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A2. D3. B4. D5. D6. A7. B8. A9. D10.D11.A12. B13. AB14.C15. c16.17. DC18.19. D20. B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A 2.D 3.B 4.D 5.D 6.A 7.B 8.A 9.D 10.D 11.A 12.B 13.A 14.B 15.C 16.C 17.D 18.C 19.D 20.B

二、判断说明题:(每题5分,共25分)1.错误。感知觉是个体认识活动的基础,思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与动物认识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思维是个体认识活动的核心,而非感知觉。2.错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同龄人,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3.正确。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都是游戏中进行的。4.错误。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阅限相同、表现不同,主要是因为生理因素的作用,而非后天教育的影响。5.错误。有学者将婴儿语言前期的语音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哭叫”、“唧唧咕咕”、“咿呀学语”、“标准化言语”,听觉开始积极参加到发音过程的语音形成阶段是从出现咿呀声开始的。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平现实的逻辑性。2.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有意识地支配自已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3.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与他人交往的前提。4.幼儿书写的准备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对幼儿进行培养
二、判断说明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错误。感知觉是个体认识活动的基础,思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 与动物认识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思维是个体认识活动的核心,而非感知觉。 2.错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 作用的是同龄人,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3.正确。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都是游戏中进行的。 4.错误。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阈限相同、表现不同,主要是因为生理因素的作用,而非后 天教育的影响。 5.错误。有学者将婴儿语言前期的语音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哭叫”、“唧唧咕咕”、“咿呀 学语”、“标准化言语”,听觉开始积极参加到发音过程的语音形成阶段是从出现咿呀声开始 的。 三、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28 分) 1.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2.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有意识地支 配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 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 3.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实现的。 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4.幼儿书写的准备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 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 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 辨别能力上对幼儿进行培养

(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四、论述题:(共12分)艾里克森的理论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发展危机是他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准。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最后三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各阶段的年龄段及其良好的人格品质:(1)婴儿前期(0一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一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差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一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一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一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一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一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紧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五、案例分析题:(共15分)(1)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
(3)对笔顺的掌握。 (4)正确的执笔姿势。 四、论述题:(共 12 分) 艾里克森的理论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发展危机是他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 准。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的。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 人格发展的最后三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 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各阶段的年龄段及其良好的人格品质: (1)婴儿前期(0―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 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 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 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 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 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 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五、案例分析题:(共 15 分) (1)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

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 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 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 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 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 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 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1题目.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1答案.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感知觉(答案).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感知觉(题目).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想象(含参考答案).doc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幼儿园管理概述.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幼儿园的筹建.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幼儿园管理体制与组织文化建设.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幼儿园危机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幼儿园财务与档案管理.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ppt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二章 幼儿园的筹建(1/2).pdf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二章 幼儿园的筹建(2/2).pdf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一章 幼儿园管理概述(2/2).pdf
- 《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一章 幼儿园管理概述(1/2).pdf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题目.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3答案.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3题目.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4答案.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4题目.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父母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观察力.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爱的发现.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你的品德如何.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情绪实验.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看不见不等于看不到.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攻击性行为.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视觉悬崖.doc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pt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ppt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ppt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ppt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pptx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