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3 轮胎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轮胎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主讲:余晨光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轮胎结构、工作条件 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1 主讲:余晨光

轮胎的尺寸、型式大尺寸轮胎大尺寸轮胎子午线轮胎侧偏刚度大钢丝子午线轮胎斜交轮胎侧偏刚度小纤维子午线轮胎BOT·B1049小尺寸轮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轮胎的尺寸、型式 2 大尺寸轮胎 子午线轮胎 斜交轮胎 钢丝子午线轮胎 纤维子午线轮胎 侧偏刚度大 侧偏刚度小 大尺寸轮胎 小尺寸轮胎

C轮胎扁平率RSITBH275/30ZR19扁平率=(H/B)X100%扁平率小,k大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轮胎扁平率 3 扁平率小,k大 H B 扁平率=(H/B)×100% 275/30 ZR19

C-117760系列-981高性能70系列[{()78570系列58882系列-392-196400050002000300060007000垂直载荷WIN几种不同高宽比子午胎的侧偏刚度与载荷的关系曲线4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4

C垂直载荷-2400载荷↑,k个;垂直载荷W=30b0N-2000但载荷个个时,50QON-1600kl。2000N-1200-1000N轮胎与地面接-800触区的压力分-400布不均匀,使k反而有所减小。802567134侧偏角α/(°)垂直载荷对侧偏特性的影响5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垂直载荷 5 载荷↑,k↑; 但载荷↑↑时, k↓。 轮胎与地面接 触区的压力分 布不均匀,使k 反而有所减小

C轮胎气压-3200-2800-2400-20001600轮胎气压高,a=8k大-12006°-8004°-4002°0300200100400胎压P/kPa轮胎充气压力对侧偏刚度的影响轮胎:6.40-13速度u11m/s垂直载荷W=4000N6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轮胎气压 6 轮胎气压高, k大

切向力YST侧偏力/N轮胎:165SR13侧偏角F越大,F越小载荷:4000N8°胎压:206kPa-40006040Fyi-200010Fn20000-2000F.4000-4000FxI驱动力/N制动力/N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对侧偏特性的影响7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切向力 7 FX1 FY1 FX2 FY2 FX越大,FY越小

C路面干湿状态a一干沥青路面,速度为16.5km/hb一湿沥青路面,速度为32.2km/h湿沥青路面,速度为14.5km/h1.0dbZ/0.5C110102030侧偏角α/(°)干路面和湿路面上的侧偏特性8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路面干湿状态 8

小结。尺寸t的轮胎,k;子午线轮胎接地面宽,k「钢丝轮胎比尼龙轮胎kl;扁平率(高宽比):H/BI,k↑;在一定范围内,载荷(Fz),k。但载荷↑时kl;轮胎充气压力,k1;行驶车速对k影响较小;切向作用力Fx增加,侧偏力F减小;潮湿特别在积水时,k1很多。9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小结 9 尺寸↑的轮胎,k ↑ ; 子午线轮胎接地面宽,k ↑ ; 钢丝轮胎比尼龙轮胎k↑ ; 扁平率(高宽比):H /B ↓, k ↑ ; 在一定范围内,载荷↑(FZ↑),k↑。但载荷↑↑时, k↓; 轮胎充气压力↑ ,k ↑ ; 行驶车速对k影响较小; 切向作用力FX增加,侧偏力FY减小; 潮湿特别在积水时,k ↓很多

思考题·轮胎结构及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如何?10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思考题 • 轮胎结构及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如何? 1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4 回正力矩.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2 侧偏现象.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5 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1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3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动力学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2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学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6 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1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概述.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5 稳态响应的类型和判断.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2 车厢侧倾轴线.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6 侧倾力矩.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5-2 汽车的横向稳定性.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5-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1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2-1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2-2 滑动率.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2-4 影响制动力系数的因素.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2-3 制动力系数与侧向力系数.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3-3 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3-1 制动效能-制动减速度.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3 操纵稳定性的研究和评价方法.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2 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3-4 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与稳定性因数.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4 悬架的侧倾角刚度.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1 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7 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3 悬架的线刚度.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5 车厢的侧倾角.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5-1 汽车的纵向稳定性.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10 变形转向.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6-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1 轮胎坐标系.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9 侧倾转向.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8 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5 双轴汽车的振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6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4-2 车轮部分单质量系统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4-3 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6 悬架系统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选择.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4 车身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计算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