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判断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心理学院教学部门:教研室:心理学系陈昕教师姓名:讲师专业技术职称: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心理学院 教 研 室 : 心理学系 教 师 姓 名 : 陈昕 专业技术职称 : 讲师 课 程 名 称 : 社会心理学 授 课 学 期 :2013~ 2014 学年 秋 季学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10教学周周第三大节第七章社会判断授课章节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第二节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教学目标:掌握社会判断、归因、决策的定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熟悉社会判断的基本特征,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了教学目标解社会判断在人类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判断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社会判断(socialjudgments)、归因(Attribution)、决策(Decision making),凯利专业词汇的三维归因理论(Kelley‘sattributiontheory)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10分钟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10分钟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10分钟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第二节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与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10分钟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20分钟时间分配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20分钟10分钟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小结5分钟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0 教学周 周 二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判断、归因、决策的定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 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熟悉社会判断的基本特征,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了 解社会判断在人类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判断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教学难点: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判断(social judgments)、归因(Attribution)、决策(Decision making),凯利 的三维归因理论(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 )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 10 分钟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 10 分钟 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 10 分钟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10 分钟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20 分钟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20 分钟 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10教学周周五第三大节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三节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授课章节第四节决策及其理论第五节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教学目标:掌握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决策风格的定义;熟悉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归因训练的基本方法,决策的主要理论;了解归因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目标决策树的建立过程。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归因与判断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bias)、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专业词汇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Bias)、归因训练(Attributiontraining)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三节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40分钟一、归因偏差25分钟15分钟二、归因训练第四节决策及其理论30分钟教学内容8分钟一、决策的分类与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2分钟三、决策理论10分钟时间分配第五节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20分钟一、决策风格10分钟二、决策技术10分钟小结5分钟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0 教学周 周 五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第五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决策风格的定义;熟悉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应遵循那些 基本原则,归因训练的基本方法,决策的主要理论;了解归因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决策树的建立过程。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归因与判断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 教学难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Bias )、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40 分钟 一、归因偏差 25 分钟 二、归因训练 15 分钟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30 分钟 一、决策的分类 8 分钟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2 分钟 三、决策理论 10 分钟 第五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20 分钟 一、决策风格 10 分钟 二、决策技术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注解讲授内容第七章社会判断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其特征,这样才能对其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同样,他人也会根据个体的一些特征形成对于个体的印象。这一过程便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为对人知觉,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料,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过程。可以说,社会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底层基础,是人们相互作用行为的出发点。因此,要想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洞察人们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把握人们是怎样在认识或知觉他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认知加工层面上进一步做出自已的判断与决策,这就是社会判断过程。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社会态度、社会判断三种过程可以合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只狭义地包括社会判断这一过程。人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人类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去思考和判断,来理解世界,而这也就有了人类灵魂的特性。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总以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而不能够从事物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也正因此,导致我们的自负和盲目,也由此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社会判断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社会认知过程,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三大内容之0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最近20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现了学科的崛起。国际心理学界围绕着“社会信息的贮存与加工”、“刻板印象与偏见”、“社会认知与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归因与责任判断”等有关社会认知的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的成就都为社会判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钟毅平(1996,1999)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因循约定俗成的习惯,将社会判断等同于社会思维。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判断(socialiudgments)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具有实践性、预见性、文化制约性和超标准化趋势的特性。其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决策和归因两大领域。我们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人的认知是先从感觉到知觉,而后是印象,最后形成判断。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本质或变化的反映,属于社会认知的理性认识阶段。如揭露个人或群体的本质、概括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规律、预测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效果等,都是这种社会判断过程社会判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间接认识与直接认识的密切结合。以对人的行为预测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做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做出的,所以是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考虑到判断和决策的密不可分,我们认为判断必然要涉及到行为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中最接近行为的一个高级加工阶段。社会判断研究是具多学科特征的交叉领域。社会判断研究既然被视为社会认知的三大内容之一,自然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课题中的亮点,这是从它最近归属的领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七章 社会判断 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其特征, 这样才能对其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同样,他人也会根据个体的一些特征形成对于个 体的印象。这一过程便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为对人知 觉,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料,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过 程。可以说,社会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底层基础,是人们相互作用行为的 出发点。因此,要想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洞察人们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把握人们是 怎样在认识或知觉他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认知加工层面上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与 决策,这就是社会判断过程。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社会态度、 社会判断三种过程可以合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也有一些学者认 为社会认知只狭义地包括社会判断这一过程。 人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人类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 志去思考和判断,来理解世界,而这也就有了人类灵魂的特性。但是,这也不可避免 地带来了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总以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 而不能够从事物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也正因此,导致我们的自负和盲目,也由 此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 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是由于这 个原因,社会判断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社会认知过程,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三大内容之 一。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 最近 20 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现了学科的崛起。国际心 理学界围绕着“社会信息的贮存与加工”、“刻板印象与偏见”、“社会认知与攻击 性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归因与责任判断”等有关社会认知的核心议题展开 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的成就都为社会判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以钟毅平(1996,1999)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因循约定俗成的习惯,将社 会判断等同于社会思维。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判断(social judgments)指的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具有实践性、预见性、文化制 约性和超标准化趋势的特性。其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决策和归因两大领域。我们基本上 同意这种看法。人的认知是先从感觉到知觉,而后是印象,最后形成判断。社会判断 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本质或变化的反映,属于社会认知的 理性认识阶段。如揭露个人或群体的本质、概括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规律、预测个人或 群体的行为效果等,都是这种社会判断过程。 社会判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间接认识与直接认识的密切结合。以对人的行为预测 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做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 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做出的,所以是 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考虑到判断和决策的密不可分,我们认为判 断必然要涉及到行为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中最接近行为的一个高 级加工阶段。 社会判断研究是具多学科特征的交叉领域。社会判断研究既然被视为社会认知的 三大内容之一,自然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课题中的亮点,这是从它最近归属的领

域来说的。其实社会判断和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判断与决策研究最初就是在实验认知领域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积累的。所以,实验认知心理学,包括思维心理学、推理心理学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影响社会判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此外,对于发展心理学来讲,其社会性发展课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学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这本身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判断之一。除了心理学其他分支外,像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都对社会判断过程有所探讨,只不过它们分析社会判断的角度比较宏观一些。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就出版了一部《社会判断》著作(Sherif&Hovland,1961),在该著作中,社会判断被理解为三层意义:辨别(discrimination)就是识别两个项目不同的任务,这里的项目可以是重量、音调、陈述。安置或归类(placementorcategorization)一种特殊的辨别,即如何处置某一个项目和数目超过两个并且彼此不同的其它项目的关系,这是对于一类相似的项目做出反应。接纳一拒斥(acceptance-reiection)这一判断任务是以个体偏好形式来对项目(陈述、物体、人群)进行安置或归类,把它们排列在一个社会距离尺度上。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比较接近决策,即行为选择了。社会判断不仅仅是态度评价,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下的行为快择,例如,大学生报考研究生选择哪一所城市哪一所高校,婚姻恋爱中的各种取舍和决定,股市中行为选择。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中对判断与决策的涉及还是比较鲜见的事情。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对这部分研究太少,并且这部分内容在经典的心理学体系或者认知过程中找不到立足之地,如果把社会判断放在“思维”部分,似乎有点不合乎原来对思维分为“概念”“推理”、“问题解决”的三大块内容,因为判断就包含了推理的成分,也包含了问题解决的成分。M·W·艾森克和M·T·基恩编写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第四版)对于“判断与决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尽管这两个领域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它们也与人类推理很接近,参见第16章),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区分。从本质上来看,判断(judgment)研究关心的问题是从已有知识和可获取的证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加工过程。相反,决策(decisionmaking)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众多选择中做出决定,并且这些选择可能是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这让我们对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不可能把二者绝然分开,反而是紧密结合在一块儿来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其它形式的研究。刚才提及,社会判断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它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便成为不可能,即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刺激进行识别,把有意义的、与自己头脑中预存知识有联系的刺激物按特性分门别类;三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把社会刺激以表象形式贮存起来,为社会判断做好进一步的准备。没有对社会刺激的识别,没有社会刺激表象和表征,就无法对社会刺激进行更抽象的推理和评价。对于社会判断的特征,林文瑞(2001)提出社会判断具有深层内在性的观点,并认为这种深层内在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判断的类似性假设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都往往假定被判断者很像他们
域来说的。其实社会判断和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判 断与决策研究最初就是在实验认知领域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积累的。所以,实验认知心 理学,包括思维心理学、推理心理学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影响社会判断研究的 一个重要分支。 此外,对于发展心理学来讲,其社会性发展课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学对于道德判断 的研究,这本身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判断之一。除了心理学其他分支外,像社会学和文 化人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都对社会判断过程有所探讨,只不过它们分析 社会判断的角度比较宏观一些。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出版了一部《社会判断》 著作(Sherif & Hovland, 1961), 在该著作中,社会判断被理解为三层意义: 辨别(discrimination) 就是识别两个项目不同的任务,这里的项目可以是重 量、音调、陈述。 安置或归类(placement or categorization) 一种特殊的辨别,即如何处置某 一个项目和数目超过两个并且彼此不同的其它项目的关系,这是对于一类相似的项目 做出反应。 接纳-拒斥(acceptance-rejection) 这一判断任务是以个体偏好形式来对项 目(陈述、物体、人群)进行安置或归类,把它们排列在一个社会距离尺度上。 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比较接近决策,即行为选择了。社会判断不仅仅是态 度评价,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下的行为抉择,例如,大学生报考研究生 选择哪一所城市哪一所高校,婚姻恋爱中的各种取舍和决定,股市中行为选择。 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中对判断与决策的涉及还是比较鲜见的事情。很主要的一个原 因对这部分研究太少,并且这部分内容在经典的心理学体系或者认知过程中找不到立 足之地,如果把社会判断放在“思维”部分,似乎有点不合乎原来对思维分为“概念”、 “推理”、“问题解决”的三大块内容,因为判断就包含了推理的成分,也包含了问 题解决的成分。 M·W·艾森克和 M·T·基恩编写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第四版) 对于“判断 与决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尽管这两个领域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它们也与人类推 理很接近,参见第 16 章),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区分。从本质上来看,判断 (judgment)研究关心的问题是从已有知识和可获取的证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加工过 程。相反,决策(decision making)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众多选择中做出 决定,并且这些选择可能是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 这让我们对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 不可能把二者绝然分开,反而是紧密结合在一块儿来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其它形式的研 究。 刚才提及,社会判断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 决策。它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一是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 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便成为不可能,即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刺激 进行识别,把有意义的、与自己头脑中预存知识有联系的刺激物按特性分门别类; 二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把社会刺激以表象形式贮存起来,为社会判断做好进一步 的准备。没有对社会刺激的识别,没有社会刺激表象和表征,就无法对社会刺激进行 更抽象的推理和评价。 对于社会判断的特征,林文瑞(2001)提出社会判断具有深层内在性的观点,并 认为这种深层内在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判断的类似性假设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都往往假定被判断者很像他们

自己,有倾向于“类似性”。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背景特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在判断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掌握了一些背景特点,如果这些特征与自已相似,往往会预言出别人和自已一样的反应。如果为一个人提供了另外一个人的情况,而且这种行为与他自已的行为相似,他就可能判断为对方的特征与他类似。社会判断的背景性人们利用有限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广泛的判断、影响这种判断的常常是对我们所遇到的那个人所在“环境”的一种联想,而不是那个人。人们往往根据那个人特定环境背景的联系来判断人们怎么样,会做什么。背景线索会导致判断发生偏差,因为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卷入的程度不同,对情况了解也不同。对于同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所了解的背景材料有多有少,角度也不同。所以,有可能导致社会判断相差甚远。社会判断的情感性我们的情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研究表明,判断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联想,当某个人、某种现象、某个词出现时,人们用强烈的肯定评价做出反应,而对另一个人、另一种现象、另一个词则用完全否定的评价做出反应。好恶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对别人的大多数判断最初基本上是根据好坏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出他们所有的性质,由于一个人被标签为好的,他就像被一种积极的光环笼罩。社会判断的联想性当一个刺激出现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想起其它的刺激,人们有利用最少量的信息,对别人做出广泛判断、广泛结论的倾向。人们从某种品质的存在,联想推断出他还具备一些其它品质,这种联想可能正确,更多时产生片面性。社会判断的联想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待。即一个人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料,如果你常常把某个线索和某种现象联系在一起,你就逐渐学会期待某个线索,因为它们已经联系好多次了。社会判断的宽大性人类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即宽大作用,研究表明,对别人积极肯定的评价是偷愉快的,也是很容易了解的。在人际交往印象有变化时,如果任何其它方面都相同的话,就普遍存在着积极肯定的评价,它反映了在估价我们的人类伙伴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宽大作用。社会判断的超标准性社会判断是有标准的、稳定的。然而事实上,社会判断却经常受到现实生活的冲击和破坏,又不稳定,有超标准性趋势。影响社会判断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有社会信息和社会规范两方面。社会判断用的材料少了固然不利:容易产生片面和错误,然而多而杂,也未必有益。随着信息的增加,社会判断标准有主体化趋势。社会规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判断也是不同的。社会判断的预见性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它的认知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提供对认知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意义的理解,提供对认知客体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测依据,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不会发生什么。因此,社会判断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满足提供了一种认知手段。归因与决策是研究最多的两种社会判断形式。先看归因的概念。所谓归因(Attribution),指的是认知主体依据一定的线索对他人或自已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认知主体总是寻求一个充足的理由去解释他人为什么那样做,一旦这种理由找出来,行为也就得到了解释。对于决策的基本定义,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H.A.Simon)指出,“管理就是决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决策就是做决定”;而章志光教授认为,所谓决策(Decisionmaking),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扶择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决策具有如下特征:
自己,有倾向于“类似性”。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背景特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 联系。在判断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掌握了一些背景特点,如果这些特征与自己相 似,往往会预言出别人和自己一样的反应。如果为一个人提供了另外一个人的情况, 而且这种行为与他自己的行为相似,他就可能判断为对方的特征与他类似。 社会判断的背景性 人们利用有限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广泛的判断、影响这种判断 的常常是对我们所遇到的那个人所在“环境”的一种联想,而不是那个人。人们往往 根据那个人特定环境背景的联系来判断人们怎么样,会做什么。背景线索会导致判断 发生偏差,因为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卷入的程度不同,对情况了解也不同。对于同一种 社会现象,人们所了解的背景材料有多有少,角度也不同。所以,有可能导致社会判 断相差甚远。 社会判断的情感性 我们的情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研究表明,判断常常带 有强烈的感情联想,当某个人、某种现象、某个词出现时,人们用强烈的肯定评价做 出反应,而对另一个人、另一种现象、另一个词则用完全否定的评价做出反应。好恶 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对别人的大多数判断最初基本上是根据好坏得出来的,然 后再从这个判断推出他们所有的性质,由于一个人被标签为好的,他就像被一种积极 的光环笼罩。 社会判断的联想性 当一个刺激出现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想起其它的刺激,人 们有利用最少量的信息,对别人做出广泛判断、广泛结论的倾向。人们从某种品质的 存在,联想推断出他还具备一些其它品质,这种联想可能正确,更多时产生片面性。 社会判断的联想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待。即一个人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料,如果 你常常把某个线索和某种现象联系在一起,你就逐渐学会期待某个线索,因为它们已 经联系好多次了。 社会判断的宽大性 人类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即宽大 作用,研究表明,对别人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愉快的,也是很容易了解的。在人际交往 印象有变化时,如果任何其它方面都相同的话,就普遍存在着积极肯定的评价,它反 映了在估价我们的人类伙伴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宽大作用。 社会判断的超标准性 社会判断是有标准的、稳定的。然而事实上,社会判断却 经常受到现实生活的冲击和破坏,又不稳定,有超标准性趋势。影响社会判断的现实 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有社会信息和社会规范两方面。社会判断用的材料少了固然不利, 容易产生片面和错误,然而多而杂,也未必有益。随着信息的增加,社会判断标准有 主体化趋势。社会规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判断也是不同的。 社会判断的预见性 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 象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它的认知 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提供对认知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意义的 理解,提供对认知客体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测依据,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不 会发生什么。因此,社会判断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满足提供了一种认知手段。 归因与决策是研究最多的两种社会判断形式。 先看归因的概念。所谓归因(Attribution),指的是认知主体依据一定的线索对他 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 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认知主体总是寻求一个充足的理由去解释他 人为什么那样做,一旦这种理由找出来,行为也就得到了解释。 对于决策的基本定义,1978 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H.A.Simon)指出, “管理就是决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决策就是做决定”;而章 志光教授认为,所谓决策(Decision making),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 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从这个定 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决策具有如下特征:

1.决策必须是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考虑,它需要对方案做出优劣判断,进行取舍。那种虽然有多种行动方案,但不需要经过仔细考虑就做出选择的则不能称之为决策。2.决策必须在行动方案实施后,具有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后果。无论人们在选择行动方案时多么小心,都很难确定这些行动方案会带来预期的结果。3.决策必须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即决策是针对行动目标而言的,每一决策做出后,并不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必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内在状态进行推断,诸如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等等,这也是对知觉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这些认知推论的研究,已经变成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最活跃的领域,这便是对归因的研究。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每天要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要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所以归因问题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已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飞机失事、学潮等: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人们身体患病、或是被别人责备。在研究归因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归因理论是多种研究路线和不同见解的统称,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具体的讲,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对自已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论,以及这种解释与推论如何影响他们的期望、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把客观现实与人们的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人们通过这种因果归因来认识、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不同的归因理论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归因理论,并以各种不同的传统的归因理论形成了目前归因理论的主干。尽管现存的许多归因理论和学说各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观点,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即归因理论家都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概念。归因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从觉察到的原因开始的。首先是对特定的行为、事件和现象观察原因,然后是把原因的推测同各种观察到的行为线索联系起来,最后这种归因引起了人们情感、动机、期望和行为的哪些变化。尽管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心理学家对归因理论的研究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对人知觉”(Personperception)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对人知觉理论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判断别人的?对具有相似性的人如何做出判断?这些判断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人们是如何对自已和他人形成知觉印象的?这些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已需要的影响等等。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和看法,不仅仅受控于他们知觉到的有关自已和他人外显行为背后的行为原因的知觉和认识,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对隐藏在外显行为背后的行为原因的知觉和认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归因理论应运而生了。由于归因理论家研究兴趣、态度的不同,因此他们对归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概念,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一)“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1.决策必须是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考虑,它需要对方案做出优劣判断,进行 取舍。那种虽然有多种行动方案,但不需要经过仔细考虑就做出选择的则不能称之为 决策。 2.决策必须在行动方案实施后,具有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后果。无论人们在选择 行动方案时多么小心,都很难确定这些行动方案会带来预期的结果。 3.决策必须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即决策是针对行动目标而言的,每一决策做出后, 并不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必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内在状态进行推断,诸如动机、 个性、情绪、态度等等,这也是对知觉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这些认知推论的研究, 已经变成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最活跃的领域,这便是对归因的研究。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在生活中, 我们每天要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要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所以归因 问题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 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 情,比如飞机失事、学潮等;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人们身体患病、或是 被别人责备。在研究归因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 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 归因理论是多种研究路线和不同见解的统称,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周围所发生的 事件进行解释。具体的讲,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 论,以及这种解释与推论如何影响他们的期望、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 论。归因理论把客观现实与人们的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原 因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人们通过这种因果归因来认识、理解、 预测和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 不同的归因理论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归因理论,并以各种不同的传统的归因 理论形成了目前归因理论的主干。尽管现存的许多归因理论和学说各有其不同的理论 基础和观点,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即归因理论家都关心现象的因果关 系概念。归因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从觉察到的原因开始的。首先是对特定的行为、事件 和现象观察原因,然后是把原因的推测同各种观察到的行为线索联系起来,最后这种 归因引起了人们情感、动机、期望和行为的哪些变化。 尽管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心理 学家对归因理论的研究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归因理论起源 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对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的研究。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对人知觉理论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判断别人的?对具有相似性的人如何 做出判断?这些判断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人们是如何对自己和他人形成知觉印象 的?这些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己需要的影响等等。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和看法,不仅仅受控于 他们知觉到的有关自己和他人外显行为背后的行为原因的知觉和认识,而更重要的是 取决于他们对隐藏在外显行为背后的行为原因的知觉和认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归因理论应运而生了。 由于归因理论家研究兴趣、态度的不同,因此他们对归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也不 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概念,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归因理论家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并且有一种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结果进行推断,分析行为变化的原因,达到理解、操纵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目的。例如,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了,教练员可能想知道,导致运动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平时的训练不够努力,方法不得当,以至比赛时发挥失常呢?还是因为这名运动员本身的基础差,缺少运动潜力?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失败这种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属于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归因。同样,运动员本身也会对自己的比赛失利问个为什么的问题,这就属于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只有通过这种现象推测或寻求其原因,才能达到控制它的目的。人类理解环境的需要,总是伴随着对环境的控制和改造,进而获得对事物更深层的认识。因此,当个体获得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后,他就有可能对自己未来的行为结果进行推测,并影响其后来的情感和随后行为的坚持性。例如,在交往动机范围内,如果某个人将交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交际能力强、自己的人缘好等内部因素,那他就会对将来的交往成功抱有更大的期望,产生自豪感和欣慰感,并且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加注意自己的交往技巧。但另一个方面,如果他把交往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交往能力差,面貌丑陋等因素,那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对将来的交往成功不抱有大的期望,从而放弃努力。当然,他也可能试图改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便产生积极、有效的结果。(二)对现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尽管现在有许多的归因理论和归因理论家,并且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所有的归因理论和归因理论家都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凡事都具有因果关系。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包含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形式逻辑学的观点认为,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纵观动机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各派动机理论都立足于探索激起行为的动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力比多理论、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等等,都是对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动因所提出的假设性解释。虽然归因理论家综合性的吸收了各派动机理论中的有关概念和观点,但是归因理论家的研究是通过行为结果来推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的,并且是从个体、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变量的协变关系上来探究行为的内在活动过程的。同动机理论相比,归因理论在研究次序上正好与动机理论相反。动机理论是从行为的原因分析行为的结果,而归因理论是从行为的结果推测行为的原因。即所有的归因理论都强调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得了95分,对这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归因理论家可能会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这个结果是属于成功呢,还是属于失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你是根据哪些信息和前提条件做出这样的判断呢?这一成绩与班级里的平均成绩是否一致呢?对这一结果的分析会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强调我们人类不是被动、机械的反应周围的现象,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行为结果中提取信息和线索,根据因果关系来推测行为的原因,充分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可知觉到的行为原因是推测动机思维的核心归因理论接受现象学派的观点,认为意识、经验和思维是动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有机体处于一个可知觉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的世界。因此,客观存在的现实有可能被意识的到,也有可能不被意识到。个体对观念、自己的心理活动、情绪体验的知觉称为觉察到的自我;被个体所意识到的并做出反应的环境,称
归因理论家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并且有一种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环境的需要。为 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结果进行推断, 分析行为变化的原因,达到理解、操纵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目的。例如,一名运动员在 比赛中失败了,教练员可能想知道,导致运动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平时的训 练不够努力,方法不得当,以至比赛时发挥失常呢?还是因为这名运动员本身的基础 差,缺少运动潜力?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失败这种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属于对他 人行为结果的归因。同样,运动员本身也会对自己的比赛失利问个为什么的问题,这 就属于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只有通过这种现象推测或寻求其原因,才能达到控制 它的目的。 人类理解环境的需要,总是伴随着对环境的控制和改造,进而获得对事物更深层 的认识。因此,当个体获得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后,他就有可能对自己未来的行 为结果进行推测,并影响其后来的情感和随后行为的坚持性。例如,在交往动机范围 内,如果某个人将交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交际能力强、自己的人缘好等内部因素,那 他就会对将来的交往成功抱有更大的期望,产生自豪感和欣慰感,并且在以后的人际 交往中更加注意自己的交往技巧。但另一个方面,如果他把交往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交 往能力差,面貌丑陋等因素,那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对将来的交往成功不抱有大的期 望,从而放弃努力。当然,他也可能试图改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便产生积极、 有效的结果。 (二)对现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尽管现在有许多的归因理论和归因理论家,并且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差异,但 是,所有的归因理论和归因理论家都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凡事都具有因果关系。我 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包含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形式逻辑学的观点认 为,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纵观动机研究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各派动机理论都立足于探索激起行为的动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 力比多理论、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 理论等等,都是对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动因所提出的假设性解释。虽然归因理论家综 合性的吸收了各派动机理论中的有关概念和观点,但是归因理论家的研究是通过行为 结果来推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的,并且是从个体、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变量的协 变关系上来探究行为的内在活动过程的。 同动机理论相比,归因理论在研究次序上正好与动机理论相反。动机理论是从行 为的原因分析行为的结果,而归因理论是从行为的结果推测行为的原因。即所有的归 因理论都强调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 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得了 95 分,对这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归因理论家可能 会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这个结果是属于成功呢,还是属于失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 因是什么呢?你是根据哪些信息和前提条件做出这样的判断呢?这一成绩与班级里 的平均成绩是否一致呢?对这一结果的分析会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强调我们人类不是被动、机械的反应周围的现象, 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行为结果中提取信息和线索,根据因果关系来推测行为的原因, 充分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可知觉到的行为原因是推测动机思维的核心 归因理论接受现象学派的观点,认为意识、经验和思维是动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 部分。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有机体处于一个可知觉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的世界。因此, 客观存在的现实有可能被意识的到,也有可能不被意识到。个体对观念、自己的心理 活动、情绪体验的知觉称为觉察到的自我;被个体所意识到的并做出反应的环境,称

为觉察到的环境,如我们的居住条件、学习条件、家人、朋友等等。个体所涉及到的范围和个人世界构成了我们的“现实”,成为我们的思想、活动,意向、思维、情感等内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个体总是按照自己的知觉或思维来反应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因此未觉察到的事物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不起作用,也不能引发行为。因而,当某一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交往失败是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对人不够热情后,这种知觉的意向就会转化成较强的动力,使他在今后的交往中为获取成功而提高交往技巧,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对归因调查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造成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特别是与成就行为有关的情境中对成功和失败所觉察的原因进行分析。至于个体察觉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觉察的,则是受到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节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警察对一交通事故进行归因,尤其是对严重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交通事故为何会发生?其原因是司机酒后驾车,还是受害者违反交通规则?”针对不同的事故原因进行适当的交通处罚,就是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任何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驱使,只有部析其动机,才能有的放地解决问题。可以说,归因理论的应用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看的。但是,不同的归因理论家对同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归因。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未的工作。海德早年接受了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把它们应用到解释人类的社会人际知觉的研究中。他非常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并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集中阐述了他多年来有关认知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心理学界把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作为归因理论诞生的标志。1958年,海德(Fritz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of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海德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控制周围环境、预见他人行为的需要,而实现这种需要的根本途径是寻找周围事件产生的原因。因而,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的解释。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在这样一种朴素心理学中,关键因素是确定什么是别人的固定的和根本的素质的能力。为了预言他们如何行动,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对别人个性、动机、情绪和态度的判断
为觉察到的环境,如我们的居住条件、学习条件、家人、朋友等等。个体所涉及到的 范围和个人世界构成了我们的“现实”,成为我们的思想、活动,意向、思维、情感 等内在心理活动的基础。 个体总是按照自己的知觉或思维来反应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因此未觉察到的事物 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不起作用,也不能引发行为。因而,当某一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交往 失败是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对人不够热情后,这种知觉的意向就会转化成较强的动力, 使他在今后的交往中为获取成功而提高交往技巧,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对归因调 查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造成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特别是与成就行为有关的情境中对成 功和失败所觉察的原因进行分析。至于个体察觉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觉察的, 则是受到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 警察对一交通事故进行归因,尤其是对严重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交 通事故为何会发生?其原因是司机酒后驾车,还是受害者违反交通规则?” 针对不同的事故原因进行适当的交通处罚,就是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任 何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驱使,只有剖析其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 问题。可以说,归因理论的应用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的。但是,不同的 归因理论家对同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归因。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的工作。海德早年接受了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并把它们应用到解释人类的社会人际知觉的研究中。他非常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的研 究,并于 1958 年在其代表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集中阐述了他多年来有关认知平 衡理论和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心理学界把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 书的出版作为归因理论诞生的标志。 1958 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 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 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 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 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 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 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海德还指出,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 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 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 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 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 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 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海德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控制周围环境、预见他人行为的需要,而实现这 种需要的根本途径是寻找周围事件产生的原因。因而,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 为的因果性的解释。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在这样一种朴素心理学中, 关键因素是确定什么是别人的固定的和根本的素质的能力。为了预言他们如何行动, 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对别人个性、动机、情绪和态度的判断

海德的最大贡献是从根本上区分了影响行为结果的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他接受了勒温关于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的观点,认为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不是归因于个人的原因,就是归因于环境的原因。然而,海德通过对行为结果知觉的原因推论进一步发现,实际上,人并不是活动的决定因素或影响行为结果的决定力量。也就是说,行为的“真实”规律和行为知觉到的原因尽管相互联系,但完全有可能是不同的。海德认为,个体的力量、环境的力量或个体与环境力量的结合,都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也有可能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每一特定的时刻,总有其中某一种原因在起主导作用。在归因的过程中,个人的原因是指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心境、态度、动机、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人所具备的东西:环境的原因则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情景特征、他人的影响、运气、惩罚等等,这些都是存在和表现在个体自身之外的,是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将来的期望和随后的行为。例如,如果一个运动员把某次比赛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而不是赛场的气氛、小组成员的水平等外部因素,那么这个运动员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将会期望做的更好,获得更大的自豪感,并提高自已的成功渴望:反之,如果他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运气,那么他将不会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一观点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发展。在认识因果关系中,与行为原因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联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原因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知道行为的原因是不是行动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比较持久的特征。有些外在原因是相当稳定的,例如法律、常规、职业作用、任务难度等等;但是有些外在原因也是不稳定的,例如,运气、机会等。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和内在与外在的原因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著名归因理论家韦纳曾用一个图表将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这些原因进行了和谐地归纳,从表7-1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表7-1决定行为因素的分类表控制的位置稳定性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工作的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区分原因稳定性的意义在于通过归因达到对行为动机的激发。如果一种结果被归因于一个稳定的原因中,那它就会在决定对未来的预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把一种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会对未来的行为没有显著的作用。可见,对行为的归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从表中可以看到,我们都可以把各种原因适当的归入来源于内在一外在、稳定一不稳定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四个范畴中。行为归因是人的社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对他人进行的深层次认知的开始,也意味着根据感知获取的表面的、外在的特征和属性来进一步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可以说,海德倡导的归因理论是开创性的,他对活动结果的内部、外部归因,一直是归因研究的基础,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同时我们也知道,推论是归因的一个重要内容,按形式逻辑推论与按辩逻辑推论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海德的归因理论运用的是形式逻辑,这就容易流于片面。按辩证逻辑推论,一种复杂的行为往往有多种原因,受众多的外部条件所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的内因就是个体内部的价值、信仰、态度、情绪、个性和动机等。即使外部条件相同,若内部原因不同
海德的最大贡献是从根本上区分了影响行为结果的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他接 受了勒温关于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的观点,认为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不是归因 于个人的原因,就是归因于环境的原因。然而,海德通过对行为结果知觉的原因推论 进一步发现,实际上,人并不是活动的决定因素或影响行为结果的决定力量。也就是 说,行为的“真实”规律和行为知觉到的原因尽管相互联系,但完全有可能是不同的。 海德认为,个体的力量、环境的力量或个体与环境力量的结合,都可能达到预期的结 果。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也有可能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 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每一特定的时刻,总有其中某一种原因在起主导作用。 在归因的过程中,个人的原因是指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心境、态度、 动机、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人所具备的东西;环境的原因则是指个体自身以外 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情景特征、他人的影响、 运气、惩罚等等,这些都是存在和表现在个体自身之外的,是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 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将来的期望和随后的行为。例如, 如果一个运动员把某次比赛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而不是赛场 的气氛、小组成员的水平等外部因素,那么这个运动员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将会期望做 的更好,获得更大的自豪感,并提高自己的成功渴望;反之,如果他将成功归因于偶 然的运气,那么他将不会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一观点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得到进一步 的体现和发展。 在认识因果关系中,与行为原因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联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原因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知道行为的原因是不是行动内在原因或外在 原因比较持久的特征。有些外在原因是相当稳定的,例如法律、常规、职业作用、任 务难度等等;但是有些外在原因也是不稳定的,例如,运气、机会等。稳定与不稳定 的原因和内在与外在的原因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著名归因理论家韦纳曾用一个图表 将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这些原因进行了和谐地归纳,从表 7-1 中,我们可以 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 7-1 决定行为因素的分类表 稳定性 控制的位置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不稳定 能力 努力 工作的难度 运气 区分原因稳定性的意义在于通过归因达到对行为动机的激发。如果一种结果被归 因于一个稳定的原因中,那它就会在决定对未来的预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如 果把一种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会对未来的行为没有显著的作用。可见,对行 为的归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从表中可以看到,我们都可以把各种原因适当的归入 来源于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四个范畴中。 行为归因是人的社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对他人进行的深层次 认知的开始,也意味着根据感知获取的表面的、外在的特征和属性来进一步对他人的 社会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可以说,海德倡导的归因理论是开创性的,他对活动结果 的内部、外部归因,一直是归因研究的基础,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同时我们也 知道,推论是归因的一个重要内容,按形式逻辑推论与按辩逻辑推论两者有很大的差 别。海德的归因理论运用的是形式逻辑,这就容易流于片面。按辩证逻辑推论,一种 复杂的行为往往有多种原因,受众多的外部条件所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 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的内因就是个体内部 的价值、信仰、态度、情绪、个性和动机等。即使外部条件相同,若内部原因不同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爱情、婚姻与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人际关系与沟通.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前21-前476年).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宋的教育及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明到清初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1840-1911).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石河子大学:裴长安).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秦汉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文献资料:《中外教育史研究论文集》PDF电子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刘新科).pdf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记(选自《礼记》).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民国教育史》书籍PDF电子版(人民出版社:冯开文).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内隐法测量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大学生的从众现象.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8 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1 爱情 婚姻 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0 人际关系.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9 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7 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5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4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3 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2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1 绪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