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九(含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307.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测量学试卷九(含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测量学试卷九 填空题 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确定平面点位的常用测量方法分 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3.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时,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减少 _的影响。 4.地面上同一点的 方向与方向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方向与方向 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 5.用6”级经纬仪按测回法测量某一角度,欲使测角精度达到士5”,则测回数不得少于 小三角网的布设形式有」 标 计算上方量的方法 和 般常用」 9 坡度线的测 两种方法,在坡度较小的地段常通常采 在坡度较大且设计坡度与地面自然坡度基本一致的地段 10.桥梁三角网的布设形式主要是 和 、选择题 1.适用于广大区域确定点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坐标是()。 A) 地理坐标系 面直 标系 高断克日格坐标系 2. <准测量中,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 视准轴水平 C©十字丝横丝水平 D) 十字丝竖丝竖直 3.经纬仪视准轴检校是为了满足()。 A)L⊥VV C) 4. 知H 绵B的真方位角为4850'15”,A点的磁偏角为5=-一2”45”该直线 4895300 48°50'15 C948°47'30 D48°55'45 5.对某量做了N次等精度观测,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精度为观测值精度的()。 A)N倍 C)N'In 6. : 人后的坐 D)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7.按照二分之一的基本等高距加密等高线是指()

测量学试卷九 一、填空题 1.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 。确定平面点位的常用测量方法分 为 、 、 、 。 2. 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3. 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时,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减少 、 、 的影响。 4. 地面上同一点的 方向与 方向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方向与 方向 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 5. 用 6″级经纬仪按测回法测量某一角度,欲使测角精度达到±5″,则测回数不得少于 。 6. 小三角网的布设形式有 、 、 和 。 7. 坐标格网的绘制方法有 和 ,一般常用 。 8. 计算土方量的方法有 、 和 。 9. 坡度线 的测设有 和 两种方法,在坡度较小的地段常通常采 用 ,在坡度较大且设计坡度与地面自然坡度基本一致的地段 10. 桥梁三角网的布设形式主要是 、 和 。 二、选择题 1. 适用于广大区域确定点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坐标是( )。 A) 地理坐标系 B) 平面直角坐标系 C) 高斯-克吕格坐标系 D) 都可以 2. 水准测量中,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 )。 A) 竖轴竖直 B) 视准轴水平 C) 十字丝横丝水平 D) 十字丝竖丝竖直 3. 经纬仪视准轴检校是为了满足( )。 A) LL⊥VV B) HH⊥VV C) CC⊥LL D) CC⊥HH 4. 已知直线 AB 的真方位角为 48°50′15″,A 点的磁偏角为δ=-2′45″。该直线磁 方位角为( )。 A) 48°53′00″ B) 48°50′15″ C) 48°47′30″ D) 48°55′45″ 5. 对某量做了 N 次等精度观测,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精度为观测值精度的( )。 A) N 倍; B) N1/2 倍; C) N ﹣1/2 倍; D) N/2 倍; 6. 解算一条导线至少须有的已知数据是( )。 A) 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B) 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C) 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D) 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7. 按照二分之一的基本等高距加密等高线是指( )

A)首曲线 间曲线 9 计曲线 肋曲线 1-50-15 J-50-2 9 列选项中,不是测设最基本的工作的选项是() 水平距离 水平角商 高程 D) 坡度 10.坝体与地面的交线称为()。 A)建筑基线 词解基挖线 水准点 2.尺长改正: 3.误差传播定律 4.地貌特征线: 5路线测量转点 用经纬仪照准在同一竖直面类不同高度的两个点,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一样?在 ·个测站,不在同一铅垂面上的不同高度的两个点,两视线之间夹角是不是所测得的水 平角?

A) 首曲线 B) 间曲线 C) 计曲线 D) 肋曲线 8. 编号为 J-50-14 的图幅,其正东边的图幅编号为( )。 A) J-50-13 B) J-50-15 C) J-50-2 D) J-50-26 9. 下列选项中,不是测设最基本的工作的选项是( )。 A) 水平距离 B) 水平角度 C) 高程 D) 坡度 10. 坝体与地面的交线称为( )。 A) 建筑基线 B) 腰线 C) 坝脚线 D) 清基开挖线 三、名词解释 1. 水准点: 2. 尺长改正: 3. 误差传播定律: 4. 地貌特征线: 5. 路线测量转点: 四、问答题 1. 用经纬仪照准在同一竖直面类不同高度的两个点,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一样?在 一个测站,不在同一铅垂面上的不同高度的两个点,两视线之间夹角是不是所测得的水 平角?

2.何谓中误差?为什么用中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中误差与 真误差有什么区别? 3.如何识别地貌? 竖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均角值 盘 测 站 点 置 A00530 B1201824 A1800542 右 B3001830 A900418 B2101706 A2700424 B301724 2.完成下列碎部测量手薄的计算。 测站高程H。-65.321m 仪器高i1.542m 指标差 x=-60" 视距间 中丝 竖盘 水平 水平角 竖直角 高差 高程 隔读数 读数 。 距离 点 m m

2. 何谓中误差?为什么用中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中误差与 真误差有什么区别? 3. 如何识别地貌? 五、计算题 1.下列为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记录,请完成表中各项计算(计算取到秒)。 测 站 竖 盘 位 置 测 点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均角值 º ′ ″ º ′ ″ º ′ ″ º ′ ″ O 左 A 0 05 30 B 120 18 24 右 A 180 05 42 B 300 18 30 O 左 A 90 04 18 B 210 17 06 右 A 270 04 24 B 30 17 24 2.完成下列碎部测量手簿的计算。 测站高程 HO=65.321m 仪器高 i=1.542m 指标差 x=-60″ 测 站 点 碎 部 点 视距间 隔读数 m 中丝 读数 m 竖盘 读数 ° ´ 水平角 ° ´ 竖直角 ° ´ 水平 距离 m 高差 m 高程 m

03251.23691066524 oa正8即f 3.已知2=210000”,请按图中所注观测角值推算BC,CD,DE边方位角。 2102000 150°30'00 }601000

O P 0.325 1.236 91 06 65 24 Q 0.582 1.513 88 25 98 30 3.已知 ,请按图中所注观测角值推算 BC,CD,DE 边方位角。 B C D

4.完成下列闭合导线计算表,取位到mm 改正后 坐标(m) 坐标方位角 距离 △Y 4x 改正后 名 。 (m (m) (m) △Y(m X (m) 1 500.000 500.000 1253000 105.330 -61.165 531842 80.180 64.296 3061914 129.340 +76.608 2155316 78.160 -45.817 1 500.000 500.000 辅助计 = f= K= K。3000 1 /3 略图:

4.完成下列闭合导线计算表,取位到 mm。 点名 坐标方位角 ° ′″ 距离 (m) △X (m) △Y (m) 改正后 △X (m) 改正后 △Y(m) 坐标(m) X Y 1 125 30 00 105.330 -61.165 500.000 500.000 2 53 18 42 80.180 +64.296 3 306 19 14 129.340 +76.608 4 215 53 16 78.160 -45.817 1 500.000 500.000 ∑ 辅助计 算: 4 1 略图:

5.如图所示,水准点BM的高程为44.856米,1,2,3点为待求高程点,各测段高差及测 站数均标注图中,图中箭头表示水准测量前进方向,试计算各点高程。 BI。 h h4=3.352米 h2=+2.376米 n4=10站 n2=12站 h3=+2.365米 3 ,-5站 2

5.如图所示,水准点 BM0 的高程为 44.856 米,1,2,3 点为待求高程点,各测段高差及测 站数均标注图中,图中箭头表示水准测量前进方向,试计算各点高程

测量学试卷九(答案) 一、填空题 .23 从整体到局,先控制后碎都。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方向交会、距商交会。 横轴误差,照准部信心误差 真北(磁北) 北(直北) ,真北(轴北),轴北(真北)。 6 7 单三角债,线形三角镜,中点多边形,大地四边形。 对角线法,坐标格网尺法,对角线法。 8. 等高线法,断面法,方格法。 9. 水准仪法,经纬仪法,水准仪法,经纬仪法。 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双大地四边形。 题答题答题答题答题答题答题答恩答题答题答 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号案 1 C 2B 3 D 4 A S C 6 B7 B 8 B 9 D 10 D 三、名词解释 .2 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点。 钢尺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的值 是一种阐明直接观测值与其函数之间的误差关系的规律。 5 地表相邻坡面的交线 即相邻 品的生 ,亦称 地性线或棱线 测角和量距需要,应在其连线或延长线上测定一点或数 点,称为转点其作用士要是传方向>。 四、问答题 答:一样。不是,两视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才是所测得的水平角。 2. 答:中误差是由有限个观测值的真差而求得的标准差的估值,它是一个反映一组真误 差离散大小的指标。真误差是一个量的观测值与理论值之差值,而中误差是由真误差计 米的,开且它风出具左离歧的人小。 3 流找出山会 山脊系 的无河流 可根据相 邻山头找 一首a款世冷 五、计算题 1.计算如下表: 竖提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均角值 位置 0 左 00530 1201254 1201251 1201253

测量学试卷九(答案) 一、填空题 1. 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方向交会、距离交会。 2. 传递高程(高差)。 3. 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照准部偏心误差。 4. 真北(磁北),磁北(真北),真北(轴北),轴北(真北)。 5. 3。 6. 单三角锁,线形三角锁,中点多边形,大地四边形。 7. 对角线法,坐标格网尺法,对角线法。 8. 等高线法,断面法,方格法。 9. 水准仪法,经纬仪法,水准仪法,经纬仪法。 10. 双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双大地四边形。 二、选择题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C 2 B 3 D 4 A 5 C 6 B 7 B 8 B 9 D 10 D 三、名词解释 1. 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点。 2. 钢尺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的差值。 3. 是一种阐明直接观测值与其函数之间的误差关系的规律。 4. 地表相邻坡面的交线,即相邻特征点的连线,称为地貌特征线,亦称地性线或棱线。 5. 当相邻两交点互不通视时,为测角和量距需要,应在其连线或延长线上测定一点或数 点,称为转点(其作用主要是传递方向)。 四、问答题 1. 答:一样。不是,两视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才是所测得的水平角。 2. 答:中误差是由有限个观测值的真差而求得的标准差的估值,它是一个反映一组真误 差离散大小的指标。真误差是一个量的观测值与理论值之差值,而中误差是由真误差计 算而来的,并且它反映出真误差离散度的大小。 3. 答:首先:根据水系的江河、溪流找出山谷、山脊系列,无河流时可根据相邻山头找 出山脊再按照两山谷间必有一山脊,两山脊间必有一山谷的地貌特征,即可识别山脊、 山谷的分布情况;然后:结合特殊地貌符号和等高线的疏密进行分析,地貌的分布和高 低起伏情况就清楚了。 五、计算题 1.计算如下表: 测 站 竖盘 位置 测 点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均角值 º ′ ″ º ′ ″ º ′ ″ º ′ ″ O 左 A 0 05 30 120 12 54 120 12 51 120 12 53

B|1201824 4 1800542 1201248 B 3001830 900418 1201248 B 2101706 1201254 A2700424 右 B301724 1201300 2.计算如下表: 测站高程H0-=65.321m 仪器高i=1.542m 指标差x-60” 测 碎 竖直角 水平距离 高差 高程 部 。 的 m 点 P -107 32.488 -0.327 64.994 0 Q +133 58.157 1.602 66.923 3.ac=90h0'00,aew=1203002,2ae=910r00 4.计算如下表: 坐标方位角距离 △X △Y 改正后 改正后 坐标(m) 占号 AX (m) (m) (m) (m) △Y(m 1 105.33 500.000 500.000 1253000 0 61.165 +85.781 61.17 +85.746 2 438.829 585.746 531842 80.18 47.9 +47.8 +64.292 +64.296 9 4 486.728 650.038 3061914129.34 -8 -6+76.60 -104217

B 120 18 24 右 A 180 05 42 120 12 48 B 300 18 30 O 左 A 90 04 18 120 12 48 120 12 54 B 210 17 06 右 A 270 04 24 120 13 00 B 30 17 24 2.计算如下表: 测站高程 HO=65.321m 仪器高 i=1.542m 指标差 x=-60″ 3. 4.计算如下表: 点名 坐标方位角 ° ′ ″ 距离 (m) △X (m) △Y (m) 改正后 △X (m) 改正后 △Y(m) 坐标(m) X Y 1 125 30 00 105.33 0 -6 -61.165 -5 +85.781 -61.171 +85.746 500.000 500.000 2 438.829 585.746 53 18 42 80.180 -5 +47.90 4 -4 +64.296 +47.89 9 +64.292 3 486.728 650.038 306 19 14 129.34 -8 -6 +76.60 -104.217 测 站 点 碎 部 点 竖直角 ° ´ 水平距离 m 高差 m 高程 m O P -1 07 32.488 -0.327 64.994 Q +1 33 58.157 1.602 66.923

0 +76.60-104.21 0 8 1 4 563.328 545.821 =4 2155316 78.160 63.328 45.821 1 63.323 -45.817 393.01 +0.024 +001g 0 0 50.000 500000 0 4 助 计= 算: f,=+19mm +24mm f=31mm K 1 1 12839 K每=3000 略图: 5.计算如下表: 点名测站数实测高差(m) 改正数(mm)改正后高差(m)高程(m) BMo 44.856 -1.424 -1.416 1 43.440 12 +2.376 +12 +2.388 2 45.828 +2.365 5 +2.370 3 48.198 10 -3.352 +10 -3.342 BMo 44.856 35 -0.035 +35 0 辅助计算: f=h-35mm 每=士12历=士71m

4 0 +76.60 8 -104.21 1 0 563.328 545.821 215 53 16 78.160 -5 -63.323 -4 -45.817 -63.328 -45.821 1 ∑ 393.01 0 +0.024 +0.019 0 0 50.000 500.000 辅助计 算: +24mm +19mm 4 1 略图: 31mm 5.计算如下表: 点名 测站数 实测高差(m) 改正数(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BM0 8 -1.424 +8 -1.416 44.856 1 43.440 12 +2.376 +12 +2.388 2 45.828 5 +2.365 +5 +2.370 3 48.198 10 -3.352 +10 -3.342 BM0 44.856 ∑ 35 -0.035 +35 0 辅助计算: ∑h= -35mm ±71mm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