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动机与行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4
文件大小:19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动机与行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心理学院教学部门:教研室:心理学系陈昕教师姓名:讲师专业技术职称: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心理学院 教 研 室 : 心理学系 教 师 姓 名 : 陈昕 专业技术职称 : 讲师 课 程 名 称 : 社会心理学 授 课 学 期 :2013~ 2014 学年 秋 季学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五教学周周第三大节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授课章节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教学目标: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熟悉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能促进教学目标利他行为的产生的措施,了解利他行为的类型。教学要求:与要求掌握利他行为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利他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旁观者效应(the专业词汇by-standereffect)"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15分钟一、利他行为的概念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60分钟三、利他行为的促进15分钟教学内容小结5分钟与时间分配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五 教学周 周 二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三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熟悉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能促进 利他行为的产生的措施,了解利他行为的类型。 教学要求: 掌握利他行为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他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旁观者效应(the by-stander effect)”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三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15 分钟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60 分钟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五教学周第三大节周五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授课章节第二节攻击行为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教学目标:掌握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行为的概念;熟悉攻击行为的类型,有效地减少教学目标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了解攻击行为的性质。教学要求:与要求掌握社会知觉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行为的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专业词汇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攻击行为(aggressionbehavior)引言部分:5分钟90分钟基本部分: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第二节攻击行为15分钟一、攻击行为的概念15分钟二、攻击行为的性质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教学内容40分钟一、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二、攻击的控制20分钟小结5分钟时间分配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五 教学周 周 五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三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攻击行为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行为的概念;熟悉攻击行为的类型,有效地减少 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了解攻击行为的性质。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知觉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行为的概念 教学难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攻击行为(aggression behavior)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三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攻击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15 分钟 二、攻击行为的性质 15 分钟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一、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40 分钟 二、攻击的控制 2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讲授内容注解2011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碾过。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竞对此漠然视之。最后,小悦悦被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救起,终因抢救无效死亡。2010年3月23日,某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在孩子上学的高峰时段手持砍刀,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造成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是什么让18位路人如此之冷漠?又究竞是什么引发了中年男子的侵犯行为?尽管人的行为非常复杂,但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有外部驱力,也有内部动力,动机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驱力。因此,要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必须揭示其行为的动机,对社会动机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社会需要利他行为,同时又不容许侵犯行为的发生,那么如何能促使利他行为的发生?又如何来控制侵犯行为的出现呢?本章将对社会动机、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在理解社会动机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与社会动机有关的两个概念:需要和动机。需要(need)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引发个体获得成功的源动力;动机(motivation)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需要所激发,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按照动机的性质标准来分类,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生理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社会动机(socialmotivation)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俞国良,2006)。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引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一切产生并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范畴的动机,均属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既可用来描述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可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由于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社会动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生理动机更大、更重要。而且,人们处理生理需要的方式也会受到社会动机的影响。二、社会动机的功能社会动机作为一种个体行为的动力,就其与行为的关系看,具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社会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社会行为,是引起活动的直接动力,是行为的启动因素,对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为了使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就会产生装修的行为;大学生为了政治上的进步,就会写入党申请书,就得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已。带着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个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贪婪者对钱财、恋权者对权力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2.指向功能一旦产生由动机引发的某个个体活动,在目标实现前,动机将驱使个体维持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作用和定向作用,他的行动总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和目标去实现的。例如,在某院系的班级卫生评比中,某班的卫生委员想使本班在全院系评比第一,这个“第一”,就是方向,就是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得以

讲授内容 注解 2011 年 10 月 13 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 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碾过。7 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 18 个路人,竟对此 漠然视之。最后,小悦悦被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救起,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0 年 3 月 23 日,某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在孩子上学的高峰时段手持砍刀, 连续砍杀 13 名小学生,造成 8 名孩子死亡,5 名孩子受伤。 是什么让 18 位路人如此之冷漠?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中年男子的侵犯行为?尽 管人的行为非常复杂,但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有外部驱力,也有 内部动力,动机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驱力。因此,要分析人们的社会 行为,就必须揭示其行为的动机,对社会动机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行为的重 要途径。社会需要利他行为,同时又不容许侵犯行为的发生,那么如何能促使利他行 为的发生?又如何来控制侵犯行为的出现呢?本章将对社会动机、利他行为和侵犯行 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在理解社会动机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与社会动机有关的两个概念:需要和动 机。需要(need)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在生 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引发个体获得成功的源动力;动机(motivation)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需要所激发,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 动力。 按照动机的性质标准来分类,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 在动因,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俞国良,2006)。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 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引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一切产生并 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范畴的动机,均属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既可用来描述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可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由于人类行 为的社会性,社会动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生理动机更大、更重要。而且,人们 处理生理需要的方式也会受到社会动机的影响。 二、社会动机的功能 社会动机作为一种个体行为的动力,就其与行为的关系看,具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社会行为,是引起活动的直接动力, 是行为的启动因素,对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为了使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就会产生 装修的行为;大学生为了政治上的进步,就会写入党申请书,就得在行动上严格要求 自己。带着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 感,从而激发个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贪婪者对钱财、恋权者对权力特别 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 一旦产生由动机引发的某个个体活动,在目标实现前,动机将驱使 个体维持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 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作用和定向作用,他的行动总是按照这样的方向 和目标去实现的。例如,在某院系的班级卫生评比中,某班的卫生委员想使本班在全 院系评比第一,这个“第一”,就是方向,就是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得以

身作则,带领全班同学认真打扫卫生。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会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课堂、考试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一些娱乐设施,如唱歌、跳舞等。3.维持与调节功能个体的动机对其行动还起着维持与调节作用,以使其最终达到目标。当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尚未达到目标,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停止,它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由于动机具有以上三方面的功能,所以培养个体正确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大学教师为了使大学生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经常教导学生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以便成为专家学者,这一正确的动机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就会促使他们虚心好学,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知识,出色地完成学业。三、社会动机的分类个体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动机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标准来分,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标准来分,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标准来分,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按照动机的原因标准来分,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或社会性质标准来分,可分为正确动机(或高尚动机)和错误动机(或卑劣动机)。分类详见表3-1。表3-1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社会动机类型分类标含义举例动机种类准考试前学生突击与具体活动本身联近景性动机复习仅为考试得高分根据影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或短暂性动机)做出的应付性努力用时间短的动机。响范围和持等。续作用的时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一个学生想在将间远景性动机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或长远性动机)时间长的动机。生而进行的努力。行为者意识不到,但无意识动机定势、习惯等。决定其活动倾向的动机。根据对对某人某事的兴动机内容的趣以及以道德感、义行为者能觉察到,并意识程度有意识动机务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内容的理想和信念等。在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处于支配地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动根据地主导性动机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机,如为祖国富强而位与作用大学习,为获得奖励而在活动中处于从属地学习,或为获得同伴小辅助性动机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赞许而学习,假如为

身作则,带领全班同学认真打扫卫生。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 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会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 标,如课堂、考试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一些娱乐设施, 如唱歌、跳舞等。 3.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动机对其行动还起着维持与调节作用,以使其最终达 到目标。当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 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 受阻,尚未达到目标,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停止,它会以别的形式 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 机体终止这种活动,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由于动机具有以上三方面的功能,所以培养个体正确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例 如,大学教师为了使大学生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经常教导学生要具有 渊博的专业知识,以便成为专家学者,这一正确的动机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就会促使 他们虚心好学,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知识,出色地完成学业。 三、社会动机的分类 个体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动机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影响 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标准来分,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 的意识程度标准来分,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 作用大小标准来分,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按照动机的原因标准来分,可 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或社会性质标准来分,可分为正确动机 (或高尚动机)和错误动机(或卑劣动机)。分类详见表 3-1。 表 3-1 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社会动机类型 分类标 准 动机种类 含 义 举 例 根据影 响范围和持 续作用的时 间 近景性动机 (或短暂性动机) 与具体活动本身联 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 用时间短的动机。 考试前学生突击 复习仅为考试得高分 做出的应付性努力 等。 远景性动机 (或长远性动机) 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 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 时间长的动机。 一个学生想在将 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 生而进行的努力。 根据对 动机内容的 意识程度 无意识动机 行为者意识不到,但 决定其活动倾向的动机。 定势、习惯等。 有意识动机 行为者能觉察到,并 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 对某人某事的兴 趣以及以道德感、义 务感和社会责任感为 内容的理想和信念 等。 根据地 位与 作用大 小 主导性动机 在活动中处于支配地 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 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动 机,如为祖国富强而 学习,为获得奖励而 学习,或为获得同伴 赞许而学习,假如为 辅助性动机 在活动中处于从属地 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祖国富强而学习的动机居于支配地位,其余几种动机就处于从属地位。学生为获得表扬由外在条件(即诱因)外在动机根据原诱发出来的动机。或奖励而努力学习。因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学生因对学习感内在动机兴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兴趣而努力学习。在完成某项任务正确动机(或高尚符合某种社会要求或中所表现出的利他行根据动动机)道德准则的动机为。机的正确性在完成某项任务或社会性质错误动机(或卑劣违背某种社会要求和中所表现出的侵犯行动机)道德准则的动机为。第二节主要的社会动机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动机主要有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利他动机、侵犯动机、权力动机等。本节只介绍成就动机、亲和动机与权力动机。这三种动机对应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提出的三种需要,即亲和需要(needfor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needfor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和权力需要(needfor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一、亲和动机(一)亲和的起源亲和(affiliation)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亲和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或主要抚养者表现的积极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依恋的产生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先天俱来的行为,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是一种强化。通过这种强化,婴儿形成对双亲的亲子依恋。因此,也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互相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二)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个体在情境中面临的压力越大,亲和动机越强。悲惨情境能刺激个体的亲和动机。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和,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2.情绪因素从亲和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因此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将64名女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用“电击”的威胁引起不同的恐惧程度,然后让被试自由选择独处还是与他人呆在一起。让实验组的被试者看一些电气设备,并告诉她们将使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施一种只有痛苦但无伤害的电击。对于控制组,则力图使她们感到轻松,告诉她们电击只会感到有点发痒和震颤。在恐惧激发和测量后,要求被试在实验室等候,要她们自己决定,实验时是否要同学作伴。结果表明,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合群是为了减少恐惧,越是恐惧,合群倾向就越强

祖国富强而学习的动 机居于支配地位,其 余几种动机就处于从 属地位。 根据原 因 外在动机 由外在条件(即诱因) 诱发出来的动机。 学生为获得表扬 或奖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 由内在条件(如好奇、 兴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 学生因对学习感 兴趣而努力学习。 根据动 机的正确性 或社会性质 正确动机(或高尚 动机) 符合某种社会要求或 道德准则的动机 在完成某项任务 中所表现出的利他行 为。 错误动机(或卑劣 动机) 违背某种社会要求和 道德准则的动机 在完成某项任务 中所表现出的侵犯行 为。 第二节 主要的社会动机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动机主要有成就动机、亲和动机、 利他动机、侵犯动机、权力动机等。本节只介绍成就动机、亲和动机与权力动机。这 三种动机对应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提出的三种需要,即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和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 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一、亲和动机 (一)亲和的起源 亲和(affiliation)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人是 一种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亲和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或主 要抚养者表现的积极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 少这种不安状态。依恋的产生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先天俱来的 行为,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是一种强化。通过这种强化,婴儿形成 对双亲的亲子依恋。因此,也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 互相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影响亲和的因素 1.情境因素 个体在情境中面临的压力越大,亲和动机越强。悲惨情境能刺激个 体的亲和动机。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 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和,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 或精神症状。 2.情绪因素 从亲和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焦 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 反而可能增加焦虑,因此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 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将 64 名女大学生 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用“电击”的威胁引起不同的恐惧程度,然后让被试自由选择 独处还是与他人呆在一起。让实验组的被试者看一些电气设备,并告诉她们将使用这 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施一种只有痛苦但无伤害的电击。对于控制组,则力图使她们感 到轻松,告诉她们电击只会感到有点发痒和震颤。在恐惧激发和测量后,要求被试在 实验室等候,要她们自己决定,实验时是否要同学作伴。结果表明,高恐惧的人比低 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合群是为了减少恐惧,越是恐惧,合群倾向就越强

3.出生顺序沙赫特(Schachter)的研究还表明,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重要因素,亲和倾向的强度随出生顺序递减。儿童的出生顺序越靠前,在恐惧时也就越依赖别人,以求得安全感。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交往动机最强,老二的亲和倾向稍弱。他认为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比后来的孩子关心照料的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三)亲和动机的概念亲和需要引起亲和动机,而亲和动机导致亲和行为。人们愿意与他人相处在一起的愿望,称为亲和动机(affiliationmotivation),也叫合群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其所重视的个人和团体的认可和接纳。(四)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对于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亲和动机是生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远古时代,人类个体势单力薄,不足以对抗凶狠的野兽,结群使人类祖先可以互相警戒、互相支援,增加生存的能力。也有的学者认为,亲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例如,在大多数社会文化中,亲和行为会得到奖赏,而“不合群”的人往往受到排斥。在现代心理学中,后者是占主流的观点。沙赫特(Schachter)在《亲和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一一亲和”假说,认为人们结群的原因是由焦虑导致的恐惧产生的,有过不安经历的人,其亲和倾向更强。按照这种观点,亲和动机不是单纯的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而是在处于不安或恐惧状态时,希望与处境或地位、能力基本相当的人接近,以取得协作和友好的关系。这里的接近不仅包括空间距离上的,也包括心理距离上的。人们倾向于和处境、地位、能力相当的人接近,原因之一在于相似性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恐惧并非人们产生亲和动机的唯一原因,促使人们产生亲和动机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享受交流的乐趣,找到自我评价的比较基准等。另外,结群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比如社会懈怠、屈从等。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概念默里(H.A.Murray)是最早系统地提出成就需要(achievementneed)概念的学者,上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需要加以研究。他把成就需要界定为“个体为完成困难的工作;为操弄、控制或组织事物、人物或思想;为尽快且独立地做好;为克服障碍且达到高的标准;为超越自己;为胜过别人;以及为使得个人的才能透过成功的学习而增进自我尊重的一种欲望”。他把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界定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例如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异的成绩。上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麦克里兰(Mclelland)等人展开了对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欲望”。综上所述,我们将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界定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的人格力量。”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它使个体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研究表明,个人的成就动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成人也可以习得。麦克里兰的许多研究实例表明一些成就动机很低的个体,参加一系列的旨在提高成就动机的课堂活动之后,成就动机显著提高。(二)成就动机的结构

3.出生顺序 沙赫特(Schachter)的研究还表明,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 重要因素,亲和倾向的强度随出生顺序递减。儿童的出生顺序越靠前,在恐惧时也就 越依赖别人,以求得安全感。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交往动机最强,老二的亲和倾向 稍弱。他认为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比后来的孩子关心照料 的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三)亲和动机的概念 亲和需要引起亲和动机,而亲和动机导致亲和行为。人们愿意与他人相处在一起 的愿望,称为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也叫合群动机。人是社会性动 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其所重视的个人和团体的认可和接纳。 (四)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 对于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亲和动机是生 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远古时代,人类个体势单力薄,不足以对抗 凶狠的野兽,结群使人类祖先可以互相警戒、互相支援,增加生存的能力。也有的学 者认为,亲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例如, 在大多数社会文化中,亲和行为会得到奖赏,而“不合群”的人往往受到排斥。在现 代心理学中,后者是占主流的观点。沙赫特(Schachter) 在《亲和心理学》中,提 出了“焦虑——亲和”假说,认为人们结群的原因是由焦虑导致的恐惧产生的,有过 不安经历的人,其亲和倾向更强。按照这种观点,亲和动机不是单纯的希望和他人在 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而是在处于不安或恐惧状态时,希望与处境或地位、能力基 本相当的人接近,以取得协作和友好的关系。这里的接近不仅包括空间距离上的,也 包括心理距离上的。人们倾向于和处境、地位、能力相当的人接近,原因之一在于相 似性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恐惧并非人们产生亲和动机 的唯一原因,促使人们产生亲和动机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享受交流的乐趣,找到 自我评价的比较基准等。另外,结群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比如社会懈怠、屈从 等。 二、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默里(H.A.Murray)是最早系统地提出成就需要(achievement need)概念的学 者,上世纪 30 年代他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需要加以研究。他把成就需 要界定为“个体为完成困难的工作;为操弄、控制或组织事物、人物或思想;为尽快 且独立地做好;为克服障碍且达到高的标准;为超越自己;为胜过别人;以及为使得 个人的才能透过成功的学习而增进自我尊重的—种欲望”。他把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motivation)界定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 努力的动机” 。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例如具 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世纪 4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麦克里兰(Mclelland)等人展开了对成就动机的系统 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有的良 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欲望”。 综上所述,我们将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界定为:“成就动机, 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是人们 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的人格力量。”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 社会动机,它使个体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 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研究表明,个人的成就动机并非 是与生俱来的,成人也可以习得。麦克里兰的许多研究实例表明一些成就动机很低的 个体,参加一系列的旨在提高成就动机的课堂活动之后,成就动机显著提高。 (二)成就动机的结构

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是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一种是追求成功(hopeforsuccess)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offailure)的动机。前者使人趋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在同一件事情面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的力量组合会形成三种情况:(1)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回避失败的力量的个体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才最足。(2)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个体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3)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当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比如在选择报考学校的问题上,成就动机比较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所以他们选择成功的把握程度为50%的学校,尽全力去取得好成绩。而成就动机较低的学生害怕失败和产生失望,他们或是选择轻易就会考取的学校,或是选择根本考不上的学校。选择考不上的学校的原因在于自我防卫,因为这样的学校即使考不上也不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德维克(Dweck)则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他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者,不仅追求成功,而且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所长进。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了,有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他人的好评和赞许,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三)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台湾学者余安邦、杨国枢(1988)提出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的概念,所谓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外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和优秀标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社会;所谓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内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和在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体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取向的成就动机各有利弊。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过于偏向某个极端,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有研究发现,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过高的个体在许多组织中表现的并不很出色。由于强调个人取向,这些人用自己个人的业绩标准来衡量成就,也因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满足。这一特点可能会降低这些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表现。因此,他们更愿意单独工作,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任务的完成完全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在组织中,非常需要能够合作、能够将自己的成就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人,而这样的人正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比较高的人。另外,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两种成就动机的作用可能不同。在工作目标和效果需要个别设定的情境中,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例如,在一些学术研究中就是如此。但是,在社会工作这种很难看出个人的具体工作结果、工作成效依赖于其他人的情境中,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就可能表现非常平平,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则可能表现的很出色。三、权力动机麦克里兰(Mclelland)(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权力欲。(一)权力的概念

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是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反的心理因素构成 的,一种是追求成功(hope for success)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 的动机。前者使人趋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在同一件事 情面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 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的力量组合会形成三种情况: (1)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回避失败的力量的个体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 任务时,成就动机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 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才最足。 (2)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个体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 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3)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当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 豫不决的焦虑状态。 比如在选择报考学校的问题上,成就动机比较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 失败,所以他们选择成功的把握程度为 50%的学校,尽全力去取得好成绩。而成就 动机较低的学生害怕失败和产生失望,他们或是选择轻易就会考取的学校,或是选择 根本考不上的学校。选择考不上的学校的原因在于自我防卫,因为这样的学校即使考 不上也不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 德维克(Dweck)则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 择。他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 向。学习目标取向者,不仅追求成功,而且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所 长进。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了,有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从中得 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他人的好 评和赞许,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 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 (三)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台湾学者余安邦、杨国枢(1988)提出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的概念,所谓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外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 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和优秀标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社会;所谓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是指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内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和在优 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体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取向的成就动机各有利弊。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 成就动机过于偏向某个极端,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有研究发现,个人 取向成就动机过高的个体在许多组织中表现的并不很出色。由于强调个人取向,这些 人用自己个人的业绩标准来衡量成就,也因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满足。这一特点 可能会降低这些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表现。因此,他们更愿意单独工作,因为这样可以 使得任务的完成完全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在组织中,非常需要能够合作、能够将 自己的成就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人,而这样的人正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比较高 的人。另外,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两种成就动机的作用可能不同。在工作目标和效 果需要个别设定的情境中,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例如,在一 些学术研究中就是如此。但是,在社会工作这种很难看出个人的具体工作结果、工作 成效依赖于其他人的情境中,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就可能表现非常平平,而社会 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则可能表现的很出色。 三、权力动机 麦克里兰(Mclelland)(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对 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权力欲。 (一)权力的概念

权力(power)是一种控制、支配或影响的力量。学术界有关权力概念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权力是一种互动关系,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具有拥有对其他人产生他或他们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中,人们拥有不同的权力。第二,权力一般与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有关。权力资源是权力主体可以用来影响权力客体行为的基本手段,包括奖赏、惩罚、信息、专业知识等。权力资源的分配往往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决定的。例如,在工作上,上级比下级有更多的权力;在知识上,专业人士比非专业人士有更多的发言权。第三,权力往往体现为一种价值控制,即一方通过控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而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当对方不再认为那些事物有价值时,由此带来的权力就消失了。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第四,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不管这种服从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赢得权力的主要方法是掌握更多的权力来源,例如,可以通过拥有更多的金钱而设法提高奖励其他人的能力,可以努力成为某些重要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扩大个人联系的网络。当然,权力的获取与使用,应该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如果滥用权力,就可能害人害己。(二)权力动机的概念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这种人的行为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而是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powermotivation),是指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权力动机会驱使个体总是力图说服他人、支配他人。威胁、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要求他人服从等行为都是权力动机的表现。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权力动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powermotivation),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motivation)(Lynn&oldenquist,1986);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寻找机会来表现自已:(2)热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到目的。(3)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财富;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表现为:(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在个人专长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为人群服务(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对社会公益与人民福让,怀有很深的使命感。虽然他们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他们不重视行使权力的当时得到的个人满足,而重视在行施权力之后所产生的利民效果,籍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三节利他行为及促进一、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Comte)提出。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不期望日后任何酬赏和报答而出于完全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权力(power)是一种控制、支配或影响的力量。学术界有关权力概念的观点可 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权力是一种互动关系,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具有拥有对其他人产生他或他们 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中,人们拥有不同的权力。 第二,权力一般与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有关。权力资源是权力主体可以用来影响权 力客体行为的基本手段,包括奖赏、惩罚、信息、专业知识等。权力资源的分配往往 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决定的。例如,在工作上,上级比下级有更多的权力;在知 识上,专业人士比非专业人士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三,权力往往体现为一种价值控制,即一方通过控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 而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当对方不再认为那些事物有价值时,由此带来的权力就消 失了。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 第四,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不管这种服从是自愿的,还是 被迫的。 赢得权力的主要方法是掌握更多的权力来源,例如,可以通过拥有更多的金钱而 设法提高奖励其他人的能力,可以努力成为某些重要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 个人魅力,扩大个人联系的网络。当然,权力的获取与使用,应该在合情合理合法的 范围内进行,如果滥用权力,就可能害人害己。 (二)权力动机的概念 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这种人的 行为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而是权力动机。 所谓权力动机(power motivation),是指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 位的需要。权力动机会驱使个体总是力图说服他人、支配他人。威胁、引用权威人士 的话、要求他人服从等行为都是权力动机的表现。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 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权力动 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ation),另一 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 motivation)(Lynn & oldenquist,1986); 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寻 找机会来表现自己;(2)热衷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 手段达到目的。(3)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 所能去聚积财富;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表现为:(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 事务,只在个人专长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2)关 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为人群服务;(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 他们对社会公益与人民福祉,怀有很深的使命感。虽然他们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 他们不重视行使权力的当时得到的个人满足,而重视在行施权力之后所产生的利民效 果,藉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节 利他行为及促进 一、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Comte)提 出。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 不期望日后任何酬赏和报答而出于完全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 落水者、捐赠等。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 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 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利他行为也常常被称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两者密切关联,但又有区别。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所有与侵犯、我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分享、捐献、合作、助人、安慰、同情等。1976年,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即不期待任何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唯一目的;二是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虽然以利他为目的,但其动机不同于利他行为,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亲社会行为泛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团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对亲社会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他人有积极后果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比如包庇触犯法律的亲人,虽然都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行为却不是亲社会的而是反社会的;第二,亲社会行为不一定以特定的人或团体为直接对象,例如及时对路面塌陷的地方竖起警示牌,虽然行为对象是物体,但结果却是使个人、团体或社会受益,因而仍然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三者的关系(参考Krebs,1994)如图3一1所示。在整体上,三者都是有关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行为靠拢,个人的目的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亲助社利他行为人会行行为为图3-1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包含关系图(二)利他行为的特征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伴随,是值得全社会提倡和发扬的。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号召共产党人向他学习。利他行为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1)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2)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根据任何组织或他人的指令,不是迫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3)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行为者都没有想通过救助他人而获取某种物质的或精神报酬的意图;(4)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的特点,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便是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等这些最简单的利他行为,也需要有一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就意味着要有所付

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利他行为也常常被称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两者密切关联,但 又有区别。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 (L.G.Wispe),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社会行为”这一 概念来代表所有与侵犯、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分享、捐献、合 作、助人、安慰、同情等。1976 年,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种形 式:一是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即不期待任何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 唯一目的;二是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虽然以利他为目的,但其动机不同 于利他行为,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 亲社会行为泛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团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对亲社会 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他人有积极后果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不是亲社会行为,比如包庇触犯法律的亲人,虽然都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这 些行为却不是亲社会的而是反社会的;第二,亲社会行为不一定以特定的人或团体为 直接对象,例如及时对路面塌陷的地方竖起警示牌,虽然行为对象是物体,但结果却 是使个人、团体或社会受益,因而仍然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三者的关系(参 考 Krebs,1994)如图 3—1 所示。在整体上,三者都是有关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 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行为靠拢,个人的目的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 图 3-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包含关系图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伴随,是 值得全社会提倡和发扬的。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号 召共产党人向他学习。利他行为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1)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 私利; (2)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根据任何组织或他人的指令,不是 迫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 (3)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行为者都没有想通过救 助他人而获取某种物质的或精神报酬的意图; (4)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的特点,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便是在公 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等这些最简单的利他行为,也需要有一定 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就意味着要有所付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