2) 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 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 12 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 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 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 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 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

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词夫、罗曼罗兰等。(二)创造社(1921.7——1929.2)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郭称他们三个“如像圆鼎的三只脚”“在撑持初期创造社”。其他成员还有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后期还增入了冯乃超、李初犁、彭康等,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十余种,1929年2月被国民党封闭才停止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大体分为前后期,前期是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雨而驰名文坛,后期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创造社与文研社稳定平衡的心理结构不同,郭沫若的激昂、郁达夫的感伤、成仿吾的偏激,体现着共同的精神素质,情感强烈,强烈得难以驾驭。因此,在艺术追求上,他们表现出更相接近的精神特质和艺术意趣,他们的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当然在他们鼓吹“艺术本身无所谓的”,却也同高叫“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战士。”这看似矛盾艺术主张,却在深一层次包含着冲决封建文学陈腐观念,强烈表现个性解放要求的成分。体现了他们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浪漫激情和瓶叛逆精神,从而区别文研会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了异彩。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则侧重介绍欧美,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品。(三)新月社(1923——1933)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四)语丝社(1924、11——1930、3)孙伏园发起,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等七人创办。《语丝》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为宗旨,多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它社团: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上海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戏剧》月刊;湖畔诗社:1922年杭州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出版《湖畔》诗集:汪静之:《蕙的风》;浅草沉钟社:1923年《浅草》1925年《沉钟》陈翔鹤、陈炜漠、林如稷、冯至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杰出抒情诗人”第四节20年代的文学论争“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过程,是新文学思潮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以及右翼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激烈交锋的过程。7
7 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 兰等。 (二)创造社(1921.7——1929.2) 1921 年 7 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郭称他们三个 “如像圆鼎的三只脚”“在撑持初期创造社”。其他成员还有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后 期还增入了冯乃超、李初犁、彭康等,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创造月刊》等十余种,1929 年 2 月被国民党封闭才停止活动。 以 1925 年“五卅”为界大体分为前后期,前期是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 雨而驰名文坛,后期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 创造社与文研社稳定平衡的心理结构不同,郭沫若的激昂、郁达夫的感伤、成仿吾的偏激, 体现着共同的精神素质,情感强烈,强烈得难以驾驭。因此,在艺术追求上,他们表现出更 相接近的精神特质和艺术意趣,他们的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 学活动。重“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 学色彩。当然在他们鼓吹“艺术本身无所谓的”,却也同高叫“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 便是良心战士。”这看似矛盾艺术主张,却在深一层次包含着冲决封建文学陈腐观念,强烈 表现个性解放要求的成分。体现了他们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浪漫激 情和叛逆精神,从而区别文研会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了异彩。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则 侧重介绍欧美,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品。 (三)新月社(1923——1933) 新月社于 1923 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 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 年 4 月, 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 “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 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 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 (四)语丝社(1924、11——1930、3) 孙伏园发起,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等七人创办。《语丝》以“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鲁迅《我和〈语丝〉 的始终》)为宗旨,多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反帝反 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它社团: 民众戏剧社:1921 年 3 月 上海 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戏剧》月 刊; 湖畔诗社: 1922 年 杭州 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出版《湖畔》诗集;汪静之: 《蕙的风》; 浅草沉钟社:1923 年《浅草》 1925 年《沉钟》 陈翔鹤、陈炜漠、林如稷、冯至 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冯至:“杰出抒情诗人” 第四节 20 年代的文学论争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过程,是新文学思潮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以及右翼资 产阶级文学思潮激烈交锋的过程

一、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大致有三个回合,即“五四”前反对以林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斗争和“五四”后反对“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1、对“国粹派”林纤等人的斗争1917年1月当胡适《文学改良议》发表,林就写下了《论古文之不当废》,竭力反对白话文,尤其发表《荆生》、《妖梦》二篇文言小说,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学倡导者,希望一个“须眉伟然”的“健男子”(荆生)丈夫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阵营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等、鲁迅《现在的居杀者》,另外:蔡、钱、刘等也有撰文反击。林纤自感无能为力,不由裹叹“口众我寡”,“吾辈已老,不能为辨是非”。2、对“学衡派”的斗争“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骗、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低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有理有据地揭露这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指出:“诸公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尚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已,则国粹更要衡愧然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学衡派无法招架,败下阵来。3、对“甲寅派”的斗争(1925至1926年间)甲寅派由《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为章士钊,章在北京主持《甲寅》复刊,其人在当时担段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思想倾向于反对保守,鼓吹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以“孤桐”等笔名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甲寅》杂志封面印有黄斑老虎。所谓“老虎报”,就成为反对爱国学生运动、新思潮、新文学的“半官报”。这次反击声势颇为浩大,有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鲁迅先生站在斗争最前列,写下了一系列反击文章,如《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等。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派”反对白话文,毁新思潮的反动本质。二、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新文学战线在各种封建复古思潮斗争的同时,本身也逐渐发生分化。190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在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中,鲁迅同“现代评论派”的代表展开过激烈的斗争。鲁迅曾写一系列文章(收在《攻》、《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中,揭露他们“替暴君奔走”的面自,对他们这种貌似公正、实则偏祖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反动当局的议论,表示极大的愤概和增恶。当然现代评论派也有发表过一些主持正义和倾向进步的爱国文章,其成员也复杂。如郁达夫、胡也频、闻一多等人也曾在这个刊物发表文章,也培养一批后来在文坛颇有影响的新作家,如凌叔华、沈从文等。就陈源的《西莹闲话》,就他的思想不论,其艺术方面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三、批判鸳鸯蝴蝶派这是盛行辛亥革命后至“五四”前后的一个庞杂的文学流派。其内容无非是写一些才子佳人相恋的故事。因“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冷虫”之义而得名。又因这派最老的刊物是《礼拜六》,因而也叫“礼拜六派”,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后来又有8
8 一、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大致有三个回合,即“五四”前反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 的斗争和“五四”后反对“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对“国粹派”林纾等人的斗争 1917 年 1 月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林就写下了《论古文之不当废》,竭力反 对白话文,尤其发表《荆生》、《妖梦》二篇文言小说,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学倡导者,希 望一个“须眉伟然”的“健男子”(荆生)丈夫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 新文学阵营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等、鲁迅《现 在的屠杀者》,另外:蔡、钱、刘等也有撰文反击。 林纾自感无能为力,不由衷叹“口众我寡”,“吾辈已老,不能为辨是非”。 2、对“学衡派”的斗争 “学衡派”由 1922 年 1 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 胡先骕、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 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 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 代替文言。 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有理有据地揭露这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指出: “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 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愧煞人! ‘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学衡派无法招架,败下阵来。 3、对“甲寅派”的斗争(1925 至 1926 年间) 甲寅派由《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为章士钊,章在北京主持《甲寅》复刊,其人在当 时担段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思想倾向于反对保守,鼓吹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 文,以“孤桐”等笔名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甲寅》杂志封面印 有黄斑老虎。所谓“老虎报”,就成为反对爱国学生运动、新思潮、新文学的“半官报”。 这次反击声势颇为浩大,有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鲁迅先生 站在斗争最前列,写下了一系列反击文章,如《答 KS 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 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 等。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派”反对白话文,诋毁新思潮的反动本质。 二、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新文学战线在各种封建复古思潮斗争的同时,本身也逐渐发生分化。1904 年,胡适支 持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流派。 在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中,鲁迅同“现代评论派”的代表展开过激 烈的斗争。鲁迅曾写一系列文章(收在《坟》、《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中,揭露他 们“替暴君奔走”的面目,对他们这种貌似公正、实则偏袒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反动当局的 议论,表示极大的愤慨和憎恶。当然现代评论派也有发表过一些主持正义和倾向进步的爱国 文章,其成员也复杂。如郁达夫、胡也频、闻一多等人也曾在这个刊物发表文章,也培养一 批后来在文坛颇有影响的新作家,如凌叔华、沈从文等。就陈源的《西莹闲话》,就他的思 想不论,其艺术方面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 三、批判鸳鸯蝴蝶派 这是盛行辛亥革命后至“五四”前后的一个庞杂的文学流派。其内容无非是写一些才子 佳人相恋的故事。因“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之义而得名。又因这派最老的刊 物是《礼拜六》,因而也叫“礼拜六派”,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后来又有

张恨水,秦瘦鸥。代表作《玉梨魂》(徐枕亚)《啼笑姻缘》《春明外史》(张恨水)。其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是“趣味第一”“消遣至上”。把文艺当作消遣品,以风流艳情、黑幕奇闻去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虽然有些作品也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但反映的小市民阶层的落后思想意识,起着麻醉读者的作用。所以与新文学发生争斗与较量,后来文学研究社夺得了《小说月报》阵地,并发表系列批判“鸳鸯蝴蝶派”的文章,从而这个文学流派遭到沉重打击,并渐趋衰微。“嬉笑成文,莲开舌底”(徐枕亚)“画蝴蝶于罗裙,认鸳驾鸯于坠瓦”(李定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斥之为“文”、“文娟”、“文妖”。第五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1、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期(2)发展期(3)沉寂期2、“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1)理性精神的张扬:注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能。(2)感伤情调的流行:湟心态的流露。(3)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影响。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文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思想史上讲,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发动了总攻,否定封建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文化的思想基础。近代也有仁人志士反对旧学(郭嵩焘、李经方、康梁),都未有此猛烈的姿态。如鲁迅说可以不读中国书,钱玄同要废汉字。但只能说猛烈,不能说彻底。。其次从政治史上讲,文学革命一开始就与思想启蒙紧密结合,具有明确的改造社会目的,使文学革命充满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为中国新民主革命到来做了理论准备,并在政治上配合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其三从文学史上讲,“五四”文学革命打倒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至尊地位,宣告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从此文学从帝主将相手中解放,成为人民的,形式上内容上都有新的飞跃。其四,从世界文化交流来说,具有世界的文化意义,它的发生具有国际背景,并开启了启蒙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的重要一环,政治上响应了苏俄革命出现的世界革命文学潮流。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的生平与创作道路出身:“小康坠入困顿”9
9 张恨水,秦瘦鸥。代表作《玉梨魂》(徐枕亚)《啼笑姻缘》《春明外史》(张恨水)。其 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是“趣味第一”“消遣至上”。把文艺当作消遣品,以风流艳情、黑幕奇 闻去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虽然有些作品也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但反 映的小市民阶层的落后思想意识,起着麻醉读者的作用。所以与新文学发生争斗与较量,后 来文学研究社夺得了《小说月报》阵地,并发表系列批判“鸳鸯蝴蝶派”的文章,从而这个 文学流派遭到沉重打击,并渐趋衰微。 “嬉笑成文,莲开舌底”(徐枕亚) “画蝴蝶于罗裙,认鸳鸯于坠瓦”(李定夷)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斥之为“文丐”、“文娼”、“文妖”。 第五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 1、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萌芽期 (2) 发展期 (3) 沉寂期 2、“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注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能。 (2)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 (3)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影响。 二、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思想史上讲,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发动了总攻,否定封建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文化的思想基础。近代也有仁人志士反对旧学(郭嵩焘、李经方、康梁),都未有此猛 烈的姿态。如鲁迅说可以不读中国书,钱玄同要废汉字。但只能说猛烈,不能说彻底。 其次从政治史上讲,文学革命一开始就与思想启蒙紧密结合,具有明确的改造社会目的, 使文学革命充满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为中国新民主革命到来做了理论准备,并在政治上配合 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其三从文学史上讲,“五四”文学革命打倒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至尊地位,宣告了中 国新文学的诞生,从此文学从帝王将相手中解放,成为人民的,形式上内容上都有新的飞跃。 其四,从世界文化交流来说,具有世界的文化意义,它的发生具有国际背景,并开启了 启蒙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的重要一环,政治上响应了苏俄革命出现的世界革命文学潮流。 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 致简单否定。 第二章 20 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出身:“小康坠入困顿

求学:“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力”“半夜里有人喊着说”从《呐喊》到《仿湟》时代与思想的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小说到杂文。“民族魂”一一“中国现代的孔夫子”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一“精神界战士”的“呐喊”《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一一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和“总纲”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二、《狂人日记》的地位★开辟中国文学“现代”历史新天地的第一声“呐喊”★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小说一文学创作的宣言与总纲“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发现的连续不断(而非写出的作品的多少)造就了欧洲小说的历史”。一昆德拉《小说的艺术》思想意义与语言形式的发现,发现即原创《狂人日记》的两大发现○关于“吃人”○关于“狂言”思想内容:“忧债深广”语言形式:“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一(鲁迅《新文学大系二集·序》)(一)《狂人日记》的第一大发现:关于“吃人”“《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寒寒也。”一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在《狂人日记》及鲁迅文学文本语境中,“吃人有多重含义:肉体上——写实O精神上一一象征O与“立人”相对一-“人”与“奴隶”相对“不把人当做人”“使人不成为人”指任何形式和任何范围内的人对人的压迫和奴役.《狂人日记》文本中围绕“吃人”的10
10 求学:“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 弃医从文 ————“幻灯片事件” 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力” “半夜里有人喊着说” ————从《呐喊》到《彷徨》 时代与思想的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小说到杂文。 “民族魂” ——“中国现代的孔夫子” 第二节《狂人日记》 《阿 Q 正传》 《狂人日记》——“精神界战士”的“呐喊” 一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 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 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和“总纲”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 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 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二、《狂人日记》的地位 ★开辟中国文学“现代”历史新天地的第一 声“呐喊”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小说-—文学创作的宣言与总纲 “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发现的连续不断(而非写出的作品的多少)造就了欧洲小说的历史”。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思想意义与语言形式的发现,发现即原创 《狂人日记》的两大发现—— 关于“吃人” 关于“狂言” 思想内容:“忧愤深广” 语言形式:“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鲁迅《新文学大系二集·序》) (一) 《狂人日记》的第一大发现: 关于“吃人”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族,因成此篇。此 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 在《狂人日记》及鲁迅文学文本语境中,“吃人”有多重含义: 肉体上——写实 精神上——象征 与“立人”相对—— “人”与“奴隶”相对,“不把人当做人”,“使人不成为人”,指任何形式和任何范围内的人对人的压 迫和奴役. 《狂人日记》文本中围绕“吃人”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现代文学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诗歌与欣赏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新时期文学.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诗歌欣赏与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pdf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古诗十九首》.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孟子》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唐代散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上.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下.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李白诗中的月亮.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元代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古代文学(四).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白居易.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正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杜甫.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散文.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钱钟书与《围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一).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8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边城魂魄——沈从文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矛盾的小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