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课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99.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课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山东理工大学实验教案课程名称一体育测量与评价授课对 象体育教育12级1-4班主讲教师刘艳环理论教研 室教师所在院(部)、系 (室)选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高教出版社)8 学时学时/学分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实 验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体育测量与评价 授 课 对 象 体育教育 12 级 1-4 班 主 讲 教 师 刘 艳 环 教师所在院(部)、系(室) 理 论 教 研 室 选 用 教 材 体育测量与评价(高教出版社) 学 时/ 学 分 8 学时

其他口第6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实哦课口技能课口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身体形态测量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解2、示范讨论、思考题、作业: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2、评价自已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3、计算自己的BMI并评价。(运训)4、计算克托莱指数并评价。(体教)5、完成实验报告参考资料:

第 6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他□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身体形态测量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讲解 2、示范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 2、评价自己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 3、计算自己的 BMI 并评价。(运训) 4、计算克托莱指数并评价。(体教) 5、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时间教教学学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组织与方手法段实验名称:身体形态测量实验时间:第七周实验班级:实验分组:每班分4组,每组10人。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测量方法。实验器材:体重计、身高坐高计、带状皮尺、足长测量器实验内容(步骤)1、在课前预习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下述指标的测量方法和须注意的事项;教师介绍各测量器材及其使用方法。2.测量方法(1)体重测量方法:受试者男生身着短裤,女生身着短裤背心站在秤台中央,读数。(2)身高测量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计的底板上,“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测试者立于受试者一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读数。(3)坐高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两点”靠立柱,余同身高测量。(4)胸围测量方法:两名测试者分别立于受试者的前面与背后,将带尺上缘平齐受试者背部肩脚骨下角下缘,带尺平贴背部,向两侧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的女性带尺在乳头上方与第四肋骨平齐,在受试者吸气尚未开始时读数。(5)肩宽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测试者站在其背侧,先用食指分别沿肩冈向外摸到肩峰点,再用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 学 手 段 教学 组织与方 法 时间 实验名称:身体形态测量 实验时间:第七周 实验班级: 实验分组:每班分 4 组,每组 10 人。 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 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体重计、身高坐高计、带状皮尺、足长测量器 实验内容(步骤) 1、在课前预习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下述指标的测量 方法和须注意的事项;教师介绍各测量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测量方法 (1)体重测量方法:受试者男生身着短裤,女生身着短裤背 心站在秤台中央,读数。 (2)身高测量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 计的底板上,“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测试者 立于受试者一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 者头顶,读数。 (3)坐高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两 点”靠立柱,余同身高测量。 (4)胸围测量方法:两名测试者分别立于受试者的前面与背 后,将带尺上缘平齐受试者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带尺平 贴背部,向两侧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 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的女性带尺在乳头上方与 第四肋骨平齐,在受试者吸气尚未开始时读数。 (5)肩宽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测试者站在 其背侧,先用食指分别沿肩胛冈向外摸到肩峰点,再用带

尺测量两峰间距离,读数。(6)足长测量方法:令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测量器上,足跟点紧贴后挡板,移动前挡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读数。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作业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与课2、评价自己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堂3、计算自己的BMI并评价。练习本课教学小结

尺测量两峰间距离,读数。 (6)足长测量方法:令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测量器上,足 跟点紧贴后挡板,移动前挡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 读数。 作业 与 课 堂 练 习 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 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 2、评价自己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 3、计算自己的 BMI 并评价。 本课教学 小结

第9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实践课口技能课口其他口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1.布兰奇心功指数测量与评价2.定量负荷试验:30秒30次顿起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安静时血压及脉搏的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方法。2.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秒30次奠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评定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示范讨论、思考题、作业:1.在血压和脉搏测量中注意事项?2.何种情况下指数较小?为什么?3.完成实验报告。参考资料:

第 9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他□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1.布兰奇心功指数测量与评价 2.定量负荷试验:30 秒 30 次顿起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安静时血压及脉搏的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价 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方法。 2.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 秒 30 次蹲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评定受试者的 心血管机能水平。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 示范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在血压和脉搏测量中注意事项? 2.何种情况下指数较小?为什么? 3.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教学时教学组织与方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间手段法实验名称:1:布兰奇心功指数测量与评价2.定量负荷试验---30秒30次奠起实验时间:实验班级:实验分组:每班分4组,每组10人。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血压和脉搏在安静状态下的测量方法。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秒30次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评定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水平。实验器材:1.血压计(8台),听诊器(8个),秒表4块。2.秒表3块,节拍器1台实验内容(步骤)实验1:1、测安静时心率:被测试者需要静坐15分钟后连续测3次10秒心率,当三次测量值相同或其中两次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表明情绪稳定,再正式测30秒的脉搏数,然后换算为1分钟的脉搏次数;二、测血压:1、被测量者取坐位;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2、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松紧适宜,以能插入2指为准;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4、当吸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气继续放出,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 手段 教学 组织与方 法 时 间 实验名称:1. 布兰奇心功指数测量与评价 2.定量负荷试验-30 秒 30 次蹲起 实验时间: 实验班级: 实验分组:每班分 4 组,每组 10 人。 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 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血 压和脉搏在安静状态下的测量方法。 2. 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 秒 30 次蹲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 评定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水平。 实验器材:1.血压计(8 台),听诊器(8 个),秒表 4 块。 2. 秒表 3 块,节拍器 1 台 实验内容(步骤) 实验 1: 1、测安静时心率 :被测试者需要静坐 15 分钟后连续测 3 次 10 秒 心率,当三次测量值相同或其中两次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 过一次时,表明情绪稳定,再正式测 30 秒的脉搏数,然后换算 为 1 分钟的脉搏次数; 二、测血压: 1、被测量者取坐位;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 2、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 2.5cm。将 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松紧适宜,以能插入 2 指为准; 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 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 4、当吸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 气继续放出,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 度为舒张压;

5、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6、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实验21.受试者静坐5分钟,测量15秒钟相对稳定脉率,再换算成1分钟脉率(P1);2.以1次/秒的节律令受试者做30次奠起。要求:每一次起由直立姿势开始,两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下奠时必须全,而且足跟不能离地,同时两臂前摆成前平举,起立时还原成站立姿势;3.测量受试者运动后即刻15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1分钟脉率(P2)。4.受试者休息1分钟后再测其15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1分钟脉率(P3);5.计算评定指数=[(P1+P2+P3)-200]/10评定:指数小于等于0位优秀,在1-5之间为良好,在6-10之间为中等,11-15为下等,大于等于16为差。1、测量自己的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并评价。作2、计算指数,评价受试者心血管机能。业与课堂练习本课教学小结

5、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6、应相隔 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实验 2 1.受试者静坐 5 分钟,测量 15 秒钟相对稳定脉率,再换算成 1 分钟 脉率(P1); 2.以 1 次/秒的节律令受试者做 30 次蹲起。要求:每一次蹲起由直 立姿势开始,两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下蹲时必须 全蹲,而且足跟不能离地,同时两臂前摆成前平举,起立时还原成 站立姿势; 3.测量受试者运动后即刻 15 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 1 分钟脉率(P2)。 4.受试者休息 1 分钟后再测其 15 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 1 分钟脉率 (P3); 5.计算评定指数= [(P1+ P2+ P3)-200]/10 评定:指数小于等于 0 位优秀,在 1-5 之间为良好,在 6-10 之间为 中等,11-15 为下等,大于等于 16 为差。 作 业 与 课 堂 练 习 1、测量自己的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并评价。 2、计算指数,评价受试者心血管机能。 本课教学 小结

第13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实践课口技能课口其他口主要教学内容(注明月*重点#难点):1、手的反应时测定2、平衡能力的测定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反应时的测定方法;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示范讨论、思考题、作业:1.在血压和脉搏测量中注意事项?2.何种情况下指数较小?为什么?3.完成实验报告。参考资料:

第 13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他□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1、手的反应时测定 2、平衡能力的测定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反应时的测定方 法; 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 示范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在血压和脉搏测量中注意事项? 2.何种情况下指数较小?为什么? 3.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时教教学学组织间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手与方段法实验名称:1、手的反应时测定2、平衡能力的测定实验时间:实验班级:实验分组:每班分20组,每组2人。实验目的:1、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反应时的测定方法;2、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方法。实验器材:1.计时尺2.秒表实验内容(步骤)实验1:用计时尺测定手的反应时受试者坐于桌边→手伸出桌面5cm→大拇指与食指分开2cm→检测者持计时尺上端,放于拇指与食指之间→发出预告→当计时尺下落时,受试者用手握住→拇指上缘为测量结果(测量5次,取其中3次中等成绩的均值)。评定:男女大学生一般在0.13-0.22秒钟范围内。测定手的反应时结果:3-次数21时间(s)实验2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一鹤立测验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 学 手 段 教学 组织 与方 法 时 间 实验名称:1、手的反应时测定 2、平衡能力的测定 实验时间: 实验班级: 实验分组:每班分 20 组,每组 2 人。 实验目的: 1、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 反应时的测定方法; 2、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 方法。 实验器材:1.计时尺 2.秒表 实验内容(步骤) 实验 1: 用计时尺测定手的反应时 受试者坐于桌边→手伸出桌面 5cm→大拇指与食指分开 2cm→检测者持计 时尺上端,放于拇指与食指之间→发出预告→当计时尺下落时,受试者 用手握住→拇指上缘为测量结果(测量 5 次,取其中 3 次中等成绩的均 值)。 评定:男女大学生一般在 0.13-0.22 秒钟范围内。 测定手的反应时结果: 次数 1 2 3 4 5 时间(s) 实验 2 静态平衡能力测试-鹤立测验

闭眼、用优势腿站立,另一腿的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支撑腿提成单足前脚掌支撑,尽量保持不动,从支撑脚提开始到身体失去平衡为止。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以“s”位单位,不计小数。测2次,取最佳成绩。平衡能力测验结果:次数时间(s)1、反应时的测定应注意什么问题?作业2、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与课堂练习本课教学小结

闭眼、用优势腿站立,另一腿的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支 撑腿提踵成单足前脚掌支撑,尽量保持不动,从支撑脚提踵开始到身体失 去平衡为止。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以“s”位单位,不计 小数。测 2 次,取最佳成绩。 平衡能力测验结果: 次数 时间(s) 作业 与 课 堂 练 习 1、反应时的测定应注意什么问题? 2、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 本课教学 小结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