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民国教育史》书籍PDF电子版(人民出版社:冯开文)

冯开文中国民国教育史著a-人x大版社

责任编辑:李京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民国教育史/冯开文著ZHONGGUO MINGUOJIAOYU SH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百卷本《中国全史》丛书/史仲文,胡晓林主编)ISBN7-01-001440-X1.中1.冯1.教育史-中国-民国时期(1912一1949)N.G52人天就般杜出版发行(100706北京朗阳门内大街166号)北京商学院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销1994年1月第一版1994年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开本:787×1092毫米1/32印张8插页4:字数:165千字印数:1-1300册定价:9.80元

百千盛事F

聚精用宏百巷本中国全大季天林

百卷本《中国全史》总序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的国家。正是这种独持的历史过程与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游流。要科学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就必须展现其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展现,又必须建立在对所有的历史素材进行整体性研究上,而这正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可以说,这也正是我们主编这部《中国全史》的初裹,亦是我们定名一个“全”字,而未按习惯定名为中国通史的原由。我们认为;只有“全”,才能包含*通”。我们在设计《中国全史》之时,首先尽力将目光投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表现上,以大文化的观点来思考历史文化现象,从雨探寻其特点与规律。我们希望该书对中国史的描述,既体现树木,又展现森林,并突出中国历史的文化品位。从而,在《中国全史》的构架上,我们划分了十个断代和十个专业。十个断代为:远古暨兰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国:十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宗教、习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此前后勾联,纵横交错,条块结合,衍成百卷,并凝结为一整体,力图包容、覆盖中国历史的巨大时空,勾画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全貌。这是一项前人所未做过的工作,因而对我们而言,也只能说是一

2个大胆的尝试。我们将努力前行,并恭听世人评说,希冀由此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路子。五千年色彩斑澜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格是内向的。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为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始,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瑙”文化特征。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无墙不成家园。只不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西方不--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住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些

3做家长的,有权取消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主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仆,人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神灵,而是凰帝。如陷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李,道教的创始人也姓季,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道、佛排座次,认为佛第一,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亦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基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仙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子,就可以救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帝。不但如此,连天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有一出传统戏《判官》,讲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包青天便去地府判断冤情。结果惹怒了阎君。阅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吉:“宋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了脾气。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基警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样厂。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一一原罪,进教堂的自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仟,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

1蕙。花儿个钱,烧一柱香,便衔望全家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群儿于,或找门好好作,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而,学习孔了“敬鬼神而远之”,方间亦得望鬼神能为己服务。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厂··切的,但皇帝亦不能长命百岁。皂帝死了,便要根据其生表现给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景帝。刘彻八次出兵,将例奴遂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香庸暴虐,死于臣子之手,便称菱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恭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排看来,皇权虽大,但寞寞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亲,便是有道,否则即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且可以“管”世间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而孤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那许多美丽、善良的鬼狐,谁不喜欢?中国古人的“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近乎现代人观念中的普遍性规律。不过不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规律,唯其如此,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中国古人重视“道”的影响,讲究天理、天命,天道、运,又讲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贪一。无论天上地下,还是世间万物,都被统一的力基所左右,而这力量正与人间的伦理纲常相合。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合一,而且相信天人感应。统治

- · 5者作了坏事,会天悠人您;做了好再,等于顺应天理,会得到上天与人世的共同支持。所以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要人们去恶扬善,自强不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视人生,也最热爱人生,强调“食、色,性也”。认定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儿育女是顶重要的。一是珍视生命,贵生恶死,二是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重视生命,所以最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与其它一般宗教绝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点是研究人死后怎样,而道教则一心关注人怎能不死?因为重视传宗接代,所以对孔夫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没有子嗣。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勇手生活并善手生活,的民族。这表现在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特别能够吃苦耐劳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美食美味的民族;既是一个勇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环境以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国的饮食,曾经独领风于世界。中国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能颜强生存,自给自足。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使民族和睦成为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主旋律。历史上虽有多次民族冲突,但终究归于一体。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人生信仰方面,主张宗教宽容。虽然也曾有过宗教冲突,但总体而言,不同的信仰可以和睦相处,甚至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最值

6得骄傲的盛唐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共存共融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其中任何一家的努力,都不会有伟大的盛唐文明。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使中国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占人善于师法自然、造化天功、抒情写意,不失天然本色。比如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最擅长借天然景色,变天上景为人间景,使二者相互融为一体,更见光辉。如北京旧时“燕京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就深得个中三味。月亮本是自然景观,建筑师却使它与芦沟桥发生关联,桥因月而生辉,月因桥而增色。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维和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类保护和利用环境,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使中国文化更具兼容性、整体性、现实性和模糊性。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古代中国人不喜欢天人分裂的极端行为,更喜欢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人情。虽远游干里,终不忘落叶归根。有人说中国人最看重种族血缘关系,其实不然。和日本民族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土地”,日本才是最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所以异族人在日本生活,即使往上一一百年,仍然不能同化到日本民族中去。西方人又不同,他们最重功利,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所以离乡背井,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中国人是最重视乡土关系的,只要在间一块土地上生活,便是老乡,而“老乡见老乡”,便要“两眼泪汪汪”。旧诗中写人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商鞅、李斯、董仲舒.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成也商鞅败也商鞅.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外教育史笔记(共六章).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教育学百年.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各章习题集(无答案).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结构图、各章教案讲义).pdf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各章讲义,共十章).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裴长安).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pdf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教学组织形.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课程.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教学设计.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主体论.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教学目标.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教学评价.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教学内容.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教学模式.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教学方法.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教学原则.ppt
- 《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教学论绪论.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记(选自《礼记》).doc
- 《中国教育史》文献资料:《中外教育史研究论文集》PDF电子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刘新科).pdf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秦汉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石河子大学:裴长安).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1840-1911).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明到清初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宋的教育及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前21-前476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