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31
文件大小:189.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教案首页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_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 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三大节第4教学周周第八章社会影响授课章节第一节从众教学目标:掌握从众的概念、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从众的类型及相关实验研究。了解从教学目标众的功能和从众的意义。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从众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从众的原因、概念及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从众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专业词汇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一节从众30分钟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二、从众的原因10分钟三、 从众的类型10分钟教学内容四、从众的影响因素30分钟与五、从众的功能10分钟小结5分钟时间分配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 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4 教学周 周 二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 众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从众的概念、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从众的类型及相关实验研究。了解从 众的功能和从众的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从众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众的原因、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从众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30 分钟 二、从众的原因 10 分钟 三、 从众的类型 10 分钟 四、从众的影响因素 30 分钟 五、从众的功能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4教学周周五第三大节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二节服从授课章节第三节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第四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教学目标:掌握服从的原因、概念,顺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的定义;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熟悉服从的实验,顺从的技术。了解服从的类型,服从的功能;服从的意义,社会促教学目标进和社会情化的原因。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影响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从、服从的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服从(obedience)、顺从(compliance)、专业词汇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社会情化(socialloafing)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4 教学周 周 五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服 从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服从的原因、概念,顺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的定义;服从、顺从的影响 因素;熟悉服从的实验,顺从的技术。了解服从的类型,服从的功能;服从的意义,社会促 进和社会惰化的原因。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影响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顺从、服从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服从(obedience)、顺从(compliance)、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二节服从40分钟、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10分钟5分钟服从的类型二、三、服从的原因5分钟教学内容四、服从的因素15分钟与五、服从的意义第三节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30分钟时间分配一、顺从的概念8分钟12分钟二、顺从的影响因素三、社会影响技术10分钟第四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20分钟5分钟一、社会助长二、社会情化5分钟三、社会助长和情化的理论10分钟小结5分钟注解讲授内容第八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兰伯斯指出,“社会影响是指那类能够改变个人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影响。社会影响就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认识、情绪、态度、行为等的变化。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影响就是影响者采取某种手段、方式影响受影响者,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我们可以用海德(1959)关于手影响球运动的两种方式的例子来说明影响者和受影响者的关系。在第一种情况下,球受到手的推动,在平面上滚动,其影响是外来的、一次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手引导球运动,球的运动完全受手的运动的控制,其影响是外来的、连续性的。受这些影响的行为从程度上大致可分为从众、顺从和服从。在本章中,我们将研究这些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社会影响实现的途径。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一)从众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从众(conformity)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的倾向。SFranzoi认为,从众是个体知觉到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这些理解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从众行为的实质。我们这样给从众下定义:从众是指个体在团体的引导和压力下,其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之亦之”就是从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以众行为非常普遍,例如,选择旅游点问题,多数人主张去杭州,少数人主张去北京,最后少数人也同意去杭州,这就是从众行为;某商场布料大降价,许多人都在抢购,你也挤进去买了几米布,虽然这些布料对你没有什么用,这也是从众行为

讲授内容 注解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约 翰·兰伯斯指出,“社会影响是指那类能够改变个人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 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必 然产生各种影响。社会影响就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认识、情绪、 态度、行为等的变化。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影响就是影响者采取某种手段、方式影响受影响者,它对个体的行 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我们可以用海德(1959)关于手影响球运动的两种 方式的例子来说明影响者和受影响者的关系。在第一种情况下,球受到手的 推动,在平面上滚动,其影响是外来的、一次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手引 导球运动,球的运动完全受手的运动的控制,其影响是外来的、连续性的。 受这些影响的行为从程度上大致可分为从众、顺从和服从。在本章中,我们 将研究这些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社会影响实现的途径。 第一节 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从众(conformity)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Myers 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的倾向。S• Franzoi 认为,从众是个体知觉到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这些理解虽然 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从众行为的实质。我们这样给从众下定义:从 众是指个体在团体的引导和压力下,其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 变化的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之亦之”就是从众行为。在 日常生活中,以众行为非常普遍,例如,选择旅游点问题,多数人主张去杭 州,少数人主张去北京,最后少数人也同意去杭州,这就是从众行为;某商 场布料大降价,许多人都在抢购,你也挤进去买了几米布,虽然这些布料对 你没有什么用,这也是从众行为。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服 从 40 分钟 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10 分钟 二、服从的类型 5 分钟 三、服从的原因 5 分钟 四、服从的因素 15 分钟 五、服从的意义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 30 分钟 一、顺从的概念 8 分钟 二、顺从的影响因素 12 分钟 三、社会影响技术 10 分钟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0 分钟 一、社会助长 5 分钟 二、社会惰化 5 分钟 三、社会助长和惰化的理论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二)从众的实验研究1.谢里夫的研究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土耳其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他利用知觉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设计了一个实验。自主运动现象是指人们在暗室里会把静止不动的光点当成是移动的现象。实验是让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离被试15英尺的地方发出一个光点,首先要求被试各自独立估计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光点的移动范围,结果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几十英寸。接着将被试三个人分为一组,单独估计时,甲认为光点的平均移动距离约为8英寸,乙的估计为2英寸,内的估计为1英寸。而他们分到一组一起实验几天后,他们各人的估计渐渐会聚到了2英寸左右,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形成了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共同的标准。更有意思的是,在研究结束时,实验者问被试他们的判断是否受到他人的影响,结果被试都否认他人对自己有影响。Sherif还发现,在情境越不明确,人们越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情境时,人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越大。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会受到他人影响的。在这个实验里,个体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同别人的意见和判断趋向一致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从众行为。2.阿希的研究在Sherif的实验中,被试是在黑暗的环境、模糊的刺激情境下发生的从众,那么,如果在清晰的刺激情境下,人们还会从众吗?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做了关于从众行为的“三垂线”实验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只要1人是直接被试,其他人均为实验助手。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2张。实验进行时,全组成员坐成一排,实验者每次向被试出示2张卡片,其中有张画有标准垂直线X,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一的垂直线A、B、C,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与标准线等长。实验者告诉被试,将要进行一项视觉判断实验,然后拿出一套卡片,让7个被试依次回答A、B、C中哪条与X一样长,真被试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回答。18套卡片呈现18次,一直到第7次,实验助手都做了正确的选择,自然被试也作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从第7次开始,实验助手做了错误回答,真被试显得无所适从,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的判断的两难问题。实验结果是:(1)约1/4到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从众行为。(2)约有15%的被试在12次回答中有9次从众行为,约75%的从众反应。(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为35%。实验结束后,Asch通过对被试的访谈,归纳出从众的行为有三种:(1)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照构造,观察发生了错误。(2)判断的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由于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因此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3)行为的歪曲。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却跟着做出错误的反应。另外,Asch还发现当卡片上的线段客观差异变小,客观的进行正确回答

(二)从众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研究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土耳其的社会心 理学家谢里夫(M. Sherif)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完成的。他利用知觉错觉中的 自主运动现象设计了一个实验。自主运动现象是指人们在暗室里会把静止不 动的光点当成是移动的现象。 实验是让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离被试 15 英尺的地 方发出一个光点,首先要求被试各自独立估计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光点的移动 范围,结果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几十英寸。接着将被试三个人 分为一组,单独估计时,甲认为光点的平均移动距离约为 8 英寸,乙的估计 为 2 英寸,丙的估计为 1 英寸。而他们分到一组一起实验几天后,他们各人 的估计渐渐会聚到了 2 英寸左右,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形成了一致的判断,也 就是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共同的标准。更有意思的是,在研究结束时,实 验者问被试他们的判断是否受到他人的影响,结果被试都否认他人对自己有 影响。Sherif 还发现,在情境越不明确,人们越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情境时, 人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越大。 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会受到他人影响的。在 这个实验里,个体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同别人的意见和判断趋向一致的行为就 是典型的从众行为。 2.阿希的研究 在 Sherif 的实验中,被试是在黑暗的环境、模糊的刺激 情境下发生的从众,那么,如果在清晰的刺激情境下,人们还会从众吗?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 E.Asch)做了关于从众行为的“三 垂线”实验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 1 人是直接被试,其他人均为实验助手。以大学生 为被试,每组 7 人,实验材料是 18 套卡片,每套 2 张。实验进行时,全组 成员坐成一排,实验者每次向被试出示 2 张卡片,其中有张画有标准垂直线 X,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一的垂直线 A、B、C,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 与标准线等长。实验者告诉被试,将要进行一项视觉判断实验,然后拿出一 套卡片,让 7 个被试依次回答 A、B、C 中哪条与 X 一样长,真被试被安排 在最后一个回答。18 套卡片呈现 18 次,一直到第 7 次,实验助手都做了正 确的选择,自然被试也作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从第 7 次开始,实验助手做了 错误回答,真被试显得无所适从,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 大家的判断的两难问题。实验结果是: (1)约 1/4 到 1/3 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从众行为。 (2)约有 15%的被试在 12 次回答中有 9 次从众行为,约 75%的从众反 应。 (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为 35%。 实验结束后,Asch 通过对被试的访谈,归纳出从众的行为有三种: (1)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照构造,观察发生了错 误。 (2)判断的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由于对自 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因此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 (3)行为的歪曲。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却跟着做出错误 的反应。 另外,Asch 还发现当卡片上的线段客观差异变小,客观的进行正确回答

的概率下降时,从众的比例也上升。这意味着情境越模糊,人们越难作出判断,越容易从众。在Asch的实验中,并没有明显的压力迫使被试从众,而且被试知道不从众不会受到惩罚,从众也不会受到奖励,但服从团体意见的现象还是出现了,甚至那些抗拒从众的人也明显地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自己的眼晴。在第三种情况下,个体虽然意识到了团体的意见是错误的,但他们还是压制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心理需要只有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那么社会现实模糊不清时,团体答案就是正确答案。这一从众效应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多次重复,只是被试不同、实验任务不同。我国华师大心理系学生也重复过Asch的实验,发现被试中的从众行为44%;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从众行为为33.3%。二、从众的原因一般认为,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团体中受到了信息影响和规范的影响。(一)信息影响:个体希望正确信息影响是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当作现实证据”(Dentsch&Gerad,1955)。人们通常认为,团体其他成员有自已需要的更为准确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模糊情境时,更加信任多数人的行为。一个在沙漠行走了好几天的旅行者,看到大多数人从某一口井打水,而其他并都没有人或只有个别人使用,他一定朝多数人使用的那口井走去。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去人多的地方旅游。因此,那些可以提供信息的人就成了个体信任的人、效仿的人,尤其是那些拥有特殊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人更是团体成员效仿的对象。人们总是以为,多数人的正确率总是比较高,由于缺乏参照物,人们就越发相信多数人,就越从众;个体对自己所持观点越没信心,任务越难,就越从众。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了解得较多,信息量掌握较大时,从众的可能性就下降。(二)规范影响:个体希望被接受和喜欢规范影响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个体处于某一群体中,如果遵守群体规范,群体其他成员就会接受他,喜欢他,友好地对待他;否则,就会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冷淡或排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群体发现有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实验是这样的:沙赫特安排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面目加入一个6人群体。其中一名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一名开始态度偏离群体;一名始终保持偏离状态。结果,群体的其他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对两名偏离者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改变态度。当问到群体其他成员对三名新成员的评价时,群体明显表现出喜欢并接受从意见一致者;冷淡并拒绝偏离者,将他抛弃于群体之外;对于在群体的影响下改变了意见的一名新成员,群体将他当作普通成员看待。在规范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获得群体的接受和喜欢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从众行为。偏离群体的行为会使个体处于一种与众人对立的状态,失去安全感,因而从众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遵从于群体标准的同时,也有一种倾向性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重新思考自己内在的观点,尽力理解群体成员的观点,并构建对情境的新解释,使之与自己的从众行为相吻合

的概率下降时,从众的比例也上升。这意味着情境越模糊,人们越难作出判 断,越容易从众。 在 Asch 的实验中,并没有明显的压力迫使被试从众,而且被试知道不 从众不会受到惩罚,从众也不会受到奖励,但服从团体意见的现象还是出现 了,甚至那些抗拒从众的人也明显地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 在第三种情况下,个体虽然意识到了团体的意见是错误的,但他们还是压制 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心理需要只有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那 么社会现实模糊不清时,团体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这一从众效应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多次重复,只是被试不同、实验任务 不同。我国华师大心理系学生也重复过 Asch 的实验,发现被试中的从众行 为 44%;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从众行为为 33.3%。 二、从众的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团体中受到了信息影响和规 范的影响。 (一)信息影响:个体希望正确 信息影响是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当作现实证据” (Dentsch & Gerad,1955)。人们通常认为,团体其他成员有自己需要的 更为准确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模糊情境时,更加信任多数人的行为。 一个在沙漠行走了好几天的旅行者,看到大多数人从某一口井打水,而其他 井都没有人或只有个别人使用,他一定朝多数人使用的那口井走去。在不了 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去人多的地方旅游。 因此,那些可以提供信息的人就成了个体信任的人、效仿的人,尤其是那些 拥有特殊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人更是团体成员效仿的对象。人们总是以为,多 数人的正确率总是比较高,由于缺乏参照物,人们就越发相信多数人,就越 从众;个体对自己所持观点越没信心,任务越难,就越从众。一般来说,当 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了解得较多,信息量掌握较大时,从众的可能性就下降。 (二)规范影响:个体希望被接受和喜欢 规范影响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个体 处于某一群体中,如果遵守群体规范,群体其他成员就会接受他,喜欢他, 友好地对待他;否则,就会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冷淡或排斥。所谓“木秀于 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一项研究发现, 当群体发现有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使其与群体取得一 致。实验是这样的:沙赫特安排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面目加入一个 6 人群体。 其中一名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一名开始态度偏离群体;一名始终保持 偏离状态。结果,群体的其他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对两名偏离者施加压力, 促使他们改变态度。当问到群体其他成员对三名新成员的评价时,群体明显 表现出喜欢并接受从意见一致者;冷淡并拒绝偏离者,将他抛弃于群体之外; 对于在群体的影响下改变了意见的一名新成员,群体将他当作普通成员看 待。在规范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获得群体的接受和喜欢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 为方式,这就是从众行为。偏离群体的行为会使个体处于一种与众人对立的 状态,失去安全感,因而从众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遵从于群体标准的同时,也有一种倾向性来改 变自己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重新思考自己内在的观点,尽力理解 群体成员的观点,并构建对情境的新解释,使之与自己的从众行为相吻合

社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改变”。三、从众的类型根据个体外显行为及行为与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分为四类。1.真从众这种从众在外显行为上和内心观念上都与团体保持一致。Sherif的自主运动实验中的团体一致就是这种从众。由于实验情境中没有任何光点移动距离的参照,人们就自觉接受了群体的判断,在观点与行为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在Asch的实验中,当线段的差异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从众性质发生了改变,人们由于无法相信自己已的判断是否正确,因而将群体的判断当成了判断的标准。这时候的从众也是一种真从众。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真从众现象,比如,看到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求学的艰难历程,忍不住和大家一起为他捐款;在电影院里,假如前几排观众都接二连三地往后望,后面的观众也会不由自主地往后望,想看看怎么回事,其实什么也没发生。2.反从众反从众是由个体内心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它与社会压力正好相反。3.权宜从众有些情况下,个体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但在观念上仍怀疑或不相信群体,这种现象就是权宜从众。在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种种厉害关系,个体不管内心观点如何,必须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就会受到群体的精神与物质的制裁而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权宜从众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变为真从众。权宜从众的个体的外显行为与内在认知不一致,处于一种认知不协调状态。如果这时候群体压力始终存在,而个体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个体就会趋向于改变自身的态度和看法,与群体的意见保持一致,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达到认知系统协调的状态,从而转为真从众。4.假不从众是指观点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不一致。比如,某班级参加篮球比赛,由于裁判不公而失去了决赛的机会,队员们群情激奋要去打裁判。作为辅导员老师,虽然情感上认同队员,但行动上却要保持理智,不能鼓励队员的破坏行为。辅导员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假不从众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转成真从众。四、影响从众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影响人们从众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群体因素1.群体的规模一般说来,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越多,从众行为就越多。比如,3个人说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好,你可能不大在意,但如果1000人甚至更多的人都说好,你可能就要考虑购买这个品牌的电视机了。可见,大规模群体有更诱发从众行为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实验表明,个体的从众行为并不随着群体的扩大而加强。比如,Asch多次改变被试人数,从2人到16人,发现2人比1人压力大,3人比2人压力大,4人比3人大致接近。人数增加到4人以上,并不能增

社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改变”。 三、从众的类型 根据个体外显行为及行为与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分为四类。 1.真从众 这种从众在外显行为上和内心观念上都与团体保持一致。Sherif 的自主 运动实验中的团体一致就是这种从众。由于实验情境中没有任何光点移动距 离的参照,人们就自觉接受了群体的判断,在观点与行为上都与群体保持一 致。在 Asch 的实验中,当线段的差异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从众性质 发生了改变,人们由于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因而将群体的判断当 成了判断的标准。这时候的从众也是一种真从众。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真从 众现象,比如,看到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求学的艰难历程,忍不住和大家一 起为他捐款;在电影院里,假如前几排观众都接二连三地往后望,后面的观 众也会不由自主地往后望,想看看怎么回事,其实什么也没发生。 2.反从众 反从众是由个体内心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它与社 会压力正好相反。 3.权宜从众 有些情况下,个体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但 在观念上仍怀疑或不相信群体,这种现象就是权宜从众。在实际生活中,权 宜从众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种种厉害关系,个体不管内心观点如何,必须保 持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就会受到群体的精神与物质的制裁而付出太大的代 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权宜从众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变为真从众。权宜从众的 个体的外显行为与内在认知不一致,处于一种认知不协调状态。如果这时候 群体压力始终存在,而个体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个体就会趋向 于改变自身的态度和看法,与群体的意见保持一致,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达到认知系统协调的状态,从而转为真从众。 4.假不从众 是指观点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不一 致。比如,某班级参加篮球比赛,由于裁判不公而失去了决赛的机会,队员 们群情激奋要去打裁判。作为辅导员老师,虽然情感上认同队员,但行动上 却要保持理智,不能鼓励队员的破坏行为。辅导员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假 不从众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转成真从众。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影响人们从众的因素很多,概括 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 一般说来,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越多,从众行为就越多。 比如,3 个人说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好,你可能不大在意,但如果 1000 人甚至 更多的人都说好,你可能就要考虑购买这个品牌的电视机了。可见,大规模 群体有更诱发从众行为的作用。 但是,也有不少实验表明,个体的从众行为并不随着群体的扩大而加强。 比如,Asch 多次改变被试人数,从 2 人到 16 人,发现 2 人比 1 人压力大, 3 人比 2 人压力大,4 人比 3 人大致接近。人数增加到 4 人以上,并不能增

加从众行为。于是他认为,产生从众的理想群体人数是3人或4人,再增加也起不到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69年做了一个社会感染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助手站在纽约市的一条热闹的街上抬头看街对面一个办公大楼六层楼窗口。实验助手的规模有1人、3人、5人、10人及15人5种情况。实验开始时,假装普通行人的实验助手看到信号后停住脚步,看对面大楼的六层窗户,停留60秒后走开。每种规模的实验都重复5次。实验的情况由隐藏于大楼的摄象机记录。1人组时引起40%的行人作出相同行为,5人以内的群体引起观望的人数明显增加。但此后群体规模增加不再引起更多的人作出同样反应。当从人们是否停步这个角度观察从众率时,从众的线性关系更为明显。在1人组情况下,停步观望的行人仅为4%;5人组为16%:10人组为22%;15人组为40%。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引起从众的比率也越高。但是,从众行为是随着群体人数增加而增加,还是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从众行为就不再增加了,目前尚无定论。2.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地下降。无论持有不同意见的个体是有威望的专家还是普通人,从众的倾向都会大大下降。Asch的研究发现,群体中若加进一名真被试,从众比率明显下降,真被试的从众比率通常下降了75%。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甚至当持有异议的个体回答错误时,仍然会降低从众现象。群体内部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比率下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降低了对多数派的信任程度。群体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意见,说明了群体的意见是可以怀疑的;第二,当少数派的意见获得了他人支持时,增强了少数派自我判断的信心:第三,减少了少数人偏离群体而产生的焦虑感,降低了群体压力的影响,增强了个体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意识。3.群体的凝聚力如果群体凝聚力比较高,各成员目标一致,活动协调,那么群体对个体有较大的吸引力,个体对群体的依恋情绪较大,因而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反之,如果群体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政,群体对个体缺乏吸引力,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压力很难形成,因此,从众行为就比较少。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H.B.Gerord)做过一个Asch式的实验,他将实验情境变为几个竞赛小组,看哪个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并奖励出错最少的优胜者,以此来增加临时性小组的凝聚力。结果,与非竞赛性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群体成员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愿地形成一致意见。4.群体的权威性群体的个体的权威性越高,个体对群体意见的从众倾向就越大。社会心理学家克雷诺的实验表明,如果有一位专家同意群体的意见,即使证据并不充足,也会增加从众倾向。5.群体的气氛如果群体的成员对坚持已见者不接纳或公开威胁,而对从众者多加奖赏,那么,个体倾向于从众

加从众行为。于是他认为,产生从众的理想群体人数是 3 人或 4 人,再增加 也起不到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 1969 年做了一个社会感染实验。实验是这样 的:实验助手站在纽约市的一条热闹的街上抬头看街对面一个办公大楼六层 楼窗口。实验助手的规模有 1 人、3 人、5 人、10 人及 15 人 5 种情况。实验 开始时,假装普通行人的实验助手看到信号后停住脚步,看对面大楼的六层 窗户,停留 60 秒后走开。每种规模的实验都重复 5 次。实验的情况由隐藏 于大楼的摄象机记录。1 人组时引起 40%的行人作出相同行为,5 人以内的 群体引起观望的人数明显增加。但此后群体规模增加不再引起更多的人作出 同样反应。当从人们是否停步这个角度观察从众率时,从众的线性关系更为 明显。在 1 人组情况下,停步观望的行人仅为 4%;5 人组为 16%;10 人组 为 22%;15 人组为 40%。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引起从众 的比率也越高。 但是,从众行为是随着群体人数增加而增加,还是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从 众行为就不再增加了,目前尚无定论。 2.群体的一致性 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的 意见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地下降。无论持有不同意见的个体是 有威望的专家还是普通人,从众的倾向都会大大下降。Asch 的研究发现, 群体中若加进一名真被试,从众比率明显下降,真被试的从众比率通常下降 了 75%。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甚至当持有异议的个体回答错误时,仍然会 降低从众现象。 群体内部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比率下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降低 了对多数派的信任程度。群体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意见,说明了群体的意见是 可以怀疑的;第二,当少数派的意见获得了他人支持时,增强了少数派自我 判断的信心;第三,减少了少数人偏离群体而产生的焦虑感,降低了群体压 力的影响,增强了个体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意识。 3.群体的凝聚力 如果群体凝聚力比较高,各成员目标一致,活动协调,那么群体对个体 有较大的吸引力,个体对群体的依恋情绪较大,因而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反 之,如果群体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政,群体对个体缺乏吸引力,群体对个 体的心理压力很难形成,因此,从众行为就比较少。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H.B.Gerord)做过一个 Asch 式的实 验,他将实验情境变为几个竞赛小组,看哪个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 少,并奖励出错最少的优胜者,以此来增加临时性小组的凝聚力。结果,与 非竞赛性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群体成员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愿地形 成一致意见。 4.群体的权威性 群体的个体的权威性越高,个体对群体意见的从众倾向就越大。社会心 理学家克雷诺的实验表明,如果有一位专家同意群体的意见,即使证据并不 充足,也会增加从众倾向。 5.群体的气氛 如果群体的成员对坚持己见者不接纳或公开威胁,而对从众者多加奖赏, 那么,个体倾向于从众

(二)个体因素1.个体的个性特征和性别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智力、自尊、需要、情绪等和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的人在个性上有以下特征:智力低、自尊心低、重视道德和权威、墨守陈规、调控情绪能力差等。关于男女性别不同在从众行为上的差异问题,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行为高于男性。但研究者又指出,之所以得出女性从众率高于男性的结论,是因为以往的实验情境大多为男性熟悉而女性生疏的情境;对于女性所熟悉的刺激情境,如烹调、服装等,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在那些男女熟悉程度相仿的刺激情境中,从众的性别差异很少。2.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的从众行为也有不同。米而格拉姆研究表明,挪威人比法国人易从众;弗拉格尔的研究表明,日本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反对从众:施耐德(schneider,1970)研究发现,白人和黑人儿童在白人多时比在黑人多时更多从众,但没有证据表明黑人儿童比白人儿童更加从众。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心理品质较好,独立性强。一方面由于身份要求和群体压力,他必须带头服从群体规范,采取从众: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从众,因为其他成员期待着他有创新精神。群体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采取从众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4.个体的自我卷入水平在某一事件中,自我卷入水平越高,个体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就越强烈,从众的比率也就越小。多伊奇(M.Deutsch&H.B.Gerord)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设计了四种情境来考察被试从众率的不同。这四种情境是:(1)实验的刺激呈现后,被试在听到群体其他人表达意见前,完全不表达自已的判断;(2)被试在听到别人意见之前,先在石墨魔术本上写上自己的答案(写字时,玻璃纸被石墨吸住,出现字迹,揭开玻璃纸,字迹即消失)。听完别人的反应后,再次写出自己的答案;(3)在听到别人意见之前,先将答案用普通的能随便抹去的纸张写下来,但答案不用交给实验者;(4)预先写下自己的答案,并签上自己的姓名,实验结束时交给实验者。四组被试在从低到高的四种不同自我卷入水平的情境下实验。(见表章志光431页)(三)情境因素1.情境的模糊性情境越模糊不清,个体从众率就越高。在Asch实验中,线段长度差别越小,个体越倾向于从众。心理学家道奇将Asch的实验加以改变,要求被试凭记忆做出线段长短的判断,使情境更加模糊,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大为提高。2.反馈的匿名性在Asch的实验中被试的意见是公开的。道奇则设置了当众和秘密两种情境让被试对线段的长短做出判断。结果在当中情境下的从众量为30%,而在秘密情境下从众行为只有25%。反馈的匿名性降低了个体从众的比率。五、从众的功能从众社会功能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二)个体因素 1.个体的个性特征和性别差异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智力、自尊、需要、情绪等和 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的人在个性上有以下特征:智力低、 自尊心低、重视道德和权威、墨守陈规、调控情绪能力差等。关于男女性别 不同在从众行为上的差异问题,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行为高于男性。但研究 者又指出,之所以得出女性从众率高于男性的结论,是因为以往的实验情境 大多为男性熟悉而女性生疏的情境;对于女性所熟悉的刺激情境,如烹调、 服装等,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在那些男女熟悉程度相仿的刺激情境 中,从众的性别差异很少。 2.民族差异 不同民族的从众行为也有不同。米而格拉姆研究表明,挪威人比法国人 易从众;弗拉格尔的研究表明,日本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反对从众;施耐 德(schneider,1970)研究发现,白人和黑人儿童在白人多时比在黑人多时 更多从众,但没有证据表明黑人儿童比白人儿童更加从众。 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群体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心理品质较好,独立性强。一方面由于身 份要求和群体压力,他必须带头服从群体规范,采取从众;另一方面他又不 能从众,因为其他成员期待着他有创新精神。群体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采 取从众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4.个体的自我卷入水平 在某一事件中,自我卷入水平越高,个体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 相一致的倾向也就越强烈,从众的比率也就越小。多伊奇(M. Deutsch & H. B. Gerord)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设计了四种情境来考 察被试从众率的不同。这四种情境是:(1)实验的刺激呈现后,被试在听 到群体其他人表达意见前,完全不表达自己的判断;(2)被试在听到别人 意见之前,先在石墨魔术本上写上自己的答案(写字时,玻璃纸被石墨吸住, 出现字迹,揭开玻璃纸,字迹即消失)。听完别人的反应后,再次写出自己 的答案;(3)在听到别人意见之前,先将答案用普通的能随便抹去的纸张 写下来,但答案不用交给实验者;(4)预先写下自己的答案,并签上自己 的姓名,实验结束时交给实验者。四组被试在从低到高的四种不同自我卷入 水平的情境下实验。(见表章志光 431 页) (三)情境因素 1.情境的模糊性 情境越模糊不清,个体从众率就越高。在 Asch 实验中,线段长度差别 越小,个体越倾向于从众。心理学家道奇将 Asch 的实验加以改变,要求被 试凭记忆做出线段长短的判断,使情境更加模糊,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大为 提高。 2.反馈的匿名性 在 Asch 的实验中被试的意见是公开的。道奇则设置了当众和秘密两种 情境让被试对线段的长短做出判断。结果在当中情境下的从众量为 30%,而 在秘密情境下从众行为只有 25%。反馈的匿名性降低了个体从众的比率。 五、从众的功能 从众社会功能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1)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的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对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中多数人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社会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采取了从众行为,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个体无论怎样聪明,他的知识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因此,个体采取从众行为,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已迅速适应社会生活。(2)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是一种在群体压力下行为发生改变的倾向。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已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此外,从众的影响还体现在,它既可以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又可以加速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泛滥,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例如,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婚事新办、优生优育、义务献血等势必造成一种舆论和压力,人们为了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争取被社会接纳,自然而然地采取了从众行为。一个学校里的差生调到另一个学校,在新的环境里,他往往特别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循规蹈矩,不敢做越轨行为。因为新环境里的良好气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群体压力。如果教师及时地加以表扬强化,促使他朝好的方向发展,转学就成了他态度转变的转折点,很可能成为优秀学生。第二节服从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一)服从的概念所谓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和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自已的观点和行为的现象。当一种要求以命令的形式出现时个体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为了减援这种压力,个体会采取服从行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服从经历:服从父母、服从老师、服从作息制度、服从交通规则等。服从不同于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服从和从众都是在社会或群体压力下进行的。对从众行为而言,个体虽然不是按自已的本意去做,却是自愿按其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它参照的是社会舆论:而服从是个体不愿意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它执行的是群体的明文规定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一般来说,在服从中,一个人仅仅是按命令和规范行为,而并没有经历态度的改变。(二)服从的实验研究1.奥尔波特的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观察了汽车驾驶员的服从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汽车驾驶员服从交通规则,不服从交通规则的只是极少数。他在一个时期观察了十字路口2114车次的汽车驾驶员情况,结果如下:(1)见红灯立即停止的有1594车次,约占总车次的75.5%;(2)见红灯减速慢行的有462车次,约占总车次的22%;(3)见红灯稍缓停车的有217车次,约占总车次的2%;(4)见红灯仍然冲过去的有11车次,约占总车次的0.2%;

⑴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的角度 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 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 行交往,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对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社会 中多数人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社会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个体为了适应社 会生活,采取了从众行为,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顺 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个体无论怎样聪明,他的知识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足够 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因此,个体采取从众行为,在最大程度上使自 己迅速适应社会生活。 (2)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是一种在群体压力下行为发生改变的倾向。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 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 此外,从众的影响还体现在,它既可以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又可以加 速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泛滥,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例如,在社会 上大力宣传婚事新办、优生优育、义务献血等势必造成一种舆论和压力,人 们为了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争取被社会接纳,自然而然地采取了从众 行为。一个学校里的差生调到另一个学校,在新的环境里,他往往特别容易 发生从众行为,循规蹈矩,不敢做越轨行为。因为新环境里的良好气氛对他 来说就是一种群体压力。如果教师及时地加以表扬强化,促使他朝好的方向 发展,转学就成了他态度转变的转折点,很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第二节 服 从 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一)服从的概念 所谓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和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 行为的现象。当一种要求以命令的形式出现时个体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 为了减援这种压力,个体会采取服从行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服从经历: 服从父母、服从老师、服从作息制度、服从交通规则等。 服从不同于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服从和从众都是在 社会或群体压力下进行的。对从众行为而言,个体虽然不是按自己的本意去 做,却是自愿按其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它参照的是社会舆论;而服从是个体 不愿意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它执行的是群体的明文规定或权威人物的命令。 一般来说,在服从中,一个人仅仅是按命令和规范行为,而并没有经历态度 的改变。 (二)服从的实验研究 1.奥尔波特的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观察了汽车驾驶员的服 从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汽车驾驶员服从交通规则,不服从交通规则的只是极 少数。他在一个时期观察了十字路口 2114 车次的汽车驾驶员情况,结果如 下: (1)见红灯立即停止的有 1594 车次,约占总车次的 75.5%; (2)见红灯减速慢行的有 462 车次,约占总车次的 22%; (3)见红灯稍缓停车的有 217 车次,约占总车次的 2%; (4)见红灯仍然冲过去的有 11 车次,约占总车次的 0.2%;

2.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1)实验被试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被试”,当时有40名被试参加。每次实验都付给被试酬金。被试来源很广泛,有熟练工人,有推销商人,有白领工人,也有专家等,年龄在25至50岁之间。(2)实验过程Milgram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同时米尔格拉姆还安排了他的助手做真被试。实验时告诉被试,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习影响的实验。真被试,扮演“教师”角色,假被试(也就是他的助手)扮演“学生”角色。真被试的任务是当“学生”对字词配对出错时对其实施电击,电压范围从15伏到450伏。“学生”每犯一次错,惩罚的电压就增加15伏。实验者将当“学生”的假被试与当“老师”的真被试分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隔一堵墙,把“学生”用带子栓在椅子上,向“老师”解释说“防止他逃走”,并在学生“手腕上绑上电极”,目的是当他犯错时由老师“施以电击惩罚”。在实验开始前,先给真被试15伏到75伏电击,感受电击程度,体验“学生”痛苦。实验中“学生”故意犯了许多错误,当电压升到150伏的时候,学生开始呻呤求饶,随着电压的进一步上升,“学生”哭着求“老师”放过自己,“老师”也有迟疑,但每次疑的时候,实验者就督促他“继续下去”,“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进行”等。(3)实验目的这个实验的目的:其一要知道有多少真被试能服从实验者的要求,用处罚手段对付学生,并能坚持到最后;其二是观察真被试在执行实验者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痛苦、歇斯底里等的情绪,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4)实验结果有26个真被试占65%的人屈从实验者的压力一直坚持到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其中有一个真被试在实验前从容不迫,但在实验进行到21分钟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大,浑身抽搐,并张口结舌,自言自语“让我停止实验吧”几乎成了一个精神失常者,但还在坚持实验,直到最后。只有有14名被试占35%作了种种不服从的反抗,他们认为用电击处罚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很不人道的,他们抵制权威的压力而维持道德和良心。Milgram这个实验虽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争议,但确实证明了人们服从于权威这个事实。尽管人们会感到某种要求在道德和伦理上无法接受,但他们仍然会选择服从命令。3.霍桑(Hawthorneeffect)的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霍桑1985年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从工厂选出6名普通装配女工,实验分为12个阶段。第一阶段,女工们在原车间工作,测量她们的一般效率;第二阶段,把她们转到类似车间的实验室里,测量每个女工的工作效率,其他条件不变;第三阶段,改变先前支付工资的办法,先前支付工资取决于全车间工人(100人),现在则取决于她们6人的工作量;第四阶段,增加2次休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休息5分钟;第五阶段,休息时间延长到10分钟;第六阶段,5分钟休息时间增加到6次;第七阶段,工厂给工人提供简单午餐;在以后的三个阶段,每天提前半小时停工;第十一阶段,工作日改为每周5天;第十二阶段,恢复原来工作条件,女工们回到开始时的工作条件。这个实验最初的设想是测量各种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从而创造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和改变妨碍工作效率的条件。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外

2.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 (1)实验被试 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被试”,当时有 40 名被试参加。 每次实验都付给被试酬金。被试来源很广泛,有熟练工人,有推销商人,有 白领工人,也有专家等,年龄在 25 至 50 岁之间。 (2)实验过程 Milgram 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同时米尔格拉姆还 安排了他的助手做真被试。实验时告诉被试,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 习影响的实验。真被试,扮演“教师”角色,假被试(也就是他的助手)扮 演“学生”角色。真被试的任务是当“学生”对字词配对出错时对其实施电 击,电压范围从 15 伏到 450 伏。“学生”每犯一次错,惩罚的电压就增加 15 伏。实验者将当“学生”的假被试与当“老师”的真被试分别安排在两个 房间里,中间隔一堵墙,把“学生”用带子栓在椅子上,向“老师”解释说 “防止他逃走”,并在学生“手腕上绑上电极”,目的是当他犯错时由老师 “施以电击惩罚”。在实验开始前,先给真被试 15 伏到 75 伏电击,感受电 击程度,体验“学生”痛苦。实验中“学生”故意犯了许多错误,当电压升 到 150 伏的时候,学生开始呻呤求饶,随着电压的进一步上升,“学生”哭 着求“老师”放过自己,“老师”也有迟疑,但每次迟疑的时候,实验者就 督促他“继续下去”,“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进行”等。 (3)实验目的 这个实验的目的:其一要知道有多少真被试能服从实验 者的要求,用处罚手段对付学生,并能坚持到最后;其二是观察真被试在执 行实验者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痛苦、歇斯底里等的情绪,了解他 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4)实验结果 有 26 个真被试占 65%的人屈从实验者的压力一直坚持 到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其中有一个真被试在实验前从容 不迫,但在实验进行到 21 分钟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大,浑身抽搐, 并张口结舌,自言自语“让我停止实验吧”几乎成了一个精神失常者,但还 在坚持实验,直到最后。只有有 14 名被试占 35%作了种种不服从的反抗, 他们认为用电击处罚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很不人道的,他们抵制权威的压力 而维持道德和良心。 Milgram 这个实验虽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争议,但确实证明了人们服从于 权威这个事实。尽管人们会感到某种要求在道德和伦理上无法接受,但他们 仍然会选择服从命令。 3.霍桑(Hawthorne effect)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霍桑 1985 年 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从工 厂选出 6 名普通装配女工,实验分为 12 个阶段。第一阶段,女工们在原车 间工作,测量她们的一般效率;第二阶段,把她们转到类似车间的实验室里, 测量每个女工的工作效率,其他条件不变;第三阶段,改变先前支付工资的 办法,先前支付工资取决于全车间工人(100 人),现在则取决于她们 6 人 的工作量;第四阶段,增加 2 次休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休息 5 分钟; 第五阶段,休息时间延长到 10 分钟;第六阶段,5 分钟休息时间增加到 6 次;第七阶段,工厂给工人提供简单午餐;在以后的三个阶段,每天提前半 小时停工;第十一阶段,工作日改为每周 5 天;第十二阶段,恢复原来工作 条件,女工们回到开始时的工作条件。 这个实验最初的设想是测量各种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从而创造 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和改变妨碍工作效率的条件。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外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