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位移法

构力 第十23
1

第十章位移法 D§10—1概述 §10—2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D§10-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0-4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105直接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106对称性的利用
2 第十章 位 移 法 §10—1 概述 §10—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0—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0—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10—5 直接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10—6 对称性的利用

§10—1概述 力法和位移法是分析超静定结构的两 种基本方法。力法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应用, 位移法建立于上世纪初。 力法以多余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 由位移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出内力后再 计算位移。 位移法以某些结点位移为基本未 知量,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求出 位移后再计算内力。 返回
3 §10—1 概 述 力法和位移法是分析超静定结构的两 种基本方法。力法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应用, 位移法建立于上世纪初。 力法—— 位移法——以某些结点位移为基本未 知量,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求出 位移后再计算内力。 以多余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 由位移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出内力后再 计算位移。 返 回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以图示刚架为例予以说明 刚架在荷载P作用下将发生如虚 线所示的变形。在刚结点1处发生转 §2 角Z1,结点没有线位移。则12杆可 以视为一根两端固定的梁(见图)。 其受荷载P作用和支座1发生转角Z1 2 这两种情况下的内力均可以由力法 求。同理,13杆可以视为一根一端 EI=常数 固定另一端铰支的梁(见图)。而 在固定端1处发生了转角Z1,其内 力同样由力法求出。 可见,在计算刚架时,如果以 Z1为基本未知量,设法首先求出Z1, 则各杆的内力即可求出。这就是位移法的基本思路。(
4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以图示刚架为例予以说明 1 2 3 EI=常数 P 2 l 2 l 刚架在荷载P作用下将发生如虚 线所示的变形。 Z1 Z1 在刚结点1处发生转 角Z1,结点没有线位移。则12杆可 以视为一根两端固定的梁(见图)。 1 P Z1 2 其受荷载P作用和支座1发生转角Z1 这两种情况下的内力均可以由力法 求。同理, 13杆可以视为一根一端 固定另一端铰支的梁(见图)。 1 3 Z1 而 在固定端1处发生了转角Z1,其内 力同样由力法求出。 可见,在计算刚架时,如果以 Z1为基本未知量,设法首先求出Z1, 则各杆的内力即可求出。这就是位移法的基本思路。 Z1 返 回

由以上讨论可知,在位移法中须解 决以下问题: (1)用力法算出单跨超静定梁在杆 端发生各种位移时以及荷载等因素作 用下的内力。 (2)确定以结构上的哪些位移作为 基本未知量。 (3)如何求出这些位移。 下面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返回
5 由以上讨论可知,在位移法中须解 决以下问题: (1)用力法算出单跨超静定梁在杆 端发生各种位移时以及荷载等因素作 用下的内力。 (2)确定以结构上的哪些位移作为 基本未知量。 (3)如何求出这些位移。 下面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返 回

§10-2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本节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时,每根杆件均视为单跨超静定梁。 计算时,要用到各种单跨超静定梁在杆端产生位移(线位移、角位 移)时,以及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内力(弯矩、剪力。为了应 用方便,首先推导杆端弯矩公式 如图所示,两端固定的等截 面梁除受荷载及温度变化外, t1B 两支座还发生位移:转角φA EI 2 qB及侧移△啭角QA、q顺时 A 针为正,△A则以整个杆件顺 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在位移法中,为了计算方便,弯 矩的符号规定如下:弯矩是以对杆 端顺时针为正对结点或对支座以∈ 返回
6 §10—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本节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时,每根杆件均视为单跨超静定梁。 计算时,要用到各种单跨超静定梁在杆端产生位移(线位移、角位 移)时,以及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内力(弯矩、剪力)。为了应 用方便,首先推导杆端弯矩公式。 如图所示,两端固定的等截 面梁, A B L EI P t1 t2 A′ B′ A B AB 除受荷载及温度变化外, 两支座还发生位移:转角 A、 B及侧移△AB转角。A、 B顺时 针为正, △AB则以整个杆件顺 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在位移法中,为了计算方便,弯 矩的符号规定如下:弯矩是以对杆 端顺时针为正(对结点或对支座以 逆时针为正图中所示均为正值。 )。 MAB A MBA B 返 回

用力法解此问题,选取基本 B 结构如像余未知力为1、Ⅹ2。 力法典型方程为 δ1X1+62xX2+△P+△t+△1△=A BAL 821X1+62X2+△2p+△2t+△2△=qB PB 为计算系数和自由项,作M1 M2、Mp图。由图乘法算出: X L L δ 11 3EⅠ 3EI 图 12 1 6El 0Ⅹ B 2P=O X M2图 EI L EL L 图 由图知△1△=△2=BAB AB 这里,βAB称为弦转角,顺时针为828 正。△1、△2由第七章公式计算
7 A B L EI P t1 t2 A′ B′ A B AB 用力法解此问题,选取基本 结构如图。 P t1 t2 X1 X2 X3 多余未知力为X1、X2。 力法典型方程为 11X1+12X2+ △1P+ △1t+ △1△=A 21X1+22X2+ △2P+ △2t +△2△=B 为计算系数和自由项,作 、 、MP图。 M1 图 1 M2 图 1 MP图 XA XB 由图乘法算出: , , AB 由图知 这里,AB称为弦转角,顺时针为 正。△1t、 △2t 由第七章公式计算。 返 回

将以上系数和自由项代入典型方程,可解得 4EⅠ 2EL 6EI 20 EIa△t X=PA+ (B-2 AAB-72(2XB-xA h X2=4F ZEI 6EI 2 HI△t PB+A △AB+m2(2xA-X)+ h El 令i 称为杆件的线刚度。此外,用MA代替X1,用 MBA代替2,上式可写成 6 MAB=4iQA+2iqB-△B+M AB (101) M2△=40B+29<3Da+MAB 式中 20 2(2XB XA EIa△t MA= A B ∠0 EIa△t (102) M、(s)+ Ma2M爆此两端固定的梁在荷载、温度变化等外因作用三 弯矩,称为固端弯矩
8 将以上系数和自由项代入典型方程,可解得 X1 = X2 = 令 称为杆件的线刚度。此外,用MAB代替X1,用 MBA代替X2,上式可写成 MAB= 4iA+2i B- MBA= 4i B +2i A- (10—1) 式中 (10—2) 是此两端固定的梁在荷载、温度变化等外因作用下的杆端 弯矩,称为固端弯矩。 返 回

6 aB=4i(PA+ipb △+M AB 6 MBA=41B+21A△B+M F (101) AB 式(10-1)是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的杆端弯矩的一般公式,通常 称为转角位移方程。 对于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的等截面梁(见图),其转角位移方程 可由式(10—1)导出,设B端为铰支,则因 MBA-4LPB +2i() 6 △ +MR =0 P AB AB 3 有q=-(4-,△ EI 2 AB 2 可见,φp可表示为A、△AB的函数。将 此式代入式(10-1)第一式,得 MxB=30-04a+M(103)(转角位移方程) 式中MF=M-MBA 杆端弯矩求出后,杆端剪力便不难由平衡条件求出 3ox3EIa△t h 04)(固端弯矩
9 MAB= 4iA+2iB __ MBA= 4iB +2iA __ (10—1) 式(10—1)是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的杆端弯矩的一般公式,通常 称为转角位移方程。 对于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的等截面梁(见图),其转角位移方程 可由式(10—1)导出,设B端为铰支,则因 A B EI P t1 t2 l MBA= 4i B +2i A __ =0 可见,B可表示为A、△AB的函数。将 此式代入式(10—1)第一式,得 MAB=3iA (10—3)(转角位移方程) 式中 (10—4)(固端弯矩) 杆端弯矩求出后,杆端剪力便不难由平衡条件求出。 有 返 回

§10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在位移法中,基本未知量是各结点的角位移和线位移。计 算时,应首先确定独立的角位移和线位移数目。 (1)独立角位移数目的确定 由于在同一结点处,各杆端的转角都是相等的,因此每一个 刚结点只有一个独立的角位移未知量。在固定支座处,其转角等 于零为已知量。至于铰结点或铰支座处各杆端的转角,由上节可 知,它们不是独立的,可不作为基本未知量。 这样,结构独立角位移数目就等于结构刚结点的数目。 例如图示刚架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 数目为2。 返回
10 §10—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在位移法中,基本未知量是各结点的角位移和线位移。计 算时,应首先确定独立的角位移和线位移数目。 (1) 独立角位移数目的确定 由于在同一结点处,各杆端的转角都是相等的,因此每一个 刚结点只有一个独立的角位移未知量。在固定支座处,其转角等 于零为已知量。至于铰结点或铰支座处各杆端的转角,由上节可 知,它们不是独立的,可不作为基本未知量。 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这样,结构独立角位移数目就等于结构刚结点的数目。 例如图示刚架 1 2 3 4 5 6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 数目为2。 返 回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4)受力分析与受力图.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3)约束与约束力.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2)静力学公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1.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5)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4)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空间力系(6.1-6.3).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3)自然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2)直角坐标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点的运动学(7.1)矢径法.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3)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点的合成运动(9.1-9.2)点的合成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3)具有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5.1-5.2)摩擦现象、滑动摩擦.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3)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2)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2.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3.2)力偶及其性质.pdf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常用试验机及测试仪器.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电阻应变测试技术.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选修实验.doc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光弹性实验.doc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空间力系课后习题答案.pdf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摩擦课后习题答案.pdf
-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课程总结、第一章 流体及其主要物理性质.ppt
- 《绘制任意跨连续梁上任一截面处的弯矩、剪力、变形影响线》(英文).xls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平面特殊力系.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点的运动学.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平面一般力系.ppt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