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第10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580
文件大小:46.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社会心理学(第10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人欧美心理学译丛I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第十版)物译.0.Sears等郭铁元/0L.A.Peplau张怡玲.Taylor谢冬梅8【美】谢晓非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vehoneC912.623欧夫心理学译丛社会心理学(第十版)SeID.O..Peplau您H区劳腾非族[美] S.E,Taylor晓元专饼RARY3学图书馆00563762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UNIVERSITYPRESS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02-2847号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社会心理学(第十版)/(美)泰勒(Taylor),(美)佩普劳(Peplau),(美)希尔斯(Sears)著;谢晓非等译.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欧美心理学译丛)ISBN7-301-07681-9I.社….ⅡI.①泰..②佩?希.谢...Ⅲ.社会心理学IV.C912.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74949号Authorized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entitled Socai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by Taylor, Peplau andSears,published by Pea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PrenticeHall, Copyright 2000 by Prentice-Hall,Inc.All rights reseryed.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by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 from Pear-son Education, Inc.CHINESE SIMPLIFIED languageedition publishedbyPEKINGUNIVERSITYPRESS,Copyright2004.本书中文简体字翻译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任何部分。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书名: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著作责任者:【美]S.E.Taylor L.A.PeplauD.O.Sears著谢晓非等译责任编辑:陈小红标准书号:ISBN7-301-07681-9/C-0280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100871网址:http://cbs.pku.edu.cn电子信箱:zpup@pup.pku.edu.cn电话:邮购部62752015发行部62750672编辑部62752021排版者:北京高新特打字服务社51736661印刷者:北京大学印刷厂经销者:新华书店787毫米×980毫米16开本36.25印张750千字2004年9月第1版2004年9月第1次印刷定价:50.00元

前言和以往相比,今关的社会心理学有了更多的用途。它为个人了解自已、了解所处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自我认同感、对他人的知觉、对这个世界各种事件的看法、我们有时感受到的某个社会群体带给我们的从众压力,以及我们对爱情、对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追求。社会心理学也帮助我们理解今天头条新闻背后隐藏的问题,这些新闻涉及种族问题、艾滋病、电视暴力、性骚扰、宗教仪式以及节能问题等。不足为奇的是,教师、健康专家、律师、政策分析家、企业领袖以及其他许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都会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试图展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结果,并试图展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日益面临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电视、乘飞机旅行和国际互联网拉近了世界公民的距离,使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学家正逐渐采用社会文化和全球的视角来进行他们的研究。本书涵盖了其中最出色的新研究。为了使这些议题得到其应有的重视,我们在第一章里介绍了社会文化的观点。对最新的跨文化研究、文化和种族研究新进展的报告贯穿全书。新版《社会心理学》的编撰贯彻了以下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与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不断积累的。当研究者们不断往令人兴奋的新研究前沿推进时,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该领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而目前的新发现又不断地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增加新的血液。本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展现该领域的“基础”—一构成该学科共同遗产的经典理论与发现。·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前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变化,比如我们很强调社会文化观点以及跨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不断发生转移。今天更注重社会认知、自我、人际关系和进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这个最新的版本里,我们力图体现这个变化核心,尽力涵盖社会心理学最新的研究和最近的理论。·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以一种整合的视角来展示社会心理学。在讨论不同的研究题目时,我们不断提及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传统,以便读者能够理解这个领域发展的延续性。例如,我们在本书靠前的章节介绍社会认知和归因理论,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展示这些理论如何被用来去理解诸如自我、态度改变、刻板印象、攻击行为以及对妇女及少数群体的偏见等主题。·运用研究方法和理论来理解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整

2社会心理学本书中,我们特别强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问题。我们以“行动的社会心理学”为本书作结,这部分章节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健康和政治方面最新的研究和理论。·任何一本教科书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同学生读者清楚地沟通,是否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我们的目标是在避免过度简化的前提下,简单明了地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尽管这本教科书内容广泛,但它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在为大学本科生编写教科书,而不是在为专业人士编写社会心理学手册。我们尽力选取那些能生动体现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例子,同时尽量做到与大家分享我们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热情。一、新版本的独特之处1。新闻眼社会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在每一章我们都设有一个专栏一一一“新闻眼”,这个栏目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对重大新闻进行分析,学生可以由此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是如何与当前事件相联系的。在第8章“人际吸引”中,我们考察了日益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究竟是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还是让人们感到更加疏远。在第13章“攻击行为”中,我们探讨了约会强奸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措施。在第14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中,针对人们大量使用“Prozac”和伟哥的状况,我们讨论了药物是否应当被用来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2.文化视角(culturalhighlight)在整本书中,我们尽力涵盖了社会心理学最新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观点。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些议题,许多章节都包含了一个文化视角的专栏,以介绍有关文化与人类多元性的出色研究。例如,在第3章“个体知觉”的这个专栏里,我们比较了微笑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社会含义。在第8章“人际吸引”的这个专栏中,我们考察了罗曼蒂克爱情的文化背景。在第13章“攻击”的这个专栏中,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在美国南部传统的“荣誉文化”会增加某些暴力行为。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不同行为比较的研究,也是本书自始至终关注的研究课题。3.研究特写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像社会心理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我们在本书中贯穿了对几个重要研究的详尽讨论,描述了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者所作的决策。此外,许多章都有“研究特写”专栏,分别集中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最前沿的某个研究热点,比如计划谬误、亲密关系中的社会认知、团体决策的共同知识效应和元分析的使用。4.本书的结构本书的组织以系统地呈现内容为原则。第一章先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接下来的五大部分从个体层面的主题逐渐过渡到两个人与群体层面的主题,然后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第一部分一一人与事件的知觉,涵盖了社会知觉方面的新研究。社会认知探讨的是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社会世界。其中,第2章介绍了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第3

3前言章和第4章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解释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如何解释行为的意义。:,第二部分讨论态度与影响。第5章回顾有关态度形成和态度改变的研究和理论,第6章分析偏见,第7章探讨社会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从众和依从现象。第三部分考察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第8章讨论人际吸引,第9章探讨人际关系,这是一个日益成长的研究领域,近期的研究皆涵盖其中。在接下来的第10章和第11章,我们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群体行为和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酱遍影响。第四部分着重介绍帮助与伤害他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两章。第五部分—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主要阐述了两个应用领域健康和政治方面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我们认为这样的编排顺序很符合许多教师的授课偏好。不过,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独立成篇的,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调整各章的教授顺序。5。新增内容概要新版本将旧版本的“个人知觉”和“归因”两章合并为章。在有关人际吸引和群体行为的部分章节介绍了有关环境的研究。这样的编排缩短了篇韬,使我们能够更集中地介绍社会心理学。新版本的内容变动体现了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下面是部分新增内容的3概要:。重新组织并精简了社会认知部分的内容。将归因研究和理论纳入“个体知觉”一章。·介绍了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包括对社会推论的无意识过程研究和双重加工模型。另外,还新增了近期关于心理模拟、动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有关“自我”的一章里,突出了文化的作用,介绍了更多激发自我知觉和自我调节的动机。。精简了“态度”一童的内容,重点关注当人们同时同意两方的观点的时候,他们如何决定自己的态度。。在“偏见”这一章里,比以往更加突出了内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和社会统治理论的研究。这一章还提出了一些消除偏见的新方法,例如改变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或者使用人群分类的上级类别和横断类别(superordinateandcross-cuttingcategories)。·对“人际吸引”一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详细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新研究。“人际关系”一章新增了有关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对爱情的正向错觉和对人际关系事件的记忆偏差。。“群体行为”一章更加突出了社会两难情境的研究,并且介绍了群体内的相互影响的记忆

社会心理学·“性别”一章报告了对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的最新元分析研究,讨论了有关媒体上男女形象的最新研究。还探讨了攻击行为方面性别差异的跨文化影响。·“攻击”一章对生物学、生物进化和文化在攻击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更多的阐释,全面介绍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如家庭暴力、强奸、约会强奸和性骚扰。。“助人行为”一章展示了针对自愿帮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的新研究,对同情一帮助链条之争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健康”章突出了对于良好健康习惯的新近研究发现,展示了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如何能够预测他们到中老年期的健康状况。T“政治”一章对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中的作用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其中包括媒体对议事日程形成以及塑造话题上的重要作用。:6.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心理学为了加强本书的教学效果,我们尽量让文字通俗流畅、生动有趣,尤其避免使用嗨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新版的风格更加现代和开放,以便于阅读和理解。V在每一章的开篇,有本章主要内容的列表,每一章的结尾则逐条总结了的本章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每一章的末尾列出了加黑的关键术语,书后所附的词汇表中有对应的定义。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又再次列出,并且在谢汇表中对它们进行了解释。重要的结论和概念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显示出来。每一章结尾都有一个新增内容一一思考题,希望以此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对本章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际应用。二、致谢特别感谢GarrettSonghawke,JenniferFrank,KelleyNay和MarilynHart,感谢他们在研究和准备本书手稿的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感谢PrenticeHall对我们一贯的支持,特别是执行编辑Bill.Webber、助理编辑JennierCohen、出版编辑Linda Pawlchak。感谢那些使用我们这本书并且为这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学生们。以下学者为本书的手稿提出了宝贵的审阅意见和建议:密歇根大学的SerenaChen,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NorineL.Jalbert,Newark的Rutgers大学的WarrenA.Reich。我们对他们表示裹心感谢!

目录(1)第1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1.1(3)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1.24)11.3社会心理学的理论(1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0g51.5(25)研究的伦理道德(30)社会认知第2章(30)社会推理·2.1(41)基模·2.2(43)基模的加工.2.3(46)心理捷径:运用认知策略2.4(50)2.5基模的选取·(54)2.6使用基模的时间(55)2.7行动中的基模(60)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3章个体知觉一(61)3.1我们使用什么信息(67)3.2印象的整合(73)由动机驱动的个体知觉-3.3(75)3.4对行为原因的归因(83)判断的准确性3.5*(88)3.6非言语沟通(93)3.7欺骗的问题(100)第 4章认识自我(101)什么是自我4.1(102)4.2自我知识从何而来(113)4.3自我知识的各个方面-

2社会心理学4.4自我调控(115)4.5动机与自我(119)社会比较理论4.6(125)4.7自我表达(128)4.8文化与自我:一点评论(134)第 5 章态度和态度改变(138)5.1态度理论(140)5.2说服(155)5.3随时间流逝发生的态度改变(168). +5.4态度和行为(171)第 6 章偏见(182)6.1.群体敌视的构成(183)6.2偏见的习得(189)6.3偏见形成的动机(192)A6.4偏见的认知基础(195)6.5千变万化的偏见(205)6.6偏见的消除(211)第;7 章社会影响·(220)从众.7.1(221)遵从7.2(231)7.3服从权威(239)第,8 章人际吸引(24Z)社会性动物的观点8.1(248)8.2接近性(255)8.3熟悉性(257)8.4相似性(259)8.5个人特性(262)8.6爱情(267)8.7成年人的爱情依恋(274)第9童人际关系(2799相互依赖理论9.1-(280)9.2自我暴露(286)9.3亲密关系(292)

3目录(293)9.4权力的均衡福(296)满意度与承诺9.5.(300)9.6对不满的反应冲突(305)9.7(309)第10 章群体行为(309)10.1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19)10.2群体的基本特征群体绩效·(322)10.3(325)10.4群体决策·10.5群体互动:竞争与合作(331)领导10.6(338)性别第11 章(345)旁观者眼中的性别.(346)11.111.2性别与自己(357).11.3关于性别的理论观点·(361)女性和男性的社会行为比较·11.4(365)-11.5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变化(371).第 12 童助人行为(379)12.1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380)12.2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381)12.3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392)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12.4(396)12.5受助者:谁最有可能获得帮助(402)接受帮助的体验12.6(404)第13 章攻击(410)13.1攻击的起源…(411)13.2攻击的定义··(412)13.3愤怒的来源(414)13.4攻击行为·(418)13.5减少攻击行为(425)媒体暴力13.6(432)13.7亲密暴力.(441)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