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132.5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ChineseEducationalHistory课程编码:Z110044理论学总学时/总学分:48学时/3学分时/理论学分:48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专业开课单位:师范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中国教育史课程是学前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如下: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目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方法。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历史成因及影响;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一”学在官府”;掌握先秦儒、墨、道、法四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战国后期重要的教育篇章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本章采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辩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外阅读:徐中舒.先秦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课外作业:从儒、墨、道、法中任选一家,梳理其发生、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8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汉、唐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掌握汉唐时期文教政策、学校制度、选士制度的基本特征;掌握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等人的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如下:1、秦汉文教政策和措施2、汉代教育制度及选士制度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4、王充的教育思想5、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及”九品中正”选士制度6、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7、隋唐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8、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本章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课程编码:Z110044 总学时/总学分:48学时/3学分 理论学 时/理论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专业 开课 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学前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2、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 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如下:使学生了 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 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 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论 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目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方法。本章 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6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历史成因及影响;理解中国奴隶 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掌握先秦儒、墨、道、法四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战国后期重要的教育篇章中体 现出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辩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徐中舒.先秦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课外作业:从儒、墨、道、法中任选一家,梳理其发生、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 8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汉、唐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掌握汉唐时期文教政策、学校制度、选士制度的 基本特征;掌握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等人的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如下:1、 秦汉文教政策和措 施 2、 汉代教育制度及选士制度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王充的教育思想 5、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及"九品中正"选士制度6、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7、  隋唐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8、  韩愈、柳宗元的教 育思想。 本章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外阅读.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M].北京:中华书局,2010课外作业:梳理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今天的启示。第三章宋元时期的教育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理解我国特有的教育制度一一书院制度的起源及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有:1、宋代文教政策的调整及三次兴学运动:2、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及朱熹的教育思想;3、宋元时期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本章采用自学、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阅读,张立文.朱熹评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课外作业:中国书院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第四章明清时期的教育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教育的演变,理解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掌握王阳明和明清时期进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1、明清的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2、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3、明清的书院、私学和蒙学教育4、王阳明教育思想5、顾炎武、黄曦之、颜元的教育思想。本章采用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外作业:以"巨变的世界与渐变的中国为主题,就近代中国教育的落后为主题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第五章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掌握洋务派、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和癸卯学制的意义;掌握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1、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2、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3、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4、癸卯学制的颁行和清末的教育改革。本章采用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和王子、癸丑学制,掌握蔡元培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了解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掌握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教育的变革。本章采用讲授法。课外阅读: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韩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七章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10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理解乡村教育运动和教学改革实验;掌握黄、杨、陶、陈等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1、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2、乡村教育运动和实验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4、杨贤江教育思想5、晏阳初教育思想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7、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8、梁漱教育思想本章采用指导学生分小组收集熟悉史料,备课、讲课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讲授、讨论相结合。课外阅读:晏阳初著;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1-3)[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第八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2学时

课外阅读.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课外作业: 梳理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今天的启示。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理解我国特有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的起源及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 响;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有:1、宋代文教政策的调整及三次兴学运动;2、 宋代理学教育思 想的产生及朱熹的教育思想;3、 宋元时期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 本章采用自学、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外阅读.张立文.朱熹评传 [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课外作业: 中国书院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6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教育的演变,理解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掌握王阳明和明清时 期进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1、明清的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 2、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3、 明清的书院、私学和蒙学教育 4、王阳明教育思想 5、  顾炎武、黄曦之、颜元的教育思想。 本章采用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外作业:以"巨变的世界与渐变的中国"为主题,就近代中国教育的落 后为主题收集资料,进行讨论。 第五章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掌握洋务 派、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和癸卯学制的意义;掌握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 1、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2、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张之洞的教育思 想 3、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4、癸卯学制的颁行和清末的教育改革。 本章采用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章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 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和壬子、癸丑学制,掌握蔡元培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了解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掌握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教育的 变革。   本章采用讲授法。 课外阅读:蔡元培著;高平叔编. 蔡元培教育文选韩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10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理解乡村教育运动和教学改革实验;掌握黄、杨、陶、陈等教育家 的主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有:1、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 2、乡村教育运动和实验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4、杨贤江教育思想5、晏阳初教育思想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7、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8、梁漱溟教育思想 本章采用指导学生分小组收集熟悉史料,备课、讲课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讲授、讨论相结合。 课外阅读:晏阳初著;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1-3)[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第八章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的教育概况,了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本章以讲授法为主。三、参考教材课程教材: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书目: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7、田正平、肖朗、周谷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四、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成绩构成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期末考核占总分的60%。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自学提问、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论文几方面考察。期末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的教育概况,了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徐特立的教育思 想。本章以讲授法为主。 三、参考教材 课程教材: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7、田正平、肖朗、周谷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 [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四、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成绩构成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期末考核占总分的60%。 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自学提问、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论文几方面考察。 期末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