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食品的化学保藏

第六章 食品的化学保藏 第一节概述 一、化学保藏的概念 1. 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 中适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 能保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防止食 品变质和延长保质期。 2. 化学制品:指成分明确,结构清楚,从化 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制品
第六章 食品的化学保藏 第一节概述 一、化学保藏的概念 1. 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 中适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 能保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防止食 品变质和延长保质期。 2. 化学制品:指成分明确,结构清楚,从化 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制品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延续食品腐败变质,称为化学防腐剂: 如苯甲酸、山梨酸、丙酸、尼泊金酯、 亚硝酸盐。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阻止或延续食品中 成分被氧化的反应,称为抗氧化剂。 ➢而利用化学制品来抑制酶的添加剂则不 常用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延续食品腐败变质,称为化学防腐剂: 如苯甲酸、山梨酸、丙酸、尼泊金酯、 亚硝酸盐。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阻止或延续食品中 成分被氧化的反应,称为抗氧化剂。 ➢而利用化学制品来抑制酶的添加剂则不 常用

3. 化学保藏的原理 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 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的发 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 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 属于暂时性保藏 • 由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 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 抗氧化剂也是如此,在化学反应尚未发生前。 • 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 质和氧化反应已经开始,则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和 抗氧化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3. 化学保藏的原理 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 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的发 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 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 属于暂时性保藏 • 由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 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 抗氧化剂也是如此,在化学反应尚未发生前。 • 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 质和氧化反应已经开始,则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和 抗氧化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4.特点 • 简单、经济
4.特点 • 简单、经济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 1. 概念: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变质, 适应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 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配料的区别 食品配料:是公认安全的物质,无需进行毒理评 价,用量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如盐、糖、 大豆蛋白、奶油、淀粉、植脂末等。 食品添加剂:需要经过毒理学检验,并有一定的 ADI值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 1. 概念: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变质, 适应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 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配料的区别 食品配料:是公认安全的物质,无需进行毒理评 价,用量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如盐、糖、 大豆蛋白、奶油、淀粉、植脂末等。 食品添加剂:需要经过毒理学检验,并有一定的 ADI值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 1. 概念: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变质, 适应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 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配料的区别 – 食品配料:是公认安全的物质,无需进行毒理学评价, 用量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如上述的盐、糖、大豆 蛋白、奶油、淀粉、植脂末等 – 食品添加剂:需要经过毒理学检验,并由一定的ADI值, 一般用量较小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 1. 概念: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变质, 适应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 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配料的区别 – 食品配料:是公认安全的物质,无需进行毒理学评价, 用量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如上述的盐、糖、大豆 蛋白、奶油、淀粉、植脂末等 – 食品添加剂:需要经过毒理学检验,并由一定的ADI值, 一般用量较小

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能的作用 • l)增强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保持或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降 低这种损失,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并可防止食 物中毒。 • 2)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食品加工后,有的 褪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也可能有所改变。 如果适当使用着色剂、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 剂等,可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 • 3)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 和连续化。澄清剂、助滤剂和消泡剂、凝固剂 等可在此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 4)满足其他特殊要求。如无营养的甜味剂即 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要求
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能的作用 • l)增强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保持或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降 低这种损失,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并可防止食 物中毒。 • 2)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食品加工后,有的 褪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也可能有所改变。 如果适当使用着色剂、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 剂等,可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 • 3)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 和连续化。澄清剂、助滤剂和消泡剂、凝固剂 等可在此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 4)满足其他特殊要求。如无营养的甜味剂即 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要求

三、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应用状况 • 我国列入 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的品种已达1150多种,并逐年增加,98 年,达到1524种,到2003年,达到1747种。 • 依照GBI2493-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我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按英文字母顺序 排序依次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 抗氧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 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 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 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 香料及其它
三、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应用状况 • 我国列入 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的品种已达1150多种,并逐年增加,98 年,达到1524种,到2003年,达到1747种。 • 依照GBI2493-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我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按英文字母顺序 排序依次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 抗氧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 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 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 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 香料及其它

四、安全性 • 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物质,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使用的安全性,然后是工艺效果。 • 一般要求:食品添加剂本身应经过充分的毒理学 评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证明在一定的使用范 围内对人体无害。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与人体 正常的物质代谢;或经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排出 体外;或因不吸收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内因分 解或反应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 国际上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权威机构是FAO/WHO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该机构内 设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和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 会等。但这两个组织所通过的决议均为建议,能 否使用尚取决于本国的卫生部
四、安全性 • 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物质,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使用的安全性,然后是工艺效果。 • 一般要求:食品添加剂本身应经过充分的毒理学 评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证明在一定的使用范 围内对人体无害。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与人体 正常的物质代谢;或经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排出 体外;或因不吸收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内因分 解或反应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 国际上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权威机构是FAO/WHO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该机构内 设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和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 会等。但这两个组织所通过的决议均为建议,能 否使用尚取决于本国的卫生部

第三节 食品防腐剂 用于食品保藏的抗菌剂可以区分为无机和 有机的两大类,CO2,SO2,H2O2,苯甲 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等为常用 的抗菌剂
第三节 食品防腐剂 用于食品保藏的抗菌剂可以区分为无机和 有机的两大类,CO2,SO2,H2O2,苯甲 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等为常用 的抗菌剂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ppt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食品的冷冻保藏.ppt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食品的热处理与杀菌.ppt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食品的脱水加工.ppt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主讲:夏文水、陈洁、许学勤、陶谦).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 食品冷加工工艺.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脱水食品工艺.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酒类生产及酱油、食醋、酸奶的制作.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糖果食品工艺.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糕点食品工艺.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软饮料工艺.ppt
- 《食品工艺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绪论、第一章 罐头食品工艺.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9 OTHER SEPARATION PROCESSES.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8 DEHYDRATION.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7 LIQUID CONC.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6 FREEZING AND FROZEN-FOOD STORAGE.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5 REFRIGERATED STORAGE.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4 COMMERCIAL STERILIZATION.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3 PASTEURIZATION AND BLANCHING.ppt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Chapter 2 THERMAL PROCESSING PRINCIPLES.ppt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食品的辐射保藏.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任课教师:陈宁春、蒲海燕、谢伟燕、谢洁、张国良).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1.1 溶液浓度的表示 1.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理 1.3 实验室用水 1.4 化学试剂 1.5 实验室安全及防护.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1.6 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1.7 样品的预处理.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1.9 常用器皿的使用 1.10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1.1 感官检验的类型 2.1.2 感官检验的发展过程.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1.3 感觉的概念 2.1.4 感觉的基本规律.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2.1 视觉与视觉的评价 2.2.2 听觉与听觉的评价 2.2.3 嗅觉与嗅觉的评价.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2.4 味觉与味觉的评价 2.2.5 触觉与触觉的评价 2.2.6 口感的评价 2.2.7 感官评价的基本要求.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3.1 差别检验法(1/2).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3.1 差别检验法(2/2).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3.2 类别检验法(1/2).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3.2 类别检验法(2/2).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1.6 压力测定法 3.1.7 固态食品的比体积测定.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1.1 密度测定.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2 折光法(2/2).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2.1.2 米类杂质和碎米.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2.1.3 小麦粉加工精度、含砂量、磁性金属物、面筋测定.ppt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2.1.4 油脂色泽及透明度测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