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指导书

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指导书体育学院
1 体育测量与评价 实验指导书 体育学院

2013.2实验须知1.实验室规则(1)实验课必须提前5分钟到实验室,不迟到,不早退,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2)使用和仪器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损坏仪器。使用精密仪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发现故障应立即报告教师,不要自己动手检修。(3)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简要、准确地将实验结果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课后写出实验报告,交给教师(4)仪器损坏时,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填写损坏仪器登记表,视实际情况补偿一定金额。(5)每次实验课安排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要负责当天实验的卫生和安全检查。2.实验前(1)课前认真预习本次课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器材、步骤操作程序及其注意事项。(2)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做到充分理解。3.实验时(1)对照实验指导书,按照实验步骤、要求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本实验无关的任何活动。遵守课堂秩序,保持实验室肃静,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认真、细2:
2 2013.2 实 验 须 知 1.实验室规则 (1)实验课必须提前 5 分钟到实验室,不迟到,不早退,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使用和仪器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损坏仪器。使用精密仪器时,应严格遵守操 作规程,发现故障应立即报告教师,不要自己动手检修。 (3)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简要、准 确地将实验结果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课后写出实验报告,交给教师。 (4)仪器损坏时,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填写损坏仪器登记表,视实际情况补偿一定 金额。 (5)每次实验课安排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要负责当天实验的卫生和安全检查。 2.实验前 ⑴ 课前认真预习本次课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器材、步骤、 操作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⑵ 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做到充分理解。 3.实验时 ⑴ 对照实验指导书,按照实验步骤、要求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本实验无关 的任何活动。遵守课堂秩序,保持实验室肃静,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认真、细

致的工作作风。(2)爱护实验器材,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如遇仪器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以便及时修理和更换,不得自行拆卸修理。试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3)分组实验中,本组同学分工合作,多次工作应轮流担任。(4)实验操作中,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4.实验后(1)整理实验仪器、器材,并及时归还。如有短缺、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2)整理实验记录,做出实验结论,认真书写实验报告5.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1)实验方法、步骤一般可小作描述。如遇实验仪器、器材或方法临时变更时,可简要说明。(2)实验结果,应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测)的现象、数据,实事求是准确记述(3)分析和评定应根据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若出现非预期的结果,应讨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实验报告的书写应符合规定的要求,文字叙述力求准确、简练字迹清楚、工整,所列图表、数据要规范准确,并保持卷面整洁。m
3 致的工作作风。 ⑵ 爱护实验器材,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如遇仪器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 报告指导教师,以便及时修理和更换,不得自行拆卸修理。试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 ⑶ 分组实验中,本组同学分工合作,多次工作应轮流担任。 ⑷ 实验操作中,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4.实验后 ⑴ 整理实验仪器、器材,并及时归还。如有短缺、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 ⑵ 整理实验记录,做出实验结论,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5. 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⑴ 实验方法、步骤一般可小作描述。如遇实验仪器、器材或方法临时变更时, 可简要说明。 ⑵实验结果,应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测)的现象、数据,实事求是准确记述。 ⑶分析和评定应根据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若出现 非预期的结果,应讨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⑷实验报告的书写应符合规定的要求,文字叙述力求准确、简练字迹清楚、工 整,所列图表、数据要规范准确,并保持卷面整洁

实验一体格测量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身体各主要测量点;(2)复习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测量方法;(3)复习臂长臂短评价方法;(4)复习BMI计算方法及评价。4
4 实验一 体格测量 1. 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身体各主要测量点; (2)复习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测量方法; (3)复习臂长臂短评价方法; (4)复习 BMI 计算方法及评价

(5)参照实验大纲,预习体格测量实验相关内容。2.实验目的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测量方法。3.实验仪器体重计、身高坐高计、带状皮尺、足长测量器。4.实验内容及步骤(1)在课前预习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下述指标的测量方法和须注意的事项;教师介绍各测量器材及其使用方法(2)测量方法1)体重测量方法:受试者男生身着短裤,女生身着短裤背心站在秤台中央读数。2)身高测量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计的底板上,“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测试者立于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读数。3)坐高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两点”靠立柱,余同身高测量。4)胸围测量方法:两名测试者分别立于受试者的前面与背后,将带尺上缘平齐受试者背部肩脚骨下角下缘,带尺平贴背部,向两侧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的女性带尺在乳头上方与第四肋骨平齐,在受试者吸气尚未开始时读数。5)肩宽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测试者站在其背侧,先用食指分别沿肩脚冈向外摸到肩峰点,再用带尺测量两峰间距离,读数。6)足长测量方法:令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测量器上,足跟点紧贴后挡板移动前挡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读数。5.实验结果与分析(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2)评价自己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3)计算自己的BMI并评价。5
5 (5)参照实验大纲,预习体格测量实验相关内容。 2.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重量、长度、围度指标的测量方法。 3. 实验仪器 体重计、身高坐高计、带状皮尺、足长测量器。 4.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在课前预习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下述指标的测量方法和须注意的 事项;教师介绍各测量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测量方法 1)体重测量方法:受试者男生身着短裤,女生身着短裤背心站在秤台中央, 读数。 2)身高测量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计的底板上,“三 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测试者立于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 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读数。 3)坐高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两点”靠立柱,余同 身高测量。 4)胸围测量方法:两名测试者分别立于受试者的前面与背后,将带尺上缘平 齐受试者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带尺平贴背部,向两侧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 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的女性带尺在乳头上方与第四肋 骨平齐,在受试者吸气尚未开始时读数。 5)肩宽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测试者站在其背侧,先用食指 分别沿肩胛冈向外摸到肩峰点,再用带尺测量两峰间距离,读数。 6)足长测量方法:令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测量器上,足跟点紧贴后挡板, 移动前挡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读数。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将测得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足长、指间距的值记录到报告纸上; (2)评价自己的人体比例;(腿长腿短、臂长臂短型) (3)计算自己的 BMI 并评价

实验二心血管机能实验一、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与评价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血压、心率测量方法:(2)复习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方法与评价。(3)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实验相关内容。2、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方法。3、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人体安静时心率和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可认为心功能良好,所以测量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并把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评定,可较全面地反映心血管的功能水平。4、实验器材秒表、血压计、听诊器等。5、实验步骤(1)测安静时心率:被测试者需要静坐15分钟后连续测3次10秒心率,当三次测量值相同或其中两次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表明情绪稳定,再正式测30秒的脉搏数,然后换算为1分钟的脉搏次数;(2)测血压:1)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2)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松紧适宜,以能插入2指为准;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4)当吸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气继续放出,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5)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6)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评定:布兰奇心动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1/1006
6 实验二 心血管机能实验 一、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与评价 1、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血压、心率测量方法; (2)复习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方法与评价。 (3)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布兰奇心动指数测量实验相关内容。 2、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布兰奇心动指数的测定及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方法。 3、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人体安静时心率和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可认为心功能良好,所 以测量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并把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评定,可较全面地反映 心血管的功能水平。 4、实验器材 秒表、血压计、听诊器等。 5、实验步骤 (1)测安静时心率 :被测试者需要静坐 15 分钟后连续测 3 次 10 秒心率,当三 次测量值相同或其中两次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表明情绪稳定, 再正式测 30 秒的脉搏数,然后换算为 1 分钟的脉搏次数; (2)测血压: 1)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 2)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 2.5cm。将听诊器的探 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松紧适宜,以能插入 2 指为准; 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 30mmHg (4.0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 4)当吸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气继续放出, 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5)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6)应相隔 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评定:布兰奇心动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100

6、实验结果与分析测量自己的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并评价。*注意事项:1、测试当天不宜参加剧烈活动。2、测量心率、血压时,要保持室内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并使受试者完全安静后方可进行测量。二、定量负荷试验---30秒30次奠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定量负荷实验概念、步骤:(2)复习安静心率、运动即刻心率、运动后心率测量方法:(3)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定量负荷试验---30秒30次实验相关内容。2、实验目的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秒30次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评定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水平。3、实验器材秒表3块,节拍器1台4、实验步骤(1)受试者静坐5分钟,测量15秒钟相对稳定脉率,再换算成1分钟脉率(P1);(2)以1次/秒的节律令受试者做30次跨起。要求:每一次奠起由直立姿势开始,两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下尊时必须全奠,而且足跟不能离地,同时两臂前摆成前平举,起立时还原成站立姿势;(3)测量受试者运动后即刻15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1分钟脉率(P2);(4)受试者休息1分钟后再测其15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1分钟脉率(P3):(5)计算评定指数=[(P1+P2+P3)-200]/10评定:指数小于等于0位优秀,在1-5之间为良好,在6-10之间为中等,11-15为下等,大于等于16为差。5、实验结果与分析计算指数,评价受试者心血管机能。7
7 6、实验结果与分析 测量自己的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并评价。 *注意事项: 1、测试当天不宜参加剧烈活动。 2、测量心率、血压时,要保持室内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并使受试者完全安静 后方可进行测量。 二、定量负荷试验-30 秒 30 次蹲 1、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定量负荷实验概念、步骤; (2)复习安静心率、运动即刻心率、运动后心率测量方法; (3)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定量负荷试验-30 秒 30 次蹲实验相关内容。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运动员定量负荷(30 秒 30 次蹲起)后脉搏的观察及测量,评定受试 者的心血管机能水平。 3、实验器材 秒表 3 块,节拍器 1 台 4、实验步骤 (1)受试者静坐 5 分钟,测量 15 秒钟相对稳定脉率,再换算成 1 分钟脉率(P1); (2)以 1 次/秒的节律令受试者做 30 次蹲起。要求:每一次蹲起由直立姿势开 始,两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下蹲时必须全蹲,而且足跟不能离 地,同时两臂前摆成前平举,起立时还原成站立姿势; (3)测量受试者运动后即刻 15 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 1 分钟脉率(P2); (4)受试者休息 1 分钟后再测其 15 秒钟的脉率,并换算成 1 分钟脉率(P3); (5)计算评定指数= [(P1+ P2+ P3)-200]/10 评定:指数小于等于 0 位优秀,在 1-5 之间为良好,在 6-10 之间为中等, 11-15 为下等,大于等于 16 为差。 5、实验结果与分析 计算指数,评价受试者心血管机能

实验三身体素质测定一、手反应时测定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身体素质定义:(2)复习测量身体素质的意义:(3)复习反应速度测量方法及评价:(4)参照实验大纲,预习手反应时测定实验相关内容。2、实验目的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反应时的测定方法;3、实验仪器计时尺4、实验步骤用计时尺测定手的反应时:受试者坐于桌边→手伸出桌面5cm→大拇指与食指分开2cm→检测者持计时尺上端,放于拇指与食指之间一发出预告→当计时尺下落时,受试者用手握住→拇指上缘为测量结果(测量5次,取其中3次中等成绩的均值)。评定:男女大学生一般在0.13-0.22秒钟范围内。5、实验结果与分析1、测定自己的手反应时。次数12345时间(s)2、反应时的测定应注意什么问题?二、平衡能力的测定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平衡素质的界定:8
8 实验三 身体素质测定 一、手反应时测定 1、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身体素质定义; (2)复习测量身体素质的意义; (3)复习反应速度测量方法及评价; (4)参照实验大纲,预习手反应时测定实验相关内容。 2、实验目的 通过手的反应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能力,掌握反应 时的测定方法; 3、实验仪器 计时尺 4、实验步骤 用计时尺测定手的反应时: 受试者坐于桌边→手伸出桌面 5cm→大拇指与食指分开 2cm→检测者持计时尺 上端,放于拇指与食指之间→发出预告→当计时尺下落时,受试者用手握住→拇 指上缘为测量结果(测量 5 次,取其中 3 次中等成绩的均值)。 评定:男女大学生一般在 0.13-0.22 秒钟范围内。 5、实验结果与分析 1、测定自己的手反应时。 2、反应时的测定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平衡能力的测定 1、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平衡素质的界定; 次数 1 2 3 4 5 时间(s)

(2)复习平衡素质的分类:(3)复习静态平衡素质测量方法(4)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平衡能力实验的相关内容。2、实验目的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方法。3、实验仪器秒表4、实验步骤鹤立测验步骤闭眼、用优势腿站立,另一腿的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支撑腿提成单足前脚掌支撑,尽量保持不动,从支撑脚提开始到身体失去平衡为止。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以“s”位单位,不计小数。测2次,取最佳成绩。5、实验结果与分析(1)平衡能力测验结果:次数时间(s)(2)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让受试者进行练习,熟悉方法和要求。测试者与受试者必须认真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2)测定时,受试者不得看检测者的手,不得有预捏动作。捏尺时手不得上下移动。6、安排下次实验课准备工作。在实验三课尾,留出10-15分钟时间,安排实验四身体素质综合测定事宜;1)分组,按宿舍或点名册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各项目测试,对不服从安排者,组长有权取消其本次实验成绩;2)安排课后任务。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各小组由组长组织组员共同讨论、9
9 (2)复习平衡素质的分类; (3)复习静态平衡素质测量方法; (4)参照实验大纲,预习平衡能力实验的相关内容。 2、实验目的 通过鹤立实验,测试受试者的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掌握平衡能力的测定方法。 3、实验仪器 秒表 4、实验步骤 鹤立测验步骤 闭眼、用优势腿站立,另一腿的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支撑 腿提踵成单足前脚掌支撑,尽量保持不动,从支撑脚提踵开始到身体失去平衡为 止。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以“s”位单位,不计小数。测 2 次, 取最佳成绩。 5、实验结果与分析 (1)平衡能力测验结果: (2)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 * 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让受试者进行练习,熟悉方法和要求。测试者与受试者必须认 真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2)测定时,受试者不得看检测者的手,不得有预捏动作。捏尺时手不得上下 移动。 6、安排下次实验课准备工作。在实验三课尾,留出 10-15 分钟时间,安排实 验四身体素质综合测定事宜; 1)分组,按宿舍或点名册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 织本组成员进行各项目测试,对不服从安排者,组长有权取消其本次实验成绩; 2)安排课后任务。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各小组由组长组织组员共同讨论、 次数 时间(s)

商议选定测试项目,带领大家复习各素质的测定方法、取值方法,安排具体的测试者、受试者、记录员;实验四身体素质的综合测定1、预习复习要求(1)复习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的测量方法及评价方法;(2)做好组员间的任务分工,各自准备好自己的工作。2、实验目的(1)学习各种身体素质的测量方法,并会编制成套的身体素质综合测定测验;(2)增强学生设计、编制实验,以及组织、合作实施实验的能力:3、实验仪器实验室现有的测试各身体素质的仪器:(1)速度素质:反应尺、简单反应时测试仪(2)力量素质:电子握力计、背力计、纵跳计(3)柔韧素质:皮尺、坐位体前屈测试仪(4)耐力素质:跑台(5)平衡素质:秒表4、实验步骤1)介绍实验器材。由教师介绍实验室现有的身体素质测定的实验器材;2)测试开始。在实验四课上,教师提前到实验室,指挥学生将测试仪器摆放就位,课程开始后,教师先简单讲解,随后,各组根据上次课的准备开始测试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测试方法、处理突发状况等;3)教师总结。测试完毕,表扬测试认真、团结协作的小组,指出各小组存在的问题;5、实验结果与分析各小组根据本组记录员记录的数据,书写本小组的实验报告并并根据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做出评价,同时提出相关建议。1
10 商议选定测试项目,带领大家复习各素质的测定方法、取值方法,安排具体的测 试者、受试者、记录员; 实验四 身体素质的综合测定 1、预习复习要求 (1)复习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的测量方法及 评价方法; (2)做好组员间的任务分工,各自准备好自己的工作。 2、实验目的 (1)学习各种身体素质的测量方法,并会编制成套的身体素质综合测定测验; (2)增强学生设计、编制实验,以及组织、合作实施实验的能力; 3、实验仪器 实验室现有的测试各身体素质的仪器: (1)速度素质:反应尺、简单反应时测试仪 (2)力量素质:电子握力计、背力计、纵跳计 (3)柔韧素质:皮尺、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4)耐力素质:跑台 (5)平衡素质:秒表 4、实验步骤 1)介绍实验器材。由教师介绍实验室现有的身体素质测定的实验器材; 2)测试开始。在实验四课上,教师提前到实验室,指挥学生将测试仪器摆放 就位,课程开始后,教师先简单讲解,随后,各组根据上次课的准备开始测试,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测试方法、处理突发状况等; 3)教师总结。测试完毕,表扬测试认真、团结协作的小组,指出各小组存在 的问题; 5、实验结果与分析 各小组根据本组记录员记录的数据,书写本小组的实验报告并并根据中国大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做出评价,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大纲.doc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运动中的领导行为.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第二部分).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ppt
-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运动归因.ppt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自学导学单)第九章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doc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ppt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实验法.ppt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自学导学单)第七章 实验法.doc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调查法.ppt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自学导学单)第六章 调查法.doc
-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观察法.ppt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课教案.doc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身体形态的测量.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三 身体素质测定实验.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心血管机能实验.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身体素质测量评价.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测量与评价.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机能测量与评价.ppt
-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ppt
- 《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体育教师如何撰写教案.ppt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体育课堂教学技能.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体育教学设计.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体育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章 体育教学评价.pdf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体育课程与教学组织.pdf
- 《体育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教师用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