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

第八章地形图的应用 8.1地形图的识读 8.2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8.3图形面积的量算 8.4地形图在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8.5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1 第八章 地形图的应用 8.1地形图的识读 8.2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8.3 图形面积的量算 8.4 地形图在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8.5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8.1地形图的识读 地形图识读包括如下内容: (1)图廓外要素的阅读 (2)图廓内要素的判读 一、地形图图外注记 1.图名与图号 图名是指本图幅的名称; 图号,即图的分幅编号,注在图名下方。 2.接图表与图外文字说明 图幅接图表,用于说明本图幅与相邻八个方向图 幅位置的相邻关系; 文字说明是了解图件来源和成图方法等。 2
2 8.1地形图的识读 一、地形图图外注记 1. 图名与图号 图名是指本图幅的名称; 图号,即图的分幅编号,注在图名下方。 2.接图表与图外文字说明 图幅接图表,用于说明本图幅与相邻八个方向图 幅位置的相邻关系; 文字说明是了解图件来源和成图方法等。 地形图识读包括如下内容: (1)图廓外要素的阅读 (2)图廓内要素的判读

3.图廓与坐标格网 图廓是地形图的边界线,有内、外图廓线之分。 3
3 3.图廓与坐标格网 图廓是地形图的边界线,有内、外图廓线之分

东村 西保村 仙台镇南 77777 803 第三小学 热电厂 钢厂 北宋村 小庙村 10.0-21.0 密级 21.0 22.0 10.8 10.8 十 测 理 称 10.0 10.0 21.0 22.0 1988年5月 测图。 测量员 任意直角坐标系,坐标起点以 为原点起算。 绘图员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1m。 检查员 1993年图式。 1:1000
4 21.0 10.8 10.8 21.0 10.0 10.0 22.0 22.0 测 绘 机 关 全 称 1988年5月 测图。 任意直角坐标系,坐标起点以 为原点起算。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1m。 1993年图式。 1:1000 测量员 绘图员 检查员 附 注 : 密级 热电厂 10.0-21.0 东村 西保村 803厂 钢厂 北宋村 小庙村 第三小学 仙台镇南

二、地物和地貌的识读 在各项工程中,通过地形图来分析、研究地形, 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图式》中的符号、等高线的性质 和测绘地形图时综合取舍的原则来识读地物、地貌。 1.地物识读 熟悉常用的地物符号及其表示方法,区分比例符 号、半比例符号和非比例符号的不同,以及这些地 物符号和地物注记的含义。地物的核心是居民地, 从了解居民点入手,再了解与其相关的道路、河流、 电力线、农田等。 5
5 二、地物和地貌的识读 在各项工程中,通过地形图来分析、研究地形, 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图式》中的符号、等高线的性质 和测绘地形图时综合取舍的原则来识读地物、地貌。 1.地物识读 熟悉常用的地物符号及其表示方法,区分比例符 号、半比例符号和非比例符号的不同,以及这些地 物符号和地物注记的含义。地物的核心是居民地, 从了解居民点入手,再了解与其相关的道路、河流、 电力线、农田等

2.地貌识读 掌握等高线的特性和种类,熟悉典型地貌符号, 达到看懂整个地区地貌,例如,山头、洼地、山脊、 山谷、鞍部、峭壁等,以便能看懂整个地区地貌大 致形态。从主要山头、山梁入手,依据等高线识读 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各种地貌的分布。 3.野外使用地形图 (1)地形图的野外定向 (2)在地形图上确定站立点位置 (3)野外填图 6
6 2.地貌识读 掌握等高线的特性和种类,熟悉典型地貌符号, 达到看懂整个地区地貌,例如,山头、洼地、山脊、 山谷、鞍部、峭壁等,以便能看懂整个地区地貌大 致形态。从主要山头、山梁入手,依据等高线识读 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各种地貌的分布。 3. 野外使用地形图 (1)地形图的野外定向 (2)在地形图上确定站立点位置 (3) 野外填图

8.2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 确定图上点位的坐标 xp=xa+ae=21100+27=21127m yp=y。+ag=32100+29=32129m 32000 32500 为了防止图纸伸缩变形带来的 215001 121500 误差,可以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消除: .1=21100+ 27 ×100=21127.03m ab 99.9 y=y,+%:1=32100+ 29 ×100=32129.03m ad 99.9 21000 21000 32000 32300 7
7 8.2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一、确定图上点位的坐标 y y ag m x x ae m p a p a 32100 29 32129 21100 27 21127 = + = + = = + = + = l m ad ag y y l m ab ae x x p a p a 100 32129.03 99.9 29 32100 100 21127.03 99.9 27 21100 = + = + = = + = + = 为了防止图纸伸缩变形带来的 误差,可以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消除:

二、确定图上直线段的距离 如图若求PQ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比例 尺或直尺直接从地形图上量取。 为了消除图纸的伸缩变形给 32000 32500 215001 」21500 量取距离带来的误差,可以用两 脚规量取PQ间的长度,然后与图 a QP 上的直线比例尺进行比较,得出 两点间的距离。更精确的方法是 f 利用前述方法求得P、Q两点的直 角坐标,再用坐标反算出两 21000 21000 32000 32500 点间距离。 8
8 二、 确定图上直线段的距离 如图若求PQ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比例 尺或直尺直接从地形图上量取。 为了消除图纸的伸缩变形给 量取距离带来的误差,可以用两 脚规量取PQ间的长度,然后与图 上的直线比例尺进行比较,得出 两点间的距离。更精确的方法是 利用前述方法求得P、Q两点的直 角坐标,再用坐标反算出两 点间距离

三、确定图上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如图若求直线PQ的坐标方 32000 32500 215001 121500 位角o,可以先过P点作一条平 行于坐标纵线的直线,然后,用 量角器直接量取坐标方位角pQ。 要求精度较高时,可以利用前述 方法先求得P、Q两点的直角坐标, 21000 21000 再利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出pQ 32000 32500 9
9 如图若求直线PQ的坐标方 位角αPQ,可以先过P点作一条平 行于坐标纵线的直线,然后,用 量角器直接量取坐标方位角αPQ。 要求精度较高时,可以利用前述 方法先求得P、Q两点的直角坐标, 再利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出αPQ。 三、确定图上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四、确定图上点的高程 在地形图上的任一点,可以根据等高线及高程 注记确定其高程。如果点正好位于等高线上,则点 的高程就等于该等高线的高程;如果所求点不在等 高线上,则可用内插法求出,如下页图中的k点。 过k点作一条大致垂直于相邻等高线的线段mn, 量取mn的长度d,再量取mk的长度d',k点的高程 Hk可按下式求得: 10
10 在地形图上的任一点,可以根据等高线及高程 注记确定其高程。如果点正好位于等高线上,则点 的高程就等于该等高线的高程;如果所求点不在等 高线上,则可用内插法求出,如下页图中的k点 。 过k点作一条大致垂直于相邻等高线的线段mn, 量取mn的长度d,再量取mk的长度d′,k点的高程 Hk可按下式求得: 四、确定图上点的高程 h d d Hk Hm ' =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课程总结.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施工测量原理与方法.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导线测量与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钢尺量距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测量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仪检校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综合经济挂图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汇水面积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一(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二(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三(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四(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五(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六(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七(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八(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九(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十(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术语)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50228-96)测量学术语与解释.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1 水准仪认识与普通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五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三 交会定点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十章 平整土地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九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八章 碎步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三章 直线定向(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二章 距离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一章 绪论(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地形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控制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误差理论基本知识.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距离测量与全站仪.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角度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水准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绪论(同济大学,第四版).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