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57.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六章社会态度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4.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A.适中B.较大C.较小D.最大6.态度的内化是指()。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已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已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1

1 第六章 社会态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 A .归因 B . 态 度 C.动机 D.情绪 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4.态度的 ABC 模型中,B 指( )。 A .行为 B . 情 感 C.感觉 D.行为倾向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 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A .适中 B . 较 大 C.较小 D.最大 6.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 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从→内化→认同B.内化→服从→认同C.服从→认同→内化D.认同→服从→内化8.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B.反A:传递者馈C.情境D.接受者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0。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B.认知不可协调理A.分阶段变化理论论C.平衡理论D.调和理论11..“睡眠者效应”说明()。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12.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B. 谢里A.瑟斯顿夫C.莫雷诺D.勒温二、多项选择题1、在态度转变的P一O一X模型中,(),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2

2 A.服从→内化→认同 B.内化→服从→ 认同 C.服从→认同→内化 D.认同→服从→ 内化 8.(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 .传递者 B . 反 馈 C.情境 D.接受者 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倒 U 型(曲线)关系 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 )。 A.分阶段变化理论 B.认知不可协调理 论 C.平衡理论 D.调和理论 11.“睡眠者效应”说明( )。 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 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 们的态度 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 D.原有信息作用更 大 12.(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 A .瑟斯顿 B .谢里 夫 C.莫雷诺 D.勒温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态度转变的 P—O—X 模型中,( ),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A.预警有利于说服B.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C.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D.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3.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A.海德的平衡理论B.认知失调论C.社会交换论D.本能论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B.价值A.价值观更抽象观更稳定和持久C.态度具有间接性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5.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A.预先警告B.分心C.重复D.内6.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P-0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0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7.态度的成分有哪些:(A.认知成分B.意志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8.测量态度的方法有:(3

3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预警有利于说服 B.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C.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 D.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3.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 )。 A.海德的平衡理论 B.认知失调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能论 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 A.价值观更抽象 B.价值 观更稳定和持久 C.态度具有间接性 D.价值观 具有间接性 5.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 )。 A.预先警告 B.分心 C.重复 D.内疚 6.对于态度转变的 P-O-X 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P-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O 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7.态度的成分有哪些:( ) A. 认知成分 B.意志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8.测量态度的方法有:( )

A.自陈报告法B.生理反应测量法D.投射法C.行为观察法)9.下列哪些项是影响态度转变的传递者因素(A.说服的意图B.相似性C.人格魅力D.可信度)10.偏见产生的来源有(A.从众理论B替罪羊理论C群体冲突理论D刻板印象效应三、名词解释1.态度2.偏见3.歧视4.外显态度5.内隐态度6.认知失调效应四、填空题1.精细概率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ELM)认为说服有两种路径,分别是()和()。2.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我们将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四类加以具体分析,它们分别是()、()、()和()。3.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难易,还与其自身免疫状况有关。有免疫力的说服对象会对说服信息产生抵制,两种防御方式分别是()和()。4.直接测量方法测量被试的态度时,容易受主体主观的()的影响,出现()。5.人们通常会显示出对内群体更多的偏爱的效应是()。4

4 A.自陈报告法 B.生理反应测量法 C.行为观察法 D.投射法 9.下列哪些项是影响态度转变的传递者因素( ) A. 说服的意图 B.相似性 C. 人格魅力 D.可信度 10.偏见产生的来源有( ) A.从众理论 B 替罪羊理论 C 群体冲突理论 D 刻板印象效应 三、名词解释 1.态度 2.偏见 3.歧视 4.外显态度 5.内隐态度 6.认知失调效应 四、填空题 1.精细概率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认为说服有两种路径, 分别是()和()。 2.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我们将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四类加以具体 分析,它们分别是()、()、()和()。 3.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难易,还与其自身免疫状况有关。有免疫力的说服对象会 对说服信息产生抵制,两种防御方式分别是()和()。 4.直接测量方法测量被试的态度时,容易受主体主观的()的影响,出现()。 5.人们通常会显示出对内群体更多的偏爱的效应是()

五、简答题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4.简述态度的ABC模式。六、论述题1.结合自己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己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子分析各10分。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际例子分析各10分。第六章社会态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B3.A4.D5.A6.A7.C8.B99.D10.C11.C12.A二、多项选择题1.BC2.BD3.ABC4.ABD5.ABC6.ABC7.ACD8.ABCD99.BCD10.BCD三、名词解释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2.偏见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所持的消极态度和情感反应。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但偏见则以情感成分为主。3.歧视指的是直接对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消极或有害的行为。4.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5

5 五、简答题 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 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 4.简述态度的 ABC 模式。 六、论述题 1.结合自己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己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 子分析各 10 分。 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际 例子分析各 10 分。 第六章 社会态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A 6.A 7.C 8.B 9.D 10.C 11.C 12.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D 3.ABC 4.ABD 5.ABC 6.ABC 7.ACD 8.ABCD 9.BCD 10.BCD 三、名词解释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 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2.偏见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所持的消极态度和情感反应。偏见与 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但偏见则以 情感成分为主。 3.歧视指的是直接对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消极或有害的行为。 4.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

5.内隐态度则是人们对客体的自动反应。它是自动激活的,人们不清楚它的来源,它会影响人的内隐反应(例如一些非言语行为)。6.认知失调效应是指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而非逻辑上的不一致)引起内在心理不舒适的状态。四、填空题1.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2.信息来源、沟通过程、说服对象和情境。3.支持性防御、免疫性防御。4.自我呈现动机、社会赞许性偏差。5.内群偏好效应五、简答题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霍夫兰德指出,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包括外部刺激、目标对象、沟通过程和结果四部分,说服由外部刺激开始传递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在此过程中受到沟通传递过程和情境的影响。各部分影响因素:外部刺激由沟通者、沟通信息和情境组成。沟通者或信息源,其说服力强度受专业性、可靠性和喜爱度的影响。目标对象说服性受对象本身态度和人格特征的影响。沟通过程说服性受到对信息内容的组织,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安排的影响。此外,说服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在沟通者和沟通对象之间进行的,还有一定的客观情境在影响着说服效果。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费斯廷格认为,假如出现认知失调,就会使个体产生心理上的不愉快或紧张感,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其认知达到平衡协调,并会竭尽全力保持这种协调状态。个体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第一,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趋于协调。6

6 5.内隐态度则是人们对客体的自动反应。它是自动激活的,人们不清楚它的来 源,它会影响人的内隐反应(例如一些非言语行为)。 6.认知失调效应是指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而非逻辑上的不一致) 引起内在心理不舒适的状态。 四、填空题 1.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 2.信息来源、沟通过程、说服对象和情境。 3.支持性防御、免疫性防御。 4.自我呈现动机、社会赞许性偏差。 5.内群偏好效应 五、简答题 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指出,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包括外部刺激、目标对象、沟通过程 和结果四部分,说服由外部刺激开始传递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在此过程中受 到沟通传递过程和情境的影响。 各部分影响因素:外部刺激由沟通者、沟通信息和情境组成。沟通者或信息 源,其说服力强度受专业性、可靠性和喜爱度的影响。目标对象说服性受对象本 身态度和人格特征的影响。沟通过程说服性受到对信息内容的组织,对信息传递 方式的安排的影响。此外,说服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在沟通者和沟通对象之间进行 的,还有一定的客观情境在影响着说服效果。 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 费斯廷格认为,假如出现认知失调,就会使个体产生心理上的不愉快或紧张 感,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其认知达到 平衡协调,并会竭尽全力保持这种协调状态。 个体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第一,改变某一认知 元素,使其与其他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趋于协调

第二,对两个认知元素重新评价,增强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或强度。比如强调看电视的重要。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从而降低不协调因素。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凯尔曼从认知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指出态度形成及变化依次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第二,认同,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一致的表现。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和新行为,并将其纳入了自已的价值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4.简述态度的ABC模式。弗里德曼认为态度包括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也被称作态度的“ABC”模式。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它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包含有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等。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是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具有准备性质。态度的行为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并不等同于外显行为。六、论述题1结合自已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已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7

7 第二,对两个认知元素重新评价,增强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或强度。比如 强调看电视的重要。 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从而降低不协调因素。 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 凯尔曼从认知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指出态度形成及变化依次经历了 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第一,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 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第二,认同,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 取与其一致的表现。 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 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和新行为,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 中,使其成为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4.简述态度的 ABC 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包括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 三种因素,故也被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它常 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包含有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等。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 与情感,尤其是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 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具有准备 性质。态度的行为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并不等同于外显 行为。 六、论述题 1. 结合自己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己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

子分析各10分。答:(1)态度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其特征包括:①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③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④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的抗变性。(2)态度的成分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要素构成。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倾向于保持一致,即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态度的重要特征之一。(3)态度的形成过程凯尔曼从认知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指出态度形成及变化依次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第二,认同,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一致的表现。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和新行为,并将其纳入了自已的价值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际例子分析各10分。8

8 子分析各 10 分。 答:(1)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 部心理倾向。其特征包括:①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 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③态度具有价 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 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 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④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将持 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的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要素构成。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 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 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 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 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 倾向于保持一致,即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态度的重 要特征之一。 (3)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从认知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指出态度形成及变化依次经历了 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 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第二,认同,是指由于喜欢某人、 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一致的表现。第三,内化,内化 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 观点、新情感和新行为,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价值体系 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 际例子分析各 10 分

答:(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a.说服者。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必须有一位信息的传播者一一说服者,他对某一问题有一定的看法,并力图说服他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服者的专业性、可靠性与吸引力会影响到他人态度的改变。b.传递的信息。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组织性会影响到他人态度的改变。C.被说服者。被说服者原有态度强度、心理免疫、人格特征影响到他人态度的改变,被说服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说服的效果还受到被说服者本身特点的影响。d.情境。预警和分心既可能有利于说服也可能不利于说服。(2)有效改变态度的关键技术根据自已的体会和经验,有效改变态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努力提高沟通者的影响力。如,提高说服者值得信任的程度、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等。b.不断增强信息传递的冲击力。要考虑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和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也要考虑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等。C.最大限度降低接受者的心理抵抗力。要考虑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情况以及个体差异等。d广泛借助各种社会环境形成的影响力。在生活中要广泛阅读各种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开阔思维,用理智思考,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接触优秀的人才并和他们积极交流,从而接受正确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态度改变能力

9 答:(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a.说服者。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必须有一位信息的传播者——说服者,他 对某一问题有一定的看法,并力图说服他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服者的专业性、 可靠性与吸引力会影响到他人态度的改变。 b.传递的信息。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组织性会影响到他人态度的改变。 c.被说服者。被说服者原有态度强度、心理免疫、人格特征影响到他人态度 的改变,被说服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说服的效果还受到被说服者本身 特点的影响。 d.情境。预警和分心既可能有利于说服也可能不利于说服。 (2)有效改变态度的关键技术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有效改变态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努力提高沟通者的影响力。如,提高说服者值得信任的程度、说服者的受 欢迎程度等。 b.不断增强信息传递的冲击力。要考虑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和被说服者原 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也要考虑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等。 c.最大限度降低接受者的心理抵抗力。要考虑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 情况以及个体差异等。 d.广泛借助各种社会环境形成的影响力。在生活中要广泛阅读各种信息,丰 富自己的视野,开阔思维,用理智思考,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 接触优秀的人才并和他们积极交流,从而接受正确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 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态度改变能力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