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二章 距离测量(习题)

第二章距离测量2.1试题2.1.1名词解释题(1)直线定线:(2)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3)定角测距(4)定基线测距2.1.2填空题不与钢尺的(1)钢尺丈量距离须做尺长改正,这是由于钢尺的相等而引起的距离改正。当钢尺的实际长度变长时,丈量距离的结果要比实际距离(2)丈量距离的精度,一般是采用来衡量,这是因为(3)钢尺丈量时的距离的温度改正数的符号与有关,而倾斜改正数的符号与两点间高差的正负(4)相位法测距是将的关系,通的关系改化为过测定来求得距离。(5)光电测距是通过光波或电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因准确测定时间很困难,实际上是测定调制光波(6)电磁波测距的三种基本方法是:(a):(b):(c)(7)光电测距仪按测程可分为:(a)短程测距仪,测程为公里以内:(b)中程测距公里以上。仪,测程为至公里;(c)远程测距仪,测程为2.1.3是非判断题(1)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其数值愈小,表示地物、地貌愈简略。()(2)某钢尺经检定,其实际长度比名义长度长0.01m,现用此钢尺丈量10个尺段距离,如不考虑其他因素,丈量结果将必比实际距离长了0.1m。()(3)脉冲式光电测距仪与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直接测定光脉冲在测线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而后者是通过测量调制光在测线上往返传播所产生的相位移来求出距离,前者精度要低于后者((4)视距测量作业要求检验视距常数K,如果K不等于100,其较差超过1/1000,则需对测量成果加改正或按捡定后的实际K值进行计算。()2.1.4单项选择题(1)斜坡上丈量距离要加倾斜改正,其改正数符号(a)恒为负;(b)恒为正;(c)上坡为正,下坡为负;(d)根据高差符号来决定。(2)由于直线定线不准确,造成丈量偏离直线方向,其结果使距离(a)偏大;(b)偏小;(c)无一定的规律;(d)忽大忽小相互抵消结果无影响。(3)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测距公式中的所谓“光尺”是指(a) f;(b) f/2:(c) 入;(d) 入 /2。(4)某钢尺名义长30m,经检定实际长度为29.995m,用此钢尺丈量10段,其结果是(a)使距离长了0.05m(b)使距离短了0.05m(c)使距离长了0.5m(d)使距离短了0.5m2.1.5问答题
第二章 距离测量 2.1 试题 2.1.1 名词解释题 (1)直线定线 (2)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 (3)定角测距 (4)定基线测距 2.1.2 填空题 (1)钢尺丈量距离须做尺长改正,这是由于钢尺的_与钢尺的_不 相等而引起的距离改正。当钢尺的实际长度变长时,丈量距离的结果要比实际距离 _。 (2)丈量距离的精度,一般是采用_来衡量,这是因为 _。 (3)钢尺丈量时的距离的温度改正数的符号与_有关,而倾斜改 正数的符号与两点间高差的正负_。 (4)相位法测距是将_的关系改化为 _的关系,通 过测定_来求得距离。 (5)光电测距是通过光波或电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因准确测定时间很 困难,实际上是测定调制光波_ _。 (6)电磁波测距的三种基本方法是:(a)_; (b)_;(c)_。 (7)光电测距仪按测程可分为:(a)短程测距仪,测程为_公里以内;(b)中程测距 仪,测程为_至_公里;(c)远程测距仪,测程为_公里以上。 2.1.3 是非判断题 (1)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其数值愈小,表示地物、地貌愈简略。 ( ) (2)某钢尺经检定,其实际长度比名义长度长 0.01m,现用此钢尺丈量 10 个尺段距离,如 不考虑其他因素,丈量结果将必比实际距离长了 0.1m。 ( ) (3)脉冲式光电测距仪与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直接测定光脉 冲在测线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而后者是通过测量调制光在测线上往返传 播所产生的相位移来求出距离,前者精度要低于后者( ) (4)视距测量作业要求检验视距常数 K,如果 K 不等于 100,其较差超过 1/1000, 则需 对测量成果加改正或按捡定后的实际 K 值进行计算。 ( ) 2.1.4 单项选择题 (1)斜坡上丈量距离要加倾斜改正,其改正数符号 (a)恒为负; (b)恒为正; (c)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d)根据高差符号来决定。 (2)由于直线定线不准确,造成丈量偏离直线方向,其结果使距离 (a)偏大; (b)偏小; (c)无一定的规律; (d)忽大忽小相互抵消结果无影响。 (3)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测距公式中的所谓“光尺”是指 (a) f; (b) f/2; (c)λ; (d)λ/2。 (4)某钢尺名义长 30m,经检定实际长度为 29.995m,用此钢尺丈量 10 段,其结果是 (a)使距离长了 0.05m (b)使距离短了 0.05m (c)使距离长了 0.5m (d)使距离短了 0.5m 2.1.5 问答题

(1)试绘图说明跨山头的定线的步骤。(2)试比较串尺法丈量距离和整尺法丈量距离的优缺点。(3)钢尺刻划零端与皮尺刻划零端有何不同?如何正确使用钢尺与皮尺?(4)简述钢尺精密量距的方法?(5)写出钢尺尺长方程式的一般形式,并说明每个符号的含义。(6)钢尺的名义长度和实际长度为何不相等?钢尺检定的目的是什么?尺长改正数的正负号说明什么问题?(7)简述钢尺一般量距和精密量距的主要不同之处?(8)视距测量的精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观测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9)简述视距常数K的测定方法。测定时钢尺丈量地面距离要达到什么精度?(10)简述相位法光电测距的原理。2.1.6计算题(1)检定30M钢尺的实际长度为30.0025m,检定时的温度t。为20℃,用该钢尺丈量某段距离为120.016M,丈量时的温度t为28℃,已知钢尺的膨胀系数α为1.25×105,求该纲尺的尺长方程式和该段的实际距离为多少?2)用30M钢尺丈量A、B两点间的距离,由A量至B,后测手处有7根测钎,量最后一段后地上插一根测钎,它与B点的距离为20.37m,求A、B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若A、B间往返丈量距离允许相对误差为1:2000,问往返丈量时允许距离校差为多少?(3)某比尺长的基准直线长度为119.965m,欲检定的纲尺名义长为30m,用这根纲尺丈量基准直线,其平均值为120.001,丈量时的平均温度15.5℃,钢尺膨胀系数A=1.25×10-5,求该纲尺的尺长方程式。(4)将一根名义长为30m的钢尺与标准钢尺进行比长,发现该钢尺比标准尺长14.2mm,已知标准钢尺长方程式为Lt=30m+0.0052m+1.25X10-5×30×(t-20℃)m:在比长时的温度11℃,拉力为10kg,求检定温度取20℃时的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5)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1t=30-0.009+1.25×10-5×(t-20℃)×30米,丈量倾斜面上A、B两点间的距离为75.813米,丈量时温度为-5℃,测得hAB=-3.960米,求AB的实际水平距离。2.1.7附加题(1)已知标准钢尺尺长方程式为Lt=30m+0.009m+0.0000125×30×(t-20℃)m.设温度{=25℃,在标准拉力下,用该尺沿30°斜坡的地面量得A、B两点间的名义距离为75.813m,求实际水平距离为多少?(2)写出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公式。分析光电测距仪测距误差来源有哪些?
(1)试绘图说明跨山头的定线的步骤。 (2)试比较串尺法丈量距离和整尺法丈量距离的优缺点。 (3)钢尺刻划零端与皮尺刻划零端有何不同?如何正确使用钢尺与皮尺? (4)简述钢尺精密量距的方法? (5)写出钢尺尺长方程式的一般形式,并说明每个符号的含义。 (6)钢尺的名义长度和实际长度为何不相等?钢尺检定的目的是什么?尺长改正数的正 负号说明什么问题? (7)简述钢尺一般量距和精密量距的主要不同之处? (8)视距测量的精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观测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9)简述视距常数 K 的测定方法。测定时钢尺丈量地面距离要达到什么精度? (10)简述相位法光电测距的原理。 2.1.6 计算题 (1)检定 30M 钢尺的实际长度为 30.0025m,检定时的温度 t。为 20℃,用该钢尺丈量某 段距离为 120.016M,丈量时的温度 t 为 28℃,已知钢尺的膨胀系数α为 1.25×10-5, 求该纲尺的尺长方程式和该段的实际距离为多少? (2)用 30M 钢尺丈量 A、B 两点间的距离,由 A 量至 B,后测手处有 7 根测钎,量最后 一段后地上插一根测钎,它与 B 点的距离为 20.37m,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 若 A、B 间往返丈量距离允许相对误差为 1:2000,问往返丈量时允许距离校差为多 少? (3)某比尺长的基准直线长度为 119.965m,欲检定的纲尺名义长为 30m, 用这根纲尺丈 量基准直线,其平均值为 120.001,丈量时的平均温度 15.5℃,钢尺膨胀系数 α=1.25 ×10-5,求该纲尺的尺长方程式。 (4) 将一根名义长为 30m 的钢尺与标准钢尺进行比长,发现该钢尺比标准尺长 14.2mm, 已知标准钢尺长方程式为 Lt=30m+0.0052m+1.25×10-5×30×(t-20℃)m ;在比长时 的温度 11℃ ,拉力为 10kg,求检定温度取 20℃时的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5)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l t =30-0.009+1.25×10 -5×(t-20℃)×30 米,丈量倾斜面上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75.813 米,丈量时温度为 -5℃,测得 hAB=-3.960 米,求 AB 的实 际水平距离。 2.1.7 附加题 (1)已知标准钢尺尺长方程式为 Lt=30m+0.009m+0.0000125×30×(t-20℃)m.设温度 t=25℃,在标准拉力下,用该尺沿 30°斜坡的地面量得 A、B 两点间的名义距离为 75.813m,求实际水平距离为多少? (2)写出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公式。分析光电测距仪测距误差来源有哪些?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三章 直线定向(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四章 水准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五章 角度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七章 控制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八章 碎步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九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十章 平整土地测量(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三 交会定点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五 四等水准测量.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课程总结.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施工测量原理与方法.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导线测量与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钢尺量距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测量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水准仪检校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综合经济挂图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汇水面积计算案例.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一(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二(含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章节习题,23988)第一章 绪论(习题).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地形图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地形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控制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误差理论基本知识.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距离测量与全站仪.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角度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水准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绪论(同济大学,第四版).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