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实验目的:了解行动者与观察者不同归因的有趣现象。实验原理: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观察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个人的因素。被试:60名互不认识的同性别大学生,将其随机组合成30对。实验材料:准备好纸笔,纸上印着态度九点量表(参见下表)被试序号:②观察者实验中的身份:行动者:问题:行动者是否愿意帮助游说0----1----2----3----4----5----6----7----8根非某项基金?(请本常不愿在相应的数字上愿意意打勾)感谢您参加本实验,祝您愉快!实验步骤:1.每次只让一对被试进入实验室。每一对大学生中,其中一个扮演行动者,另一位则扮演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者。2.主试向行动者说:最近有一个由企业家组成的重要的代表团将要访问学校代表团的成员将为学校的贫困学生筹款,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首先了解你所在的这所大学的各方面的情况。请你口头回答:是否愿意志愿做一些接待工作?当然,劳动报酬是很少的。3.在行动者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此时另一名大学生一观察者就清楚了行动者所做出的结论。4.主试询问行动者第二个问题,要求听到问题后不做口头回答,而做书面回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 实验目的:了解行动者与观察者不同归因的有趣现象。 实验原理: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观察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 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 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 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 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个人的因素。 被试:60 名互不认识的同性别大学生,将其随机组合成 30 对。 实验材料:准备好纸笔,纸上印着态度九点量表(参见下表) 被试序号: 实验中的身份:① 行动者; ② 观察者 问题:行动者是 否愿意帮助游说 某项基金?(请 在相应的数字上 打勾) 0-1-2-3-4-5-6-7-8 根 非 本 常 不 愿 愿 意 意 感谢您参加本实验,祝您愉快! 实验步骤: 1.每次只让一对被试进入实验室。每一对大学生中,其中一个扮演行动者, 另一位则扮演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者。 2.主试向行动者说:最近有一个由企业家组成的重要的代表团将要访问学校, 代表团的成员将为学校的贫困学生筹款,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首先了解你所在的这 所大学的各方面的情况。请你口头回答:是否愿意志愿做一些接待工作?当然, 劳动报酬是很少的。 3.在行动者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此时另一名大学生-观察者就清楚了 行动者所做出的结论。 4.主试询问行动者第二个问题,要求听到问题后不做口头回答,而做书面回

答,这个问题是:“是否愿意去做另一件类似的工作,如,帮助游说某项基金?”5.让行动者自已与观察者分别对行动者的态度在九点量表上给出一个相应的数值。8表示非常愿意做,0表示根本不愿意做。6.将实验结果列入下表:实验结果:行动者的行为估计者愿意不愿意行动者(九点量表上所选数值的平均数)行动者人数观察者(九点量表上所选数值的平均数)观察者人数结论:对研究结果加以统计处理,可以发现,行动者更多地根据不同情况而作出不同的判断,不管行动者是否愿意志愿接待代表团,他们在游说基金方面的愿意程度都差不多,甚至原来不愿意接待的,而更愿意游说基金。观察者则更多地根据行动者在前一件事情的表现上做出判断,将行动者的原先的决定看作是她的稳定品质的表现。因此,在观察者眼中,愿意担任接待工作的,也往往愿意游说基金;其他则与之相反。可以得出研究结论:行动者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的用环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而观察者则更多地受到了行动者的稳定品质的影响,更多地用个人品质来解释行动者的行为。讨论:结合归因的几种理论,探讨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以及他人具有不同的潜在的人格假设。“你就是这样的,我则就是那样的….”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由此也可见,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的不易。请你想一想,这个实验对于你的意义?以后若碰到类似情景,聪明的你该如
答,这个问题是:“是否愿意去做另一件类似的工作,如,帮助游说某项基金?” 5.让行动者自己与观察者分别对行动者的态度在九点量表上给出一个相应的 数值。8 表示非常愿意做,0 表示根本不愿意做。 6.将实验结果列入下表: 实验结果: 估计者 行动者的行为 愿意 不愿意 行动者(九点量表上所选数值的平均数) 行动者人数 观察者(九点量表上所选数值的平均数) 观察者人数 结论: 对研究结果加以统计处理,可以发现,行动者更多地根据不同情况而作出不 同的判断,不管行动者是否愿意志愿接待代表团,他们在游说基金方面的愿意程 度都差不多,甚至原来不愿意接待的,而更愿意游说基金。观察者则更多地根据 行动者在前一件事情的表现上做出判断,将行动者的原先的决定看作是她的稳定 品质的表现。因此,在观察者眼中,愿意担任接待工作的,也往往愿意游说基金; 其他则与之相反。 可以得出研究结论:行动者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的用环境来解释自 己的行为的原因;而观察者则更多地受到了行动者的稳定品质的影响,更多地用 个人品质来解释行动者的行为。 讨论: 结合归因的几种理论,探讨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于 自己以及他人具有不同的潜在的人格假设。“你就是这样的,我则就是那样的.” 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由此也可见,真正做到 为他人着想的不易。 请你想一想,这个实验对于你的意义?以后若碰到类似情景,聪明的你该如

何解释?
何解释?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爱情、婚姻与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人际关系与沟通.doc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前21-前476年).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宋的教育及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明到清初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1840-1911).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ppt
-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石河子大学:裴长安).ppt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内隐法测量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大学生的从众现象.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8 社会影响.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1 爱情 婚姻 家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10 人际关系.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9 团体心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6 社会态度.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7 社会判断.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5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4 自我意识.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3 社会动机与行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2 社会化.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习题(含答案)01 绪论.doc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第10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决策与判断》书籍PDF电子版[美]斯科特·普劳斯.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社会心理学》教材PDF电子版.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pdf
-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蹚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张明.影印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