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七(含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228.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七(含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测量学试卷七 1,测量上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的基本相似,它们不同的地方是 利和 2.三、四等水准路线,必须进行 观测或 观测:目的是消减 的 导影响。 3.设盘左读数为L,盘右读数为R,指标差为x,则盘左正确读数为: 盘右的正确的读数 (竖盘为全圆式顺时针注记) 4.红外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2×10D)mm,则固定误差为 _比例 左 偶然误差具有四个特性: 其主要消减方法有 和 6.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 和 等 测量方法。 7.地形图上的 线和 线就是地性线,它是由一些有关的地 特 连接而成的。 的地理坐标 东经102°14'30”,北纬为28°36'17”,则该点所在1:5 作是在实地标定 10顶管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 知 1,以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纵轴,赤道投影为横轴建立的坐标系是()。 A)大地坐标系 B)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C地心坐标系 D)平面直角坐标系 2.下列误差中,利用中间法不能消减的是()。 A)对光 镜运行误差 大气折光影响 3 平角测量中,哪项误差不能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的观测方法消除()。 A)照准部偏心差 B)救平误 C)视准轴误差 D)横轴误差 4.某钢尺的尺长方程为:1-30.000-0.003+1.2×10×30×(t一20℃)。现用该钢尺量的 AB的距离为1O0.00m,则距离AB的尺长改正数为()。 D) 直线AB 间的距离为29.146m,用钢尺测得其值为29.134m,则该观测值的真差为 A)+0.012m B)-0.012m C)+0.006m

测量学试卷七 一、填空题 1. 测量上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的基本相似,它们不同的地方是 和 。 2. 三、四等水准路线,必须进行 观测或 观测;目的是消减 的 影响。 3. 设盘左读数为 L,盘右读数为 R,指标差为 x,则盘左正确读数为: , 盘右的正确的读数: 。(竖盘为全圆式顺时针注记) 4. 红外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2×10-6D)mm,则固定误差为 比例 误差为 。 5. 偶然误差具有四个特性: 1) ; 2) ; 3) ; 4) 。 其主要消减方法有 、 和 。 6.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 、 和 等 测量方法。 7. 地形图上的 线和 线就是地性线,它是由一些有关的地 貌特征点连接而成的。 8. 某控制点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02°14′30″,北纬为 28°36′17″,则该点所在 1︰5 万比例尺梯形图幅的编号为 。 9. 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是在实地标定 、 、 。 10. 顶管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 , 和 。 二、选择题 1. 以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纵轴,赤道投影为横轴建立的坐标系是( )。 A) 大地坐标系 B)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C) 地心坐标系 D)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下列误差中,利用中间法不能消减的是( )。 A) 对光透镜运行误差 B) 标尺零点误差 C) 地球曲率影响 D) 大气折光影响 3. 水平角测量中,哪项误差不能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的观测方法消除( )。 A) 照准部偏心差 B) 整平误差 C) 视准轴误差 D) 横轴误差 4. 某钢尺的尺长方程为:lt=30.000-0.003+1.2×10—5×30×(t-20℃)。现用该钢尺量的 AB 的距离为 100.00m,则距离 AB 的尺长改正数为( )。 A) –0.010m B) –0.007m C) +0.005m D) +0.007m 5. 已知直线 AB 间的距离为 29.146m,用钢尺测得其值为 29.134m,则该观测值的真差为 ( )。 A) +0.012m B) –0.012m C) +0.006m

6. 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1KM往返的高差中误差为±3mm,则往测L公 a A)±3V/2 B)±3WD 9±3L B)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下游 C折河岸时折向加流上游 D)近河岸折向河流上游并与河流正交 8.对于等高线而言,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A)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相等 B)1 足是 对和的理 C) 高线在任 万都不 水 山 和十量各采用( )方法。 「视线高法 高差法 D)视线高法:视线高法 10.下列选项中,建筑基线一般不布设成( )。 A)两点直线形 B) 二点直线升 C)三 点直角升 三、 点丁字形 1.望远镜视准轴: 2.端点尺: 3.系统误差 4.等高线: 5. 填挖边界线:

D) –0.006m 6. 已知用 DS3 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1KM 往返的高差中误差为±3mm,则往测 L 公 里的高差中误差为( )。 A) ± 3 L 2 B) ± 3 L C) ± 3L D) ± 2L 7. 地形等高线经过河流时,应是( )。 A) 直接相交通过 B) 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下游 C) 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上游 D) 近河岸折向河流上游并与河流正交 8. 对于等高线而言,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相等 B) 等高线一定是闭和的连续曲线 C) 等高线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相交 D)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9. 线路水准测量中,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各采用( )方法。 A) 高差法;视线高法 B) 高差法;高差法 C) 视线高法;高差法 D) 视线高法;视线高法 10. 下列选项中,建筑基线一般不布设成( )。 A) 两点直线形 B) 三点直线形 C) 三点直角形 D) 四点丁字形 三、名词解释 1. 望远镜视准轴: 2. 端点尺: 3. 系统误差: 4. 等高线: 5. 填挖边界线:

四、问答题 1.为什么水准测量读数时,视线不能靠近地面? 2.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均可直接测定 得。试问:计算某 3.试述经纬仪测绘法测图的工作步骤。 五、计算题 1。完成下列附合水准的内业计算 测测站 高差栏 的 数 观测值 改正数 改正后高差 高程 备注 m BMI 56.324 3.564 1 9 -11.231 6.589 11 3.254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水准测量读数时,视线不能靠近地面? 2. 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均可直接测定,坐标方位角一般不能直接测定,可通过计算获 得。试问:计算某一条边的方位角时,需要什么已知数据和测定的数据? 3. 试述经纬仪测绘法测图的工作步骤。 五、计算题 1.完成下列附合水准的内业计算 测 点 测站 数 高差栏 观测值 高程 备注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 m BM1 56.324 7 3.564 1 9 -11.231 2 3 6.589 3 11 3.254

4 5.247 63.785 辅助计算:fn f允=±12VN 精度评定: 2,完成下列测回法测水平角的计算 测盘目 水平方向读数 半测回角值 测回角值 备注 站 位 标 ∠AOB A00106 b B1810954 A1800054 右 B11000 B 3.视距测量中,已知测站点0=65.349m,量得仪器高=1.457m,测点为P点,观测得: 视距读数为0.492m,中丝读数为1.214m,竖盘读数为95°06°(顺时钟注记),竖盘指 标差为+1',计算平距和P点的高程。 4.如图,已知点1(56.241,31.021)m,点2(78.149,69.473)m,D23=112.230m,B2=112° 2506",,B3=109°24'54",B4=89°54'30, 试求:a、a34、a45、及点3的坐标

4 8 5.247 BM2 63.785 Σ 辅助计算:fh= fh 允=±12 N = 精度评定: 2.完成下列测回法测水平角的计算 测 站 盘 位 目 标 水平方向读数 ° ´ " 半测回角值 ° ´ " 一测回角值 ° ´ " 备 注 ∠AOB O 左 A 0 01 06 B 181 09 54 右 A 180 00 54 B 1 10 00 3.视距测量中, 已知测站点 HO=65.349m,量得仪器高 i=1.457m,测点为 P 点,观测得: 视距读数为 0.492m,中丝读数为 1.214m,竖盘读数为 95°06´(顺时钟注记),竖盘指 标差为+1´,计算平距和 P 点的高程。 4.如图,已知点 1(56.241,31.021)m,点 2(78.149,69.473)m,D23=112.230m,β2=112° 25´06 ",β3=109°24´54 ",β4=89°54´30 ", 试求: α23、α34、α45、及点 3 的坐标

B2 B4 5.己知M、N为己知控制点,Xw=15.245m,=56.356m,X=34.235m,w=34.791m,P点为 测设点,Xp=43.784mYp=100.006m,现以M点为测站点,N为 后视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试: (1)计算测设所需的元素B、D: (2)简述测设的步骤:

5.已知 M、N 为已知控制点, XM=15.245m,YM=56.356m,XN=34.235m,YN=34.791m,P 点为 测设点,XP=43.784m,YP=100.006m,现以 M 点为测站点,N 为 后视点,用极坐标法测设 P 点,试: (1)计算测设所需的元素β、D; (2)简述测设的步骤;

测量学试卷七(答案) 一、填空题 往返,对向,球气差。 大小不 色相 求平差值。 6.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交会测量。 7.山脊线,山谷线。 8.H-48。 9.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 10.管道中线方问,高程,坡度 一、洗择题 题容 题答题答题容题答题答题答题答题答题答 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 1B2B3B4A5B6A7C8C9A10A 三、名词解释 23 十子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观测源 大小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为常 含连接面成的闭合曲线。 5.填挖场地中,高程等于该场地设计的平整后高程的点的连线。(也就是和该场地设计的 平整后高程相等的等高线)。 四、问答 合:月 可能地避免大气折光的影响 用 测定该边 已知边的水平夹角 2角、 竖直角 中丝、 平 五、计算题 1.计算如下表: 测站 高差栏 观测值 改正数 改正后高差 高程 备注 BM. 56.324

测量学试卷七(答案) 一、填空题 1. 坐标轴互换,象限顺序相反。 2. 往返,对向,球气差。 3. MOL+x-L;R-MOR+x。 4. ±5mm; ±2mm/Km。 5. 误差的大小不超过一定的界限;小误差出现的机会比大误差多;互为反数的误差出现机 会相同;误差的平均值随观测值个数的增多而趋近于零。提高仪器等级,进行多余观测, 求平差值。 6. 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交会测量。 7. 山脊线,山谷线。 8. H-48。 9. 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 10. 管道中线方向,高程,坡度。 二、选择题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B 2 B 3 B 4 A 5 B 6 A 7 C 8 C 9 A 10 A 三、名词解释 1. 望远镜目镜中心十子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2. 以最外端作为零点位置的钢尺。 3. 观测误差在正负号及量的大小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为常 数,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4. 地面上相邻等高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5. 填挖场地中,高程等于该场地设计的平整后高程的点的连线。(也就是和该场地设计的 平整后高程相等的等高线)。 四、问答题 1. 答:尽可能地避免大气折光的影响。 2. 答:已知一条边的方位角,测定该边与已知边的水平夹角。 3. 答:a、安置仪器,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b、立尺员按计划路线跑点立尺;c、观测 读数(水平角、竖直角、中丝、视距);d、计算碎部点的水平距离、高差按极坐标法绘 图。 五、计算题 1.计算如下表: 测 点 测站 数 高差栏 观测值 高程 备注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 m BM1 56.324

3.564 +7 3.571 59.895 -11.231 9 -11.222 48.673 6.589 +3 6.592 55.265 11 3.254 +11 3.265 58.530 8 5.247 +8 5.255 BM 63.785 辅助计算:fh=-38 鱼士12N=士3 精度评定:该路线合格。 2.计算如下表: 测盘目水平方向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备注 站 位标 ∠AOB A 00106 B1810954 1810848 1810957 A1800054 B 1000 1810906 3.解: D=0.492*100*c0s2(5°06'++1')=48.809m p=65.349+D*tan5°07+1.457-1.214=69.962m 4.解: a12=arctan(38.452/21.908)=60°1940 a23=60°1940+360-112°2506”-180°=127°5434“ a3412754°34+109°2454+180=57°19°28 a45=57°19°28”+360-89°54'30°-180=147°2458

7 3.564 +7 3.571 1 59.895 9 -11.231 +9 -11.222 2 48.673 3 6.589 +3 6.592 3 55.265 11 3.254 +11 3.265 4 58.530 8 5.247 +8 5.255 BM2 63.785 Σ 辅助计算:fh=-38 fh 允=±12 N =±73mm 精度评定:该路线合格。 2.计算如下表: 测 站 盘 位 目 标 水平方向读数 ° ´ " 半测回角值 ° ´ " 一测回角值 ° ´ " 备 注 ∠AOB O 左 A 0 01 06 181 08 48 181 09 57 B 181 09 54 右 A 180 00 54 181 09 06 B 1 10 00 3.解: D=0.492*100*cos2(5°06´++1´)=48.809m Hp=65.349+D*tan5°07´+1.457-1.214=69.962m 4.解: α12=arctan(38.452/21.908)=60°19´40" α23=60°19´40"+360-112°25´06"-180°=127°54´34" α34=127°54´34"+109°24´54"+180=57°19´28" α45=57°19´28"+360-89°54´30"-180=147°24´58

x3=78.149+112.230*c0s127°5434“=9.193 y3=69.473+112.230*sin127°5434"=158.020m 5.解: 1)B=104°38'04":D=52.152m 2)测设步骤: a.计算出测设元素: b.在M点安置好仪器,以N点为后视点向右边放样出角度B: c.在B角的方向线上,从M点开始放样出距离D,定出p点

x3=78.149+112.230*cos127°54´34"=9.193 y3=69.473+112.230*sin127°54´34"=158.020m 5.解: 1)β=104°38′04″;D=52.152m 2)测设步骤 : a. 计算出测设元素; b. 在 M 点安置好仪器,以 N 点为后视点向右边放样出角度β; c. 在β角的方向线上,从 M 点开始放样出距离 D,定出 p 点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