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抽象代数》课程教学大纲(Modern Algebra)

《抽象代数》课程教学大纲(Modern Algebra)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抽象代数课程代码:0720003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核心课】课程学分:4学分预修课程:高等代数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学时:60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15)课程周学时:4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考核相结合课程负责人:门博二、课程自标课程目标1:理解《抽象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群、环、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判断群和环的性质和构造,判断不同的群或环之间的关系,掌握子群、正规子群,子环,理想等子体系与原代数系统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2:深入理解中学代数的内容和方法,能用更高的代数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的内容,指导中学数学教学。课程目标3:了解《抽象代数》的发展历史。掌握严谨的代数推理方法,熟悉代数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能理解具体和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课程目标4:通过探究群、环等概念的内部联系及两个代数系统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5:通过合作探究特殊群的应用,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同伴、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三、课程自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抽象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Algebra)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抽象代数 课程代码:0720003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核心课】 课程学分:4 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代数 开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学时:60 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15) 课程周学时:4 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1)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考核相结合 课程负责人:门博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理解《抽象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群、环、 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判断群和环的性质和构造,判 断不同的群或环之间的关系,掌握子群、正规子群,子环,理想等子体系与原代数系统 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 2:深入理解中学代数的内容和方法,能用更高的代数观点理解中学数学 的内容,指导中学数学教学。 课程目标 3:了解《抽象代数》的发展历史。掌握严谨的代数推理方法,熟悉代数 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能理解具体和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课程目标 4:通过探究群、环等概念的内部联系及两个代数系统间的联系,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目标 5:通过合作探究特殊群的应用,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同伴、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1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课程目标1数学学科专业能力;3-2熟悉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解中学数学与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高等数学的关联;3-3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的历史概况课程目标3和发展的基本规律;7-2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能够应用英语阅读相关材料,跟踪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学会反思课程目标4展趋势。能够对数学基础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研究,基于质疑、求证、判断发展批判性思维;8-1理解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了解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沟通合作课程目标5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学会反思学科素养沟通合作课程目标3-13-23-37-28-1H课程目标1L课程目标2L课程目标3M课程目标4M课程目标5(注:H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低支撑。)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章次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第二章同态与同构课程目标1、3群第三章课程目标1、2、4、5环第四章课程目标1、2、4域第五章课程目标1、2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3-1 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 数学学科专业能力; 课程目标 1 3-2 熟悉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解中学数学与 高等数学的关联; 课程目标 2 3-3 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的历史概况 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 3 学会反思 7-2 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 法,能够应用英语阅读相关材料,跟踪国内外数学教育发 展趋势。能够对数学基础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与研究,基于质疑、求证、判断发展批判性思维; 课程目标 4 沟通合作 8-1 理解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了解学习共同体在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 5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3-1 3-2 3-3 7-2 8-1 课程目标 1 H 课程目标 2 L 课程目标 3 L 课程目标 4 M 课程目标 5 M (注:H 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 代表中支撑,L 代表低支撑。)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章次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第二章 同态与同构 课程目标 1、3 第三章 群 课程目标 1、2、4、5 第四章 环 课程目标 1、2、4 第五章 域 课程目标 1、2

五、教学方式(一)课堂讲授通过等价关系及性质的学习,掌握代数学中的重要的分类处理的方法;通过群论的学习,掌握代数中的运算律的作用:掌握研究群的基本方法和群的构造方法:了解变换群与置换群的基本性质及作用;熟练掌握同态基本定理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环与域的学习,掌握环、整环和域的概念与基本性质:熟练掌握理想的判别及由理想构造商环的方法;掌握素理想与极大理想概念及判别。(二)课堂讨论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2次左右。(三)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全部批改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理总结、反思,理解抽象代数与中学数学的内涵联系。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各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二862同态与同构三8群3224四环16124域431五(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二章同态与同构(8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映射、原象与象的定义;映射、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代数运算的概念,理解同态、同构、自同构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分类、模n的剩余类、等价的概念,会用等价关系将集合进行分类;理解同态、同构、等价关系的概念及用等价关
五、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通过等价关系及性质的学习,掌握代数学中的重要的分类处理的方法;通过群论的学 习,掌握代数中的运算律的作用;掌握研究群的基本方法和群的构造方法;了解变换群 与置换群的基本性质及作用;熟练掌握同态基本定理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环与 域的学习,掌握环、整环和域的概念与基本性质;熟练掌握理想的判别及由理想构造商 环的方法;掌握素理想与极大理想概念及判别。 (二)课堂讨论 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 2 次左右。 (三)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全部批改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 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理总结、 反思,理解抽象代数与中学数学的内涵联系。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各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二 同态与同构 8 6 2 三 群 32 24 8 四 环 16 12 4 五 域 4 3 1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二章 同态与同构(8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映射、原象与象的定义;映射、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代数 运算的概念,理解同态、同构、自同构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分类、模 n 的剩余类、等价 的概念,会用等价关系将集合进行分类;理解同态、同构、等价关系的概念及用等价关

系将集合进行分类。2.主要教学内容(6学时)(1)第一节集合与关系(2学时)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关系的定义;卡氏积的计算;等价关系、等价类的概念,等价关系的判定与证明,确定等价类的方法。教学难点:卡氏积的计算;二元关系的判定。对等级关系、等价类概念的理解;确定等价类的方法。(2)第二节映射(1学时)教学重点:映射、单射、满射的判定;对变换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映射、单射、满射、一一映射、变换的判定与证明。(3)第三节代数运算与运算律(1学时)教学重点:代数运算的概念与判定、运算律的定义。教学难点:对代数运算、运算律概念的理解与判定。(4)第四节同态(1学时)教学重点:同态的定义、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对同态概念的理解。(5)第五节同构与自同构(1学时)教学重点:同构、自同构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同构、自同构概念的理解。3.主要实践内容(2学时)第一节书后习题第三章群论(3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群的定义及相关的概念,包括单位元、逆元、消去律、有限群、无限群及交换群;掌握群同态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变换群的概念、性质及凯莱(Cayley)定理;掌握置换群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循环群的概念、结构;熟练掌握子群的概念及判别条件,子群陪集及相关概念,会求子群的陪集;熟练掌握不变子群、商群的概念及不变子群的判别;熟练掌握群的同态基本定理
系将集合进行分类。 2.主要教学内容(6 学时) (1)第一节 集合与关系(2 学时) 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关系的定义;卡氏积的计算;等价关系、等价类 的概念,等价关系的判定与证明,确定等价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卡氏积的计算;二元关系的判定。对等级关系、等价类概念的理解;确 定等价类的方法。 (2)第二节 映射(1 学时) 教学重点:映射、单射、满射的判定;对变换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单射、满射、一一映射、变换的判定与证明。 (3)第三节 代数运算与运算律(1 学时) 教学重点:代数运算的概念与判定、运算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代数运算、运算律概念的理解与判定。 (4)第四节 同态(1 学时) 教学重点:同态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对同态概念的理解。 (5)第五节 同构与自同构(1 学时) 教学重点:同构、自同构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同构、自同构概念的理解。 3.主要实践内容(2 学时) 第一节 书后习题 第三章 群论(3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群的定义及相关的概念,包括单位元、逆元、消去律、有限群、无限群及 交换群;掌握群同态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变换群的概念、性质及凯莱(Cayley)定理; 掌握置换群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循环群的概念、结构;熟练掌握子群的概念及判别 条件,子群陪集及相关概念,会求子群的陪集;熟练掌握不变子群、商群的概念及不变 子群的判别;熟练掌握群的同态基本定理

2.主要教学内容(24 学时)(1)第一节群的基本概念及性质(3学时)教学重点:半群、群的定义与判定;左、右单位元与左、右逆元的的概念与性质:单位元、逆元的定义与判定;消去律的内容与判定;几种常见的群。教学难点:对群的定义的理解,群的判定。(2)第二节变换群(2学时)教学重点:变换群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变换群定义的理解。(3)第三节群的同构(5学时)教学重点:群同态映射、群同构映射、群同态、自同构群、内自同构群的定义、性质、判定。教学难点:对群同态映射、群同构定义的理解;群同态映射、群同构的判定。(4)第四节循环群(4学时)教学重点:循环群的概念、判定,循环群的生成元的概念,循环群的同构定理。教学难点:对循环群概念的理解。(5)第五节子群与子群的陪集(4学时)教学重点:子群的定义与判定,子群陪集的定义、子群的共轭类的定义、群的直和分解;循环群的子群的性质和生成方法。教学难点:子群的判定,对子群陪集的概念的理解;群的内外直和的概念和两者关系的理解和证明;子群的生成方法。(6)第六节Lagrange定理(2学时)教学重点:Lagrange定理的证明。教学难点:Lagrange定理的应用。(7)第七节置换群(2学时)教学重点:置换群的定义;置换的表示方法、置换的运算、共轭变换的运算。教学难点:对置换群、置换定义的理解,置换的运算,对称群的子群的生成方法。(8)第八节商群(2学时)教学重点:正规子群的定义和性质、商群的定义和计算;群同态基本定理,Caley
2.主要教学内容(24 学时) (1)第一节 群的基本概念及性质(3 学时) 教学重点:半群、群的定义与判定;左、右单位元与左、右逆元的的概念与性质; 单位元、逆元的定义与判定;消去律的内容与判定;几种常见的群。 教学难点:对群的定义的理解,群的判定。 (2)第二节 变换群(2 学时) 教学重点:变换群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变换群定义的理解。 (3)第三节 群的同构(5 学时) 教学重点:群同态映射、群同构映射、群同态、自同构群、内自同构群的定义、性 质、判定。 教学难点:对群同态映射、群同构定义的理解;群同态映射、群同构的判定。 (4)第四节 循环群 (4 学时) 教学重点:循环群的概念、判定,循环群的生成元的概念,循环群的同构定理。 教学难点:对循环群概念的理解。 (5)第五节 子群与子群的陪集(4 学时) 教学重点:子群的定义与判定,子群陪集的定义、子群的共轭类的定义、群的直和 分解;循环群的子群的性质和生成方法。 教学难点:子群的判定,对子群陪集的概念的理解;群的内外直和的概念和两者关 系的理解和证明;子群的生成方法。 (6)第六节 Lagrange 定理(2 学时) 教学重点:Lagrange 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Lagrange 定理的应用。 (7)第七节 置换群(2 学时) 教学重点:置换群的定义;置换的表示方法、 置换的运算、共轭变换的运算。 教学难点:对置换群、置换定义的理解,置换的运算,对称群的子群的生成方法。 (8)第八节 商群(2 学时) 教学重点:正规子群的定义和性质、商群的定义和计算;群同态基本定理,Caley

定理,群的第二同构定理、对称群的正规子群的验证。教学难点:对正规子群、商群定义的理解,正规子群的判定和证明,商群的求法,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与应用。3.主要实践内容(8学时)(1)第一节群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1学时)(2)第二节群的同构(练习)(1学时)(3)第三节子群与子群的陪集(2学时)(4)第四节置换群(练习)(2学时)(5)第五节商群(练习)(2学时)第四章环(1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环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包括零元、单位元、零因子,并能将环中的概念与群中的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整环、除环、域、无零因子环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掌握无零因子环的特征的概念;熟练掌握子环的概念及判别;熟练掌握环的同态的概念、性质;熟练掌握理想的概念及判别以及环同态基本定理;掌握商环的概念:掌握最大理想的概念及判别。掌握整环里的整除、单位、素元等概念,理解整环里的唯一分解的定义;掌握唯一分解环的定义、性质及判别条件;掌握主理想环的概念及性质。2.主要教学内容(12 学时)(1)第一节环的基本概念及性质(5学时)教学重点:环的定义,几种常见的环,子环、理想、生成理想、商环、整环、除环和域的定义。教学难点:环、子环、理想、商环的定义理解及证明,整环、除环和域判定与证明。(2)第二节交换环(4学时)教学重点:交换环、素环、极大理想、整环的特征的定义。教学难点:交换环、素环、极大理想的判定及证明,整环的特征的理解。(3)第三节多项式环(1学时)教学重点:多项式环的定义
定理,群的第二同构定理、对称群的正规子群的验证。 教学难点:对正规子群、商群定义的理解,正规子群的判定和证明,商群的求法, 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3.主要实践内容(8 学时) (1)第一节 群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1 学时) (2)第二节 群的同构(练习)(1 学时) (3)第三节 子群与子群的陪集(2 学时) (4)第四节 置换群(练习)(2 学时) (5)第五节 商群(练习)(2 学时) 第四章 环(1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环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包括零元、单位元、零因子,并能将环中的概念与群 中的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整环、除环、域、无零因子环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掌握无零因子环的特征的概念;熟练掌握子环的概念及判别;熟练掌握环的同态的概念、 性质;熟练掌握理想的概念及判别以及环同态基本定理;掌握商环的概念;掌握最大理 想的概念及判别。 掌握整环里的整除、单位、素元等概念,理解整环里的唯一分解的定义;掌握唯一 分解环的定义、性质及判别条件;掌握主理想环的概念及性质。 2.主要教学内容(12 学时) (1)第一节 环的基本概念及性质(5 学时) 教学重点:环的定义,几种常见的环,子环、理想、生成理想、商环、整环、除环 和域的定义。 教学难点:环、子环、理想、商环的定义理解及证明,整环、除环和域判定与证明。 (2)第二节 交换环(4 学时) 教学重点:交换环、素环、极大理想、整环的特征的定义。 教学难点:交换环、素环、极大理想的判定及证明,整环的特征的理解。 (3)第三节 多项式环(1 学时) 教学重点:多项式环的定义

教学难点:多项式环的定义的理解。(4)第四节整环的因式分解(1学时)教学重点:唯一分解整环、主理想整环、欧式环的定义。教学难点:相伴、相伴元、平凡因子、不可约元的定义的理解和证明。(5)第五节环的同态与同构(1学时)教学重点:环同态映射、环同态、环同构的定义与性质。教学难点:对环同态映射、环同态、环同构定义的理解及证明,环的同态基本定理、环的第二同构定理的证明。3.主要实践内容(4学时)(1)第一节环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2学时)(2)第二节整环的因式分解(练习)(2学时)第五章域(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域、子域的概念,掌握商域的概念及内涵。2.主要教学内容(1学时)第一节域的基本概念及性质(1学时)教学重点:域、子域、商域的概念及证明。教学难点:商域的证明。3.主要实践内容(1学时)第一节域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七、考核内容及方式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式1.课堂提问群、环的基本定义,基本性质;子群、子环、2.作业1:课后习题课程目标1正规子群、理想的判定,基本性质;特殊的3.阶段性测验群、环、域。4.期末考试映射、代数运算、分类、群、环、域等概念课程目标2作业2:小论文与中学数学的联系。课程目标3抽象代数历史,映射、代数运算、等价关系课堂提问
教学难点:多项式环的定义的理解。 (4)第四节 整环的因式分解(1 学时) 教学重点:唯一分解整环、主理想整环、欧式环的定义。 教学难点:相伴、相伴元、平凡因子、不可约元的定义的理解和证明。 (5)第五节 环的同态与同构(1 学时) 教学重点:环同态映射、环同态、环同构的定义与性质。 教学难点:对环同态映射、环同态、环同构定义的理解及证明,环的同态基本定理、 环的第二同构定理的证明。 3.主要实践内容(4 学时) (1)第一节 环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2 学时) (2)第二节 整环的因式分解(练习)(2 学时) 第五章 域(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域、子域的概念,掌握商域的概念及内涵。 2.主要教学内容(1 学时) 第一节 域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1 学时) 教学重点:域、子域、商域的概念及证明。 教学难点:商域的证明。 3.主要实践内容(1 学时) 第一节 域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练习) 七、考核内容及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1 群、环的基本定义,基本性质;子群、子环、 正规子群、理想的判定,基本性质;特殊的 群、环、域。 1.课堂提问 2.作业 1:课后习题 3.阶段性测验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映射、代数运算、分类、群、环、域等概念 与中学数学的联系。 作业 2:小论文 课程目标 3 抽象代数历史,映射、代数运算、等价关系 课堂提问

与集合的分类。总结群、环的知识点的内部联系及两个代数课程目标4作业3:知识结构图表系统间的联系。置换群、循环群等特殊的群与解析几何,高作业4:分组讨论,交流汇课程目标5等代数等数学专业课程和物理、化学等其他报学科的联系。八、成绩评定方法1.总评成绩计算方法总评成绩=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5%)+阶段测验(占总成绩的3%)+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2%)+期末笔试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80%)注:(1)课堂参与:课堂提问及出勤分别占总成绩的3%和2%;(2)作业成绩:本学期4项作业,每项占总成绩的3%,共占总成绩的12%。2.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考核项目课程目标1期末2阶段3课堂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4作业考试测验参与分目标达成度=ai*(分目标笔试试题30%10%课程目标150%10%平均分/分目标笔试试题总分)+an*(分目标阶段测验成绩平均分/分目100%课程目标2标阶段测验成绩总分)+ai3*(分目标100%课堂参与成绩平均分/分目标课堂参课程目标3与成绩总分)+ai4*(分目标作业成绩100%课程目标4平均分/分目标作业成绩总分)其中aj各考核项目在分目标中占比系数,ai代表考核项目j在课程目标i100%课程目标5达成的占比。3.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0.5*课程目标1达成度+0.1*课程目标2达成度+0.1*课程目标3达成度+0.15*课程目标4达成度+0.15*课程目标5达成度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近世代数》(修订本)杜奕秋、程晓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与集合的分类。 课程目标 4 总结群、环的知识点的内部联系及两个代数 系统间的联系。 作业 3:知识结构图表 课程目标 5 置换群、循环群等特殊的群与解析几何,高 等代数等数学专业课程和物理、化学等其他 学科的联系。 作业 4:分组讨论,交流汇 报 八、成绩评定方法 1.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总评成绩=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 5%)+阶段测验(占总成绩的 3%)+作业成绩(占 总成绩的 12%)+期末笔试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 80%) 注:(1)课堂参与:课堂提问及出勤分别占总成绩的 3%和 2%; (2)作业成绩:本学期 4 项作业,每项占总成绩的 3%,共占总成绩的 12%。 2.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 1期末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考试 2阶段 测验 3 课堂 参与 4 作业 课程目标 1 50% 30% 10% 10% 分目标达成度=ai1*(分目标笔试试题 平均分/分目标笔试试题总分)+ ai2* (分目标阶段测验成绩平均分/分目 标阶段测验成绩总分)+ ai3*(分目标 课堂参与成绩平均分/分目标课堂参 与成绩总分)+ ai4*(分目标作业成绩 平均分/分目标作业成绩总分) 其中 aij各考核项目在分目标中占比系 数,aij 代表考核项目 j 在课程目标 i 达成的占比。 课程目标 2 100% 课程目标 3 100% 课程目标 4 100% 课程目标 5 100% 3.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0.5*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1*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1*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0.15*课程目标 4 达成度+0.15*课程目标 5 达成度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近世代数》(修订本) 杜奕秋、程晓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近世代数》(第二版)韩士安,林磊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3]《近世代数基础》(修订本)张禾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近世代数基础》牛凤文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5]《近世代数基础》(修订版)刘邵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近世代数: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杨子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近世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新版》许宁主编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撰写人:门博审定人:黄影学院主管领导:孟宪吉学院盖章:2019年7月20日
[2]《近世代数》(第二版)韩士安,林磊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 年; [3]《近世代数基础》(修订本) 张禾瑞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近世代数基础》 牛凤文 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2; [5]《近世代数基础》(修订版) 刘邵学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近世代数: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 杨子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近世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新版)》许宁 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撰写人:门博 审定人:黄影 学院主管领导:孟宪吉 学院盖章: 2019 年 7 月 20 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四章 矩阵 4.5 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应用.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四章 矩阵 4.4 矩阵的分块.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四章 矩阵 4.3 初等矩阵.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四章 矩阵 4.2 矩阵的逆.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四章 矩阵 4.1 矩阵的概念及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3.4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3.3 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3.2 向量组的相关性.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3.1 消元法.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二章 行列式 2.4 克拉默法则.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二章 行列式 2.3 行列式按行(或列)展开.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二章 行列式 2.2 n级行列式的性质.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二章 行列式 2.1 行列式的定义.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定理证明专题——有理系数多项式).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6 有理系数多项式.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5 复、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4 因式分解定理.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3 最大公因式.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2 一元多项式及其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一)第一章 多项式 1.1 数域.pdf
- 沈阳师范大学:《抽象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章,授课教师:门博).pdf
- 沈阳师范大学:《抽象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基本概念、第三章 群.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Linear Algebra Course Syllabus.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五章,授课教师:罗敏娜).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行列式 1.1 预备知识.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行列式 1.2 复习 1.3 行列式的性质.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行列式 1.4 行列式展开定理.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行列式 1.5 线性方程组与克拉默法则.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1 矩阵的概念.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2 矩阵的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3 逆矩阵.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4 矩阵的分块法.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5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6 矩阵的秩.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1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2 向量及其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3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4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无关组.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6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1 向量的内积.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