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2.3 平面杆件体系的自由度计算

教学要求掌握实际自由度分析方法了解计算自由度的计算方法2.3.1自由度(1)实际自由度S(即前面讲的"运动自由度"):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变化的几何参数数目,也就是确定该体系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参数数目。之所以称之为实际自由度,是为了与下面讲的计算自由度相区别。(2-1)S=(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非多余约束数总和c)(2)计算自由度W(2-2)W=(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全部约束数总和d)由上式可见,计算自由度是由体系部件的自由度和全部约束计算而得,但没有区别非多余约束和多余约束。因此,一般地说,计算自由度不一定就是实际自由度。多余约束数n:等于实际自由度与计算自由度之差,即:(2-3)n=s-W图2-25分析: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2(1个自由点);约束总数d=4;其中:非多余约束c=2;自由度S=a-c=2-2=0;计算自由度W=a-d=2-4=-2[讨论] :W>0则S>0几何可变W=0则S=n若n=0几何不变W=0则S=n若n>0几何可变W0体系有多余约束,但不一定几何不变。结论:W≤0只是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2.3.2约束的计算(1)刚片内部多余约束。n=0n=1n=2n=3图2-26刚片内部多余约束[注释]自由端n=0;一根链杆n=1;一个铰n=2;一个刚结n=3;(2)单约束和复约束a.铰结点
教学要求 掌握实际自由度分析方法,了解计算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2.3.1 自由度 (1)实际自由度S(即前面讲的"运动自由度"):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变化的几何参数数目, 也就是确定该体系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参数数目。之所以称之为实际自由度,是为了与下面讲的计算 自由度相区别。 S = (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非多余约束数总和c) (2-1) (2)计算自由度W W = (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全部约束数总和d) (2-2) 由上式可见,计算自由度是由体系部件的自由度和全部约束计算而得,但没有区别非多余约 束和多余约束。因此,一般地说,计算自由度不一定就是实际自由度。 多余约束数n:等于实际自由度与计算自由度之差,即: n = S -W (2-3) 图2-25 分析: 各部件自由度总和a=2(1个自由点);约束总数d=4;其中:非多余约束c=2; 自由度S=a-c=2-2=0; 计算自由度W=a-d=2-4=-2 [讨论]: W > 0 则 S > 0 几何可变 W = 0 则 S = n 若 n = 0 几何不变 W = 0 则 S = n 若 n > 0 几何可变 W 0 体系有多余约束,但不一定几何不变。 结论:W ≤0只是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2.3.2 约束的计算 (1) 刚片内部多余约束。 n=0 n=1 n=2 n=3 图2-26 刚片内部多余约束 [注释]自由端n=0;一根链杆n=1;一个铰n=2;一个刚结n=3; (2) 单约束和复约束 a. 铰结点

图2-27a单铰图2-27b复铰1单铰=2个约束复铰=(n-1)单铰=2(n-1)个约束b.刚结点图2-28a单刚图2-28a单刚1单刚=3个约束复刚=(n-1)单刚=3(n-1)个约束c.链杆OOOO6图2-29a单链图2-29b复链1单链杆=1个约束1复链杆=(2×n-3)单链=(2×n-3)个约束杆2.3.3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W的求法(1)刚片法:体系看作由刚片组成,铰结、刚结、链杆为约束刚片数m ;约束数:单铰数h,简单刚结数g,单链杆数b。(2-4)W=3m-2h-3g-b(2)节点法:体系由结点组成,链杆为约束。结点数j;约束数:链杆(含支杆)数b。(2-5)W= 2j- b(3)组合算法约束对象:刚片数m,结点数约束条件:单铰数h,简单刚结数g,单链杆(含支杆)数b(2-6)W=(3m +2j) - (3g +2h +b)例:求图2-30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一图2-30解:
图2-27a 单铰 图2-27b 复铰 1单铰=2个约束 复铰=(n-1)单铰=2(n-1)个约束 b. 刚结点 图2-28a 单刚 图2-28a 单刚 1单刚=3个约束 复刚=(n-1)单刚=3(n-1)个约束 c. 链杆 图2-29a 单链 图2-29b 复链 1单链杆=1个约束 1复链杆= (2×n-3)单链=(2×n-3)个约束杆 2.3.3 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W 的求法 (1) 刚片法:体系看作由刚片组成,铰结、刚结、链杆为约束。 刚片数 m ; 约束数:单铰数 h ,简单刚结数 g ,单链杆数 b 。 W = 3m - 2h - 3g - b (2-4) (2) 节点法:体系由结点组成,链杆为约束。 结点数 j ; 约束数:链杆(含支杆)数 b 。 W = 2j – b (2-5) (3) 组合算法 约束对象:刚片数 m ,结点数 j 约束条件:单铰数 h ,简单刚结数 g ,单链杆(含支杆)数 b W = (3m + 2j)-(3g + 2h + b) (2-6) 例:求图2-30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 图2-30 解:

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1:(刚片法)m=7, h=4, g=2, b=6W=3x7-2x4-3x2-6=1方法2:(刚片法)m=5,h=4,g=0,b=6W=3x5-2x4-6=1方法3:(节点法)一一最好j=6, b=11W=2 j -b=2*6-11= 1例:求图2-31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图2-31解:方法1方法2方法1:(节点法)一—最好j=7, b=14W=2j -b=2*7-14 =0方法2:(刚片法)m=7,h=9, g=0, b=3W=3×7-2x9-3=0例:求图2-32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1:(刚片法) m = 7,h = 4,g = 2,b = 6 W = 3×7 - 2×4 - 3×2 - 6 = 1 方法2:(刚片法) m = 5,h = 4,g = 0,b = 6 W = 3×5 - 2×4 - 6 = 1 方法3:(节点法)――最好 j=6,b=11 W=2j-b=2*6-11=1 例:求图2-31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 图2-31 解: 方法1 方法2 方法1:(节点法)――最好 j=7,b=14 W=2j-b=2*7-14=0 方法2:(刚片法) m = 7,h = 9,g = 0,b = 3 W = 3×7 - 2×9 - 3 = 0 例:求图2-32刚片系的计算自由度

LoQ814TOOT吊OOOTOTTOT3T3图2-32解:方法1:(刚片法)m=1, h=0, g=3, b=4W= 3×1-3x3-4=-10方法2:(节点法)一一最好j=0, b=10W=2j-b=0-10=0
图2-32 解: 方法1:(刚片法) m = 1,h = 0,g = 3,b = 4 W = 3×1- 3×3- 4 = -10 方法2:(节点法)――最好 j=0,b=10 W=2j-b=0-10=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2.2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2.1 基本概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几何组成分析).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5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4 荷载的分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3 杆件结构的分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2 结构的计算简图及简化要点.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学科内容和任务.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Structural Mechanics(武汉理工大学:范小春).pdf
- 《结构力学》课程学习资料(结构力学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docx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Structural Mechanics.pdf
- 粘性土的弹粘塑性模型及其固结分析应用(讲稿)一种可考虑排水板、多层土和多级荷载的软黏土固結沉降的通用簡單計算方法 A General Simpl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s of Layered Clayey Soils with Vertical Drains under Staged Loadings.pdf
- 土的固结理论(讲稿)Consolidation of soils.pdf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一 烧结普通砖试验.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二 水泥试验.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三 砂石试验.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四 普通混凝土试验.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五 建筑砂浆实验.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doc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2.4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刚架-组合结构).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1 梁的内力计算回顾.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2 多跨静定梁.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3 静定平面刚架.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4 静定平面桁架.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5 组合结构.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6 三铰拱.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7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1 移动载荷和影响线的概念.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2 静力法作结构的影响线.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3 机动法作结构的影响线.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4 影响线的应用.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5 小结.pdf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1 应用虚力原理求刚体体系的位移.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2 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3-4 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和举例.pdf
-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结构的位移计算 5.5 图乘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