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5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161.5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5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成金娜内素古科技大学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教案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总学时数80学时使用班级测绘专 2013-1、2任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燕志明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教 案 课程名称 测量平差基础 总学时数 80 学 时 使用班级 测绘专 2013-1、2 任课学期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燕志明 编制时间 2014 年 10 月 22 日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第二章间接平差授课章节$2.4精度评定目的要求了解什么是单位权中误差,掌握协因数阵的推算。1.协因数阵;重点难点2.参数函数中的误差第二章间接平差$2.4精度评定(约15分钟)一、单位权中误差间接平差与条件平差虽采用了不同的函数模型,但它们是在相同的最小二乘原理下进行的,所以两法的平差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在满足VTPV=min条件下的V是唯一确定的,故平差值=L+V不因方法不同而异。-2。的估值,计算式仍然是V'PV除以其自由度,即单位权方差o-"pv_V"pvn-tr中误差为VTPV0。=n-计算VTPV可以将误差方程代入后计算,即VTPV=(BX-1)"PV="BPV-I"PV,顾及B"PV=0,得WPV=-"P(B-)=I"PI-"PB,考虑到"PB=(BPI)"得TPV=IPI-(B"P)=IPI-W二、协因数阵在间接平差中,基本向量为L(),X(),,V和。已知Qu=,根据前面的定(约30分钟)重点讲解Ox=Q,Qm=Qu义和有关说明知,=X°+,故下面推求各基本向量的自协因数阵和两两向量间的互协因数阵。设Z"=()。则Z的协因数阵为[QuQuQvOuiQQQivgQxQn =QvLQxQviQitQixQivQii中式中对角线上子矩阵,就是各基本向量的自协因数阵,非对角线上子矩阵为两两向量间的互协因数阵。现分别推求如下。其基本思想是把各量表达成协因数已知量的函数,上述各量的关系第 15次第1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 授课章节 第二章 间接平差 §2.4 精度评定 目的要求 ,了解什么是单位权中误差,掌握协因数阵的推算。 重点难点 1.协因数阵; 2. 参数函数中的误差 第二章 间接平差 §2.4 精度评定 一、单位权中误差 间接平差与条件平差虽采用了不同的函数模型,但它们是在相同的最小二乘原理下进 行的,所以两法的平差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在满足 条件下的 是唯 一确定的,故平差值 不因方法不同而异。 单位权方差 的估值 ,计算式仍然是 除以其自由度,即 中误差为 计算 可以将误差方程代入后计算,即 , 顾及 ,得 ,考虑到 得 二、协因数阵 在间接平差中,基本向量为 , , 和 。已知 ,根据前面的定 义和有关说明知, ,故 , 。 下面推求各基本向量的自协因数阵和两两向量间的互协因数阵。 设 ,则 的协因数阵为 式中对角线上子矩阵,就是各基本向量的自协因数阵,非对角线上子矩阵为两两向量间的 互协因数阵。 现分别推求如下。其基本思想是把各量表达成协因数已知量的函数,上述各量的关系 式已① 若某边的两端点均为待定点,则(4-2-20)式就是该观测边的误差方程。式中,与 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与 的系数的绝对值也相等。常数项等于该边的观测值减其近 似值。 (约 15 分钟) (约 30 分钟) 重点讲解 第 15 次 第 1 页 V PV = min T V L ˆ = L +V 2  0 2 0  ˆ V PV T n t V PV r V PV T T − = = 2 0 ˆ n t V PV T − ˆ 0 = V PV T V PV Bx l PV x B PV l PV T T T T T = ( ˆ − ) = ˆ − B PV = 0 T V PV l P Bx l l Pl l PBx T T T T = − ( ˆ − ) = − ˆ T T T l PB = (B Pl) V PV l Pl B Pl x l Pl W x T T T T T T = − ( ) ˆ = − ˆ L(l) ( ˆ) ˆ X x V L ˆ QLL = Q X X x ˆ ˆ 0 = + QXˆXˆ = Qxˆxˆ Qll = QLL ( ) T T T T T Z = L X ˆ V L ˆ Z               = LL LX LV LL VL VX VV VL XL XX XV XL LL LX LV LL ZZ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ˆ

知为L=I+ Lo=NBplV= Bx-1i=L+V由前三个式子,按协因数传播定律容易得出Qu=QO=NBPQPBN= NOX=NB PO=NBT =QxQn=BOx-Q=BNBT-Q=QLvQ=BOx-Q=BNB-BNB =0=QmQw=BQB-BO-OLBT+Q=BNBT-BNBT-BNB'+O=Q-BNBT再计算与(4-3-7)式有关的协因数阵,得Qu=Q+Q=BNBT=QHQ=Q(NBTP) +Qw=QPBN+0=BN%=QQiv=Qiv +Qw=0=QMQ=Q+Qv+Q+Qw=BNBT将以上导得的全部协因数阵列于表4-9,以供查阅。间接平差协因数阵表2-9XVLLQLBN bbBNBT-QBNB?XNNBTNBT0V0Q-BNBT0BNbBT-QLBNIBNBTBNBT0由表2-9可知,平差值与改正数√的互协因数阵为零,说明与V,与V统计不相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果。P1(约25分钟)三、参数函数的中误差重点内容在间接平差中,解算法方程后首先求得的是t个参数。有了这些参数,便可根据它们来P3计算该平差问题中任一量的平差值(最或然值)。如在图2-8所示的水准网中,已知A点3的高程为HA。,P2

知为 由前三个式子,按协因数传播定律容易得出 再计算与(4-3-7)式有关的协因数阵,得 将以上导得的全部协因数阵列于表 4-9,以供查阅。 间接平差协因数阵 表 2-9 0 0 0 0 由表 2-9 可知,平差值 、 与改正数 的互协因数阵为零,说明 与 , 与 统计不相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果。 三、参数函数的中误差 在间接平差中,解算法方程后首先求得的 是 t 个参数。有了这些参数,便可根据它们来 计算该平差问题中任一量的平差值(最或然 值)。如在图 2-8 所示的水准网中,已知 A 点 的高程为 HA。, (约 25 分钟) 重点内容 0 L = l + L x N B pl T bb 1 ˆ − = V = Bx ˆ −l L ˆ = L +V QLL = Q 1 1 1 ˆ ˆ − − − = bb = bb T QXX NbbB PQPBN N T LX T bb T QXL NbbB PQ N B Q ˆ 1 1 ˆ = = = − − T LV T QVL = BQXL −Q = BNbb B −Q = Q −1 ˆ T VX XX LX bb bb XV Q BQ Q BN BN Q ˆ 1 1 ˆ = ˆ ˆ − ˆ = − = 0 = − − T bb T bb T bb T bb T XL LX T VV XX Q BN B BN B BN B BN B Q Q BQ B BQ Q B Q 1 1 1 1 ˆ ˆ ˆ ˆ − − − − = − = − − + = − − + T LL T QLL Q QVL BNbbB Q ˆ 1 ˆ = + = = − T VX bb bb XL T T QLX Q NbbB P Q QPBN BN Q ˆˆ 1 1 ˆ 1 ˆ ˆ = ( ) + = + 0 = = − − − T LV LV VV VL Qˆ = Q + Q = 0 = Q ˆ T QLL Q QLV QVL QVV BNbbB 1 ˆ ˆ − = + + + = L X ˆ V L ˆ L Q −1 BNbb BN B Q T bb − −1 T BNbb B −1 X ˆ T Nbb B −1 −1 Nbb T Nbb B −1 V BN B Q T bb − −1 T Q BNbb B −1 − L ˆ T BNbb B −1 −1 BNbb T BNbb B −1 X ˆ L ˆ V L ˆ V X ˆ V

若平差时选定 API、AP、P.P 等三条路线高差的平差值作为参数文、文、文,则在平差后,不但求得了参数,即AP1、AP2及P3Pi等三条路线高差的平差值,而且可以根据它们求出其它各观测高差或待定点高程的平差值。例如,PsP2路线高差的平差值为图2-8Ls =-X++X,+X,;P3点的高程平差值为H=Ha+X,-X,又如在图2-2中,求得D点坐标平差值之D和D后,即要计算任何一边的边长或坐做习题约20分钟标方位角的平差值。如AD间边长平差值为SAD = V(X,-X)? +(,-Y)坐标方位角的平差值为YD-yAα AD = arctan -X,-X本次课小结:1.单位权中误差;2.协因数阵;3.参数函数的中误差。第15次第3页

若平差时选定 AP1、AP2、P3P1 等三条路线高差的平差值作为参数 、 、 ,则 在平差后,不但求得了参数,即 AP1、AP2及 P3P1 等三条路线高差的平差值,而且可以根据 它们求出其它各观测高差或待定点高程的平差值。例如,P3P2 路线高差的平差值为 图 2-8 ; P3 点的高程平差值为 又如在图 2-2 中,求得 D 点坐标平差值 和 后,即要计算任何一边的边长或坐 标方位角的平差值。如 AD 间边长平差值为 ; 坐标方位角的平差值为 做习题约 20 分 钟 本次课小结: 1. 单位权中误差; 2. 协因数阵; 3. 参数函数的中误差。 第 15 次 第 3 页 1 X ˆ 2 X ˆ 3 X ˆ 5 1 2 3 L ˆ = −X ˆ + X ˆ + X ˆ 1 3 ˆ ˆ 3 HP = HA + X − X X D ˆ YD ˆ 2 2 ) ˆ ˆ ) ( ˆ ˆ ( ˆ S AD = X D − X A + YD −YA D A D A AD X X Y Y ˆ ˆ ˆ ˆ ˆ arctan − −  =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