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二)新时期文学
中 国 当 代 文 学(二) 新时期文学

第一讲概念和背景一、 概念及划分1、关于概念(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二)不是一个学术性概念,只是一个课程概念。学术界一个通行做法是: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这一阶段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用来区别“文革文学”和建国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提出是由社会变动所决定的。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革动乱使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文学、艺术全面临崩溃。文革的结束使中国社会获得了转机。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使用“新时期”这一概念,用来区别文革的旧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样的范畴来界定这一新的时代。“新时期文学”是从这里派生而来的。从这种概念的套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政治决定”的惯性思维。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比如:建国的政治方针是“政治”斗争,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是表现这一主题,甚至在结构程式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二元对立的斗争模式。政治支配着文学。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推断,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这也是不妥当的。另一问题是:尽管新时期文学这一范畴是从政治层面“套用”而来,但文学却在这种几乎是下意识的套用中苏醒过来。1978年的那个阶段,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和没有还异常的年代完全剥离,但是,对于迎接新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学更新的思想却在悄悄萌芽
第一讲 概念和背景 一、 概念及划分 1、 关于概念(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二)不是一个学术性概念,只是一个课程概念。学术界一 个通行做法是: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这一阶段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用来区别“文革文学”和建国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提出是由社会变动所决定的。60 年代中期开始的文革动乱使 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文学、艺术全面濒临崩溃。文革的结束使中国 社会获得了转机。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使用“新时期”这一概念,用来区别文 革的旧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样的范畴来界定这一新的时代。 “新时期文学”是从这里派生而来的。 从这种概念的套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政治决定”的惯性思维。文学 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比如:建国 的政治方针是“政治”斗争,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是表现这一主题,甚至在结构程 式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二元对立的斗争模式。政治支配着文学。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推断,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学, 这也是不妥当的。 另一问题是: 尽管新时期文学这一范畴是从政治层面“套用”而来,但文学却在这种几 乎是下意识的套用中苏醒过来。 1978 年的那个阶段,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和没有还异常的年代完全 剥离,但是,对于迎接新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学更新的思想却在悄悄萌芽

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旧”的离去为标志的。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新,却不是对于新的政治形态的依附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在旧有的文学形态中“装”进去新的“经验”,或者新的“斗争”内容一一这样一种表面转换。这一时期文学后来出现的局面,以及所显示的内涵,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的实质性主题就是:旨在追求并实现涉及全社会诸多方面的包括文化思维及生活方式从封建禁状态走向现代更新。这一切都与文学艺术有关。而且,它也需要以敏感的文学艺术为先行。因此在这一阶段文学经历了不曾摆脱社会意识层面的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文学与政治不加区分的混沌也就是说文学还没有从社会的意识形态规定下分离出来。它从属于、受约定于社会的新时期。只有到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精神召唤中觉醒,在主体性鼓舞下进行自主的和独立的文学自身的变革和建设,才能说进入了“文学的新时期”。文学新时期首先是一场文学争取独立的运动。它努力从长期对政治、社会的依附中挣脱出来,回到以艺术规律和审美要求为动力的秩序上来。这是新时期文学最具实质性的转变。这种艺术本质属性在文学中的苏醒,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质的规定性:新时期文学的一切变革和探索都涉及到文学自身,而与旧文学剥离开来。新时期之所以新就在这里。2、关于划分在学术界,对于这一段文学历史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①种看法是:1976年一一1989年新时期1990年1999年后新时期②种看法是:1976年一一1987年新时期后新时期1988年——1999年
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旧”的离去为标志的。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新, 却不是对于新的政治形态的依附的同义词。 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在旧有的文学形态中“装”进去新的“经验”,或 者新的“斗争”内容——这样一种表面转换。 这一时期文学后来出现的局面,以及所显示的内涵,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 象。 在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为目 标的。现代化的实质性主题就是:旨在追求并实现涉及全社会诸多方面的包括文 化思维及生活方式从封建禁锢状态走向现代更新。这一切都与文学艺术有关。而 且,它也需要以敏感的文学艺术为先行。因此在这一阶段文学经历了不曾摆脱社 会意识层面的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文学与政治不加区分的混沌。 也就是说文学还没有从社会的意识形态规定下分离出来。它从属于、受约 定于社会的新时期。 只有到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精神召唤中觉醒,在主体性鼓舞下进行自主的和 独立的文学自身的变革和建设,才能说进入了“文学的新时期”。 文学新时期首先是一场文学争取独立的运动。它努力从长期对政治、社会 的依附中挣脱出来,回到以艺术规律和审美要求为动力的秩序上来。这是新时期 文学最具实质性的转变。 这种艺术本质属性在文学中的苏醒,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质的规定性:新 时期文学的一切变革和探索都涉及到文学自身,而与旧文学剥离开来。新时期之 所以新就在这里。 2、 关于划分 在学术界,对于这一段文学历史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①种看法是:1976 年——1989 年 新时期 1990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②种看法是:1976 年——1987 年 新时期 1988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新时期③种看法是:1978年一一1989年1990年一一1999年新时期后期我的看法是:1976年一—1977年文革后期1978年——1985年新时期后新时期1986年一一1999年我的理由是:对于文学阶段的划分,是以文学的内部因素的变化为根据的,就是说是以“文学本体特征”的重大变化为依据。文学的根本性质是“审美性”离开了审美,文学则不能成为艺术。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文学家借助语言和想象等手段,把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情感形式化。经过形式化的生活和情感,超越了现实中的生活和情感,而成为审美情境和审美情感。因此,文学世界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也不同于主观世界。是由作家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一一审美世界。我所说的“文学的本体特征”就是指形式化的审美特征。文学阶段的划分,主要就是看:在这一段时间的文学与此前相比,在审美形式方面,有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我选择1978和1985作为划分标志,是因为在这两个年份,大陆文学在审美形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讲述中将逐步得到证明。二、 文学背景1、思想禁铜与政治松动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重大事件:①几个重要领导人的相继去世1月8日7月16日日19月9日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总理)(委员长)(党中央主席)政权更迭和未来走向问题②四月天安门广场事件(四五诗歌运动)
③种看法是:1978 年——1989 年 新时期 1990 年——1999 年 新时期后期 我的看法是:1976 年——1977 年 文革后期 1978 年——1985 年 新时期 1986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我的理由是: 对于文学阶段的划分,是以文学的内部因素的变化为根据的,就是说是以 “文学本体特征”的重大变化为依据。 文学的根本性质是“审美性”离开了审美,文学则不能成为艺术。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文学家借助语言和想象等手段,把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情感形式化。 经过形式化的生活和情感,超越了现实中的生活和情感,而成为审美情境 和审美情感。因此,文学世界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也不同于主观世界。是由作家 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审美世界。 我所说的“文学的本体特征”就是指形式化的审美特征。文学阶段的划分, 主要就是看:在这一段时间的文学与此前相比,在审美形式方面,有没有发生较 大的变化。我选择 1978 和 1985 作为划分标志,是因为在这两个年份,大陆文学 在审美形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讲述中将逐步得到证明。 二、文学背景 1、思想禁锢与政治松动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① 几个重要领导人的相继去世 1 月 8 日 7 月 16 日 9 月 9 日 周恩来 朱德 毛泽东 (总理) (委员长) (党中央主席) 政权更迭和未来走向问题 ② 四月 天安门广场事件 (四五诗歌运动)

以悼念周为引发点是对左倾狂热政治的一次反抗,是政治与文学的结合的运动。③十月左倾狂热集团的跨台(毛泽东的遗江青为首,俗称“四人帮”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面临和思考两大问题①文革的路行不通了,中国未来向何处去?②反观“过去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荒诞的“异常”?思考的结果之一是:专制与禁思想专制与文化禁在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与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如: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乌托邦幻想(共产主义在多少年内实现),等等。社会生活的荒谬性:将人视为物一一砖、瓦、螺丝钉(金训华)个人不能有思想,必须统一在一种思想下。(张志新)“爱情”成为禁区,视为丑恶行为。(男女在公开场合牵手,吊膀子,一律视为流氓行为。)文学的一体化一一样板戏、高大全小说等等。思考的结果之二是:反专制、反愚味、重新呼唤“科学和民主”。因此在知识界,在各种阶层普遍存在对于“现代化”的渴望。这两种思考凝成了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最终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洪流。(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暗中流动状态。)2、社会开放与现代主义冲击思想解放运动的公开竞相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支持这一命题,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这时起,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对于文学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1979年10月30日一11月6日
以悼念周为引发点 是对左倾狂热政治的一次反抗,是政治与文学的结合的 运动。 ③ 十月 左倾狂热集团的垮台 (毛泽东的遗孀江青为首,俗称“四人帮”)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面临和思考两大问题 ① 文革的路行不通了,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② 反观“过去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荒诞的“异常”? 思考的结果之一是:专制与禁锢 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 在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与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 如:阶级斗争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乌托邦幻想(共产主义在多少 年内实现),等等。 社会生活的荒谬性: 将人视为物——砖、瓦、螺丝钉 (金训华) 个人不能有思想,必须统一在一种思想下。(张志新) “爱情”成为禁区,视为丑恶行为。(男女在公开场合牵手,吊膀子,一律 视为流氓行为。) 文学的一体化——样板戏、高大全小说等等。 思考的结果之二是:反专制、反愚昧、重新呼唤“科学和民主”。因此在知 识界,在各种阶层普遍存在对于“现代化”的渴望。 这两种思考凝成了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最终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洪流。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暗中流动状态。) 2、社会开放与现代主义冲击 思想解放运动的公开竞相是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支持这一命题,做出“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这时起,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 对于文学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1979 年 10 月 30 日—11 月 6 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的祝辞,周扬的报告及夏衍的团幕词,以及会议之后不久,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为文艺界解除精神的锁,走向开放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70-80年代执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的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关于这一点请阅读教材(228-232页)一节所提供的较详细的材料和数据。我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前面讲到,文学新时期的最具实质性转变是使文学回到审美和艺术的立场的努力。这种转变的第一个表现是在涉及诗、小说、戏剧、文艺理论批评以及在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品类中全面开展得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借鉴和具体操作等层面。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受到了迟到却是超常的关注。不能用这种思潮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评价。可以说这种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有意的误读。人们在使用“现代主义”概念时不大考虑这一艺术思潮的实际内涵和沿革情况。换句话说,对“主义”并不在意。关于“现代主义的涵盖面”请同学们翻书229页。这里列举了十一种,实际并不止这些。他们只对其中的“现代”深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与“古代”或“近代”相对立,它又同现实的“现代化”相衔接,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远离的不确定的统一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家,由于急切地要排除传统阴影以及因袭的困扰,所以才对在西方已经衰微了的思潮投入了跨时空的热情。中国觉醒的指示结合文艺家,深切感到“古代”和“传统”对人的室息,觉得只有“现代”能给这种状态输入氧气。他们寻找“现代”,在没有“现代”的时候,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现代”。这就是中国作家选择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因。中国新时期文学钟情于现代主义,除了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对五四新文学开始了文学现代化追求的一次断裂后的
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的祝辞,周扬的报告及 夏衍的闭幕词,以及会议之后不久,80 年 1 月 26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 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为文艺界解除精神的枷锁,走向开放环境 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 70-80 年代执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的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关于这一 点请阅读教材(228-232 页)一节所提供的较详细的材料和数据。 我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 前面讲到,文学新时期的最具实质性转变是使文学回到审美和艺术的立场 的努力。 这种转变的第一个表现是在涉及诗、小说、戏剧、文艺理论批评以及在音 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品类中全面开展得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借鉴和具 体操作等层面。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受到了迟到却是超常的关注。 不能用这种思潮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评价。可以说这种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中国式的有意的误读。 人们在使用“现代主义”概念时不大考虑这一艺术思潮的实际内涵和沿革 情况。换句话说,对“主义”并不在意。关于“现代主义的涵盖面”请同学们翻 书 229 页。这里列举了十一种,实际并不止这些。他们只对其中的“现代”深感 兴趣。为什么呢? 因为“现代”与“古代”或“近代”相对立,它又同现实的“现代化”相 衔接,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远离的不确定的统一性。 中国的文学艺术家,由于急切地要排除传统阴影以及因袭的困扰,所以才 对在西方已经衰微了的思潮投入了跨时空的热情。 中国觉醒的指示结合文艺家,深切感到“古代”和“传统”对人的窒息, 觉得只有“现代”能给这种状态输入氧气。他们寻找“现代”,在没有“现代” 的时候,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现代”。 这就是中国作家选择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时期文学钟情于现代主义,除了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原 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对五四新文学开始了文学现代化追求的一次断裂后的

接续。五四以后进行的改造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努力,它的实质是想在文学中逐渐排除古典因素,而注入现代因素,实现文学的现代更新。这项工作自四十年代之后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不得不中断下来。其中干扰最重的两个因素是:一是传统的古典主义积习浓重;二是严重的生存危机下意识形态影响的加剧。这种情况因70年代社会动乱结束而结束,社会的相对稳定,政治的相对宽松,促使新时期文学有可能摆脱传统的纤而在艺术层面获得觉醒。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对中国文学的更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3、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觉醒1980年前后的中国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都是面对社会问题的。笔法上倾向于表现现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文学因素。这种新的因素在“朦胧诗”中初见端倪,接着又在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中蔓延。最初,它被人们认为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异,而到了85年,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审美观念的变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真正发生重大变化是在1985年。1984年12月中国作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出席开幕式,胡启立代表中央书记处向大会致祝词,首次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张光年作了《新时期社会文学在阔步前进》的报告,这直接影响到1985年整个思想界、文学界的精神走向。1985年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在文学理论方面,有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的新方法论还有文学主体与主体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
接续。 五四以后进行的改造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努力,它的实质是想在文学中逐 渐排除古典因素,而注入现代因素,实现文学的现代更新。 这项工作自四十年代之后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不得不中断下来。其中 干扰最重的两个因素是: 一是传统的古典主义积习浓重; 二是严重的生存危机下意识形态影响的加剧。 这种情况因 70 年代社会动乱结束而结束,社会的相对稳定,政治的相对宽 松,促使新时期文学有可能摆脱传统的羁绊而在艺术层面获得觉醒。 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对中国文学的更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3、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觉醒 1980 年前后的中国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等都是面对社会问题的。笔法上倾向于表现现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 些新文学因素。 这种新的因素在“朦胧诗”中初见端倪,接着又在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中 蔓延。 最初,它被人们认为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异,而到了 85 年,人们才进一步认 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审美观念的变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革命。从这 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真正发生重大变化是在 1985 年。 1984 年 12 月中国作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出席开幕式,胡启立代表中央书记处向大会致祝词,首次提出“创作自由”的口 号,张光年作了《新时期社会文学在阔步前进》的报告,这直接影响到 1985 年 整个思想界、文学界的精神走向。 1985 年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 在文学理论方面, 有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的新方法论; 还有文学主体与主体问题;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

文学与文化问题;观念创新问题;20世纪文学问题等。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八九十年代文学添加了四个生长点:颇具文化意味的寻根文学;内容与形式同时并重的现代派文学;视野开阔的全景式报告文学;灵敏自由的口述实录体纪实文学。寻根文学运动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昭示着精英文学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力话语的依附性。不管是寻“优根”,还是寻“劣根”,它都是对现存一体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突破。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继承的精神的源头。1985年,就在寻根文学发表的同时,一批“先锋实验”的小说、话剧、戏曲也相继登台亮相: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以及洪峰、莫言、格费、苏童、余华、残雪等作品。除了小说,1986年一一1987年间还出现了大量其他文体的先锋作品:1986年9月,《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共同发起“现代诗群体发展”参展的有60多家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派:象: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极端主义、撤娇派、病房意识、超低空飞行等。此外还有戏曲《潘金莲》、《红楼惊梦》等。这些新异甚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作品”强烈地冲刷、改写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如果说寻根文学激发了文化批判,那么现代主义先锋实验文学的历史效果是对生存的批判。它不同于西方真正的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是对生存作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文学与文化问题; 观念创新问题; 20 世纪文学问题等。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八九十年 代文学添加了四个生长点: 颇具文化意味的寻根文学; 内容与形式同时并重的现代派文学; 视野开阔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灵敏自由的口述实录体纪实文学。 寻根文学运动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昭示着精英文学 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力话语的依附性。 不管是寻“优根”,还是寻“劣根”,它都是对现存一体化主流意识形态的 突破。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继承的精神的源头。 1985 年,就在寻根文学发表的同时,一批“先锋实验”的小说、话剧、戏 曲也相继登台亮相: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 以及洪峰、莫言、格费、苏童、余华、残雪等作品。 除了小说,1986 年——1987 年间还出现了大量其他文体的先锋作品: 1986 年 9 月,《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共同发起“现代诗群体发展”, 参展的有 60 多家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派:象: 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极端主义、撒娇派、病房意识、超低空飞行等。 此外还有戏曲《潘金莲》、《红楼惊梦》等。 这些新异甚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作品”强烈地冲刷、改写着人们的审美意 识。 如果说寻根文学激发了文化批判,那么现代主义先锋实验文学的历史效果 是对生存的批判。它不同于西方真正的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是对生存作纯粹 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中国的现代派作家,一方面展示生存的孤独、生存的荒诞:更多的是表现个性发展受阻的痛苦、失落以及追求的执著。并由此展开对文化的批判和社会的批判。先锋实验的结果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文学向西方现代性的转型,打破了统一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经由这种途径,中国文学在90年进入了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在80年代中期文坛上,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文学潮流,还有一种潮流就是大众通俗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要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这种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传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成龙的武打电影、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到了80年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大陆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实力已相当雄厚。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雅俗之争”呈现出合流的去向。4、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失调1987年初,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与自由发展的精英文学话语发生了一次比较激烈的碰撞。我们看下列的一些文学事件:87年1月:中国作协召集首都部分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座谈。同月,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记者刘宾雁,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家王若望,由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分别被《人民日报》社纪检委和上海市纪检委开除党籍。87年2月,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就“发表丑化侮辱藏族同胞小说,造成恶劣影响一事,责成《人民文学》编辑部公开检查,主编刘心武停职反省。(1987年第1、2合期发表了马建写的藏族风情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中国的现代派作家,一方面展示生存的孤独、生存的荒诞;更多的是表现 个性发展受阻的痛苦、失落以及追求的执著。并由此展开对文化的批判和社会的 批判。 先锋实验的结果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文学向西方现代性的转型,打破了统一 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经由这种途径,中国文学在 90 年进入了个人写作与个 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在 80 年代中期文坛上,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文学潮流,还有一种潮流就是 大众通俗文学。 大众通俗文学主要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这种文学从 80 年代初 经由港台传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 成龙的武打电影、邓丽君的流行歌曲) 到了 80 年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大陆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实力已相当雄厚。 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雅俗之争”呈现出合流的去向。 4、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失调 1987 年初,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与自由发展的精英文学话语发生了一次 比较激烈的碰撞。 我们看下列的一些文学事件: 87 年 1 月:中国作协召集首都部分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就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座谈。 同月,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记者刘宾雁,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 家王若望,由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分别被《人民日报》 社纪检委和上海市纪检委开除党籍。 87 年 2 月,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就“发表丑化侮辱藏族同胞小说,造成恶 劣影响一事,责成《人民文学》编辑部公开检查,主编刘心武停职反省。 (1987 年第 1、2 合期发表了马建攥写的藏族风情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 空空荡荡》)

87年3月,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到会,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发表讲话。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林默涵和姚雪琅在全国政治六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台议》。这些事情给了敏感的文坛以程度不同的警示。在这种形势下文艺界兴起了新写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应当说,新写实主义显然是80年代后期大轰大鸣的轰动效应与躁动风气的反驳。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深层因素来看,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出现,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原因。新写实主义标榜“零度情感”还原生活“原生态”,但是书写的背后,透露出作家精神主体面对复杂现实的迷范。对改变现实的理想主义的嘲弄和漠视。而新历史主义秉承清除历史、游戏历史的态度。在这种表象下,表现着作家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无能与无奈,历史成为了当下可以任意书写的羊皮纸,历史无定,人生无常,所以说无论是新写实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新写实主义的怀疑是针对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新历史主义的怀疑是针对历史的权威文本。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在80年代未出现,隐约地折射出文学界思想发展的轨迹。整个80年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从中心地位向边远角落滑行的过程。作家们从先前的勇挑时代历史的责任,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思想建设,到后来的价值立场失落,理想精神迷范。这种变化显然是与整个社会转型是息息相关的。到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由此及彼地引发出对五四以来逐渐形成的精英意识的反省。新文化传统中的鲜明有力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大大弱化。文学的这种倾向,在90年代里特别明显。因此
87 年 3 月,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 记赵紫阳到会,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发表讲话。 4 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林默涵和姚雪垠在全国政治六届五次会议上的发 言:《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 向刍议》。 这些事情给了敏感的文坛以程度不同的警示。在这种形势下文艺界兴起了 新写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应当说,新写实主义显然是 80 年代后期大轰大鸣的 轰动效应与躁动风气的反驳。 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深层因素来看,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出 现,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原因。 新写实主义标榜“零度情感”还原生活“原生态”,但是书写的背后,透露 出作家精神主体面对复杂现实的迷茫。对改变现实的理想主义的嘲弄和漠视。 而新历史主义秉承清除历史、游戏历史的态度。 在这种表象下,表现着作家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无能与无奈。 历史成为了当下可以任意书写的羊皮纸,历史无定,人生无常,所以说无 论是新写实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 新写实主义的怀疑是针对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 新历史主义的怀疑是针对历史的权威文本。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在 80 年代末出现,隐约地折射出文学界思想发展 的轨迹。 整个 80 年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从中心地位向边远角落滑行的过程。 作家们从先前的勇挑时代历史的责任,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思想建设,到后 来的价值立场失落,理想精神迷茫。这种变化显然是与整个社会转型是息息相关 的。 到 1989 年政治风波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由此及彼地引发出对五四以来逐渐 形成的精英意识的反省。新文化传统中的鲜明有力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政治与 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大大弱化。文学的这种倾向,在 90 年代里特别明显。因此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现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诗歌欣赏与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pdf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古诗十九首》.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孟子》导读.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唐代散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上.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唐诗 下.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李白诗中的月亮.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元代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古代文学(四).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白居易.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正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杜甫.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魏晋南北朝概说.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及第七章庾信与北朝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陶渊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诗歌与欣赏创作.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现代文学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共二十一章).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散文.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30年代戏剧.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其他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戏剧与电影.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40年代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余光中散文——孝子与游子.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青春之歌》解读.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海派散文——以张爱玲为中心.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赵树理的小说.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共十讲).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二十年代的诗歌.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钱钟书与《围城》.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序论(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