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6.2 抽样分布(2/2)、第七章 参数估计 §7.1 参数估计的概念 §7.2 点估计

五、基本抽样定理定理设X,X,,,X,是取自总体N(μ,α)的一个样本,则2(1) X--x,~N(u,n=s-(2)x(n-1):92=1(3)X与S2独立。说明:(1)X-2x,~N(2>Z()°)(=in=inni=lX,-X~ N(0,?)Z(X,-X)=ZX,-nX=0(2)且aisli=l(3)X→μ(X-X)→02X-μ Jn~t(n-1)T-推论1sX-~N(0,1)证明:由定理(1)知g/Vn(n-1)s?(2)~ x(n-1)?两者独立(3)a(X-μ)/ n故=T~I(n-I)(n-)s//n-a2
五、基本抽样定理 定理 设 X1,X2,.,Xn是取自总体 N(μ ,σ 2 )的一个样本,则 (1) ~ ( , ) 1 2 1 n X N n X n i i ; (2) n i i n X X S n 1 2 2 2 2 ( ) ~ ( 1) 1 ; (3) X 与 S 2 独立。 说明:(1) n i n i n i i n n X N n X 1 1 2 2 1 ) ) 1 , ( 1 ~ ( 1 (2) ~ N( 0, ? ) Xi X 且 ( ) 0 1 1 n i i n i Xi X X nX (3) 2 X , (Xi X) 推论 1 ~ ( 1) n t n S X T 证明 由定理(1)知 ~ (0,1) / N n X (2) ~ ( 1) ( 1) 2 2 2 n n S (3) 两者独立 故 ~ ( 1) 1 ( 1) ( )/ 2 2 2 T t n n S n n X

推论2 设(X,X2,,X)~N(u,):XS2(Yi,Y2,.., Ym) ~ N(u2,02) : YS?S? /o?F=~ F(n -1,nz -1)则S2/a2推论3条件同推论2,且==2记S=-1)S+(n-1)n,-nz-2X--(μ-μ) ~ t(n, + n, -2)则T11S.n,n2q2aY-N(H证明:因为X-N(u,与)相互独立,所以n,n2X--(μ-μ2) ~ N(0,1)02a2X-~(-Un,n2aVn,n2(~(n-1)相互独立,由分布可加性,又由 ~(n-1)上aO1[(n, -1)S +(n -1)S]~ x(n + n -2)1[(X-)-(μ, -μ,)]/,n,n2=T~ I(n + n -2)故(n, -1)S? +(nz -1)S1an, +nz-2
推论 2 设 ( , , , ) ~ ( , ) 2 X1 X2 X 1 N 1 1 iid n : 2 X S1 ( , , , ) ~ ( , ) 2 Y1 Y2 Y 2 N 2 2 iid n : 2 Y S2 则 ~ ( 1, 1) / / 2 1 2 2 2 2 2 1 2 1 F n n S S F 推论 3 条件同推论 2,且 2 2 2 2 1 ,记 2 ( 1) ( 1) 1 2 2 2 2 2 2 1 1 n n n S n S Sw 则 T= ~ ( 2) 1 1 ( ) 1 2 1 2 1 2 t n n n n S X Y w 证明: 因为 ( , ) 1 2 1 n X N 与 ( , ) 2 2 2 n Y N 相互独立,所以 ~ ( , ? ) 2 2 1 2 1 2 n n X Y N ~ (0,1) 1 1 ( ) 1 2 1 2 N n n X Y 又由 ~ ( 1) ( 1) 1 2 2 2 1 1 S n n 与 ~ ( 1) ( 1) 2 2 2 2 2 2 S n n 相互独立,由 2 分布可加性, [( 1) ( 1) ] ~ ( 2) 1 1 2 2 2 2 2 2 2 n1 S1 n S n n 故 ~ ( 2) 2 1 ( 1) ( 1) 1 1 [( ) ( )]/ 1 2 1 2 2 2 2 2 1 1 1 2 1 2 T t n n n n n S n S n n X Y

例1(P158例6.4)设X,和X,分别是取自正态总体N(ul,α")的容量为n的两个样本(Xu,Xi2,,Xin)和(X21,X22,,X2n)的样本均值。试确定n使两个样本均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的概率大于0.0192n=1,2, 相互独立知X,-X,~ N(0, 2~解由X,~N(u,nhXoP(X, -X0.0>q)=2[1202nn1<0.995=<2.576=n<13.271202
例 1 (P158 例 6.4)设 X1 和 X 2 分别是取自正态总体 ( , ) 2 N 的容量为 n 的两个样本 (X11,X12,.,X1n)和(X21,X22,.,X2n)的样本均值。试确定 n 使两个样本均值 之差的绝对值超过 的概率大于 0.01 解 由 ~ ( , ) 1,2 2 n n Xi N ,相互独立知 ~ (0, 2 ) 2 1 2 n X X N n n X X P X X P 2 2 1 2 1 2 2 2 ( ) )] 0.01 2 2[1 ( n 2.576 13.27 2 ) 0.995 2 ( n n n

第七章参数估计S7.1参数估计的概念(X,X,,X,)→F(x,e)中的未知参数(X,X2,X,)-→样本估计量(x,x2,"",x)估计值$7.2点估计一、矩法1、理理论据:大数定律limPP≥x-E(X*)<6)=1ni=l!2X2、基本原则:用Ak=-估计α=E(X)k=1,2,..n3、具体步骤:例1(P167例7.2)试求总体期望日1=E(X)和方差日2=D(X)。解 (1) , =E(X)=α , =D(X)=E(X)-(EX)=α, -α)0, =A -A =-2x?-X2=-2(X, -X) =S?(2) Φ, = A = Xni=ni注1此结论对一切(期望和方差存在)总体都适用,即E(X)=X,D(X)=S2注2对总体P()有=和=2不唯注3基本原则可增加,用B,=之(X,-X)估计β=E(X-EX)ni-l
第七章 参数估计 §7.1 参数估计的概念 ( , , ) X1 X2 Xn ( , , , ) ˆ X1 X2 Xn F(x,θ )中的未知参数θ 样本 估计量 ( , , , ) ˆ 1 2 n x x x 估计值 §7.2 点估计 一、矩法 1、理理论据:大数定律 ( ) ) 1 1 lim ( 1 k n i k i n X E X n P 2、基本原则:用 n i k k Xi n A 1 1 估计 k E(X k ) k 1,2, 3、具体步骤: 例 1(P167 例 7.2)试求总体期望θ 1=E(X)和方差θ 2=D(X)。 解(1) 2 1 1 2 2 1 1 2 E(X) D(X) E(X ) (EX ) (2) 2 1 2 1 2 2 2 1 1 2 2 1 ~ ( ) 1 1 ˆ ˆ X X S n X X n A X A A n i i n i i 注 1 此结论对一切(期望和方差存在)总体都适用,即 E ˆ (X) X , ~2 ( ) ˆ D X S 注 2 对总体 P() 有 ˆ X 和 ~2 ˆ S 不唯一 注 3 基本原则可增加,用 n i k k Xi X n B 1 ( ) 1 估计 k k E(X EX )

例2(P168例7.3)设总体X~U[a,b,试由样本(X,X2,,X),求未知参数a,b的矩估计量。a=bα, = E(X)=[a=α, -/3β,2解(1)(b-a)2b=α,+3β2β, = D(X)= (12a=A-/3B,=X-V352(2)[6=A+/3B,=X+V352[缺点]如…为来自X~U[a,b]的样本观察值,则a,b的估计值为2341a=-0.01,6=0.414。注意到:x=0.5>b一般 P(a>min X,)和 P(b<max X,)全非零。Va(x)a:-1b:2bn30i:0..nx :a+md(b a)al :-mean(x)3-nn+ 1al =1.045b1=1.9531.5 0.5 3:0.52.51.52
例 2(P168 例 7.3)设总体 X ~ U[a,b] ,试由样本(X1,X2,.,Xn),求未知参数 a,b 的矩估计量。 解(1) 12 ( ) ( ) 2 ( ) 2 2 1 b a D X a b E X 1 2 1 2 3 3 b a (2) 2 1 2 2 1 2 ~ 3 3 ˆ ~ ˆ 3 3 b A B X S a A B X S [缺点] 如 11 1 , , 4 1 , 3 1 , 2 1 为来自 X~U[a,b]的样本观察值,则 a,b 的估计值为 a ˆ 0.01, 0.414 ˆ b 。注意到: x b ˆ 1 0.5 一般 (ˆ min ) P a Xi 和 max ) ˆ ( P b Xi 全非零。 a 1 b 2 n 3 0 i 0 n x i a rnd( b a) a1 mean( x) 3n Var( x) n 1 b 1 mean( x) 3n Var( x) n 1 a1 1.045 b 1 1.953 0.5 1 1.5 2 2.5 0.5 1 1.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6.1 总体与样本 §6.2 抽样分布(1/2).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四章 数字特征 §4.5 随机变量的极限.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四章 数字特征 §4.1 方差 §4.4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四章 数字特征 4.0.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4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5 多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2 边缘分布 §3.3 条件分布.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二维随机变量.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4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2/2).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1/2).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1.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2/2).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1.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1/2).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1.3 事件的概率及计算.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1.1 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 §1.2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结业试卷四套(含答案).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Green公式、Gauss公式和Stokes公式.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条件极值问题与Lagrange乘数法.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多元连续函数.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七章 参数估计 §7.2 点估计(2/2)§7.3 估计量的评选原则.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七章 参数估计 §7.4 区间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8.1 基本问题和方法.pdf
- 华中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课程复习.pdf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Advanced Mathematics(数学信管专业).pdf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Advanced Mathematics(A类).pdf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Advanced Mathematics(B类).pdf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Advanced Mathematics(C类).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5数学一.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5数学三.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5数学二.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5数学四.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7数学一.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7数学三.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7数学二.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7数学四.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8数学一.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8数学三.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8数学二.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8数学四.pdf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真题详解)1999数学一.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