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8 红茶发酵工艺与品质的关系

实验8红茶发酵工艺与品质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发酵是红祭形成品质的关健过程,是促进内质进一步变化形成红条特有色、香、味的过 程。茶叶发酵技术直接影响了红茶品质好坏,掌握各项技术指标、了解发酵条件(温度、 湿度、空气、摊叶厚度、时间)、控制方法及发酵程度是指导红茶生产所必需具备的基本 技术。 二、内容说明 发酵是红茶、青茶初制工艺之一,是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发酵是菱调叶经揉抢后(青 茶为摇青后)细胞破损,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以酶促氧化、缩合为主体的生化变化不断加 深,形成了红茶、青茶特有的品质成分。发酵过程中,生化变化与温度、空气湿度、摊叶厚 度、发酵时间、通气情况等环境因子有案切关系,直接影响发酵的速度和品质,因此,在发 酵过程中,必须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控制多酚类化合物及其它内含成分变化程度,保障发 酵适度。 三、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经适度菱调和揉捻的待发酵茶坯 (二)设备发酵盘(或发醇车)、白布、干湿球温度计、米尺、温度计、实验室常规生 化分析仪器。 四、步骤及方法 (一)摊叶厚度与发酵品质将待发酵的茶坯混和均匀,分装在发酵盘内,盘内叶厚分别为 4cm、8cm、12cm、16cm,各重复两次,置室温为25℃、湿度为95%的发醇室内, 将温度计插在发酵叶内,每隔20m1n观察一次,记下温度、叶色、香气的变化,将结 果记求 (二)发酵温度与发酵叶品质将摊叶厚度为8C的发酵盘分别浮于温度为25℃、35℃ 的相对湿度95%发酵室内重复2次,每隔20加in观察一次,记下温度、叶色、香气的变 化,将结果记求。 (三)发酵时间与品质关系将适度菱的揉捻叶进行三种发酵处理。 (1)发酵不足发酵30min (2)发酵适度发酵时向视发酵程度而定(记下时间)。 (3)发酵过度在发酵适度后再延长发酵时间3h。 (四)发醇程度的化学测定取个同发酵程度的叶子测定茶黄素、茶红素及其比值,测定方 法如下:

称取茶样9g,置于500ml锥形瓶中,加沸水375ml,于沸水浴中提取10min,用脱脂 棉过滤,冷却。 吸取滤液0m1,注于分液漏斗中,加入IB娜0m1,振摇(避免形成乳浊液)。静置 分层后,吸取BK液层1加1,加甲醇定容全251(溶液A)。吸取水层2m1,加水稀 释至10ml,再加甲醇定容全25ml(溶液)。另取水层2ml,加饱和草酸溶液2ml和 水6m1,再加甲醇定容全25ml(溶液)。 吸取TBw层251,注入分液漏斗中,加入25%候酸氢钠溶液25m1,强烈振荡30s, 静置分层,弃去水层,立即吸取IBK层加l,加甲醇定容全25m1(溶液C)。 用分光光度计,10■比色厘,于波长380m和60n面处测定溶液A、B、C、D的 光索度EA、B、C、D。计算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7 红茶萎凋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6 干燥方法与绿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5 茶叶揉捻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4 茶叶杀青方法与毛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3 茶叶杀青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 茶叶杀青程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 茶鲜叶机械组成分析及分级.pdf
- 《制茶学》课程授课教案(打印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性质量控制.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食品标准与安全性.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评价(food safety evaluation).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食品安全性绪论(石河子大学:张建).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什么是三聚氰胺?.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2013食品安全问题.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十 综合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9 揉切机具与红碎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0 青茶做青工艺理化变化测定.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1 黄茶闷黄的湿热作用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2 绿茶初制技术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3 工夫红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4 红碎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5 黑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6 青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7 黄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8 白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9 名茶制作.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0 花茶窨制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1 茶叶小包装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一章 中国茶叶加工分类.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二章 鲜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三章 绿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四章 黄茶概述.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五章 黑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六章 白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七章 青茶初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