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自我意识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心理学院教学部门教研室:心理学系牛春娟教师姓名:讲师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心理学课程名称: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心理学院 教研室 : 心理学系 教 师 姓 名 : 牛春娟 专业技术职称 : 讲师 课 程 名 称 : 社会心理学 授 课 学 期 :2013~ 2014 学年 秋季学期

教案首页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Social文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元级、本科层次应用心理专业课时4学时授课周节东二4教室上课教室第_9教学周周二、四第1-2、7-8大节自我意识第四章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授课章节第二节自我认识第三节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教学目标: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熟悉自我认识的有关内容,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其教学目标他领域机器形成和发展与要求教学要求:提前预习本章内容。教学重点: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自我认识与难点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自主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电化教学为主与手段教材与教材:社会心理学苑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2版教具教具:多媒体课件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体验(self-emotionalexperience)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专业词汇社会自我(social self)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 12 级 应用心理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4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9 教学周周 二、 四 第 1-2、7-8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四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第二节 自我认识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熟悉自我认识的有关内容,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其 他领域机器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提前预习本章内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教学难点:自我认识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自主式、讨论式 教学手段以电化教学为主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 苑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 3 月第 2 版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专业词汇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体验(self-emotional experience)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 社会自我(social self)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20分钟引言部分:导入课程内容强调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基本部分:160分钟第四章自我意识第一节(30分钟)自我意识的概述《10分钟)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结构《10分钟)三、形成和发展《10分钟)第二节自我认识(100分钟)教学内容《25分钟)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与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认识自己《50分钟)时间分配三、通过内省认识自己《25分钟)第三节(30分钟)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10分钟)一、自尊二、自我控制《10分钟)三、自我效能感《15分钟)20分钟结束部分:本章小结、布置作业教案正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注解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
教 案 正 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导入课程内容 强调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20 分钟 基本部分: 160 分钟 第四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30 分钟)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0 分钟〉 二、结构 〈10 分钟〉 三、形成和发展 〈10 分钟〉 第二节 自我认识 (100 分钟) 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25 分钟〉 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认识自己 〈50 分钟〉 三、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25 分钟〉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 (30 分钟) 一、自尊 〈10 分钟〉 二、自我控制 〈10 分钟〉 三、自我效能感 〈15 分钟〉 结束部分: 本章小结、布置作业 20 分钟

导入新课20提问法本章按两次课,四个学自我意识讨论法提高学生时的时间进行讲授。本第一部分导入部分兴趣和强讲授法教案是按照总学时来·反馈作业情况调本章重写的。点、难点·导入本次课所学内容·强调本章重点、难点第二部分正文部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概念分析1、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2、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一)自我意识的形式一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一自我体验(self-emotionalexperience)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豪、自我欣赏和内疚感等。一自我控制(self-control)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常常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思想、态度和
自我意识 第一部分 导入部分 •反馈作业情况 •导入本次课所学内容 •强调本章重点、难点 第二部分 正文部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 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概念分析 1、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 2、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 制 (一)自我意识的形式 –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 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体验(self-emotional experience)属 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 有的一种态度。自我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 卑、自豪、自我欣赏和内疚感等。 –自我控制(self-control)属于自我意识的意 志成分,常常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思想、态度和 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 兴趣和强 调本章重 点、难点 提问法 讨论法 讲授法 20 本章按两次课,四个学 时的时间进行讲授。本 教案是按照总学时来 写的

行为的发动、维持和定向,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制约作用,也被称作自我调节或自我意向。(二)自我意识的内容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物质自我(materialself)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认识。一社会自我(socialself)包括个体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名望、地位,以及对自己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的认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的内容2.现在的自我和可能的自我-现在的自我(nowadayself)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指向当前的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当前各个方面的总体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与客观现实不符,但个体却将其视为真实的。-可能的自我(possibleself)是指个体觉得自己
行为的发动、维持和定向,也可以理解为主体 我对客体我的制约作用,也被称作自我调节或 自我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包括个体对自己的 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属于“我 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认识。 –社会自我(social self)包括个体对自己在群 体中的名望、地位,以及对自己拥有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认识。 –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包括个体对 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 宗教信仰等的认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2.现在的自我和可能的自我 –现在的自我(nowaday self)是自我意识系统 中指向当前的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当前各 个方面的总体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与客观现实 不符,但个体却将其视为真实的。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是指个体觉得自己

有可能向某一方面发展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定义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等。如:“我是一个身高180厘米的高个子"。第二节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途径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第二节自我认识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一)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Festinger(费斯汀格)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对于自己的价值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
有可能向某一方面发展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 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定义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 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包括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等。 如:“我是一个身高 180 厘米的高个子”。 第二节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第二节 自我认识 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一)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Festinger (费斯汀格)于 1954 年提出了社会 比较理论 个体对于自己的价值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 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 过程

费斯汀格指出,个体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其周围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与焦虑,甚至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尤其是当个体处于一个新环境中,很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观点在群体中处于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他的这一观点就是常讲的“知己知彼”。如果个体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有“客观”的工具可以利用,就首先利用这个工具。例如,要了解自己有没有100米跑13秒的水平,只要借助于秒表就行了。如果没有客观工具来评判,个体就要采用“社会比较”的办法,将自己的能力、观点与他人进行比较对照,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想知道自己的绘画能力如何,只要将自己的绘画与其他相似条件的人的绘画做一番比较就可得知。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为此,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这样获得的信息是最准确的。(一)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Wood(1989)
费斯汀格指出,个体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 楚地了解自己及其周围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 己周围的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与焦虑, 甚至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尤 其是当个体处于一个新环境中,很想了解自己 的能力和观点在群体中处于什么地位、发生什 么作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他的 这一观点就是常讲的“知己知彼”。 如果个体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有“客观”的 工具可以利用,就首先利用这个工具。 例如,要了解自己有没有 100 米跑 13 秒的水 平,只要借助于秒表就行了。 如果没有客观工具来评判,个体就要采用“社 会比较”的办法,将自己的能力、观点与他人 进行比较对照,然后进行自我评价。 例如,想知道自己的绘画能力如何,只要将自 己的绘画与其他相似条件的人的绘画做一番比 较就可得知。 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为此, 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与和自己相似的 人比较,这样获得的信息是最准确的。 (一)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Wood(1989)

社会比较的动机社会比较的方式-准确的自我评价相似比较(similarcomparison )一自我美化(self-enhancement)-自我保护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 self-protection )-自我提高(self一improvement)向上比较(upwardcomparison)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方式也不同。(二)其他人的评价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appraisal):根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学者CharlesHortonCooley(库利)(1902)提出了“镜中自我(lookingglassself)这一概念,认为我们就是根据其他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来感知自我的首先,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进行想象;第二,我们想象这个人如何评价我们;第三,我们因为想象中的判断而感觉好或不好。(二)其他人的评价
–社会比较的动机 社会比较的方 式 –准 确 的 自 我评 价 相 似 比 较( similar comparison) –自我美化 ( self-enhancement) –自我保护 向 下比 较 (downward comparison) (self-protection) –自我提高(self – improvement ) 向上比较 (upward comparison)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 用的社会比较方式也不同。 (二)其他人的评价 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根据别人 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学者 Charles Horton Cooley (库 利)(1902) 提出了“镜中自我”(looking – glass self)这一概念,认为我们就是根据其他 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来感知自我的。 首先,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进行想象; 第二,我们想象这个人如何评价我们; 第三,我们因为想象中的判断而感觉好或不好。 (二)其他人的评价

米德:与自我认识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一般化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重要他人(the Important Other)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达里尔·贝姆(DarylBem,1972)当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状态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时,我们就会站在外部观察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获得自我知觉。自我知觉理论要点1、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感受2、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已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一)态度的自我知觉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米德:与自我认识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 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一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重要他人(the Important Other) 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达里 尔•贝姆(Daryl Bem,1972) 当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状态处于模 糊不清或摇摆不定时,我们就会站在外部观察 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 生时的情境来获得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要点 1、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 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感受。 2、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 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 (一)态度的自我知觉 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 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 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 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 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传统的态度一一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正向的,但这种关系非常微弱。与之相反,行为1一态度之间的关系却相当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它似乎表明我们擅长于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擅长于去做有理由应该做的事情(二)情绪的自我知觉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并影响我们对情绪的判断。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是随机体变化的知觉。我们觉得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由于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活动能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某种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effect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
传统的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正向 的,但这种关系非常微弱。与之相反,行为— —态度之间的关系却相当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它似乎表明我 们擅长于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擅长于 去做有理由应该做的事情。 (二)情绪的自我知觉 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并影响我们对 情绪的判断。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是随机体变化的 知觉。我们觉得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我们害 怕是因为我们发抖。 (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 内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由于对活 动本身感到兴趣,活动能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某 种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无需外 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 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它本身就是行动 者所追求的目的。 过度合理化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 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爱情、婚姻与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人际关系与沟通.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前21-前476年).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宋的教育及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明到清初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1840-1911).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石河子大学:裴长安).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秦汉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文献资料:《中外教育史研究论文集》PDF电子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刘新科).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内隐法测量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大学生的从众现象.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8 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1 爱情 婚姻 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0 人际关系.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9 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7 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5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4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3 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2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1 绪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第10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决策与判断》书籍PDF电子版[美]斯科特·普劳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