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1)矢径法

第二篇运动学 运动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几何性质,而 不考虑致动的原因。 瞬时t:每一事件发生或终止的时刻。 时间间隔4:两个瞬时之间相隔的秒数 参考系:固连于参考体上的巫标系。 运动学研究的力学模型有:点、刚体和刚 体系,通称物体
第二篇 运动学 z 运动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几何性质,而 不考虑致动的原因。 z 瞬时t:每一事件发生或终止的时刻。 z 时间间隔∆t:两个瞬时之间相隔的秒数。 z 参考系:固连于参考体上的坐标系。 z 运动学研究的力学模型有:点、刚体和刚 体系,通称物体

第七章点的运动学 研究对象:几何点,称为动点,有时简称为点。 研究任务:研究点在空间运动的几何性质,即点相对于 某坐标系运动的运动方程、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7-1矢径法 1.点的运动方程一矢径形式 M r=r(t) 动点运动过程中,矢径末端在空 间描绘出一条连续曲线,即为点的运 动轨迹,亦称矢端曲线。 矢径的直角坐标分解形式: xi+yi+zk
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 研究对象:几何点,称为动点,有时简称为点。 研究任务:研究点在空间运动的几何性质,即点相对于 某坐标系运动的运动方程、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7-1 矢径法 r = r( t ) 1.点的运动方程—矢径形式 动点运动过程中,矢径 末端在空 间描绘出一条连续曲线,即为点的运 动轨迹,亦称矢端曲线。 矢径的直角坐标分解形式: r = xi + yj + zk x y z x y z

2.点的速度矢量 O Ar=r(t+At) -r(t) r(t+△) y= lIm A→0tat (方向沿点的切线方向。 单位:米秒(ms)、公里/小时(kmh) 3.点的加速度矢量a Av=v(t+△t)-v( △v v(t+△a dy dy dr a=lir dt→>0 01
2.点的速度矢量v ∆r = r( t + ∆t )− r( t ) ∆t ∆r v = ∗ dt d ∆t lim ∆t 0 ∆r r v = = → (方向沿点的切线方向。) 单位:米/秒(m/s)、公里/小时(km/h) 3.点的加速度矢量a ∆v = v(t + ∆t) − v(t) 2 2 ∆t 0 dt d dt d ∆t lim ∆v v r a = = = → ∆t ∆v a = ∗

v2 速度矢端曲线 Ps (a)点沿轨迹的速度 (b)速度端图 将各不同瞬时的速度vn,2…(图a所示),平行移动到同 出发点O1(任选),以光滑曲线连接各速度端点P,P2。此曲 线称为速度矢端曲线,简称速度端图。 加速度的方向沿速度端图的切线方向。 单位:米秒2(ms2)、厘米秒2(cm/s2)
将各不同瞬时的速度v1,v2…(图a所示),平行移动到同 一出发点O1 (任选),以光滑曲线连接各速度端点P1,P2…。此曲 线称为速度矢端曲线,简称速度端图。 加速度的方向沿速度端图的切线方向。 单位:米/秒²(m/s ² )、厘米/秒² (cm/s ² )

4.小结 矢径法的相关概念: (1)矢径,运动方程r=r() (2)轨迹一矢端曲线 (3)有限位移 Ar=r(+△)-r(t) (4)速度 dt (5)加速度 (6)矢量端图矢径端图和速度端图等的统称。对于任何 时变矢量,均可画出其矢量端图以研究其变化 5.矢径法的特点 此法只适于定性分析并引入上述相关概念。不宜用于定量 分析。欲定量分析点的运动,需引入后文各节
4.小结 矢径法的相关概念: (1)矢径,运动方程 r = r(t) (2)轨迹—矢端曲线 (3)有限位移 ∆r = r(t + ∆t) − r(t) dt dr v = 2 2 dt d dt dv r a = = (4)速度 (5)加速度 (6)矢量端图 矢径端图和速度端图等的统称。对于任何 时变矢量,均可画出其矢量端图以研究其变化。 5.矢径法的特点 此法只适于定性分析并引入上述相关概念。不宜用于定量 分析。欲定量分析点的运动,需引入后文各节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3)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1-9.2)点的合成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3)具有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1-5.2)摩擦现象、滑动摩擦.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3)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2)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2)力偶及其性质.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1)力矩的概念与计算.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5)物体系统的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3-4.4)简化结果的分析合力矩定理、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2)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4.1)力线平移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动量矩定理(13.3)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动量矩定理(13.1-13.2)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3)质系动能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2)质系和刚体的动能.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动能定理(14.1)力的功.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2)直角坐标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3)自然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1-6.3).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4)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5)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2)静力学公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3)约束与约束力.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4)受力分析与受力图.pdf
- 西北工业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位移法.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常用试验机及测试仪器.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电阻应变测试技术.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选修实验.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光弹性实验.doc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空间力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课后习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