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5 茶叶揉捻工艺与品质的关系

实验5茶叶揉挖工艺与品质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揉珍工艺是条形茶成形的匝要工艺,关系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度、完整性、色泽及架汤 的浓度耐泡性。不同的揉捻机械、揉枪技术,直接关系茶叶品质。正确学握揉捻技术,根据 原料、机械及环境因子,了解揉捻、投叶量、揉捻加压方式、揉捻时间、转速快慢与茶叶品 质的关系极为重要 二、内容说明 揉捻是使茶叶细胞破损,补液外溢,附于叶表面,进行生化变化,并便于冲泡,提高茶 汤浓度,同时,使叶片卷曲成条,达到条茶类的外形要求,此外,随者揉捻过程的进尼,叶 内各种物质混合与空气接触不新发生生化反应。因此揉艳是茶类(白茶除外)制制过程中 一道重婴工序。揉轮叶外形要求概括为五要五不婴:一要条索,不要叶片:二要圆条个要 扁条:二要直条不要弯条:四要紧条不要松条:五要整条,不要碎条。 揉捻加压轻重、加压方式、揉稳机具及转速快慢,投叶量多少,揉捻时间长短都彩响揉 捻叶细胞破损率高低,成条率多少,外形品厨质好坏,荐制这些因子是保证揉趁质量的前提。 三、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杀青叶(或菱端叶)。 (二)设备茶叶揉轮机(可用不同型号的揉捻机)、台秤、茶盘(直径1一 1.5加)、白瓷盘、烧杯、九宫格、镊子、10%重酸御溶液。 四、步骤及方法 (一)取二级原料的杀青叶(或红茶取委调叶),分下列处理进行揉捻对比试验,并分 别取样250g用于测定细胞皲损率及成条率。 1。不同投叶量根据揉稳机型号按适量、不足、过量二个处理投叶,并按正常加压方式揉 捻0min。 2·不同加压方式根据揉捻机型号取适宜的投叶量,采用不同的加压方式,即分:①全程 不加压:②分段加压(即无压一轻压一中压一重压一轻压):⑧全程加重压三个处理,揉 捻时间均为40加in 4,不同转速按正常投叶量和正常加压方式,分不同转速处理,即转速为35p咖和5rp 55rpm,揉捻时间均为10min 5.不同揉捻时间在正常投叶量及正常转速和加压条件下,分20min,40加in,80min三 种处理

(二)细胞破损率的测定对上述各处理的揉捻叶,各次取样200g;从中取5一10g, 在清水中逐片展开,捞起沥水后,投入10%重铬酸御溶液中,浸渍5min,取出后用净 水反复漂洗。取10一20片有代表性叶片,平铺在白瓷传上,用九宫格压在叶片上。计算 叶片染色部分所占的方格数,确定每个叶片破损细胞所占比例,逐片记数,取半均值,即为 细胞破损率,重复二次, (三)揉捻成条率测定从上述各处理的样茶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10一15g,撒在白 瓷板上,用镊子区别成条叶,不成条叶,计取总条数及合格成条数,扁条数,称取总重及成 条叶重量,计算成条数百分率及成条重量百分率,重复三次。 (四)审评及检验取上述各处理的揉捻叶2kg正常干燥,将毛茶感官审评,并测定水浸 出物含量及毛茶中的碎茶含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4 茶叶杀青方法与毛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3 茶叶杀青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 茶叶杀青程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 茶鲜叶机械组成分析及分级.pdf
- 《制茶学》课程授课教案(打印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性质量控制.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食品标准与安全性.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评价(food safety evaluation).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食品安全性绪论(石河子大学:张建).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什么是三聚氰胺?.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2013食品安全问题.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十 综合实验.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九 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镉的含量.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八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的测定.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七 食品塑料包装袋中甲醛的测定.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6 干燥方法与绿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7 红茶萎凋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8 红茶发酵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9 揉切机具与红碎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0 青茶做青工艺理化变化测定.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1 黄茶闷黄的湿热作用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2 绿茶初制技术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3 工夫红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4 红碎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5 黑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6 青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7 黄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8 白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9 名茶制作.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0 花茶窨制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1 茶叶小包装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一章 中国茶叶加工分类.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二章 鲜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三章 绿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四章 黄茶概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