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1)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 第一节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力对点之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该点转动效应的 物理量。 定义:力F对0点之矩等 于力与力臂的乘积,即 MO(F=±Fd 其中:点O为矩心,d为力臂 规定:正号代表逆时针转向; 负号代表顺时针转向。 单位:牛·米(Nm)、千牛米(kN·m) M(F)=+2△OAB
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 第一节 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力对点之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该点转动效应的 物理量。 定义:力F 对O 点之矩等 于力与力臂的乘积,即 F d A B MO(F)= ± Fd 其中:点O为矩心,d 为力臂 规定:正号代表逆时针转向; 负号代表顺时针转向。 O 单位:牛·米(N·m)、千牛·米(kN ·m) MO(F)=±2∆OAB

注意: (1)力矩必须与矩心相对应; (2)矩心的选择是任意的。 力矩的性质: (1)矩心位置不同,力矩随之而异; (2)力对于任一点之矩,不因该力的作用点 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 (3)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时,力矩为零; (4)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 数和等于零 MO(F)+MO(F) O Fd-Fd=0
注意: (1)力矩必须与矩心相对应; (2)矩心的选择是任意的。 力矩的性质: (1)矩心位置不同,力矩随之而异; (2)力F对于任一点之矩,不因该力的作用点 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 (3)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时,力矩为零; (4)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 数和等于零。 A F F' O d MO(F)+MO(F' ) = Fd-F'd = 0

合力矩定理:若力R为二共点力F及F2的合力, 则合力对于任一点O之矩等于分力对于同一点之矩 的代数和,即 MO(RMO(FD+Mo(F2) D 由合力投影定理得 Od=0b-Oc C/今 R 又因 B MO(FV=-240AB=0A: 0b MO(F2=240AC -OA.Oc MO(R=-240AD=0A. Od C0dbx可见 MOoF+MOF2=040b+040c=040b-0=04Oa=M(R 所以 MO(R=MO(FD+ Mo()
合力矩定理:若力R为二共点力F1及F2的合力, 则合力对于任一点O之矩等于分力对于同一点之矩 的代数和,即 MO(R)=MO(F1)+MO(F2) A c O F1 F2 R D 由合力投影定理得 Od=Ob-Oc C 又因 B MO(F1)=-2∆OAB=-OA·Ob MO(F2)=2∆OAC=OA·Oc MO(R)=-2∆OAD=-OA·Od d b x 可见 MO(F1)+ MO(F2)=-OA·Ob+ OA·Oc= -OA ·(Ob-Oc)= -OA ·Od= MO(R) MO(R)= MO(F1)+ MO(F2 所以 )

例、三角形分布载 R 荷作用在水平梁AB上, 如图所示。最大载荷强 9. 度为qn,梁长l试求 A B x 该力系的合力。 解:先求合力的大 X 小。在梁上距A端为x处 取一微段d,其上作用 力为qa 由图可知,q=qm 合力 R=[1 再求合力作用线位置。设合力R距A点的距离为h,由 合力矩定理,力系对A点的矩 Rh= rdx 所以
例、三角形分布载 荷作用在水平梁AB上, 如图所示。最大载荷强 度为 q m,梁长 l。试求 该力系的合力。 解:先求合力的大 小。在梁上距A端为 x 处 取一微段dx,其上作用 力为 q m l x q′ = ∫ = ′ = l m R q dx q l 0 2 1 再求合力作用线位置。设合力 R 距 A点的距离为 h,由 合力矩定理,力系对 A点的矩 q′dx 由图可知, 合力 ∫ = ′ l Rh q xdx 0 h l 3 2 所以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5)物体系统的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3-4.4)简化结果的分析合力矩定理、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2)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1)力线平移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动量矩定理(13.3)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动量矩定理(13.1-13.2)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3)质系动能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2)质系和刚体的动能.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1)力的功.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动力学(简介).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10.4)四杆连杆机构.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10.3)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分析.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10.1-10.2)刚体平面运动方程、平面运动分解为平动和转动.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8.3)矢量表示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8.2)刚体的定轴转动.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8.1)刚体的平行移动.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动力学综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习题解答3.ppt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动量矩定理习题解答.ppt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2)力偶及其性质.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2)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3)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1-5.2)摩擦现象、滑动摩擦.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3)具有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1-9.2)点的合成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3)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1)矢径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2)直角坐标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3)自然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1-6.3).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4)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5)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2)静力学公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3)约束与约束力.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4)受力分析与受力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