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四(含答案)

449 270 0° 90° 325 测量学试卷四 填空题 1. 地面点沿至的距离称为点的绝对高程,而至 的铅垂距离称为它的相对 高程。 2. 写出水准仪上3条轴线的定义: 1)视推轴 2)水准管轴 3)圆水准器和 测量水平角时,对中的目的是 一:整平的目的 4. 相位式测距原理是通过测量 _在测线上往、返传播所产生的再按公式计算出 如右图 5 的 AB=203°,则a 程测量工作当中 都应该循的原 遵循这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限 2 所谓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将地面上各种■ 和 按照一定的比例测绘于图纸 8.地形图分幅的方法有 和 9. 里程桩上标明的桩号的意义是 里程桩分为和 10.为了施工恢复各交点位置,施工前必须将轴线延至开挖线外的和上。 洗择题 1.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 A)旋转椭球体 B) 大地体 C) 参考椭球传 D)都不是 2关于微领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所产生的误差,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小与两点 比,但与距离无关 D)误差与前 后视距之差成比例 3.与右图中竖盘刻划相对应的竖角计算公式为()。(其中L为盘左时的读数) A)90°-L B)L-90° C)270°-L 在丈量AB两点间的距离,往、返值分别为28658m和28644m,则该距离的相对 L-270 12046 C 1/204 5. 列法半郭种说法不能确定唯一直线()· A) 方位角为100 磁方位角为100° C)象限角为100° D)坐标方位角为100°
测量学试卷四 一、填空题 1. 地面点沿 至 的距离称为点的绝对高程,而至 的铅垂距离称为它的相对 高程。 2. 写出水准仪上 3 条轴线的定义: 1)视准轴 ; 2)水准管轴 ; 3)圆水准器轴 。 3. 测 量 水 平 角 时 , 对 中 的 目 的 是 ; 整 平 的 目 的 是 。 4. 相位式测距原理是通过测量 在测线上往、返传播所产生的 再按公式计算出 距离的。 5. 如右图中,已知αAB=203°,则α12= ,α21= 。 6. 在一般的工程测量工作当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是 、 、 ,遵循这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限 制 。 7. 所谓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将地面上各种 和 按照一定的比例测绘于图纸 上。 8. 地形图分幅的方法有 和 。 9. 里程桩上标明的桩号的意义是 ,里程桩分为 和 两类。 10. 为了施工恢复各交点位置,施工前必须将轴线延至开挖线外的 和 上。 二、选择题 1.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 )。 A) 旋转椭球体 B) 大地体 C) 参考椭球体 D) 都不是 2. 关于微倾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所产生的误差,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误差大小一定,与前后视距无关 B) 误差大小与两点间高差成比例,但与距离无关 C) 误差与前、后视距之和成比例 D) 误差与前、后视距之差成比例 3. 与右图中竖盘刻划相对应的竖角计算公式为( )。(其中 L 为盘左时的读数) A) 90°-L B) L -90° C) 270°-L D) L-270° 4. 在山区丈量 AB 两点间的距离,往、返值分别为 286.58m 和 286.44m,则该距离的相对 误差为( )。 A) 1/2047 B) 1/2046 C) 1/2045 D) 1/2044 5. 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不能确定唯一直线( )。 A) 方位角为 100° B) 磁方位角为 100° C) 象限角为 100° D) 坐标方位角为 100°

6.某三角网由10个三角形构成,观测了各三角形的内角并算出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 +9 、4”、2”、+5”、4”、+3”、0”、+7”、+3”、+1”,则该三角网的测角中 误差为( B) 2 +24 7. 程单角领中,观测到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值分别为582830”,422956”, 79°0146 ,则在该三角形中,其内角改正数值为 A1+4# B.4 C0+3 D)-3 8。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 A)寺高 B) 高 9- ,转点的作用是()。 A传递方 B传递高程 C)A和B都可以 D)A和B都不行 10.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8.500m,要测设高程为8.350m的B点,若在A、B两点间, 架设仪器后视A点的读数为1.050m,则视线高和前视B点的读数应为(): A)9.400m;0.900m 。400nm; D9.550 三、名词解释 绝对高程: 2.照准部偏心差: 3.子午线收敛角: 4. 导线相对闭合差 5.接图表:
6. 某三角网由 10 个三角形构成,观测了各三角形的内角并算出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 +9″、-4″、-2″、+5″、-4″、+3″、0″、+7″、+3″、+1″,则该三角网的测角中 误差为( )。 A) ±12″ B) ±1.2″ C) ±2.6″ D) ±2.4″ 7. 在单三角锁中,观测到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值分别为 58°28′30″,42°29′56″, 79°01′46″,则在该三角形中,其内角改正数值为( )。 A) +4″ B) -4″ C) +3″ D) -3″ 8. 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 )。 A) 等高距 B) 等高线平距 C) 基本等高距 D) 都不是 9. 在中线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A) 传递方向 B) 传递高程 C) A 和 B 都可以 D) A 和 B 都不行 10. 已知水准点 A 的高程为 8.500m,要测设高程为 8.350m 的 B 点,若在 A、B 两点间, 架设仪器后视 A 点的读数为 1.050m,则视线高和前视 B 点的读数应为( ); A) 9.400m ;0.900m B) 9.400m ;1.200m C) 9.550m ;0.900m D) 9.550m ;1.200m 三、名词解释 1. 绝对高程: 2. 照准部偏心差: 3. 子午线收敛角: 4. 导线相对闭合差: 5. 接图表:

四、问答题 1.测量选用的基准面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2.为什么红外测距仪要采用两个以上的调制频率? 3.导线点的选择应注意啸些问题? 4.施工测量包括哪些内容任务? 百、被使7两段E克,结哭为:l3士02:51沉,2a士01a·试比较这两 段距离之和及之差的精度。 2.已知am290°50'10”,月如图所示,求aA、aD。 20g°2940“ 234°00°00 、140°30'00
四、问答题 1. 测量选用的基准面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2. 为什么红外测距仪要采用两个以上的调制频率? 3. 导线点的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4. 施工测量包括哪些内容任务? 五、计算题 1. 设丈量了两段距离,结果为:l1=528.46m±0.21m ;l2=517.25m±0.16m 。试比较这两 段距离之和及之差的精度。 2. 已知αCB=290°50′10″, 如图所示,求αAB 、αED

3.闭合导线的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如表所示,试求B、C、D三点的坐标。(取为至m) 增量计算值改正后增量 点号 坐标方位角 距离 (m) (m) 坐标值 (m) △x△v 500.000 500.000 125.30′301 105.22 B 53°1843 80.18 306°19 129.34 15" 215°53 A 17 78.16 辅助计算:f= fy= fo= D A dAB C 4.如图,仪器安置在A点,要测定M点的距离和高程,今测得仰角a=17°O2',视距间 隔”=1.37,量得仪器高i1.32,目标高1=2.00m,已知A点高程为HA=80.643m,试 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M点高程
3. 闭合导线的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如表所示,试求 B、C、D 三点的坐标。(取为至㎝) 点号 坐标方位角 距离 (m) 增量计算值 (m) 改正后增量 (m) 坐标值 △x △y △x △y x y A 125°30′30″ 105.22 500.000 500.000 B 53°18′43″ 80.18 C 306°19′ 15″ 129.34 D 215°53′ 17″ 78.16 A ∑ 辅助计算: fx= fy= fD= K= X D A dAB C B 4. 如图,仪器安置在 A 点,要测定 M 点的距离和高程,今测得仰角α=17°02′,视距间 隔 =1.37m,量得仪器高 i=1.32m,目标高 l=2.00m,已知 A 点高程为 HA=80.643m,试 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 M 点高程


测量学试卷四(答案) 一、填空题 1.铅垂线,大地水准面,任意假定水准面。 2:中心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过水准管零点的纵向切线:过圆水准器零点的法 线。 3.使仪器中心(竖轴)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仪器的竖轴竖直,水平度盘处于 水平位置。 4.调制光波,相位移。 观整体到部由高级到低级:误差的传播范围。 地泉形分幅 梯形 9.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整桩,加桩。 10.龙门板,轴线控制桩。 、选择题 风 号案号案写 1B2 D3A4B5C6 C7B8A9A 10D 三、名词解释 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是指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指标在度盘上读数时产生的误差。 面上 光用 种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相关关系的表格 四、向答 1.答:应满足的条件有:a)基准面的形状和大小,要尽可能地接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b) 要是一个规则的数学面,能用简单的几何体和方程式表达。这是因为:a)所有的测量 工作都是在地球表面进行的,是以地球为参照的,所以要保证测量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b)为了尽可能地方便测量中繁杂的数据计算处理。 2. 答:分别用不同调制频率的光波来作为“粗测尺”和“精测尺”,解决了测程与测距 精度的矛盾 ,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 存 和安置仪 的密度, 特殊条件控 整个测区 答:施工测量就是根据建筑物 筑物设计施工图的要求,通过施工测量的定位,放 线和检查,将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标定到施工需要的作业面上,以指导施工,还有就是对 于一些高大或特殊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 五、计算题 1.两段距离的中误差m1m2=±026m。由于第一段距离比第二段长,所以第一段的相对中 误差小于第二段的相对中误差。 坐标方位角 距离 增量计算值(m)改正后增量(m) 坐标值 (m) △x△y△x△yxy
测量学试卷四(答案) 一、填空题 1. 铅垂线,大地水准面,任意假定水准面。 2. 中心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过水准管零点的纵向切线;过圆水准器零点的法 线。 3. 使仪器中心(竖轴)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仪器的竖轴竖直,水平度盘处于 水平位置。 4. 调制光波,相位移。 5. 304°,124°。 6. 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误差的传播范围。 7. 地物,地貌。 8. 梯形分幅,矩形分幅。 9. 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整桩,加桩。 10. 龙门板,轴线控制桩。 二、选择题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B 2 D 3 A 4 B 5 C 6 C 7 B 8 A 9 A 10 D 三、名词解释 1. 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2. 是指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指标在度盘上读数时产生的误差。 3. 地面上两点真子午线间的夹角。 4. 在导线测量中,实际计算出的闭合(或附合)导线坐标并不闭合(附合),存在着一 个终点点位误差 f,f 与导线全长的比值就称为导线相对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 5. 一种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相关关系的表格。 四、问答题 1. 答:应满足的条件有:a)基准面的形状和大小,要尽可能地接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b) 要是一个规则的数学面,能用简单的几何体和方程式表达。这是因为:a)所有的测量 工作都是在地球表面进行的,是以地球为参照的,所以要保证测量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b)为了尽可能地方便测量中繁杂的数据计算处理。 2. 答:分别用不同调制频率的光波来作为“粗测尺”和“精测尺”,解决了测程与测距 精度的矛盾。 3. 答:1)相邻点间必须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2)点位应选在土质 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3)视野开阔,便于测图或放样;4)导线各边的长 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条件外,导线边长一般在 50m~350m 之间;5)导线点应有足够 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4. 答:施工测量就是根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施工图的要求,通过施工测量的定位、放 线和检查,将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标定到施工需要的作业面上,以指导施工,还有就是对 于一些高大或特殊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 五、计算题 1. 两段距离的中误差 m1=m2=±0.26m 。由于第一段距离比第二段长,所以第一段的相对中 误差小于第二段的相对中误差。 2. αAB =89°20′30″、αED=313 °20′10″。 3. 计算结果如下表: 点 号 坐标方位角 距离 (m) 增量计算值(m) 改正后增量(m) 坐标值 △x △y △x △y x y

125°30'30” 105.22-61.11+85.65 -61.13 +856 500.000 500.000 53°18 438.87 585.67 43 80.18 +47.90 +64.30 +47.88 +64.32 486.75 649.99 306°19 +76.59 15 29.34+76.61 -104.21 -104.19 D 563.34 545.80 215°53' 17 78.16 -63.32 -45.82 .63.34 -45.80 500.000 500.00 392.90 +0.08 -0.08 辅助计算:6=+0.08 f=-0.08 fo=0.113 K=1/3400 D A dAB 4.水平距离:D=125.24米:高程H=118.334米
A 125°30′30″ 105.22 -61.11 +85.65 -61.13 +85.67 500.000 500.000 B 438.87 585.67 53°18′ 43″ 80.18 +47.90 +64.30 +47.88 +64.32 C 486.75 649.99 306°19′ 15″ 129.34 +76.61 -104.21 +76.59 -104.19 D 563.34 545.80 215°53′ 17″ 78.16 -63.32 -45.82 -63.34 -45.80 A 500.000 500.000 ∑ 392.90 +0.08 -0.08 辅助计算: fx=+0.08 fy=-0.08 fD=0.113 K=1/3400 X D A dAB C B 4. 水平距离:D=125.24 米;高程 HM=118.334 米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五(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六(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七(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八(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九(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十(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术语)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50228-96)测量学术语与解释.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1 水准仪认识与普通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2 经纬仪认识与角度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3 导线与三角高程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4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一章 绪论(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二章 距离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三章 直线定向(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八章 碎部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九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与应用(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十章 平整土地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三(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二(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一(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汇水面积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综合经济挂图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仪检校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测量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钢尺量距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导线测量与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施工测量原理与方法.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课程总结.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五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三 交会定点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十章 平整土地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九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八章 碎步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习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