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09
文件大小:26.97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从A·班柱拉社会基础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认知论上出DANGDAIXINLIKEXUEMINGZHUYICONG华点师范大学出版社国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A·班杜拉善社会基础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认知论DANGDAIXINLIKEXUEMINGZHUYICONG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作和教学论认知过程的订估一力的ASS理伦植起10—人类智力的三元用跑心理学一一条整合的窗径上档)MAA实验心理学一享操心理学的研究#-#铁特品乐-1·步出#(·路丽组学中新3W、出史牌款·W-质品全人桥科学K掌习与认知发展美小#出·享吃里礼·排##超越模块性认加件学的发展祝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社会认知论()·开拉控著15BN 7-5617-277D-497875611727706B:159定价:79.00元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A·班杜拉著林颖 王小明等译胡谊庞维国(以译文章次排序)皮连生审校华东师出版社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A·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等祥胡谊庞维国(以译文章次排序)审校皮连生出版社华东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关)班杜拉著;林颖等译,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当代心理学名著译丛)ISBN 7 -5617 -2770 -4I思..Ⅱ.①班.②皮..Ⅲ,社会认知V.C912.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76563号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杜会馨础杜会认知论著者A·班杜拉译 者林颖等审校皮连生金勇责任编辑责任校对邱红德封面设计高山蒋克版式设计出版发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部电话021-62865537传真021-62860410http://www.ecnupress.com.cn社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邮编200062印刷者江苏宜兴第二印刷厂开本787 ×96016开印张63.25字数979千字版次2001年12月第一版印次2001年12月第一次书号1SBN7-5617-27704/B·159价定79.00元出版人朱杰人(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市场部调换或电话联系62865537)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顾问:陈立荆其诚张厚桑王选编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皮连生朱杰人李其维杨治良金瑜俞文钊缪小春选编工作组:组长李其维副组长朱杰人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皮连生朱杰人李其维阮光页金瑜翁春敏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01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PRESS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Theory, First Edition by Albert Bandura, Copyright @ 1986, AllRigbts Reserved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b the original publisher, PRENTICEHALL, INC,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上海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9-2000451号

总心感谢读者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前驻足和浏览。我们为什么要译介和出版这套丛书?序学术会通时代。科学与技术从来都在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跑,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尤为显著。在这新纪喷薄、百业腾骤、中华数于年文明将再现辉煌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心理学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们的生活。自前它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从“心理学”这棵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于倒显得有些不明了。严肃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没有心理学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培本固干是本译丛的宗旨。我们的目光还应看得更远。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这并非心理学家的自大,某种意义上,这是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即使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所谓“前科学”的粗放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或一直在关注自身(我)。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仅就“知”的领域而言,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所谓“格物致知”,实际包含着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构成都是这一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类)又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知结构”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认识(甚至包括认知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干“人”的领域一一意识

2想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研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这种自我解剖的功能,惟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而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心理学地位的日益凸显正是与此相伴随的。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为之提供了许多佐证。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紧迫呼唤科学心理学的介入,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须以“人”为支撑点。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才能真正构成现代的文明。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试看:当人们惊呼知识濒于“大爆炸”之时,必然更期望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之谜迷以实现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当教育终于从应试模式的落禽中解脱出来回归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时,就更要求教育的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当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业时,充分发掘智力的潜能和探索其有效的培养途径必然更显重要。人们面临的间题似乎也更多了,例如:当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人们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于彼此的和谐与适应?当本由人所创造和发明的外化的技术却在与人的额颜中,显现出凌驾于人的态势时,如何重铸人的尊严和恢复精神力昼的能动地位?当愈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愈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究竟是“物从于人”,还是“人从于物”,或是“人物相容”,又怎样相容?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间题,都需要心理学作出回答。当然,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它为这些问题所能提供总的答案和解释,与人们对它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准科学(AlmostScience)”,或至少目前是如此。一来是因为心理学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例如,序在脑电图的记录成为可能之前,要想研究梦的生理基础几乎是天方夜谭;二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还受到诸多实际操作和伦理的限制。心理学不可能为了探明感知觉的关键期而人为地将婴儿曲闭于光、声隔绝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同物理、化学等纯粹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从来都不是那么“过硬”。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中,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