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6 青茶初制系统实验

实验16青茶初制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捏青茶初制加工工艺技术,通过对青茶加工过程中有关技术指标:做青中的菱调叶失 水率,细胞破损率,叶形、叶色、香气的变化观察测定以及做青,揉捻程度的观察,掌摇青 茶制制工艺技术,了解影响吉茶品质的有关因素 二、内容说明 青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各地制造工艺略有差异,归纳起来可分为:菱测 做青、杀青、揉轮、干燥五道工序。初制过程中做青是青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具有菱测、 破损叶缘细胞和发酵三种作用。这些作用伴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加深,从而形成背茶“绿叶 红镶边”或“三红七绿”的叶底,汤色橙黄明亮,带浓郁的花香,滋味醇爽等品质特点。 三、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鲜叶原料:要求能适制肯茶品种,采搞具有一定成熟度的二全二、四叶已形成 驻芽的鲜叶为原料。 (二)设备摇青机(或竹筛或篾箩),杀青锅,小型包揉机,0.7m白布(或布袋)、 温湿度计,时针,粗天平等。 四、步骤及方法 以4人为一组,取510kg鲜叶,完成下列各道工序侯作 (一)青茶初制加工技术 1·菱测将鲜叶薄匀地摊放在竹筛或篾盘上,置于阳光下照射,其间轻翻一次,两筛并 筛,一般以第二叶下垂,叶面失去光泽,山黄绿转为暗续色,嗅之清臭气减退,并有轻微的 清香,减重率10%为宜,然后将辆青叶两筛并为一筛后,送进室内摊匀,使水分重新分布, 叶片恢复紧张状态,鲸青时间0一60min即可做青。 2·做青做青又包括摇青和静止两个工艺,晾青后的叶子进入做青间,其做青的方法可分 为手工竹缔摇青架上做青和圆筒式摇肯机做青。 竹筛摇青: 将菱调叶投入竹筛中,两手握住竹筛边缘,有节奏地旋转据摆,使叶子在筛上作圆旋转 和上下翻转,然后静凳,静止时堆成四周高中向低的凹形,以后按同样方法摇第二次,第三 次.。从第二次或第二次摇青开始,要结合“做手”,即用双手收拢叶子,轻轻拍打,动 作要轻,并逐次加重,但要避免叶子折伤。摇青次数以5一7次为宜,总时6一8h,第 次摇青10一15转,静置1h,第二次摇青50一60转,加做手20一30次,静置

2.5,以祝做有程度,再摇第四次第五次,总之,摇青转数和静骨时间,一般是山少全多, 再山多到少。 圆筒式摇青机: 每简投10一15kg菱叶,转速25一30r/in,摇后叶子仍留在筒内不必下机。 第一次摇青0转,静置30min:第二次摇青100转,静置1h:第三次摇青150转, 静置1,5动:第四次摇青200转,静置2.0h:以后视做青程度再摇第五次,第六次. 直仝摇青适度为止,即交下一道工序。当做青全叶色转黄绿色,叶缘呈银珠色,叶形呈汤匙 状《或船底状),并有明显的花香,叶片细胞破损率25%时,即为适疫, 3,杀青与绿茶杀青相似,但要求高温快炒,少抖多似。叶色深暗,叶质柔软,无青草气, 发动消香,减重率20%-30%,为杀青适度。 1·揉捻揉捻方式主婴有手挨,机揉和包揉二种。揉捻的基本原则是趁热,适量,逐步加 压,快速短时。一般分2一3次,每次揉3一i左右,初揉使茶叶溢出,叶子成条。 然后解块复炒,锅温较杀青锅温稍低,时间5一10mi,茶叶烫手时,起锅趁热揉捻,往 返几次。 5,干燥一般分初干,复干等几次干燥,火温依次降低。温度为60一120℃,前期高温 快干,后期低温慢干。使其固定品质,发展香气,蒸发水分。 (二)加工工艺技术指标测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下列技术指标进行测定 1,菱调工艺技术指标测定 2.做青工艺技术指标测定 3.揉捻工艺技术指标测定 (二)毛茶审评 (四)组织安排 本实验共安排?学时。在完成正常的初制加工工艺技术操作时,分组分别进行各项工艺技 术指标测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5 黑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4 红碎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3 工夫红茶初制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2 绿茶初制技术系统实验.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1 黄茶闷黄的湿热作用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0 青茶做青工艺理化变化测定.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9 揉切机具与红碎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8 红茶发酵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7 红茶萎凋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6 干燥方法与绿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5 茶叶揉捻工艺与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4 茶叶杀青方法与毛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3 茶叶杀青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 茶叶杀青程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 茶鲜叶机械组成分析及分级.pdf
- 《制茶学》课程授课教案(打印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pdf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性质量控制.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食品标准与安全性.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评价(food safety evaluation).ppt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7 黄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8 白茶制造工艺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19 名茶制作.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0 花茶窨制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实验指导(打印版)实验21 茶叶小包装技术.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一章 中国茶叶加工分类.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二章 鲜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三章 绿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四章 黄茶概述.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五章 黑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六章 白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七章 青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八章 红茶初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九章 花茶窨制.pdf
- 《制茶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十章 毛茶加工.pdf
- 石河子大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Technology of Animal Products(负责人:唐明翔).pdf
- 石河子大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卢士玲).pdf
-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现状.pdf
-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CAC畜产加工标准条目.pdf
- 石河子大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畜产-双语试卷1(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