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2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社会成员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3.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成年期的社会化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不是社会化的载体。A.家庭B.大学C.杂志D.观念5.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为条件的。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6.“性别”表示()。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7.()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A.国家形象阶段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C.国家意识阶段8.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9.企业家属于()角色。1
1 第二章 社会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A.成年人 B.社会人 C.心理健全的人 D.合格社会成员 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B.成年期的社会化 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 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 化 4.(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观念 5.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 )为条件的。 A.早期社会化 B.语言社会化 C.性别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6.“性别”表示( )。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7.( )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A.国家形象阶段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C.国家意识阶段 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8.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 B.社会认知 C.社会情感 D.社会意识 9.企业家属于( )角色

A.表现型B.功利型C.自由型D.创造性1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B.角色不清A.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1.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12.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13.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为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14.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这一过程称为()。A.再社会化B.社会化C. 学习D.观察学习15.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已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称为()。A.政治社会化B.性别角色社会化C.角色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16.社会化的目的是()。A.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B.适应社会的变化C.对个体进行教化D.有助于社会成员互动17.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是()。A.青少年期B.成年期C.儿童期D.老年期2
2 A.表现型 B.功利型 C. 自由型 D.创造性 1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1.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 时难以协调,这是( )。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失调 C.角色不清 D.角色间冲突 12.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 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 D.角色失败 13.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 B.情景判断 C.社会知觉 D.人际知觉 14.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 再教化,这一过程称为( )。 A.再社会化 B.社会化 C.学习 D.观察学习 15.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称为( )。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角色社会化 D.语言社会化 16.社会化的目的是( )。 A.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B.适应社会的变化 C.对个体进行教化 D.有助于社会成员互动 17.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是( )。 A.青少年期 B.成年期 C.儿童期 D.老年期

18.道德判断是道德社会化中的()A.态度成分B.认知成分C.行为成分D.情感成分19.()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态度B.心理倾向C.社会角色D.人际关系20.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称为()。A.角色领悟B.角色实践C.角色转换D.角色期望21.下面,不属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部分的一项是()。A.本我B.自我C.利我D.超我22.下列哪一项是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A.群体社会化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道德发展理论D.正常成熟理论23.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人有这不同的对于疼痛的反映”,这是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体现。A.生物学基础B.社会文化C.家庭因素D.学校因素24.“狼孩”有着与同龄人类发育状况相同的大脑,但其智力却远远低于人类,说明人类智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的受到()的影响。A.生物学基础B.社会文化D.成长环境C.家庭因素25.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以国旗、国歌或国家领袖作为具体的国家象征是儿童的国家意识3个连续阶段的那个阶段。()A.国家象征期B.抽象国家观念期C.国际组织系统期D.国家意识期26.我国干部制度或企业改革后,一些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甚至下岗,不能很快3
3 18.道德判断是道德社会化中的( ) A.态度成分 B.认知成分 C.行为成分 D.情感成分 19.(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态度 B.心理倾向 C.社会角色 D.人际关系 20.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称为( )。 A.角色领悟 B.角色实践 C.角色转换 D.角色期望 21.下面,不属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部分的一项是( )。 A.本我 B.自我 C.利我 D.超我 22.下列哪一项是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 )。 A.群体社会化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道德发展理论 D.正常成熟理论 23.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人有这不同的对于疼痛的反映”,这是社会 化过程中( )影响因素的体现。 A.生物学基础 B.社会文化 C.家庭因素 D.学校因素 24.“狼孩”有着与同龄人类发育状况相同的大脑,但其智力却远远低于人类,说 明人类智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的受到( )的影响。 A.生物学基础 B.社会文化 C.家庭因素 D.成长环境 25.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以国旗、国歌或国家领袖作为具体的国家象征是儿 童的国家意识 3 个连续阶段的那个阶段。( ) A. 国家象征期 B. 抽象国家观念期 C. 国际组织系统期 D. 国家意识期 26.我国干部制度或企业改革后,一些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甚至下岗,不能很快

适应新的角色,这属于角色失调中的()。A.角色失败B.角色中断C.角色紧张D.角色冲突二、 多项选择题。1.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2.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A.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B.社会化C.再社会化D.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B.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C.人们能理解社会规范D.人们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4.社会化的载体包括()。B.学校A.参照群体C.家庭D.大众传播媒体5.道德社会化包括()等方面。A.道德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判断6.教师的角色属于()。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C.表现型角色D.不自觉角色7.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A.先赋角色B.功利角色C.自觉角色D.成就角色8.角色扮演过程包含()等要素。4
4 适应新的角色,这属于角色失调中的( )。 A.角色失败 B.角色中断 C.角色紧张 D.角色冲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 )。 A.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B.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 )。 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C.人们能理解社会规范 D.人们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4.社会化的载体包括( )。 A.参照群体 B.学校 C.家庭 D.大众传播媒体 5.道德社会化包括( )等方面。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判断 6.教师的角色属于( )。 A.成就角色 B.规定性角色 C.表现型角色 D.不自觉角色 7.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 A.先赋角色 B.功利角色 C.自觉角色 D.成就角色 8.角色扮演过程包含( )等要素

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领悟D.角色实践9.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10.再社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A.继续社会化B.早期社会化C.没有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社会化D.终生社会化11.社会化的内容包括()。A.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B.遵守社会规范C.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D.培养社会角色12.社会化的外延包括()。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语言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阶段有哪些?()A.注意过程B.保持阶段C.实践阶段D.强化阶段14.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A.生物学基础B.社会文化C.同辈群体D.职业背景15.下面属于社会化的作用的是()。A.教导生活技能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培养社会角色16.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将社会化分为()。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文化社会化D.民族社会化5
5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领悟 D.角色实践 9.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10.再社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 )。 A.继续社会化 B.早期社会化 C.没有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社会化 D.终生社会化 11.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 A.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B.遵守社会规范 C.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D.培养社会角色 12.社会化的外延包括( )。 A.政治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语言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阶段有哪些?( ) A.注意过程 B.保持阶段 C.实践阶段 D.强化阶段 14.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 )。 A.生物学基础 B.社会文化 C.同辈群体 D.职业背景 15.下面属于社会化的作用的是(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传递社会文化 C. 完善自我观念 D. 培养社会角色 16.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将社会化分为( )。 A. 政治社会化 B. 道德社会化 C. 文化社会化 D. 民族社会化

17.下面有关政治社会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B.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C.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D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18.美国学者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A.关心他人B.关注他人D.行动C.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19.下面属于角色失调的表现是()。A.角色紧张B.角色冲突D.角色中断C.角色不清20.角色行为包括()。B.角色领悟A.角色学习C.角色扮演D.角色差距三、填空题。1.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它诱使儿童和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能够使社会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事情。和3.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4.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实现个体内化的机制,这主要包括:四、名词解释1.社会化2.个体内化3.政治社会化4.道德社会化6
6 17.下面有关政治社会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B.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C.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D.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18.美国学者 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 ): A.关心他人 B.关注他人 C.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 D.行动 19.下面属于角色失调的表现是( )。 A. 角色紧张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不清 D. 角色中断 20.角色行为包括( )。 A. 角色学习 B. 角色领悟 C. 角色扮演 D. 角色差距 三、填空题。 1.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 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 ,形成适 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 ,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 的社 会成员的过程。 2. 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它诱使儿童和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能 够使社会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事情。 3.人的社会化是通过 和 两条途径实现的。 4.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实现个体内化的机制,这主要包 括: 、 、 、 、 。 四、名词解释 1.社会化 2.个体内化 3.政治社会化 4.道德社会化

5.基本社会化6.再社会化7.社会角色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教化的类别。2.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有哪些。3.社会化的作用是什么?4.简述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六、论述题1.列举并举例说明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2.列举常见的5种角色失调表现形式。第二章社会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D4.D.5.C6.A7.C8.A9.B10.D11.A12.A13.C14.A15.B 16.A 17.C 18.B 19.C 20.D 21.C 22.C 23.B324.D25.A2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D3.AB4.ABCD5.ABCD6. ABC 7.AD8.ACD9.ABCD10.BC11. AB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D16.ABD17.ABCD18.ACD19. ABCD20. ABC三、填空1.社会文化人格合格2.社会化3.社会教化个体内化4.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7
7 5.基本社会化 6.再社会化 7.社会角色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教化的类别。 2.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有哪些。 3.社会化的作用是什么? 4.简述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 六、论述题 1.列举并举例说明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 5 种角色失调表现形式。 第二章 社会化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A 7.C 8.A 9.B 10.D 11.A 12.A 13.C 14.A 15.B 16.A 17.C 18.B 19.C 20.D 21.C 22.C 23.B 24.D 25.A 2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D 3.AB 4.ABCD 5.ABCD 6.ABC 7.AD 8.ACD 9.ABCD 10.BC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D 17.ABCD 18.ACD 19.ABCD 20.ABC 三、填空 1.社会 文化 人格 合格 2.社会化 3.社会教化 个体内化 4.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

四、名解解释1.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或者说,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2.个体内化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4.道德社会化(moral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5.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6.再社会化是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它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7.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教化的类别。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监狱和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二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后者往往在无形之中发生作用,起潜移默化的影响。2.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有哪些。除了生物学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团体、职业背景和大众传播媒介等。3.社会化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各种思想观念。其主要作用有:①教导生活技能。一是衣食技能,8
8 四、名解解释 1.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 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过程。或者说,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2.个体内化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 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 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4.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5.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 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6. 再社会化是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它是指改变原已习得 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 程。 7.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五、简答题 1. 简述社会教化的类别。 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 教育,以及监狱和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二是非系统的、非正 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后者往往在 无形之中发生作用,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2.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有哪些。 除了生物学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 环境,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团体、职业背景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3.社会化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 生活习惯以至于各种思想观念。其主要作用有:①教导生活技能。一是衣食技能

即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②传递社会文化。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③完善自我观念。④培养社会角色。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将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职业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等。4.简述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六、论述题。1.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答: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①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除了传播各种知识、技能外,学校提供的信息、概念和各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完整的结构,有其独立的地位、亚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是社会的维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学习各种规范,参加学习上的竞争,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进行着各种社会互动。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进入成人奠定了基础。③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例如,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大多是当着众人的面进行的,所以他必须逐渐适应许多人在场的情境。另外,学生在课堂上会受到各种形式的评价,如老师的评分评语、自已的判断、同学的评价等。这些评价对儿童了解某些规范,发展自我和人格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列举常见的5种角色失调表现形式。常见的角色失调表现有:(1)角色紧张(roleoftension)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9
9 即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②传递社会文化。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③完善自我 观念。④培养社会角色。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将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道 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职业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等。 4.简述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 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 段。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指 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 演角色。 六、论述题。 1.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答: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①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 机构,其首要作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除了传播各种知识、 技能外,学校提供的信息、概念和各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也 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完整的结构,有其独立的地位、亚 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接受 学校纪律的约束,学习各种规范,参加学习上的竞争,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 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进行着各种社会互动。所有这些都为他 们将来进入成人奠定了基础。 ③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例如,由于学生 在课堂上的活动大多是当着众人的面进行的,所以他必须逐渐适应许多人在场的 情境。另外,学生在课堂上会受到各种形式的评价,如老师的评分评语、自己的 判断、同学的评价等。这些评价对儿童了解某些规范,发展自我和人格都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 2.列举常见的 5 种角色失调表现形式。 常见的角色失调表现有: (1)角色紧张(role of tension)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

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roleofconflict)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roleofambiguity)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4)角色中断(roleofinterruption)它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5)角色失败(roleoffailure)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每个举例即可。陈昕(河北联合大学)10
10 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role of conflict)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 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3)角色不清(role of ambiguity)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常感到许多 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4)角色中断(role of interruption)它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 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5)角色失败(role of failure)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 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每个举例即可。 陈昕(河北联合大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3 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4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5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7 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9 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0 人际关系.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1 爱情 婚姻 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8 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大学生的从众现象.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内隐法测量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1 绪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第10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决策与判断》书籍PDF电子版[美]斯科特·普劳斯.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社会心理学》教材PDF电子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蹚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张明.影印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8章 社会影响.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9章 团体心理.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1章 爱情、婚姻、家庭.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7章 社会判断.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6章 社会态度.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4章 自我意识.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5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1章 绪论.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3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2章 社会化.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公共必修课,16学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