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4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27.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4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C2. C3. D4. C5. A6. D7. A8. C9. c10. A11. D12. A13. C14. A15. D16.D17. C18. B19. D20. B二、判断说明题:(每题5分,共25分)1.错误。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2.正确。幼儿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但幼儿有时会把现实与想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C 2.C 3.D 4.C 5.A 6.D 7.A 8.C 9.C 10.A 11.D 12.A 13.C 14.A 15.D 16.D 17.C 18.B 19.D 20.B 二、判断说明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错误。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 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 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 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 2.正确。幼儿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但幼儿有时会把现实与想

象混淆,如当幼儿听到伙伴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去玩的经历,对之既美慕又想象着有多好玩就会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这就是幼儿将想象脱离现实、与现实混淆的表现。3.错误。抑郁质的孩子感受性很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而不灵活,应郑重对其采取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等方面教育措施进行培养。4.错误。林传鼎的研究得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是愉快与不愉快。5.错误。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不仅是母亲满足其生理需要,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与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占优势,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1)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2)有意注意的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3.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1)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而经验的积累主要靠记忆。(2)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3)儿童学习语言靠记忆,记住声音的语义,交际时对句子的理解和连贯性的保持也需要记忆。(4)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忆影响,记忆使儿童积累一些情感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情感丰富起来。意志行动离不开记忆。4.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攻击性行为会增加、增强。[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四、论述题:(共12分)格赛尔是美国者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格赛尔强调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因此,成

象混淆,如当幼儿听到伙伴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去玩的经历,对之既羡慕又想象着有多好玩, 就会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这就是幼儿将想象脱离现实、与现实混淆的表现。 3.错误。抑郁质的孩子感受性很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而不灵活,应郑重对其采取 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等方面教育措施进行培养。 4.错误。林传鼎的研究得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是愉快与不愉快。 5.错误。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不仅是母亲满足其生 理需要,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与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三、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28 分) 1.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两岁 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 3~6 岁儿童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 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的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 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1)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而经验的积累主要靠记忆。(2)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 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3)儿童学习语言靠记忆,记住声音 的语义,交际时对句子的理解和连贯性的保持也需要记忆。(4)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 忆影响,记忆使儿童积累一些情感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情感丰富起来。意志行动离不开记忆。 4.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 能抑制攻击性,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 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攻 击性策略控制同伴,攻击性行为会增加、增强。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 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共 12 分) 格赛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 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格赛尔强调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因此,成

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这种论断源于大家所熟知的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格赛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手学习的准备状态,只有准备好了,他才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学习就会发生,而在未准备好之前,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在教育实践中,这原则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尤为突出。目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盛行,从整体教育目的的制定,到某一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人们特别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而对儿童的实际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儿童的准备状态却考虑不足。过分夸大早期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过分注重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训练以及在某一方面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等,最终造成儿童负担过重而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对此,格赛尔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好的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过分超前的教育或过度的潜能开发,对儿童来说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无效劳动,更有可能是对儿童的“有形的摧残”。五、案例分析题:(共15分)通过上述案例说明:(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自的性、计划性很差。小明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小明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难达到的。(3)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这种论断源于 大家所熟知的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格赛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 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只有准备好了,他才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学习就会发生,而在未 准备好之前,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在教育实践中,这一 原则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尤为突出。目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盛行,从整体教育目的的制 定,到某一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人们特别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而对儿童 的实际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儿童的准备状态却考虑不足。过分夸大早期教育在儿童发展中 的作用,过分注重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训练以及在某一方面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等,最终造 成儿童负担过重而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对此,格赛尔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好的教育应 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过分超前的教育或过度的潜能开发,对儿童来说既是一种浪费,也是 一种无效劳动,更有可能是对儿童的“有形的摧残”。 五、案例分析题:(共 15 分) 通过上述案例说明: (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 (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 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小明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 的。小明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难达到的。 (3)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 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 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