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现代文学史

石河子大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任课教师张书群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文学教研室
石 河 子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任课教师 张 书 群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文学教研室

2008一2009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张书群职称讲师总学时36使用教材使学生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代表作家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学史发展规律以及主要文学课流派等,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价值。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得到有关的文学知识,也程能得到形象爱国主义教育,陶治情操教学目的章名章次学时14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2420年代小说(一)3420年代小说(二)4220年代新诗(一)3520年代新诗(二)学6320年代戏剧7420年代散文时8430年代文学思潮分9430年代小说(一)41030年代小说(二)配111213141516
2008—2009 学年第二学期 姓 名 张书群 职 称 讲师 总学时 36 使用教材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一、使学生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代 表作家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学史发展规律以及主要文学 流派等,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价值。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得到有关的文学知识,也 能得到形象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 时 1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4 2 20 年代小说(一) 4 3 20 年代小说(二) 4 4 20 年代新诗(一) 2 5 20 年代新诗(二) 3 6 20 年代戏剧 3 7 20 年代散文 4 8 30 年代文学思潮 4 9 30 年代小说(一) 4 10 30 年代小说(二) 4 11 12 13 14 15 16

2009年月日一、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教学二、了解“文学思潮”;目的三、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教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学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内容一、教学重点:了解文学思潮中派别。教学重二、教学难点:了解文学流派渊源。点、难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点及教学方法一、思考题: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作业、思二、课外阅读:1、程光炜、刘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题(讨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论题)、阅读材料2、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题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1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 二、了解“文学思潮”; 三、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教 学 内 容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了解文学思潮中派别。 二、教学难点:了解文学流派渊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思考题: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二、课外阅读:1、程光炜、刘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1 页

2009年月日一、学习重点的文学流派;教学三、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目的三、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主要细节。一、教学重教学难点: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二、点、难点及教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学方法一、作业:五四文学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作业、思考题(讨二、课外阅读:《新青年》上的相关文章。论题)、阅读材料题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2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学习重点的文学流派; 二、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三、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教 学 内 容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主要细节。 二、教学难点: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五四文学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新青年》上的相关文章。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2 页

2009年月日一、了解鲁迅的生平;教学二、了解鲁迅的主要思想即鲁迅的精神结构。目的鲁迅生平简介;1、教二、鲁迅的历史感与使命感;三、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学内容教学重点:鲁迅的精神结构。一、二、教学难点:鲁迅的精神结构。教学重三、教学方法:1、讲授;2、互动。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一、思考题:为什么说鲁迅一出现就是一座高峰?作业、思二、课外阅读:1、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考题(讨论题)、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读材料2、林志浩::《鲁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题后记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鲁迅的生平; 二、了解鲁迅的主要思想即鲁迅的精神结构。 教 学 内 容 一、鲁迅生平简介; 二、鲁迅的历史感与使命感; 三、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 鲁迅的精神结构。 二、教学难点:鲁迅的精神结构。 三、教学方法:1、讲授;2、互动。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思考题:为什么说鲁迅一出现就是一座高峰? 二、课外阅读:1、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2、林志浩:《鲁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年版。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3页2009年月日一、了解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主题意蕴;教学二、了解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目的三、了解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主题意蕴;一、1教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二、三、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学内容教学重点:鲁迅代表性作品解读。1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深层意蕴。二、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法。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一、作业、思二、课外阅读:1、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北京:中国考题(讨论题、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读材料2、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题后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3 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主题意蕴; 二、了解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了解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 教 学 内 容 一、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主题意蕴; 二、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鲁迅代表性作品解读。 二、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 二、课外阅读:1、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版。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4页2009年月日一、了解鲁迅部分作品的思想特色;教学二、了解鲁迅部分作品的象征意蕴。目的一、《狂人日记》病态社会的精神病苦观照、国民性批判;二、《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教三、《祝福》社会悲剧和人生悲剧。学内容一、教学重点:《阿Q正传》具有的历史意义。二、教学难点:《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教学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作业、思作业:你怎么看待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1考题(讨二、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论题)、阅读材料题后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4 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鲁迅部分作品的思想特色; 二、了解鲁迅部分作品的象征意蕴。 教 学 内 容 一、《狂人日记》——病态社会的精神病苦观照、国民性批判; 二、《阿 Q 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 三、《祝福》——社会悲剧和人生悲剧。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阿 Q 正传》具有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你怎么看待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二、阅读《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5页2009年月日一、了解鲁迅的作品《伤逝》、《示众》;教学二、熟悉鲁迅作品《故事新编》。目的《伤逝》解读;一、教二、《示众》解读;三、《呐喊》、《衍》的思想艺术特征;学四、鲁迅作品《故事新编》解读;五、被亵渎的鲁迅。内容教学重点:鲁迅的文学作品《呐喊》、《仿》的价值。二、教学难点:被亵渎的鲁迅。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作业、思一、作业:《伤逝》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究竟是由哪些因考题(讨素造成的?论题)、阅二、课外阅读:《呐喊》、《仿》读材料题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5 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鲁迅的作品《伤逝》、《示众》; 二、熟悉鲁迅作品《故事新编》。 教 学 内 容 一、《伤逝》解读; 二、《示众》解读; 三、《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特征; 四、鲁迅作品《故事新编》解读; 五、被亵渎的鲁迅。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鲁迅的文学作品《呐喊》、《彷徨》的价值。 二、教学难点:被亵渎的鲁迅。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伤逝》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究竟是由哪些因 素造成的? 二、课外阅读:《呐喊》、《彷徨》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6页2009年月日教学一、了解20年代的小说创作的概况;二、了解各大小说流派。目的一、20年代小说概述;教二、问题小说:冰心、叶绍钩、庐隐及其作品;三、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学四、浪漫主义小说创作。内容教学重点:各大流派小说的特征一、教学难点:各大流派小说之间的交融互渗教学重二、点、难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点及教学方法一、作业:1、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2、叶绍钩小说在哪些方面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的基本主张与作业、思考题(讨艺术特色?论题)、阅课外阅读:各大流派代表作家作品。二、读材料题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6 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 20 年代的小说创作的概况; 二、了解各大小说流派。 教 学 内 容 一、20 年代小说概述; 二、问题小说:冰心、叶绍钧、庐隐及其作品; 三、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 四、浪漫主义小说创作。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各大流派小说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各大流派小说之间的交融互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1、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叶绍钧小说在哪些方面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的基本主张与 艺术特色? 二、课外阅读:各大流派代表作家作品。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7页2009年月日教学一、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二、了解郁达夫的创作思想。目的一、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沉沦》;二、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教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三、自我的写实;1、学2、感伤的抒情;内3、结构的散文化;4、流丽、清新的文笔。容一、教学重点: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二、教学难点: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性。教学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法。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作业、思一、作业:《沉沦》在哪些方面代表了郁达夫小说的总体风格?考题(讨二、阅读材料:《沉沦》。论题)、阅读材料题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8页
第 7 页 2009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一、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 二、了解郁达夫的创作思想。 教 学 内 容 一、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沉沦》; 二、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三、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1、自我的写实; 2、感伤的抒情; 3、结构的散文化; 4、流丽、清新的文笔。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难点: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法。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一、作业:《沉沦》在哪些方面代表了郁达夫小说的总体风格? 二、阅读材料:《沉沦》。 题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8 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诗歌欣赏与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pdf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古诗十九首》.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孟子》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唐代散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上.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下.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李白诗中的月亮.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元代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古代文学(四).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白居易.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正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杜甫.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魏晋南北朝概说.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及第七章庾信与北朝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陶渊明.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两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南北朝民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新时期文学.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诗歌与欣赏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现代文学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散文.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