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一(含答案)

测量学试卷一 1.角度测量包括 2.工程测量是一门 的科学,它是通过测定点之间的 个基本量来实现的。 3.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分有 和 二种。 4.直线定线一般可用 定线,当精度较高时才用 定线。 以直线端点的 一起算,量至直线的锐角,称为该直线的象 限角。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 、和 之间的关系。 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 测量和 测量。因此平面控制网可 的形式。 高程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称为 ,等高距是 中线测量是 的 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测设 10.圆曲线详细测设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 11.在隧道施工测量中,平面控制测量常用】 、选择题 1.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 )的科学。 A)平面位置 B)高程 9A,B都不是 2. 量是用水准仪提供的 )来测定两点间高差的。 A)水平面 B)竖直面 C水平视线 D)铅垂线 3.圆水准器轴的检验校正是为了满足()。 A)LE∥CC B)E∥VN 角的正确值是( B90°-L+x:R-X-270 m1+x.00 D)L-x-90" :270°-R+x 5.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27°58'41”,8=2′18”,Y=一2'18”,则该直线 的磁方位角为( A)127°54'05 B)128 距离及其中误差为:D1=72.36m士0.025m,D2-50.17m±0.025m,比较它们的测 距精度为 A)D1精度高 B)两者精度相同
测量学试卷一 一、填空题 1. 角度测量包括 和 。 2. 工程测量是一门 的科学,它是通过测定点之间的 、 和 三个基本量来实现的。 3. 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分有 、 和 三种。 4. 直线定线一般可用 定线,当精度较高时才用 定线。 5. 以直线端点的 或 起算,量至直线的锐角,称为该直线的象 限角。 6.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了 和 之间的关系。 7. 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 测量和 测量。因此平面控制网可 构成 和 的形式。 8. 高程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称为 ,等高距是 。 9. 中线测量是 的 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测设 、 。 10. 圆曲线详细测设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 、 、 。 11. 在隧道施工测量中,平面控制测量常用 、 、 。 二、选择题 1. 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 )的科学。 A) 平面位置 B) 高程 C) A、B 都不是 D) A、B 都是 2.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 )来测定两点间高差的。 A) 水平面 B) 竖直面 C) 水平视线 D) 铅垂线 3. 圆水准器轴的检验校正是为了满足( )。 A) L′L′∥CC B) L′L′∥VV C) LL∥VV D) LL∥CC 4. 若竖盘为全圆式顺时针注记,在进行竖直角观测时,盘左读数为 L,盘右读数为 R,指 标差为 x,则盘左、盘右竖直角的正确值是( )。 A) 90°-L-x ;R+x-270° B) 90°-L+x ;R-x-270° C) L+x-90° ;270°-R-x D) L-x-90° ;270°-R+x 5. 已知直线 AB 的坐标方位角为 127°58′41″,δ=2′18″,γ=-2′18″,则该直线 的磁方位角为( )。 A) 127°54′05″ B) 128°00′59″ C) 127°56′23″ D) 128°03′17″ 6. 两段距离及其中误差为:D1=72.36m±0.025m, D2=50.17m±0.025m ,比较它们的测 距精度为( )。 A) D1 精度高 B) 两者精度相同

C)D精度高 7. '54”,SA=105.22,则△X,△Y分别为()。 A)70.43;78.18 7818 在测大比例尺地形图时,以( )作为投影面。 A)参考椭 B)大地水准面 C)圆球面 D,水平面 9.接图表的作用是( A)衣 图的边界线或范围 素不木因与其它图幅的位置关系 》都不是 10.为了放样18m的一段水平距离,其两点高差为0.2m,所用尺子的尺长方程式为: L=30-0.005+1.20×105×30×(-20℃),若放样时的温度为10C,则放样时读数应为()。 A)17.9874m 8189 D)18.0126m 三、名词解释 1.中平测量: 2.水平角: 3.直线定向: 4.平面控制测量 5.视距测量: 6.工程测量: 四、问答题 1.工程测量的定义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水平角与竖直角的取值范围和符号有什么不同 3.布设测量控制网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什么? 4.中线测量的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C) D2 精度高 D) 无法比较 7. 已知αAB=312°00′54″,SAB=105.22,则△X,△Y 分别为( )。 A) 70.43 ;78.18 B) 70.43 ;-78.18 C) –70.43 ;-78.18 D) –70.43 ;78.18 8. 在小范围内,在测大比例尺地形图时,以( )作为投影面。 A) 参考椭球面 B) 大地水准面 C) 圆球面 D) 水平面 9. 接图表的作用是( )。 A) 表示本图的边界线或范围 B) 表示本图的代号 C) 表示本图幅与其它图幅的位置关系 D) 都不是 10. 为了放样 18m 的一段水平距离,其两点高差为 0.2m,所用尺子的尺长方程式为: L=30-0.005+1.20×10-5×30×(t-20℃),若放样时的温度为 10℃,则放样时读数应为( )。 A) 17.9874m B) 18.0063m C) 17.9937m D) 18.0126m 三、名词解释 1. 中平测量: 2. 水平角: 3. 直线定向: 4. 平面控制测量: 5. 视距测量: 6. 工程测量: 四、问答题 1. 工程测量的定义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 水平角与竖直角的取值范围和符号有什么不同? 3. 布设测量控制网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什么? 4. 中线测量的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入=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 经度是多少? 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下 下 后 丝前丝 个 尺E 水准尺中丝读数 测点 点 K+ 高差 备 丝 及 编号 号 后视距 前视距 尺号 中数 注 黑 红 视距差 Ed (m) (m) BMI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 1.197 0.417 前6 0.551 5.239 1 ZDI 后一的 7D1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K6- 4.687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 后一0 A 3.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 水平度盘 水平角 回 读数 半测回值 一测回值 平均值 草图 站 位标 01200 左 914500 B 1801130 B 2714500 901148 左 2 1814454 A 2701212 右 14512
五、计算题 1. 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 6°带与 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 经度是多少? 2. 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 编号 点 号 后 尺 下 丝 前 尺 下 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中丝读数 K+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 注 上 丝 上 丝 后视距 前视距 黑 (m) 红 视距差 (m) d ∑d 1 BM1 ZD1 1.571 0.793 后 5 1.384 6.171 K5= 4.787 K6= 4.687 1.197 0.417 前 6 0.551 5.239 后—前 2 ZD1 A 2.121 2.196 后 6 1.934 6.621 1.747 1.821 前 5 2.008 6.796 后—前 3. 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 站 测 回 数 盘 位 目 标 水平度盘 读数 ° ′ ″ 水平角 半测回值 草图 ° ′ ″ 一测回值 ° ′ ″ 平均值 ° ′ ″ O 1 左 A 0 12 00 B 91 45 00 右 A 180 11 30 B 271 45 00 2 左 A 90 11 48 B 181 44 54 右 A 270 12 12 B 1 45 12 A B O

4.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aw=300°25'17”,X-14.228m,Y=77.564m,X=47.337m,Y=73.556m,试计
4. 算置仪器于 M 点,用极坐标法测设 A 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 MN = 300°25′17″,XM=14.228m,YM=77.564m,XA=47.337m,YA=73.556m,试计

测量学试卷一(答案) 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 2测定地面点位,距离,角度,高差 3.水准测量, 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 4.目估,经纬仪 5.子午线北端,南端。 6.观测值中误差,观测值函数中误差。 导线,三角,导线网,三角网。 8. 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把线路工程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中线各交点和转点,线路各 偏角法,极坐标法 法,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 案号案 号案号案号案 1D2 C3D4B5A6A7B8D9C10A 三、名词解释 用视线高的方法测定相邻两水准点间中桩的地面高程。 一点至两目标万问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用。 345 线之间的大平夹角。以表达直线方位。 应宜X、y的 ,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塑远镜视距丝(上、下丝)同时测定地形点距离和高差的 种方测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答: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测图、用图、放样(放图) 2.答:水平角都为正,取值范围是0度到360度之间:竖直角有正(仰角)有负(俯角), 其取值范围是-90度到+90度之间。 3.答:应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原因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播范围, 满足测图和放样的碎部测量的需要,使分区的测图能拼接成整体,使整体的工程能分区 4 开民线新量就是把线路的中心(中线 中缓器交点和转点、量距和钉柱 标定在地面 测量线路各转角 并测出其里程 内容包招 道路工程 圆曲线 五、计算题 6°带:N=19,=111°:3°带:N=38,=114°。 2。计算结果如下表: 测点 方向 水准尺中丝读数 K+ 高差 尺 及 编号 号 尺写 中数 注 后视距 前视距 红 红 (m) (m)
测量学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 1. 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 2. 测定地面点位,距离,角度,高差。 3. 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 4. 目估,经纬仪。 5. 子午线北端,南端。 6. 观测值中误差,观测值函数中误差。 7. 导线,三角,导线网,三角网。 8. 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9. 把线路工程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中线各交点和转点,线路各 转角。 10. 切线支距法,偏角法,极坐标法。 11. 直接定线法,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 二、选择题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D 2 C 3 D 4 B 5 A 6 A 7 B 8 D 9 C 10 A 三、名词解释 1. 用视线高的方法测定相邻两水准点间中桩的地面高程。 2. 一点至两目标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3. 确定直线与一基本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以表达直线方位。 4. 在全测区范围内选点布网,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 x、y 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5. 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望远镜视距丝(上、下丝)同时测定地形点距离和高差的一 种方法。 6. 是一门测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四、问答题 1. 答: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测图、用图、放样(放图)。 2. 答:水平角都为正,取值范围是 0 度到 360 度之间;竖直角有正(仰角)有负(俯角), 其取值范围是-90 度到+90 度之间。 3. 答:应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原因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播范围, 满足测图和放样的碎部测量的需要,使分区的测图能拼接成整体,使整体的工程能分区 开展测量工作。 4. 答:中线测量就是把线路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主要内容包括: 测设中线各交点和转点、量距和钉桩、测量线路各转角,道路工程还需在线路转折处加 测圆曲线。 五、计算题 1. 6°带:N=19,λ=111°;3°带:N=38,λ=114°。 2. 计算结果如下表: 测点 编号 点 号 后 尺 下 丝 前 尺 下 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中丝读数 K+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 注 上 丝 上 丝 后视距 前视距 黑 (m) 红 (m)

视距差 Ed d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 0 BMI 1.197 0.417 前6 0.551 5.239 -1 1 +0.832 后 37.4 37.6 +0.833 +0.932 前 Ks= -0.2 -0.2 4.787 ZDI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0 Ko= 4.687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 -1 2 0.074 后一 A 37.4 37.5 前 -0.074 -0.175 +1 -0.1 -0.3 3.计算结果如下表: 测 水平度盘 水平角 回 平均值 位 标 读数 半测回值 一测回值 草图 站 数 。 A 01200 913300 B 914500 913315 A 1801130 913330 B 2714500 913309 A 901148 913306 B 1814454 913303 A 2701212 913300 14512 Dw=33.58m: CW=353°05'52”:∠NMA=52°40'35
视距差 d ∑d 1 BM1 ZD1 1.571 0.793 后 5 1.384 6.171 0 +0.832 K5= 4.787 K6= 4.687 1.197 0.417 前 6 0.551 5.239 -1 37.4 37.6 后— 前 +0.833 +0.932 +1 -0.2 -0.2 2 ZD1 A 2.121 2.196 后 6 1.934 6.621 0 -0.074 1.747 1.821 前 5 2.008 6.796 -1 37.4 37.5 后— 前 -0.074 -0.175 +1 -0.1 -0.3 3. 计算结果如下表: 测 站 测 回 数 盘 位 目 标 水平度盘 读数 ° ′ ″ 水平角 半测回值 草图 ° ′ ″ 一测回值 ° ′ ″ 平均值 ° ′ ″ O 1 左 A 0 12 00 91 33 00 91 33 15 91 33 09 B 91 45 00 右 A 180 11 30 91 33 30 B 271 45 00 2 左 A 90 11 48 91 33 06 91 33 03 B 181 44 54 右 A 270 12 12 91 33 00 B 1 45 12 4. DMN = 33.58m; MN = 353°05′52″; ∠NMA=52°40′35″。 A B O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二(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三(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四(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五(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六(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七(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八(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九(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十(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术语)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50228-96)测量学术语与解释.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1 水准仪认识与普通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2 经纬仪认识与角度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3 导线与三角高程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4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一章 绪论(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二章 距离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三章 直线定向(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汇水面积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综合经济挂图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仪检校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测量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钢尺量距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导线测量与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施工测量原理与方法.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课程总结.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五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三 交会定点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十章 平整土地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九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八章 碎步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三章 直线定向(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二章 距离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一章 绪论(习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