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5 黑茶初制系统实验

实验15黑茶初制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黑茶初制加工技术,通过观察测定,了解黑茶深堆的理化变化情况及实质。 二、内容说明 黑毛茶品质要求外形叶张宽大,条索卷曲成泥鳅条,色泽油黑,汤橙黄,香味醇厚,具 悦鼻松烟香。黑毛茶经精制加工成黑砖、花砖茯砖、湘尖等“边销茶”。黑毛茶加工分杀青、 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其中渥堆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关健性技术措施。鲜 叶内含成分在涩师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黑条特有的色、香、味 渥堆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动力是:水热作用、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其中微生物推动的 水热作用是渥堆化学变化的主要动力。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渥堆化学变化本质这是本实 验的主婴目的。 三、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适制黑茶的鲜叶原料30kg。 (二)设备炒锅、揉捻机、培养业、焙笼、温度计、灭菌锅、实验室生化分析常规仪器。 四、步骤及方法 (一)黑茶初制加工技术燥作每4人一组,每组从杀青企干燥进行一次全过程燥作。 1.杀青黑茶原料粗老,杀青需“洒水灌浆”,即在鲜叶杀青前浇水10%左右。杀青在倾 斜30·的铁锅中进行,锅温260℃,鲜叶入锅有“劈啪”声,双手翻炒块,待熨手时, 用炒茶叉抖抄,叫“亮叉”,待出现大量水蒸汽时,双手合执炒茶叉,将手转滚闷炒,使之 杀匀杀透,俗称“握叉”。如此反复儿次,直全杀透出锅。 2。初揉初揉的目的是使茶初步成条,茶汁粘附叶表,为强堆制造条件,杀青叶出锅后,趁 热揉捻,采用“轻压、短时、慢揉”的方法,时间约15m,使大部分叶子成皱折条时即 为适度。 3·渥堆选样背窗无阳光直射的清洁地面,室温25℃以上,湿度控制在85%左右,初 揉后的茶坏不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长宽随叶量而定(初揉后如有干枯现象 可酒少量清水)。堆好后上面加盖湿布或用其它物掩盖以保温架湿,正常情况,深堆12一 18h即可。如气温高,堆温超过了5℃,中间应翻摔一次。当手仲入堆内感觉发热,茶 堆表面出现水珠,叶色黄褐,有刺鼻的洒糟气或酸辣气,茶团容易解散时即为适度。 ·复揉深堆适度的叶子,解块复揉。宜用小型揉捻机,揉后需解块。 5,干燥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采用松柴明火烘焙,分层累加湿,长时一次干燥的 方法,以形成黑茶油黑色,松烟香的特殊品质。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只能用培笼代替

(二)渥堆工艺技术指标测定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测定以下项目。 1。深堆中温度和叶质的变化。 2.深堆中过氧化物南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氧化法),于深堆始、中、术各取样一次测定。 3.渥堆中微生物的观测。 (三)组织安排 本实验安排4学时,但实验需4天,而主要内容可在4学时内完成,其它观察项目 可在课余时间安排几位同学进行连续观测,分小组进行观测记录。 附:微生物测定方法 一、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葡萄糖、蛋白陈、KHP04、MgS047H20、琼脂。 (二)设备培养皿、三角瓶、镊子、高压蒸汽灭菌锅、恒箱、显微镜 二、步骤及方法 (一)仪器的消毒 培养业消毒,将培养血用报纸包扎,每包10个,置于烘箱中,遂渐升温金180℃, 维持180℃高温2弘,冷却后才能取出使用或置于干燥条件下保存备用. 镊子消寿:在使用前,置于酒精灯上灼烧片刻即可, (二)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采用茶培养基。 称取25g干茶放入细偶中,加自来水500ml,煮沸10-20min,过滤,加自来水定容 全1L。分别称取猫萄糖10g,蛋白陈2g,KH,P01g,MgS04·7H00.5g放入茶汤中。 分别称取琼脂g于二角瓶中,分别加上上述液体培养基200m1,塞好棉塞,并包以牛 皮纸,放胃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21℃(或1-1.1kg/m压强)灭菌30min。灭南后 的培养基趁热倒入培养皿中,每皿约倒20m1左右,盖严,如暂时不用,则可将二角瓶置于 冰箱中保存,用前熔化倒。 (三)各处理样品微生物的培养及观察 取样:用已消毒的镊子随机取各处理样品,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多处接触,并将叶片留在 培养皿中,然后盖严,作好标记。 培养:将取好样的培养皿置于28℃的恒温箱内,培养3一1天。 观察:将经过培养处理的各样品培养Ⅲ取出,用肉眼或低倍镜观察,比较各样品的微生物数 量的大致差异,作好记录 注意:培养基倒皿和取样点接触时,培养皿盖均不能打开太大,严禁杂茵混进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4 红碎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3 工夫红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2 绿茶初制技术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1 黄茶闷黄的湿热作用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0 青茶做青工艺理化变化测定.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9 揉切机具与红碎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8 红茶发酵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7 红茶萎凋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6 干燥方法与绿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5 茶叶揉捻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4 茶叶杀青方法与毛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3 茶叶杀青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 茶叶杀青程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 茶鲜叶机械组成分析及分级.pdf
- 《制茶学》课程授课教案(打印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性质量控制.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食品标准与安全性.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评价(food safety evaluation).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6 青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7 黄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8 白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9 名茶制作.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0 花茶窨制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1 茶叶小包装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一章 中国茶叶加工分类.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二章 鲜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三章 绿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四章 黄茶概述.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五章 黑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六章 白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七章 青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八章 红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九章 花茶窨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十章 毛茶加工.pdf
- 石河子大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Technology of Animal Products(负责人:唐明翔).pdf
- 石河子大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卢士玲).pdf
-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现状.pdf
-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CAC畜产加工标准条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