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8 相量法(含解答)

第八章相量法例题8-1已知正弦电流的I=2A,V:=30°,f=50Hz,求该正弦量的最大值、角频率;写出该电流的正弦量函数式;画出其波形。解:最大值:1m=2V2A角频率:0=2元f~314rad/sV,=元/6正弦量函数式:i=2V2cos(314t+元/6)Ai的波形图如图8-1ot0 :元/ :?例8-1图例题8-2求下列各组正弦量的相位差,并说明越前、滞后的关系。(1) ui=220 /2 cos(ot -1200)Vuz=220 /2 cos(ot+1200)V(2) i=10 /2 cos(ot-130°)Au=200sin(ot)V(3) i=30sin(ot-20°)Ai2=40sin(30t-50°)A解:(1)β12=-120°-120°=-240°将12转化为:0~±180°范围,则有12=360°-240°=1200所以u越前120°,或者说滞后120。(2)计算相位差前,应先将两正弦量统一成余弦或正弦形式:u=200sin(ot)=200cos(ot-90)Piu=V;-V.=-130°-(-90°)=-400所以i滞后u40%
第八章 相量法 例题 8-1 已知正弦电流的 I=2A,ψ i =30°,f =50Hz,求该正弦量的最大值、角频 率;写出该电流的正弦量函数式;画出其波形。 解:最大值:Im=2 2 A 角频率:ω=2πf ≈314rad/s ψ i =π/6 正弦量函数式:i=2 2 cos(314t+π/6)A i 的波形图如图 8-1 i 例8-1图 0 π/6 ωt Im 例题 8-2 求下列各组正弦量的相位差,并说明越前、滞后的关系。 (1) u1=220 2 cos(ωt -120°)V u2=220 2 cos(ωt +120°)V (2) i=10 2 cos(ωt -130°)A u=200sin(ωt)V (3) i1=30sin(ωt -20°)A i2=40sin(3ωt -50°)A 解:(1)φ12=-120°-120°=-240° 将 φ12 转化为:0~±180°范围,则有 φ12=360°-240°=120° 所以 u1 越前 u2120°,或者说 u2 滞后 u1120°。 (2)计算相位差前,应先将两正弦量统一成余弦或正弦形式: u =200sin(ωt)= 200cos(ωt -90°) φiu=ψ i -ψ u =-130°-(-90°)=-40° 所以 i 滞后 u40°

(3)由于i的角频率为の=0,而iz的角频率为の=3の,i与i2的角频率不同,相位差是一个时间函数,不能判定越前、滞后。例题8-3求下列正弦量的相量;画出相量图;根据相量求其相位差,并说明越前、滞后关系。i=14.14cos(ot +30°)Aul=/220sin(ot +30°)V解:(1)ul=/220cos(ot+30°-90)V=/220cos(ot-60%)Vii的相量式i,=(14.14/1.414)30°A=1030°Au的相量式U,=20Z-60°V(2)1、U,的相量图如图8-3所示。+ji30°+160°L例8-3图(3)i、ui的相位差为=30°-(-60°)=90°所以越前u90°,或者说u滞后90°。例题8-4在图8-4所示电路中,已知us=200sin(t+10°)V,us2=300sin(ot+)V试求:(1)Φ=-30°时的uAB;(2)在β可调时,AB两端电压为最大值和最小值时的值及相应的电压幅值UAbm
(3)由于 i1 的角频率为 ω=ω,而 i2 的角频率为 ω=3ω,i1 与 i2 的角频率不同, 相位差是一个时间函数,不能判定越前、滞后。 例题 8-3 求下列正弦量的相量;画出相量图;根据相量求其相位差,并说明越前、 滞后关系。 i1=14.14cos(ωt +30°)A u1= 2 20sin(ωt +30°)V 解:(1) u1= 2 20cos(ωt +30°- 90°)V= 2 20cos(ωt - 60°)V i1 的相量式 1I =(14.14/1.414)∠ 30° A=10∠ 30° A u1 的相量式 U1 =20∠ -60° V (2) 1I 、U1 的相量图如图 8-3 所示。 +j İ1 Ù1 60˚ 30˚ +1 例8-3图 (3) i1、u1 的相位差为 φ=30°-(-60°)=90° 所以 i1 越前 u190°,或者说 u1 滞后 i190°。 例题 8-4 在图 8-4 所示电路中,已知 us1=200sin(ωt +10°)V,us2=300sin(ωt +φ)V, 试求:(1) φ=-30°时的 uAB;(2) 在 φ 可调时,AB 两端电压为最大值和最小值时 的 φ 值及相应的电压幅值 UAbm

OA+UsUABusB.例8-4图解:(1)uAB=usI+us2用相量计算Um=200/10°V,Ugm=300Z-30°VUApm=Us1m+U.2m=(200/10°+300/-30°)V=(456.8-j132.6) V=456.8-16.2°VUAB=456.8sin(ot-16.2°)V(2)当usi与us2同相位时,即=10°时,AB间电压最大。其幅值为UABm=Us1m+Us2m=200+300=500V当usI与us2同相位时,即@=10°时,AB间电压最大。其幅值为UABm=Us2m-Us1m=300-200=100V例题8-5在图8-5所示的RL串联电路中,已知:=2/2cos(ot-30°)A,R=100Q2,L=0.5H,f=50Hz。总电压:u=uR+uL。Ro++UR+uURO例8-5图解:由KLV 得 tFuR+ u= Ri+L%dt利用相量概念及性质:i=2Z-30°v
uS1 + - + - A B uS2 + - uAB 例8-4图 解:(1) uAB =us1+ us2 用相量计算 Us1m =200∠ 10° V,Us2m =300∠ -30° V UABm =Us1m +Us2m = (200∠ 10° +300∠ -30°) V =(456.8-j132.6) V =456.8∠ -16.2°V uAB = 456.8sin(ωt -16.2°)V (2)当 us1 与 us2 同相位时,即 φ=10°时,AB 间电压最大。其幅值为 UABm= Us1m +Us2m=200+300=500V 当 us1 与 us2 同相位时,即 φ=10°时,AB 间电压最大。其幅值为 UABm= Us2m -Us1m=300-200=100V 例题 8-5 在图 8-5 所示的 RL 串联电路中,已知:i=2 2 cos(ωt -30°)A,R=100Ω, L=0.5H,f =50Hz。总电压:u=uR+ uL。 - R + uR uR + - u + - 例8-5图 解:由 KLV 得 u=uR+ uL= Ri+L d d i t 利用相量概念及性质: I =2∠ -30° V

U=Ri+joLi=(R+joL)i=(100+j314×0.5)Q2×2/-30°A=372.3Z-27.5°V所以u=/2372.3cos(314t+27.5)V例题8-6在图L8-6(a)所示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中,L=200mH,f=50Hz:(1)已知i=7/2sinot,求电压u;(2)已知U=254Z-30°V,求电流1,并画出相量图。-+L+XuuiI(a)(b)图L8-6解:(1)当f=50Hz时X,=2元/L=2×3.14×50×2Q=62.8QU=jX,i=j62.8Q×7A=439.6Z900所以u=439.6/2 sin(ot+900)V(2)U=254Z-30°V0254Z-30°=4.04-120°AjX,j62.82相量图如图L8-6(b)所示。例题8-7已知图L8-7(a)电路中,各并联支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第一只5A、第二只20A、第三只25A:(1)求图示电路中电流表A的读数:(2)画出电压电流相量图
U =R I +jωL I =(R+jωL) I =(100+j314×0.5) Ω×2∠ -30°A =372.3∠ -27.5°V 所以 u= 2 372.3cos(314t+27.5°)V 例题 8-6 在图 L8-6(a)所示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中,L =200mH,f =50Hz: (1)已知i = 7 2 sinωt ,求电压 u; (2)已知U = 254∠ − 30° V,求电流 I ,并画出相量图。 u uL (a) (b) I U −30° 图L8-6 i 解:(1)当 f =50Hz 时 X L = 2πfL = 2× 3.14× 50× 2Ω = 62.8Ω U = jX I = j62.8Ω× 7Α = 439.6∠90° L 所以 u= 439.6 2 sin(ωt + 90°) V (2)U = 254∠ − 30° V = ∠ − °Α Ω ∠ − ° = = 4.04 120 62.8 254 30 jX j U I L 相量图如图 L8-6(b)所示。 例题 8-7 已知图 L8-7(a)电路中,各并联支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第一只 5A、 第二只 20A、第三只 25A: (1)求图示电路中电流表 A 的读数; (2)画出电压电流相量图

U10Li(a)图L8-7(b)解:设R的电压U=UZ0°V,则.U=六·=-}=-j20AOLjoLic=joC.U=joC.U= j25Ai=ir+i,+ic=5-j20+j25A=5+j5A=5~2Z45°7.07Z45°A所以,电流表A的读数为7.07A。(2)相量图如图L8-7(b)。也可先画出相量图,由相量图可知:I = /IR +(I, -1)= V52 +5°A~ 7.07A
i iL iR iC C2 A3 A2 A1 A C1 L R (a) CI RI L I L I I UR 图L8-7 (b) 解:设 R 的电压U = U∠0° V,则 = + + = − + Α = • = • = Α = • = − = − Α 5 20 25 25 20 1 I I I I j j I j C U j C U j j L U U j j L I R L C C L ω ω ω ω =5 + j5Α = 5 2∠45° ≈ 7.07∠45°Α 所以,电流表 A 的读数为 7.07A。 (2)相量图如图 L8-7(b)。 也可先画出相量图,由相量图可知: = + ( − ) = 5 + 5 Α ≈ 7.07Α 2 2 2 2 R L C I I I I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4 电路定理(含解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中、英文版).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正弦交流电路习题课.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互感三相非正弦习题课(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互感三相非正弦习题课.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一阶电路习题课(题目).pdf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讲 直流电路.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讲 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方法.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讲 叠加原理、戴维宁定律.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讲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讲 一阶RC稳态电路.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3-14讲 电动机.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讲 单一参数交流电路、RLC串联交流电路.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讲 三相交流电路、电路暂态过程.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1-12讲 变压器.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讲 戴维南定律、正弦交流电概念.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讲 电路基础(一阶暂态电路三要素法).pptx
-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讲 复阻抗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功率因数.pptx
- 北京理工大学:《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程,基于MATLAB语言).pdf
-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主讲:邱瑞昌).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9 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含解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10 具有耦合电感的正弦稳态电路(含解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11 三相电路(含解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11 三相电路(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10 具有耦合电感的正弦稳态电路(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9 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8 相量法(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ch4 电路定理(题目).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8-17 非线性.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7-16 二端口.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6-15 回路电流结点电压.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5-15 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回路电流.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4-14 网络函数.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3-14 拉氏反变换+拉氏电路求解.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2-14 拉氏变换+反变换.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1-7 冲激响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30-7 阶跃响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29-7 二阶零输入响应+全响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28-7 一阶全响应.pdf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L27-7 零输入.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